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的楚霸王形象

论《史记》中的楚霸王形象

【摘 要】: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司马迁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公正客观地评价了这一历史人物。以《史记》的体例,《本纪》记载的人物应为帝王,因此项羽是不能被写入《本纪》的,但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本纪》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可见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与命运极富传奇色彩,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学界、文人骚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评论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铮铮傲骨;怜惜其“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慨叹其“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项羽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少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以《史记•项羽本纪》为根据,以项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分析其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特征,还原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并着重探讨一个失败人物的悲情魅力所在。

【关键词】: 楚霸王 英雄形象 悲情命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成功塑造了盖世英雄西楚霸王形象,充分肯定了项羽在亡秦中的地位和作用,赞美其知耻重义,侠骨柔肠,同时也客观地指出项羽优柔寡断、不善权谋的性格缺陷以及他“天亡我,非战之罪”的违心主义天命观。《史记》刻画了项羽由一个普通的没落贵族少年成长为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的英雄形象。他的勇武、意气、柔情使他成为一名侠骨柔肠的英雄,而他的蛮横、任性,也最终使他一步步陷入自己和别人编织的陷阱并走向灭亡。其性格之复杂、形象之多变、命运之多舛,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无出其右者。睥睨天下、叱诧风云的霸王之气以及注定要失败却依然湛然闪光的人性魅力都是项羽形象历经两千多年风云变幻,却至今日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争论的原因。本文将选取最能表现项羽形象特点的史料,如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展开分析,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之间语言的碰撞中,力图突出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一、《史记》中塑造的项羽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的正面描写,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出身背景,重大事件如雍丘战役、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会战等情节和场面的描述,着力刻画了一个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敢刚强的霸王。

1、心怀大志的楚国遗贵。

司马迁对项羽形象的塑造是从少年项羽起笔的。项羽乃楚国遗贵,《史记》言“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1,而作为楚国将门之后,故而项氏一门对亡楚有一种深深的故国情结。在秦国后期的乱世中,反秦复国就成为山东六国遗民的一种呼声,而楚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为秦国抗衡大国,其遗民的复国情结尤其高涨,史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2。项羽的叔父项梁此时于吴中暗储势力,以图反秦复国。儿时的项羽受到家族的反秦思维的影响,亦具有大的志向,《史记》曰:“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3可见少年项羽不同凡响的志向。

2、名震天下的义军统帅

《史记》在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中司马迁用了详略有致的手法,司马迁对项羽从一个身怀异质的楚国少年成长为秦末义军统帅的历程,着墨甚多。项羽之所以能成为义军统帅,除了

1

2 《史记•项羽本纪》 同上

项氏一门为楚国名门望族外,项羽本人的统帅素养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梁战死后,当时楚国阵营中由于楚怀王的信任,宋义被任命为临时统帅以出兵救助被秦国围困的赵军,史学“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可见项羽在其叔父项梁战死后并没有取得统帅的地位。然而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和智谋最终让项羽成为义军名副其实的统帅。宋义在率军救赵时错误的判断形势,稽留不进,史曰“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4,司马迁通过项羽和宋义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判断对比来刻画了项羽的决断和智慧,司马迁记曰“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5,显然在这段对话中宋义与项羽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是不同的。项羽认为应与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而宋义则认为当以逸待劳,然秦赵相斗,而楚军作壁上观。显然宋义的主张是及其幼稚而不 合情理的。针对宋义的谬论,项羽直言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项羽批评了宋义的谬论,指出宋义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当今之急务是与赵军合力破秦,壮大义军的实力,而不是作壁上观的看客。面对无知的宋义,项羽决然斩之,并号令楚军,大举进攻。于是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把楚军置于死地而后生,一举毁灭了秦军的主力,也凭借这次成果的战役,项羽成功的树立起义军统帅的地位和威信。《史记》曰“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可见项羽的统帅地位是战争中形成的,当时诸君的懦弱,与项羽楚军的英勇形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通过比照的手法成果凸显了项羽义军统帅的光辉形象。

