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与新城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紧密衔接,

确定全市绿地系统结构,

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1条 重要性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北京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新城) 、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地区、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

第2条 规划依据

⑴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0年) ⑷《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

⑸《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⑹《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

⑺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

⑻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

[2004]98号)

⑼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年)

⑽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

⑾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⑿北京市各新城规划

⒀《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3条 规划内容

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前提下,将各类自然元素全面统筹,构筑合理空间结构;科学配置,建立完善功能系统,综合协调,提出均衡用地规模;集约布局,满足适宜服务半径;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紧密融合,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1)

⑵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图2)

⑶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图3)

—重点新城是指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生态新城是指密云、怀柔、延庆、门城和平谷新城;一般新城是指房山、大兴和昌平新城。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第4条 规划期限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5条 未来绿化重点任务

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四园: 全市建三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风沙治理区;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经济果木林; 平原造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 城市建三绿—绿块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 城郊建四园—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和北郊森林公园。

第二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范围、定位、原则与目标

第6条 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7条 功能定位

⑴ 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

⑵ 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的捍卫者和风貌特色的创造者

⑶ 城乡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

⑷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

第8条 规划原则

⑴ 以人为本,服务首都原则

⑵ 生态优先原则

⑶ 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原则

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⑸ 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

⑹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9条 规划目标

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二节 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第10条 规划结构

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第11条 空间布局

建立以山区森林、平原各类林地、城市各类绿地为主的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⑴ 山区: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设区域。

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0年分别达到73%和52%。

⑵ 平原区: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区、京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⑶ 城市建设区: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

第12条 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

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中。

图4-11

⑴ 生态屏障

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⑵ 生态走廊

包括中心城十条楔形绿地;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14处楔形绿色空间;“五河十路”绿化带和其它道路、铁路、河道绿化带。

⑶ 风景名胜区

通过规划调整,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共18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6个,区县级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共5481.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3.4%(以总面积16410.0平方公里计算),是现有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10.4平方公里的2.5倍。

⑷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规划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4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14个、县级8个,总面积为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以上。到2020年,使自然保护区达到46个,总面积达到19.2万公顷,占北京国土面积的11.4%,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系。

规划到201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8万公顷。到202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0个,总面积达14万公顷。

⑸ 湿地

规划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到2010年,使湿地自

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潮白河及北运河水系湿地、永定河水系湿地、大清河水系湿地、蓟运河水系湿地等4个区域。

⑹ 风沙治理区

“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绿化建设,164万亩沙质耕地防风固沙林建设,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条风沙入京风廊防护林建设,京东南地区水生态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⑺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建设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它是集合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持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区域性公园。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力保障;为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

—西北郊历史公园

—南郊生态公园

—东郊游憩公园

—北郊森林公园

⑻ 农田

2002年全市约有耕地450万亩,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料,到2007年,全市耕地348.27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带,主要为粮食,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同

时也是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⑼ 历史名园及文物周边保护绿地

这些名胜古迹及其保护地带,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为绿地系统的构筑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文化背景。规划要按照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

⑽ 城市绿地

随着生态绿地系统的全面实施,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基本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园林城市群,从而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绿地系统、新城绿地系统及建制镇绿地系统,其中规划重点是中心城绿地系统及新城绿地系统。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重点

—新城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建制镇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新村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⑾ 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系统

北京的绿地系统,不仅要着眼于全市域内,而且要和市域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区域相衔接。从西部太行山脉到西北、北部、东北部燕山山脉的半环状区域,是北京湾所依托的生态屏障地区,要“林土相辅”。规划要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搞好房山十渡与河北野三坡;门头沟东灵山与河北东灵山、小五台山;延庆海坨山与河北海坨山;怀柔喇叭沟门与河北丰宁坝上;密云雾灵山与河北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平谷四座楼山、将军关与河北黄崖关、盘山等山地绿化和风景区绿化,共同构筑防止风沙入侵京城的屏障和开拓边贸旅游的场

所。从西南太行山脉的大苏山到东北燕山山脉的盘山的北京东南半环状平原地区,是京津水、林生态廊道的核心地区,要“林水相依”。规划结合现有森林格局、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建设水生态净化林、湿地恢复工程,打通京津地区的水林结合的生态廊道,保证京津地区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为了实现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想,需要有以下区域合作的重点绿化地区。

—西部太行山地区

—西部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河谷地区

—北部燕山山脉和河北坝上地区

—东部地区

—南、东南地区

第三节 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与定额

第13条 指标体系

林业发展控制指标由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公益林面积构成;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由绿地率、人均公园 绿地、人均绿地、绿化覆盖率构成。

第14条 指标定额

⑴ 市域林业发展控制指标见下表:

北京市林业发展指标表

⑵市域城市绿地规划指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⑶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表

⑷ 新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新城城市绿地规划定额指标表

第四节 近期建设规划

第15条 近期目标

到2010年,建成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空间层次初步完善的绿地 系统,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近期绿化建设必须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见下表。

