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_万洪莲

文化艺术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摘

万洪莲

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形成了自己的感伤风格。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

个人经历三方面分析秦观词感伤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感伤风格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豪放”词以苏轼为代表,相较于“豪放”词,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其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他善于通过凄迷

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在北宋词坛,

秦观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秦观词不仅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感伤词的成因可从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词人的个人经历等方面找寻答案。

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对秦观词风的影响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积弱不振,人民负

担很重,内忧之余外患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

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宋代文人的作品更多一些感伤情绪。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雄阔气概。在宋代,在边疆

有所建树的范仲淹却发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感;豪放”派的苏轼也不免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

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

唐代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尽显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

芳》却满是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云淡草衰,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杜鹃声声”“,斜阳迟暮”,“梅花传恨”,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等动词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在北宋衰微的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宋代文人审美情趣也影响秦观词的感伤风格。宋代文人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佛道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恨,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对老瘦之美的偏爱,善于描写离恨愁绪。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在这首词中,秦观对

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又如

《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锦帐重

重”繁多沉重,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展现了荒凉凄冷之美,这种哀婉之情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即使描写女子的离愁,秦观也偏爱孤寒、凄冷的美,展现时人审美的情趣。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琼树玉枝也成了羡慕嫉妒的对象,因为它们还能“频相见”,流水无情,主人公的幽恨无法抒发,只能空余恨,借女子的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

秦观的个人经历

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云游各地,豪放不羁。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21岁时,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然而极富才情的秦观发奋读书,却命运不济,两度科考均名落孙山。后在苏轼的劝勉下再次应试,考取进士,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国史院编修等职。曾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与良师益友交往,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忧国忧民的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但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以及与苏轼关系的密切,使他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49),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

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备极欢娱。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下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将深浓的愁绪化为春江之泪,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处州茶盐酒税。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秦观独自

2010/1-2169

““

文化艺术

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但始终保持着坚忍高洁的品节和情操。对于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成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秦观家居高邮,隶属扬州。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余里外的扬州游览,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

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俊。

思念。故乡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于除夕之夜,独宿于郴州旅舍,对于故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在与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秦观越发悲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他在《如梦令》词中追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作者不由得感叹道:“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直接抒发出相隔天涯的深浓愁绪。

秦观词中的伤心愁绪,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

流放的命运,远离亲人的痛苦,独居作者遭受党争的倾轧,迁谪、

孤馆的幽闭,这种种的磨难严酷地摧残着词人的身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愈加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秦观用整个心灵来填词,

(上接第166页)

将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痛苦的情感体验,通过词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特别真切感人。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

秦观出身于社会下层,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

秦观词的感伤风格,与宋代特定的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誉。

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沈金浩:《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的主流型态》,广东学院学报25卷第4期.

[3]曾季:《艇斋诗话》,上海书店1999年版. [4]《宋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5]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中华书局1986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水墨画是一种非常贴近艺术传达本质的形式语言,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艺术,伴随着国际间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水墨这一艺术形式又被赋予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意义。中国当代艺术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水墨本身则逐渐从一种创作工具转化为一种艺术创作中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并伴随着观念艺术的兴起而在很大范围内促成了对水墨的“文化意义”的强化。将传统水墨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进一步结合,不是单纯地照搬几个传统图形或符号,而是将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使之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有现代风格的设计文化,笔者在

(上接第167页)

此抛砖引玉,传统水墨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发

掘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2]林木. 李来源.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充

不同系法,一个手袋恰到好处的款型,都能让你的着装风格陡升风情,仪态万千。

我国女人在着装主体上考虑过多。如购置的服装无论是面料还是款式都堪称一流,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却完全忽略了着装的局部效果,极少为新衣购置配饰。结果着装形象流于传统,时尚感不强,显得刻板,无个性。即使为新衣搭配了个别饰品,也常因风格的不统一显得服饰间貌合神离。这便是穿任何高档服装也无法挽救的、致命的着装缺陷。

每个人的着装在没有实施搭配之前,那套漂亮的衣服只能视为半成品。通过手袋、鞋、丝巾、首饰的搭配与个人彩妆的协调,使服装与个人审美融合在一起,完成一个人的整体着装塑造,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品,服装才会有生命力,个人的着装风格也才会异彩纷呈。

服装的配饰是繁是简、是好是坏,造成的整体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配饰、衣服与人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能衬托出人的魅力,构成美的仪态。如果搭配不当,则会画蛇添足自献其丑。