3、取秦代之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战后秦军统帅章邯在内外压力下降服项羽,这样山东的地方势力均服从于项羽的指挥。然此时历史给项羽开个玩笑,当项羽与秦军主力厮杀于河北时,另外一只有刘邦率领的义军此时却趁机先入秦都咸阳,这对上将军项羽而言,是很面子的事情。然只有十万兵力的刘邦,在实力上远远抵不过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集团。于是鸿门宴之后,项羽驱逐了刘邦的势力,进入咸阳,然项羽与刘邦不同是项羽似乎很纠结于故国情结,而不愿定都于咸阳,史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6,按照司马迁的上述记载,显然项羽无意于承秦立国,似乎更热衷于东向复楚。面对实力巨大的项羽集团,各地义军无疑均表示臣服,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对各地义军进行了分封,共封十八王。这样项羽所构建的一个统治格局从制度层面看不是沿袭秦国的郡县制,而更似追随东周的分封制。在所封诸侯王中既有六国遗民,如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亦有跟随项羽征战有功的将领,如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

六。亦有与项羽同时兴兵讨秦的而后臣服项羽的义军,如被封为汉王的刘邦。这样项羽基本实现了其少年的志愿,取秦而代之,构建了一个新的西楚霸王的统治格局,尽管这一格局没有持续多久,但项羽大破秦国统治持续构建新的统治格局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这也是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篇的根本缘由之所在。这也体现了司马迁秉笔直书、客观实录的创作原则。

4、楚汉战争中的末路英雄。

4

5 同上 同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项羽最后一个形象是楚汉战争中的末路英雄形象。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不但覆灭了项羽构建的西楚霸王分封统治体系,也葬送了项羽本人的生命历程。西楚霸王所构建的分封体系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充满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比如项羽在对山东大国齐国遗民的分封中出于个人的好恶,并没有把原来齐国王室的后裔册封为王,而是把跟随自己伐秦的齐国有功的齐将田都为齐王,这就引起了对齐国王室以及与王室相近的部分齐国将领的不满。司马迁写到“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辽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辽东,因以齐反。”显然田都的反叛是出于分封体系的矛盾所引起,从这个意义上,导致后来项羽构建的新的统治体系崩溃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缺失造成的,不如说由于该统治体系自身的矛盾所致。趁着山东诸侯的叛乱,项羽最大的对手汉王刘邦还定三秦,袭取关中,据形胜之地而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西楚霸王的覆灭而告终。垓下之战,项羽遭受四面楚歌,战争的失利让这位昔日霸王黯然神伤。司马迁写到“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7,诗中透露的无奈和沮丧跃然纸上,昔日的英雄不但失去了力拔山河的勇气,就连身边的美人亦无力保护,这是何等的悲凉。突围而出的项羽奔至乌江,已经如丧家之犬,英雄末路。遥想自己昔人的威力和显赫,项羽自觉愧对江东父老,于是英雄自刎于江东,留下了让后人感慨千古的悲美画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8,宋代词人千古一叹,道出了后人对英雄末路的同情和英雄不过江东的遗憾。

二、项羽形象的悲剧美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9。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承载着许多人性美好而又脆弱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存在和毁灭使得《史记•项羽本纪》极具悲剧美。

首先 项羽形象承载着一个时代英雄的价值情操。作为时代英雄项羽改变了那个时代,完成了由陈胜吴广所倡导的秦末义军的志愿——推翻暴秦,司马迁写到“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項梁业之,子羽接之”10,可见在司马迁这里,项羽是个推翻暴秦,改变世界的大英雄。而作为时代英雄,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散发出的诸如胆略超群,坦荡率真,重情重义的价值情操,千百年后读来亦让人着迷。说他胆略超群,后人有文曰“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1。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其胆略超群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说他坦荡率直,司马迁有文写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 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矣,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2,聊聊数语,把项羽率直天真的个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这犹如儿童式的思维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天真率直。说他重情重义,垓下之围,面对四面楚国的形式,项羽想到不是天下,而是伴随自己四处征战的乌骓和虞姬。司马迁于此行文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何等的英雄末路,又是何等的侠骨柔情!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情操均随着战争的失利,项王的自刎而消失。对于司马迁以及对英雄情操向往的后人

7

8 同上 (宋) 李清照 《夏日绝句》

9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03页。 10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 王冉冉 :史记讲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5。