北京市域近期绿化建设指标表

第16条 主要内容

⑴ 山区绿化

加快山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到2010年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48%。针对山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 在人工促进封育条件下,力争使现状宜林荒山、现状灌木林地、现状疏林地 和未成林地演替为森林群落。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加快燕山地区水源保护林和太行山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形成防御首都风沙入侵的屏障。

加强国家公益林和山区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完成太行山绿化二期建设人工造林6700公顷(10万亩),封山育林6700公顷(10万亩)。实施前山脸 地区爆破整地造林任务6700公顷(10万亩),每年完成0.133万公顷(2万亩)。

加快水源保护林建设,加强飞播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6700公顷(10万亩);完成飞播造林作业22700公顷(34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工程100000公顷(150万亩);完成 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33333公顷(50万亩)。

⑵ 平原区绿化

2010年,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 —郊野公园 —风沙治理区 —农田建设

⑶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保护区面积和数

量,提升保护区级别。到2010年,使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县级5个,规划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6.6万公顷,占北京市域面积的10.1%,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10年,规划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10万公顷。

⑷ 风景名胜区

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8个风景名胜区,使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36处。规划新增温榆河与潮白河之间的风景名胜区,并结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将风景名胜区范围向上游延伸。同时,以三海子、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资源为主,新增南苑风景名胜区。

⑸ 湿地

以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使北京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建设和恢复汉石桥、南海子、温榆河上游、三家店、金牛湖等湿地,新建密云水库、金海湖等湿地保护区。力争基本形成大小结合、块状和带状结合、山区和平原结合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到2010年,使四个区域湿地的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

⑹ 水源保护区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对重点水源涵养区加大投入。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重点建设和改造北部燕山山区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实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除山区的水源涵养地之外,要退耕还林,建立北京山前8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恢复

地下水资源。

第五节 实施建议与控制要求

第17条 编制完善下位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导则

第18条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实施“绿线”管理制度 第19条 规划全市绿色空间控制

第三章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规划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20条 规划范围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2020年)》范围一致,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第21条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地优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体现北京“绿色奥运”意识,强化景观绿地,建设具有生命韵律的城市景观,塑造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统一的城市特色风貌,注重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提高园林绿地的文化品位;综合考虑居民游憩、康乐等活动需要,健全游憩绿地系统,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人居环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2条 规划目标

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一切绿化工程;把主要 街道建成绿化精品街;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2010年:实现北京市区碧野相连,绿色通道相系;外围郊野公园环绕,中心各类绿地扩展;绿化轴线延伸,古典园林生辉;楼顶铺绿,墙面垂绿;黄土不见天、城市特色得以体现。

2020年: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力争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第二节 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第23条 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环、十楔、多园”的基本结构。 即: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穿叉,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第24条 绿地系统布局

⑴ 西山风景区:由西北方向的隔离绿地、香山、八大处、妙峰山等十 多处名胜古迹和山地绿化组成。

⑵ 中心城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中心城边缘的郊野公园、滨河绿带、隔离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组成。该环是中心城外围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与远郊区县的连接部。

⑶ 楔形绿地:楔形绿地是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流交换的重要载体,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之间的纽带。它是由城市中心区东南、西南、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化隔离地区、生态景观绿地及河道、放射路两侧绿化带等组成,形成真正的沟通中心城与郊区的绿色通风走廊,楔入城市中心区(二环路),将北京城市中心区与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色屏障,东南方向的渤海湾,西南方向的永定河谷有机联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⑷ 边缘集团公园绿地: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规划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⑸ 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强调其纽带作用和空气交流作用。

⑹ 隔离地区公园环:该公园环由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景观绿地等组成。为维护“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确保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场所,将绿化隔离地区建成环绕城市 中心区的公园环。

⑺ 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四环路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道路沿线城市景观,强调绿色通道的整体环带效果。

⑻ 中心地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地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 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危旧房改造、工厂搬迁、中小学合并、道路拓宽、大型公建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二环绿色城墙 —“十字”景观轴 —旧城区公园绿地 —旧城区以外公园绿地

⑼ 城市绿网:由中心城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

第四章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设想

第25条 规划目标

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构筑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生态和 功能协调统一。2010年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要求,2020年全面 实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定额达标、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面覆盖、安全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26条 规划原则

⑴生态优先原则 ⑵安全保障原则 ⑶因地制宜原则 ⑷综合协调原则 ⑸远近结合原则 ⑹地方特色原则

第27条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内容

在符合指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外围生态景观绿地规模、完善城市内外生态廊道系统;补充完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根据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划定避灾绿地和救灾通道;根据城市总体结构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各级各类绿地;提出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具体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二节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28条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

⑴规划范围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重点新城总体规划范围一致,规划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其中顺义行政辖区1021平方公里,通州行政辖区(未含纳入亦庄用地)843平方公里,亦庄规划区115平方公里。

⑵总体结构

廊道、环带、大型绿色空间斑块和城市绿地有机融合、相互贯通 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⑶总体布局