服饰搭配除了以上四个因素之外,式样、材质等对服饰效果

(上接第168页)

的影响也很重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结语

服饰搭配是门修养,需要用心观察、积累。服饰搭配的过程就

是训练和提高自己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要善于观察、综合分析,以便更深入地总结审美经验,理解更高审美境界的妙处,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完美地组合与搭配,随心所欲地驾驭衣服配饰,以诠释自我。穿着时髦不等于美,美不止时髦,得体即为美,和谐即为美。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服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3

[2]叶立城. 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3]吕雪. 论职业装的时装化趋势[J].美术大观,2007.11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陕西咸阳

形成了山水画的最完美阶段。这三个阶段山水画,传达出了各自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由儒家到道家,再由道家转化为禅宗

释、道三种审美思想在不同时期山水画上的指思想,通过儒、

导作用,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不同时期山水画所体现出的绘画审美心理,感受各个时期文化意识对山水画的渗透与融合及不同时期的审美心境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流转。1702010/1-2

参考文献:

[1]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张红梅. 《山水有境-宋元山水构图演变及绘画思想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9-06

[3]宗白华. 《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杜,1987.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文化艺术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摘

万洪莲

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形成了自己的感伤风格。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

个人经历三方面分析秦观词感伤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感伤风格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豪放”词以苏轼为代表,相较于“豪放”词,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其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他善于通过凄迷

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在北宋词坛,

秦观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秦观词不仅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感伤词的成因可从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词人的个人经历等方面找寻答案。

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对秦观词风的影响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积弱不振,人民负

担很重,内忧之余外患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

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宋代文人的作品更多一些感伤情绪。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雄阔气概。在宋代,在边疆

有所建树的范仲淹却发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感;豪放”派的苏轼也不免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

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

唐代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尽显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

芳》却满是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云淡草衰,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杜鹃声声”“,斜阳迟暮”,“梅花传恨”,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等动词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在北宋衰微的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宋代文人审美情趣也影响秦观词的感伤风格。宋代文人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佛道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恨,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对老瘦之美的偏爱,善于描写离恨愁绪。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在这首词中,秦观对

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又如

《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锦帐重

重”繁多沉重,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展现了荒凉凄冷之美,这种哀婉之情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即使描写女子的离愁,秦观也偏爱孤寒、凄冷的美,展现时人审美的情趣。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琼树玉枝也成了羡慕嫉妒的对象,因为它们还能“频相见”,流水无情,主人公的幽恨无法抒发,只能空余恨,借女子的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

秦观的个人经历

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云游各地,豪放不羁。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21岁时,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然而极富才情的秦观发奋读书,却命运不济,两度科考均名落孙山。后在苏轼的劝勉下再次应试,考取进士,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国史院编修等职。曾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与良师益友交往,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忧国忧民的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但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以及与苏轼关系的密切,使他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49),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

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备极欢娱。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下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将深浓的愁绪化为春江之泪,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处州茶盐酒税。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秦观独自

2010/1-2169

““

文化艺术

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但始终保持着坚忍高洁的品节和情操。对于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成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秦观家居高邮,隶属扬州。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余里外的扬州游览,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

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俊。

思念。故乡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于除夕之夜,独宿于郴州旅舍,对于故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在与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秦观越发悲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他在《如梦令》词中追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作者不由得感叹道:“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直接抒发出相隔天涯的深浓愁绪。

秦观词中的伤心愁绪,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

流放的命运,远离亲人的痛苦,独居作者遭受党争的倾轧,迁谪、

孤馆的幽闭,这种种的磨难严酷地摧残着词人的身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愈加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秦观用整个心灵来填词,

(上接第166页)

将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痛苦的情感体验,通过词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特别真切感人。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

秦观出身于社会下层,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

秦观词的感伤风格,与宋代特定的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誉。

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沈金浩:《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的主流型态》,广东学院学报25卷第4期.