而言,是很等的凄美。这也正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悲剧美之所在。其次,项羽的形象亦承载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类尊严的的认同。对于曾遭受腐性之辱的司马迁而言,没有比遭受人格侮辱的境况更让人有生不如死的感慨了。故而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生正如其死一样,来的轰轰烈烈,来的坦荡英烈。乌江口,面对滔滔江水,项羽想起曾经跟随自己征战效命的江东子弟,悲从心生。面对乌江亭长劝其渡江重来的进言,司马迁以包涵同情的笔调写出项羽的心生“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3,在死亡和尊严面前,项羽选择了死亡,这正是司马迁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乌江自刎成就了末路英雄项羽崇高的形象,在生死抉择中,项羽相当的不是苟活而是曾经的生死战友,他选择了自刎以谢天下。人类的尊严在死亡面前绽放出神圣而华丽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又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瞬间消失,这正是悲剧魅力之所在,那闪耀在主人公身上的最光辉最耀眼的悲剧火花, 铸造了艺术史上令人惊心动魄的崇高悲剧。

三:结束语。

《史记•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悲情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的形象,这一形象既生动饱满而又大起大落,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展现了主人公高大勇猛而又侠骨柔情的光辉形象。其所渲染的悲剧美艺术形象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乐此不疲的审美话题。正如学者指出“《史记·项羽本纪》出色地完成了这样一个主题:项羽尽管最终失败了,但他却是一个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论《史记》中的楚霸王形象

【摘 要】: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司马迁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公正客观地评价了这一历史人物。以《史记》的体例,《本纪》记载的人物应为帝王,因此项羽是不能被写入《本纪》的,但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本纪》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可见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与命运极富传奇色彩,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学界、文人骚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评论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铮铮傲骨;怜惜其“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慨叹其“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项羽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少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以《史记•项羽本纪》为根据,以项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分析其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特征,还原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并着重探讨一个失败人物的悲情魅力所在。

【关键词】: 楚霸王 英雄形象 悲情命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成功塑造了盖世英雄西楚霸王形象,充分肯定了项羽在亡秦中的地位和作用,赞美其知耻重义,侠骨柔肠,同时也客观地指出项羽优柔寡断、不善权谋的性格缺陷以及他“天亡我,非战之罪”的违心主义天命观。《史记》刻画了项羽由一个普通的没落贵族少年成长为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的英雄形象。他的勇武、意气、柔情使他成为一名侠骨柔肠的英雄,而他的蛮横、任性,也最终使他一步步陷入自己和别人编织的陷阱并走向灭亡。其性格之复杂、形象之多变、命运之多舛,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无出其右者。睥睨天下、叱诧风云的霸王之气以及注定要失败却依然湛然闪光的人性魅力都是项羽形象历经两千多年风云变幻,却至今日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争论的原因。本文将选取最能表现项羽形象特点的史料,如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展开分析,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之间语言的碰撞中,力图突出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一、《史记》中塑造的项羽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的正面描写,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出身背景,重大事件如雍丘战役、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会战等情节和场面的描述,着力刻画了一个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敢刚强的霸王。

1、心怀大志的楚国遗贵。

司马迁对项羽形象的塑造是从少年项羽起笔的。项羽乃楚国遗贵,《史记》言“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1,而作为楚国将门之后,故而项氏一门对亡楚有一种深深的故国情结。在秦国后期的乱世中,反秦复国就成为山东六国遗民的一种呼声,而楚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为秦国抗衡大国,其遗民的复国情结尤其高涨,史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2。项羽的叔父项梁此时于吴中暗储势力,以图反秦复国。儿时的项羽受到家族的反秦思维的影响,亦具有大的志向,《史记》曰:“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3可见少年项羽不同凡响的志向。

2、名震天下的义军统帅

《史记》在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中司马迁用了详略有致的手法,司马迁对项羽从一个身怀异质的楚国少年成长为秦末义军统帅的历程,着墨甚多。项羽之所以能成为义军统帅,除了