—廊道

河道道路及其绿化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是新城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

一级廊道为: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及六 环路绿化带。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北接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南与北京东南方向的林、水、田生态开敞空间相连,保障了重点 新城的气流、生物流的畅通。

二级廊道为:小中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水生态廊道,构成了新城与新城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的绿色通道。

—环带

由中心城和重点新城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空港城北环城绿带、小中河及其绿化带、马坡组团北环城绿带、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北运河绿色生态走廊、凤港减河及其绿化

带和亦庄新城西环城绿 带所组成的环绕重点新城的绿色生态环。

—大型绿色空间斑块

指位于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是城市通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形 成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冷桥和隔离地区。主要有四块: 顺义新城东北绿色空间、顺义新城与通州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通州新城 与亦庄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和亦庄新城与大兴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

重点新城绿地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和建设区各类绿地,在新城绿地布局时,首先要从城市生态角度考虑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保证城市绿地的内外沟通、城乡沟通、绿色斑块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机整体。

第29条 顺义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顺义新城的绿地系统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五“,两个“多”。三个“五”为五环、五河、五廊;两个“多”是多园和多带。

五环为新城的五个主要建设组团外的绿色空间;五河为温榆河、潮白河、减河、小中河、龙道河五条互相连通的滨水绿化带;五廊为六环路、京密 高速路、京顺路、李天高速联络线、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五条主要城市快速路的两侧道路绿化走廊;此外,园和带为城市中均匀分布的公园和绿带。

第30条 通州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河流水系是通州新城独具一格、也是最有优势的生态景观资源之

一。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是创建通州新城“滨水宜居城市”的生态保障。规划坚持“城内安全宜居、城外生态健全、内外有机联系、整体环境和谐”的原则,结合通州新城的绿化基础、自然条件和人文

环境构筑通州新城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为:城外绿色空间环绕、城内公园星罗棋布、内外生态廊道穿插的“一环、两区、六廊、六点、多园”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环:通州新城外围划定的环绕通州新城的绿色空间。特别要强调的是 通州新城外围西北、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的城市“氧源绿地”要严加控制。

—两区:城市西北部生态景观绿地(冬季“氧源”绿地)和城市南部 生态景观绿地(夏季“氧源”绿地)。

—六廊:平行于通州新城主导风向(冬季西北、正北、夏季南)的四条 景观通风走廊和两条水生态绿化景观走廊。它们是温榆河~北运河滨水景观通风走廊;北苑南路~九棵树东路绿带景观通风走廊;六环路隔离绿带通风走廊;南北方向的安顺路~新华路~九棵树中路绿化带通风走廊;东西方向的通惠河~运潮减河滨水景观走廊;东西方向的肖太后河滨水景观走廊。

—六点:城市生态廊道与景观廊道相互交汇而形成的六个以水景和绿化 景观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景观节点。这些点在城市中具有画龙点睛的美化作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对城市景观的构成起到统帅作用,而且也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体育锻炼、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多园: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等级配置,划定的各级各类城市公园绿 。

第31条 亦庄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依托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以“两轴三带”为主构架,结合城市绿网贯穿城市各级各类绿地,综合构成亦庄新城绿地系统。

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即新城建设区范围外的绿化隔离地区以及农田林网。

“两轴三带”即由六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的两条十字防护 绿轴以及结合凉水河、新凤河、通惠干渠形成的三条城市绿色生态休闲带。

第三节 一般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32条 密云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构筑“一环、一心、两带、多点”的网络状绿化结构。规划期末,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区建设用地绿地率不能低于40%,旧城改造区绿地率不能 低于30%。

—一环:以城区东南北三面山体为生态屏障,西面田园为面向中心城的 开敞空间,形成绿色大环围绕新城的生态格局,使整个城市建造在绿色背景之中。

—一心:在新城中心区以西结合潮河绿化,规划密云新城的中心公园,成为新城的生态“绿心”。

—两带:白河、潮河两岸建设两条游憩绿化带。

—多点:新城公园、居住区公园和街头绿地、绿化广场等。

“山田相拥、绿块镶嵌、碧水环绕、公园均布,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被水绕”的绿地空间结构。

—山田相拥:西北与山脉相依,东南与田园为邻。新城西北部属燕山山脉 的军都山山前区,植被生长茂盛,山、水、林自然景观优美,成为新城西北方向的生态屏障和冬季“氧气库”。新城东南部属怀河、雁栖河、沙河近代河流 冲洪积扇一级阶地,是全区粮、经作物的主要产区。田园和林网成为新城 东南方向的开敞空间和夏季的“氧源”。

—绿块镶嵌:镶嵌于城市组团间大片的隔离地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 绿色斑块和重要的生态控制因子。