[3]曾季:《艇斋诗话》,上海书店1999年版. [4]《宋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5]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中华书局1986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水墨画是一种非常贴近艺术传达本质的形式语言,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艺术,伴随着国际间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水墨这一艺术形式又被赋予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意义。中国当代艺术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水墨本身则逐渐从一种创作工具转化为一种艺术创作中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并伴随着观念艺术的兴起而在很大范围内促成了对水墨的“文化意义”的强化。将传统水墨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进一步结合,不是单纯地照搬几个传统图形或符号,而是将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使之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有现代风格的设计文化,笔者在

(上接第167页)

此抛砖引玉,传统水墨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发

掘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2]林木. 李来源.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充

不同系法,一个手袋恰到好处的款型,都能让你的着装风格陡升风情,仪态万千。

我国女人在着装主体上考虑过多。如购置的服装无论是面料还是款式都堪称一流,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却完全忽略了着装的局部效果,极少为新衣购置配饰。结果着装形象流于传统,时尚感不强,显得刻板,无个性。即使为新衣搭配了个别饰品,也常因风格的不统一显得服饰间貌合神离。这便是穿任何高档服装也无法挽救的、致命的着装缺陷。

每个人的着装在没有实施搭配之前,那套漂亮的衣服只能视为半成品。通过手袋、鞋、丝巾、首饰的搭配与个人彩妆的协调,使服装与个人审美融合在一起,完成一个人的整体着装塑造,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品,服装才会有生命力,个人的着装风格也才会异彩纷呈。

服装的配饰是繁是简、是好是坏,造成的整体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配饰、衣服与人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能衬托出人的魅力,构成美的仪态。如果搭配不当,则会画蛇添足自献其丑。

服饰搭配除了以上四个因素之外,式样、材质等对服饰效果

(上接第168页)

的影响也很重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结语

服饰搭配是门修养,需要用心观察、积累。服饰搭配的过程就

是训练和提高自己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要善于观察、综合分析,以便更深入地总结审美经验,理解更高审美境界的妙处,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完美地组合与搭配,随心所欲地驾驭衣服配饰,以诠释自我。穿着时髦不等于美,美不止时髦,得体即为美,和谐即为美。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服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3

[2]叶立城. 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3]吕雪. 论职业装的时装化趋势[J].美术大观,2007.11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陕西咸阳

形成了山水画的最完美阶段。这三个阶段山水画,传达出了各自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由儒家到道家,再由道家转化为禅宗

释、道三种审美思想在不同时期山水画上的指思想,通过儒、

导作用,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不同时期山水画所体现出的绘画审美心理,感受各个时期文化意识对山水画的渗透与融合及不同时期的审美心境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流转。1702010/1-2

参考文献:

[1]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张红梅. 《山水有境-宋元山水构图演变及绘画思想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9-06

[3]宗白华. 《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杜,1987.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相关内容

  • 宫崎骏动画美学风格探源_聂芳
  • Vo. l 21No . 2June . 2007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7年第二期 第21卷(总第52期) A r t E d i t io n JOURNAL OF GU I Z H OU UNI V ERSI T Y 宫崎骏动画美学风格探源 聂 芳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西南宁 53 ...

  • 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归类表
  • 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规类表 流 派 上官仪 上官体 内容与主 题 多为奉和应诏之作,内容空 洞.感情贫乏.在内容上无甚 价值. 艺术特色 风 格 语言风格 讲究功力.精切,有一种 绮(绮丽) 形式的美,体现在诗歌对 仗严整,声律和谐,语言 错(华美) 浓艳, 推动诗歌形式发展, 尤其对诗歌格律化起到了 ...

  •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 ...

  •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 程.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 几经反复.波折,逐渐 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时 期 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 段.当时具有浪漫主义 ...

  • 第六章 中唐诗歌1
  •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的几十年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衰落时期,此时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过渡状况,即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封建中央集权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p246 大历时期的诗 ...

  • 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近重要的影视文化现象的评析为例,尝试建立批判性的青春审美文化论纲.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现象,是消费性文化:第二,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第三,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

  • 外国文学启蒙文学
  • 一.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18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打破了它和封建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状态. 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启 蒙运动. 18世纪欧洲文学主潮是启蒙文学,它是欧洲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背景: 英国:已经建立其资本主义制度,继 ...

  • 诗歌的风格分类及其情感
  • 诗歌的风格分类及其情感 边塞征战诗 特点: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感情 1. 男儿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 揭露战争残酷,将士客死他乡的悲苦之情 如陈陶"可 ...

  • [宋词两首]说课稿
  • <宋词两首>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宋词两首>是高中二年级三册第六单元中的必读课文,包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本单元是词曲诵读单元,在职高语文的教学序列中,纵向是承接第一册的古诗诵读,横向都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