1

2 《史记•项羽本纪》 同上

项氏一门为楚国名门望族外,项羽本人的统帅素养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梁战死后,当时楚国阵营中由于楚怀王的信任,宋义被任命为临时统帅以出兵救助被秦国围困的赵军,史学“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可见项羽在其叔父项梁战死后并没有取得统帅的地位。然而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和智谋最终让项羽成为义军名副其实的统帅。宋义在率军救赵时错误的判断形势,稽留不进,史曰“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4,司马迁通过项羽和宋义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判断对比来刻画了项羽的决断和智慧,司马迁记曰“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5,显然在这段对话中宋义与项羽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是不同的。项羽认为应与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而宋义则认为当以逸待劳,然秦赵相斗,而楚军作壁上观。显然宋义的主张是及其幼稚而不 合情理的。针对宋义的谬论,项羽直言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项羽批评了宋义的谬论,指出宋义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当今之急务是与赵军合力破秦,壮大义军的实力,而不是作壁上观的看客。面对无知的宋义,项羽决然斩之,并号令楚军,大举进攻。于是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把楚军置于死地而后生,一举毁灭了秦军的主力,也凭借这次成果的战役,项羽成功的树立起义军统帅的地位和威信。《史记》曰“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可见项羽的统帅地位是战争中形成的,当时诸君的懦弱,与项羽楚军的英勇形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通过比照的手法成果凸显了项羽义军统帅的光辉形象。

3、取秦代之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战后秦军统帅章邯在内外压力下降服项羽,这样山东的地方势力均服从于项羽的指挥。然此时历史给项羽开个玩笑,当项羽与秦军主力厮杀于河北时,另外一只有刘邦率领的义军此时却趁机先入秦都咸阳,这对上将军项羽而言,是很面子的事情。然只有十万兵力的刘邦,在实力上远远抵不过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集团。于是鸿门宴之后,项羽驱逐了刘邦的势力,进入咸阳,然项羽与刘邦不同是项羽似乎很纠结于故国情结,而不愿定都于咸阳,史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6,按照司马迁的上述记载,显然项羽无意于承秦立国,似乎更热衷于东向复楚。面对实力巨大的项羽集团,各地义军无疑均表示臣服,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对各地义军进行了分封,共封十八王。这样项羽所构建的一个统治格局从制度层面看不是沿袭秦国的郡县制,而更似追随东周的分封制。在所封诸侯王中既有六国遗民,如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亦有跟随项羽征战有功的将领,如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

六。亦有与项羽同时兴兵讨秦的而后臣服项羽的义军,如被封为汉王的刘邦。这样项羽基本实现了其少年的志愿,取秦而代之,构建了一个新的西楚霸王的统治格局,尽管这一格局没有持续多久,但项羽大破秦国统治持续构建新的统治格局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这也是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篇的根本缘由之所在。这也体现了司马迁秉笔直书、客观实录的创作原则。

4、楚汉战争中的末路英雄。

4

5 同上 同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项羽最后一个形象是楚汉战争中的末路英雄形象。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不但覆灭了项羽构建的西楚霸王分封统治体系,也葬送了项羽本人的生命历程。西楚霸王所构建的分封体系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充满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比如项羽在对山东大国齐国遗民的分封中出于个人的好恶,并没有把原来齐国王室的后裔册封为王,而是把跟随自己伐秦的齐国有功的齐将田都为齐王,这就引起了对齐国王室以及与王室相近的部分齐国将领的不满。司马迁写到“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辽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辽东,因以齐反。”显然田都的反叛是出于分封体系的矛盾所引起,从这个意义上,导致后来项羽构建的新的统治体系崩溃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缺失造成的,不如说由于该统治体系自身的矛盾所致。趁着山东诸侯的叛乱,项羽最大的对手汉王刘邦还定三秦,袭取关中,据形胜之地而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西楚霸王的覆灭而告终。垓下之战,项羽遭受四面楚歌,战争的失利让这位昔日霸王黯然神伤。司马迁写到“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7,诗中透露的无奈和沮丧跃然纸上,昔日的英雄不但失去了力拔山河的勇气,就连身边的美人亦无力保护,这是何等的悲凉。突围而出的项羽奔至乌江,已经如丧家之犬,英雄末路。遥想自己昔人的威力和显赫,项羽自觉愧对江东父老,于是英雄自刎于江东,留下了让后人感慨千古的悲美画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8,宋代词人千古一叹,道出了后人对英雄末路的同情和英雄不过江东的遗憾。

二、项羽形象的悲剧美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9。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承载着许多人性美好而又脆弱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存在和毁灭使得《史记•项羽本纪》极具悲剧美。