—碧水环绕:怀河、雁栖河及其支流、沙河、牤牛河、红螺湖下游河 流及沟渠,环绕于城市组团之间,构成城市主导风向上的多条水生态廊道。

—公园均布:大、中、小相结合、不同功能相结合的公园绿地。 以上多层次、多类别的绿地共同打造了怀柔新城山青水碧、林茂田阔、园秀花盛的独特景观。

“生态背景—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生态基质:形成“三面环田、一水中流,林带交织”的良好生态背景;

—绿色廊道:形成“Y 字主轴、三环相扣,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绿色 网络;

—绿地斑块:由市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及若干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共同构成“等级配置、珠落玉盘”的绿地斑块格局。

第35条 门城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引山入城”,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城、水指状相嵌”的绿地结构。指状相嵌主要体现在山体向城市的渗透和河流穿越城市与山体的沟通。 山、城、水指状相嵌主要通过五条绿廊来实现。分别是沿九龙山形成的绿廊; 沿黑河沟形成的绿廊;沿草冒山、葡萄嘴及中门寺沟形成的绿廊;沿冯村沟和长安街西延长线形成的绿廊;沿何各庄沟、冯村沟东段、108国道绿带及南侧山体形成的绿廊。

以上五条廊道将新城东部太行山脉的猫儿山、大洼尖山与西部的永定河联系起来。沿大沙坑形成的南北向绿廊沟通了南部三条东西向绿楔,更增加了绿地结构的稳定性。

“两河、三带、五园、多轴”共同构筑的富有动感的绿色生态网络。

—两河:指泃河、洳河。

—三带:滨河绿化环带(泃河、洳河两侧各50~100米的绿化带)、新城环城绿化带(沿新城周边的环城林带)和旧城环城绿化带。(老平谷城城墙(现城根街)外原护城河的低洼地,规划为城市带状公园)。

—五园:指规划保留现人民公园及北侧的绿化广场,并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规划3块公园绿地。

—多轴:是指在城市对外交通走廊和主干道两侧、河道两岸、高压线走 廊经过地区规划的带状绿化,形成多条绿化轴线。

第37条 房山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廊道与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生态廊道布局:包括主要生态廊道和次级生态廊道。

主要生态廊道是城市主要水系及其绿化带、南水北调线、高压走廊和 快速路绿化带。

良乡组团主要生态廊道有刺猬河、小清河及两岸设置的70米宽的绿化带; 京石高速公路两侧设置100米宽绿化带;哑叭河、吴店沟两岸设置20~30米宽的绿化带。

燕房组团生态廊道有大石河及两岸各50米宽绿化带,东沙河、西沙河、丁家洼河及两岸20~30米宽绿化带,丁家洼水库、牛口峪水库周边留有100米宽的防护林带。

次级生态廊道是组团间市道以上等级公路两侧各规划30米宽的绿化带,区道两侧各规划10~20米绿化带。

生态斑块布局:包括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和城市公园绿地。 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是指良乡组团外围西部六环与京石高速路之间的绿化、东部小清河绿化、南部沿六环路绿化用地;燕房组团外围南部沿长 周路绿化、东部大石河绿化、北部和西部山区绿化形成的大型生态斑块。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良乡组团依托刺猬河、哑叭河绿化,设置两处城市“绿心”,燕房组团依托南水北调线形成1处城市“绿心”及各类各级公园绿地。

第38条 大兴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绿地基本结构为:两带、一核、四廊、多园、多轴。

—两带:新城西侧的永定河绿化隔离带和东侧的南中轴线绿化隔离带。

—一核:位于新城西部片区与东部片区之间的城市绿色空间。其大致 范围在清源路和永林路之间,位于京沪铁路绿化隔离带的西侧,占地约8.8平方公里。

—四廊:包括五环路防护绿带、六环路防护绿带、京开高速路防护绿带、京沪铁路防护绿带及京沪高速铁路东侧100米防护绿带。

—多园:规划新城级公园、居住区级及城市带状公园、游园等多处。

—多轴:包括五条城市滨水景观绿带和十多条城市道路景观绿带。

滨水景观带宽度在65~450米(含永定河堤内绿化)不等,总长度达13000多米,总面积(不包含河流水面)约200公顷。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带主要包括芦求路、兴泰街、兴业大街、兴华大街、广 阳大街、北兴路、盛坊路、永源路、黄村大街、魏永路等道路绿化带。宽度 为道路两侧各20~30米。

第39条 昌平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一条绿隔,两面屏障,五条生态廊道,九个大型区域性公园节点为主体,结合城市小型公园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横向片层式“一条绿隔”、“两面屏障”的生态背景:“一条绿隔”是指新城中部京密引水渠和六环路之间的以农田为主体的绿化隔离带,是北京城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两面屏障”是指北部山林和东南部以温榆河及其绿化带为主体的绿楔;

—纵向线性五条生态廊道:沿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包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宽绿化带的两条绿色生态廊道和沿东沙河~北沙河、虎峪沟和辛店河 林水结合的三条生态廊道;

—九个大型区域性城市公园节点:是指全市性,以游憩功能为主要特征,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包括东沙河城市公园、昌平体育公园、昌平白浮泉植物园、南邵中心公园、沙河高教区中心公园、巩华城观光游园、南沙河生态公园、马池口郊外公园和埝头南部综合公园;

—城市小型公园绿地:满足500米服务半径要求而设置的公园绿地、沿街景观绿地等。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与新城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紧密衔接,

确定全市绿地系统结构,

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1条 重要性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北京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新城) 、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地区、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

第2条 规划依据

⑴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0年) ⑷《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

⑸《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⑹《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

⑺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

⑻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

[2004]98号)

⑼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年)

⑽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

⑾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⑿北京市各新城规划

⒀《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3条 规划内容

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前提下,将各类自然元素全面统筹,构筑合理空间结构;科学配置,建立完善功能系统,综合协调,提出均衡用地规模;集约布局,满足适宜服务半径;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紧密融合,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1)

⑵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图2)

⑶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图3)

—重点新城是指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生态新城是指密云、怀柔、延庆、门城和平谷新城;一般新城是指房山、大兴和昌平新城。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第4条 规划期限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5条 未来绿化重点任务

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四园: 全市建三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风沙治理区;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经济果木林; 平原造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 城市建三绿—绿块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 城郊建四园—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和北郊森林公园。

第二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范围、定位、原则与目标

第6条 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7条 功能定位

⑴ 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

⑵ 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的捍卫者和风貌特色的创造者

⑶ 城乡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

⑷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

第8条 规划原则

⑴ 以人为本,服务首都原则

⑵ 生态优先原则

⑶ 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原则

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⑸ 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

⑹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9条 规划目标

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二节 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第10条 规划结构

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第11条 空间布局

建立以山区森林、平原各类林地、城市各类绿地为主的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⑴ 山区: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设区域。

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0年分别达到73%和52%。

⑵ 平原区: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区、京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⑶ 城市建设区: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

第12条 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

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中。

图4-11

⑴ 生态屏障

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⑵ 生态走廊

包括中心城十条楔形绿地;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14处楔形绿色空间;“五河十路”绿化带和其它道路、铁路、河道绿化带。

⑶ 风景名胜区

通过规划调整,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共18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6个,区县级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共5481.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3.4%(以总面积16410.0平方公里计算),是现有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10.4平方公里的2.5倍。

⑷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规划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4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14个、县级8个,总面积为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以上。到2020年,使自然保护区达到46个,总面积达到19.2万公顷,占北京国土面积的11.4%,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系。

规划到201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8万公顷。到202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0个,总面积达14万公顷。

⑸ 湿地

规划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到2010年,使湿地自

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潮白河及北运河水系湿地、永定河水系湿地、大清河水系湿地、蓟运河水系湿地等4个区域。

⑹ 风沙治理区

“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绿化建设,164万亩沙质耕地防风固沙林建设,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条风沙入京风廊防护林建设,京东南地区水生态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⑺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建设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它是集合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持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区域性公园。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力保障;为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

—西北郊历史公园

—南郊生态公园

—东郊游憩公园

—北郊森林公园

⑻ 农田

2002年全市约有耕地450万亩,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料,到2007年,全市耕地348.27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带,主要为粮食,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同

时也是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⑼ 历史名园及文物周边保护绿地

这些名胜古迹及其保护地带,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为绿地系统的构筑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文化背景。规划要按照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

⑽ 城市绿地

随着生态绿地系统的全面实施,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基本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园林城市群,从而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绿地系统、新城绿地系统及建制镇绿地系统,其中规划重点是中心城绿地系统及新城绿地系统。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重点

—新城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建制镇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新村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⑾ 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系统

北京的绿地系统,不仅要着眼于全市域内,而且要和市域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区域相衔接。从西部太行山脉到西北、北部、东北部燕山山脉的半环状区域,是北京湾所依托的生态屏障地区,要“林土相辅”。规划要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搞好房山十渡与河北野三坡;门头沟东灵山与河北东灵山、小五台山;延庆海坨山与河北海坨山;怀柔喇叭沟门与河北丰宁坝上;密云雾灵山与河北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平谷四座楼山、将军关与河北黄崖关、盘山等山地绿化和风景区绿化,共同构筑防止风沙入侵京城的屏障和开拓边贸旅游的场

所。从西南太行山脉的大苏山到东北燕山山脉的盘山的北京东南半环状平原地区,是京津水、林生态廊道的核心地区,要“林水相依”。规划结合现有森林格局、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建设水生态净化林、湿地恢复工程,打通京津地区的水林结合的生态廊道,保证京津地区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为了实现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想,需要有以下区域合作的重点绿化地区。

—西部太行山地区

—西部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河谷地区

—北部燕山山脉和河北坝上地区

—东部地区

—南、东南地区

第三节 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与定额

第13条 指标体系

林业发展控制指标由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公益林面积构成;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由绿地率、人均公园 绿地、人均绿地、绿化覆盖率构成。

第14条 指标定额

⑴ 市域林业发展控制指标见下表:

北京市林业发展指标表

⑵市域城市绿地规划指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⑶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表

⑷ 新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新城城市绿地规划定额指标表

第四节 近期建设规划

第15条 近期目标

到2010年,建成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空间层次初步完善的绿地 系统,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近期绿化建设必须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见下表。

北京市域近期绿化建设指标表

第16条 主要内容

⑴ 山区绿化

加快山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到2010年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48%。针对山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 在人工促进封育条件下,力争使现状宜林荒山、现状灌木林地、现状疏林地 和未成林地演替为森林群落。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加快燕山地区水源保护林和太行山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形成防御首都风沙入侵的屏障。

加强国家公益林和山区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完成太行山绿化二期建设人工造林6700公顷(10万亩),封山育林6700公顷(10万亩)。实施前山脸 地区爆破整地造林任务6700公顷(10万亩),每年完成0.133万公顷(2万亩)。

加快水源保护林建设,加强飞播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6700公顷(10万亩);完成飞播造林作业22700公顷(34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工程100000公顷(150万亩);完成 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33333公顷(50万亩)。

⑵ 平原区绿化

2010年,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 —郊野公园 —风沙治理区 —农田建设

⑶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保护区面积和数

量,提升保护区级别。到2010年,使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县级5个,规划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6.6万公顷,占北京市域面积的10.1%,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10年,规划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10万公顷。

⑷ 风景名胜区

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8个风景名胜区,使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36处。规划新增温榆河与潮白河之间的风景名胜区,并结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将风景名胜区范围向上游延伸。同时,以三海子、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资源为主,新增南苑风景名胜区。

⑸ 湿地

以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使北京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建设和恢复汉石桥、南海子、温榆河上游、三家店、金牛湖等湿地,新建密云水库、金海湖等湿地保护区。力争基本形成大小结合、块状和带状结合、山区和平原结合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到2010年,使四个区域湿地的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

⑹ 水源保护区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对重点水源涵养区加大投入。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重点建设和改造北部燕山山区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实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除山区的水源涵养地之外,要退耕还林,建立北京山前8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恢复

地下水资源。

第五节 实施建议与控制要求

第17条 编制完善下位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导则

第18条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实施“绿线”管理制度 第19条 规划全市绿色空间控制

第三章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规划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20条 规划范围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2020年)》范围一致,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第21条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地优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体现北京“绿色奥运”意识,强化景观绿地,建设具有生命韵律的城市景观,塑造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统一的城市特色风貌,注重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提高园林绿地的文化品位;综合考虑居民游憩、康乐等活动需要,健全游憩绿地系统,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人居环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2条 规划目标

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一切绿化工程;把主要 街道建成绿化精品街;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2010年:实现北京市区碧野相连,绿色通道相系;外围郊野公园环绕,中心各类绿地扩展;绿化轴线延伸,古典园林生辉;楼顶铺绿,墙面垂绿;黄土不见天、城市特色得以体现。

2020年: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力争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第二节 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第23条 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环、十楔、多园”的基本结构。 即: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穿叉,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第24条 绿地系统布局

⑴ 西山风景区:由西北方向的隔离绿地、香山、八大处、妙峰山等十 多处名胜古迹和山地绿化组成。

⑵ 中心城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中心城边缘的郊野公园、滨河绿带、隔离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组成。该环是中心城外围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与远郊区县的连接部。

⑶ 楔形绿地:楔形绿地是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流交换的重要载体,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之间的纽带。它是由城市中心区东南、西南、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化隔离地区、生态景观绿地及河道、放射路两侧绿化带等组成,形成真正的沟通中心城与郊区的绿色通风走廊,楔入城市中心区(二环路),将北京城市中心区与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色屏障,东南方向的渤海湾,西南方向的永定河谷有机联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⑷ 边缘集团公园绿地: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规划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⑸ 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强调其纽带作用和空气交流作用。

⑹ 隔离地区公园环:该公园环由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景观绿地等组成。为维护“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确保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场所,将绿化隔离地区建成环绕城市 中心区的公园环。

⑺ 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四环路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道路沿线城市景观,强调绿色通道的整体环带效果。

⑻ 中心地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地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 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危旧房改造、工厂搬迁、中小学合并、道路拓宽、大型公建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二环绿色城墙 —“十字”景观轴 —旧城区公园绿地 —旧城区以外公园绿地

⑼ 城市绿网:由中心城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

第四章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设想

第25条 规划目标

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构筑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生态和 功能协调统一。2010年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要求,2020年全面 实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定额达标、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面覆盖、安全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26条 规划原则

⑴生态优先原则 ⑵安全保障原则 ⑶因地制宜原则 ⑷综合协调原则 ⑸远近结合原则 ⑹地方特色原则

第27条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内容

在符合指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外围生态景观绿地规模、完善城市内外生态廊道系统;补充完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根据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划定避灾绿地和救灾通道;根据城市总体结构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各级各类绿地;提出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具体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二节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28条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