首先 项羽形象承载着一个时代英雄的价值情操。作为时代英雄项羽改变了那个时代,完成了由陈胜吴广所倡导的秦末义军的志愿——推翻暴秦,司马迁写到“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項梁业之,子羽接之”10,可见在司马迁这里,项羽是个推翻暴秦,改变世界的大英雄。而作为时代英雄,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散发出的诸如胆略超群,坦荡率真,重情重义的价值情操,千百年后读来亦让人着迷。说他胆略超群,后人有文曰“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1。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其胆略超群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说他坦荡率直,司马迁有文写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 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矣,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2,聊聊数语,把项羽率直天真的个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这犹如儿童式的思维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天真率直。说他重情重义,垓下之围,面对四面楚国的形式,项羽想到不是天下,而是伴随自己四处征战的乌骓和虞姬。司马迁于此行文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何等的英雄末路,又是何等的侠骨柔情!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情操均随着战争的失利,项王的自刎而消失。对于司马迁以及对英雄情操向往的后人

7

8 同上 (宋) 李清照 《夏日绝句》

9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03页。 10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 王冉冉 :史记讲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5。

而言,是很等的凄美。这也正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悲剧美之所在。其次,项羽的形象亦承载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类尊严的的认同。对于曾遭受腐性之辱的司马迁而言,没有比遭受人格侮辱的境况更让人有生不如死的感慨了。故而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生正如其死一样,来的轰轰烈烈,来的坦荡英烈。乌江口,面对滔滔江水,项羽想起曾经跟随自己征战效命的江东子弟,悲从心生。面对乌江亭长劝其渡江重来的进言,司马迁以包涵同情的笔调写出项羽的心生“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3,在死亡和尊严面前,项羽选择了死亡,这正是司马迁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乌江自刎成就了末路英雄项羽崇高的形象,在生死抉择中,项羽相当的不是苟活而是曾经的生死战友,他选择了自刎以谢天下。人类的尊严在死亡面前绽放出神圣而华丽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又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瞬间消失,这正是悲剧魅力之所在,那闪耀在主人公身上的最光辉最耀眼的悲剧火花, 铸造了艺术史上令人惊心动魄的崇高悲剧。

三:结束语。

《史记•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悲情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的形象,这一形象既生动饱满而又大起大落,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展现了主人公高大勇猛而又侠骨柔情的光辉形象。其所渲染的悲剧美艺术形象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乐此不疲的审美话题。正如学者指出“《史记·项羽本纪》出色地完成了这样一个主题:项羽尽管最终失败了,但他却是一个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相关内容

  • 从[垓下之围]看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
  • 摘 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人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称得上典型的人物.<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垓下之围是项羽的最后一战,司马迁通过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等事件,对项羽这一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使其非常 ...

  • 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 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我来挑战 1.项王军壁垓下 动词,驻扎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招致,来到 3.时不利兮骓不逝 动词,奔驰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动词,遭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动词,悬赏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给...... 看,副词,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

  • 史记经典语录
  • <史记选读>必背名言名句 1.昔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说难>(shuì nán) <孤愤>: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2.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bǔ),起以 ...

  • 试论_三国志_人物外貌描写的深层蕴意
  •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OFQINGHAIJUNIORTEACHERS'COLLEGE (EducationScience) 文章编号:1007-0117(2009)02-0054-03 试论<三国志>人物外貌描写的深层蕴意 王书才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及其背后
  • 摘 要:作为英雄失路的千古悲歌,项羽<垓下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它曾拨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悲歌慷慨的项羽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形象.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从中我们能够窥见项羽的个性与弱点,进而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这首诗进行历史与文学性的解读,揭示 ...

  • 高一第二单元史记资料
  • <鸿门宴>项羽有关的成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演绎出许多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 最果断的战略------ ...

  • 敦煌本[汉将王陵变]人物论析
  • 摘 要:敦煌本<汉将王陵变>是敦煌俗文化学中经典之作.它的人物刻画性格各别,栩栩如生,令人注目.本文论析了刘邦.王陵.王陵母.项羽四个人物形象.并深入剖析了刘邦与项羽的所作所为而导致的楚灭汉兴的结局. 关键词:刘邦;王陵;陵母;项羽;敦煌学;<汉将王陵变> 中图分类号:I04 ...

  • 项羽之死导学案
  • 项羽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 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 ...

  • 刘邦项羽分析
  •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