⑴规划范围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重点新城总体规划范围一致,规划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其中顺义行政辖区1021平方公里,通州行政辖区(未含纳入亦庄用地)843平方公里,亦庄规划区115平方公里。

⑵总体结构

廊道、环带、大型绿色空间斑块和城市绿地有机融合、相互贯通 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⑶总体布局

—廊道

河道道路及其绿化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是新城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

一级廊道为: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及六 环路绿化带。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北接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南与北京东南方向的林、水、田生态开敞空间相连,保障了重点 新城的气流、生物流的畅通。

二级廊道为:小中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水生态廊道,构成了新城与新城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的绿色通道。

—环带

由中心城和重点新城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空港城北环城绿带、小中河及其绿化带、马坡组团北环城绿带、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北运河绿色生态走廊、凤港减河及其绿化

带和亦庄新城西环城绿 带所组成的环绕重点新城的绿色生态环。

—大型绿色空间斑块

指位于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是城市通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形 成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冷桥和隔离地区。主要有四块: 顺义新城东北绿色空间、顺义新城与通州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通州新城 与亦庄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和亦庄新城与大兴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

重点新城绿地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和建设区各类绿地,在新城绿地布局时,首先要从城市生态角度考虑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保证城市绿地的内外沟通、城乡沟通、绿色斑块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机整体。

第29条 顺义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顺义新城的绿地系统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五“,两个“多”。三个“五”为五环、五河、五廊;两个“多”是多园和多带。

五环为新城的五个主要建设组团外的绿色空间;五河为温榆河、潮白河、减河、小中河、龙道河五条互相连通的滨水绿化带;五廊为六环路、京密 高速路、京顺路、李天高速联络线、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五条主要城市快速路的两侧道路绿化走廊;此外,园和带为城市中均匀分布的公园和绿带。

第30条 通州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河流水系是通州新城独具一格、也是最有优势的生态景观资源之

一。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是创建通州新城“滨水宜居城市”的生态保障。规划坚持“城内安全宜居、城外生态健全、内外有机联系、整体环境和谐”的原则,结合通州新城的绿化基础、自然条件和人文

环境构筑通州新城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为:城外绿色空间环绕、城内公园星罗棋布、内外生态廊道穿插的“一环、两区、六廊、六点、多园”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环:通州新城外围划定的环绕通州新城的绿色空间。特别要强调的是 通州新城外围西北、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的城市“氧源绿地”要严加控制。

—两区:城市西北部生态景观绿地(冬季“氧源”绿地)和城市南部 生态景观绿地(夏季“氧源”绿地)。

—六廊:平行于通州新城主导风向(冬季西北、正北、夏季南)的四条 景观通风走廊和两条水生态绿化景观走廊。它们是温榆河~北运河滨水景观通风走廊;北苑南路~九棵树东路绿带景观通风走廊;六环路隔离绿带通风走廊;南北方向的安顺路~新华路~九棵树中路绿化带通风走廊;东西方向的通惠河~运潮减河滨水景观走廊;东西方向的肖太后河滨水景观走廊。

—六点:城市生态廊道与景观廊道相互交汇而形成的六个以水景和绿化 景观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景观节点。这些点在城市中具有画龙点睛的美化作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对城市景观的构成起到统帅作用,而且也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体育锻炼、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多园: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等级配置,划定的各级各类城市公园绿 。

第31条 亦庄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

依托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以“两轴三带”为主构架,结合城市绿网贯穿城市各级各类绿地,综合构成亦庄新城绿地系统。

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即新城建设区范围外的绿化隔离地区以及农田林网。

“两轴三带”即由六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的两条十字防护 绿轴以及结合凉水河、新凤河、通惠干渠形成的三条城市绿色生态休闲带。

第三节 一般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32条 密云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构筑“一环、一心、两带、多点”的网络状绿化结构。规划期末,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区建设用地绿地率不能低于40%,旧城改造区绿地率不能 低于30%。

—一环:以城区东南北三面山体为生态屏障,西面田园为面向中心城的 开敞空间,形成绿色大环围绕新城的生态格局,使整个城市建造在绿色背景之中。

—一心:在新城中心区以西结合潮河绿化,规划密云新城的中心公园,成为新城的生态“绿心”。

—两带:白河、潮河两岸建设两条游憩绿化带。

—多点:新城公园、居住区公园和街头绿地、绿化广场等。

“山田相拥、绿块镶嵌、碧水环绕、公园均布,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被水绕”的绿地空间结构。

—山田相拥:西北与山脉相依,东南与田园为邻。新城西北部属燕山山脉 的军都山山前区,植被生长茂盛,山、水、林自然景观优美,成为新城西北方向的生态屏障和冬季“氧气库”。新城东南部属怀河、雁栖河、沙河近代河流 冲洪积扇一级阶地,是全区粮、经作物的主要产区。田园和林网成为新城 东南方向的开敞空间和夏季的“氧源”。

—绿块镶嵌:镶嵌于城市组团间大片的隔离地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 绿色斑块和重要的生态控制因子。

—碧水环绕:怀河、雁栖河及其支流、沙河、牤牛河、红螺湖下游河 流及沟渠,环绕于城市组团之间,构成城市主导风向上的多条水生态廊道。

—公园均布:大、中、小相结合、不同功能相结合的公园绿地。 以上多层次、多类别的绿地共同打造了怀柔新城山青水碧、林茂田阔、园秀花盛的独特景观。

“生态背景—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生态基质:形成“三面环田、一水中流,林带交织”的良好生态背景;

—绿色廊道:形成“Y 字主轴、三环相扣,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绿色 网络;

—绿地斑块:由市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及若干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共同构成“等级配置、珠落玉盘”的绿地斑块格局。

第35条 门城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引山入城”,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城、水指状相嵌”的绿地结构。指状相嵌主要体现在山体向城市的渗透和河流穿越城市与山体的沟通。 山、城、水指状相嵌主要通过五条绿廊来实现。分别是沿九龙山形成的绿廊; 沿黑河沟形成的绿廊;沿草冒山、葡萄嘴及中门寺沟形成的绿廊;沿冯村沟和长安街西延长线形成的绿廊;沿何各庄沟、冯村沟东段、108国道绿带及南侧山体形成的绿廊。

以上五条廊道将新城东部太行山脉的猫儿山、大洼尖山与西部的永定河联系起来。沿大沙坑形成的南北向绿廊沟通了南部三条东西向绿楔,更增加了绿地结构的稳定性。

“两河、三带、五园、多轴”共同构筑的富有动感的绿色生态网络。

—两河:指泃河、洳河。

—三带:滨河绿化环带(泃河、洳河两侧各50~100米的绿化带)、新城环城绿化带(沿新城周边的环城林带)和旧城环城绿化带。(老平谷城城墙(现城根街)外原护城河的低洼地,规划为城市带状公园)。

—五园:指规划保留现人民公园及北侧的绿化广场,并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规划3块公园绿地。

—多轴:是指在城市对外交通走廊和主干道两侧、河道两岸、高压线走 廊经过地区规划的带状绿化,形成多条绿化轴线。

第37条 房山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廊道与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生态廊道布局:包括主要生态廊道和次级生态廊道。

主要生态廊道是城市主要水系及其绿化带、南水北调线、高压走廊和 快速路绿化带。

良乡组团主要生态廊道有刺猬河、小清河及两岸设置的70米宽的绿化带; 京石高速公路两侧设置100米宽绿化带;哑叭河、吴店沟两岸设置20~30米宽的绿化带。

燕房组团生态廊道有大石河及两岸各50米宽绿化带,东沙河、西沙河、丁家洼河及两岸20~30米宽绿化带,丁家洼水库、牛口峪水库周边留有100米宽的防护林带。

次级生态廊道是组团间市道以上等级公路两侧各规划30米宽的绿化带,区道两侧各规划10~20米绿化带。

生态斑块布局:包括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和城市公园绿地。 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是指良乡组团外围西部六环与京石高速路之间的绿化、东部小清河绿化、南部沿六环路绿化用地;燕房组团外围南部沿长 周路绿化、东部大石河绿化、北部和西部山区绿化形成的大型生态斑块。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良乡组团依托刺猬河、哑叭河绿化,设置两处城市“绿心”,燕房组团依托南水北调线形成1处城市“绿心”及各类各级公园绿地。

第38条 大兴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绿地基本结构为:两带、一核、四廊、多园、多轴。

—两带:新城西侧的永定河绿化隔离带和东侧的南中轴线绿化隔离带。

—一核:位于新城西部片区与东部片区之间的城市绿色空间。其大致 范围在清源路和永林路之间,位于京沪铁路绿化隔离带的西侧,占地约8.8平方公里。

—四廊:包括五环路防护绿带、六环路防护绿带、京开高速路防护绿带、京沪铁路防护绿带及京沪高速铁路东侧100米防护绿带。

—多园:规划新城级公园、居住区级及城市带状公园、游园等多处。

—多轴:包括五条城市滨水景观绿带和十多条城市道路景观绿带。

滨水景观带宽度在65~450米(含永定河堤内绿化)不等,总长度达13000多米,总面积(不包含河流水面)约200公顷。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带主要包括芦求路、兴泰街、兴业大街、兴华大街、广 阳大街、北兴路、盛坊路、永源路、黄村大街、魏永路等道路绿化带。宽度 为道路两侧各20~30米。

第39条 昌平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

一条绿隔,两面屏障,五条生态廊道,九个大型区域性公园节点为主体,结合城市小型公园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横向片层式“一条绿隔”、“两面屏障”的生态背景:“一条绿隔”是指新城中部京密引水渠和六环路之间的以农田为主体的绿化隔离带,是北京城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两面屏障”是指北部山林和东南部以温榆河及其绿化带为主体的绿楔;

—纵向线性五条生态廊道:沿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包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宽绿化带的两条绿色生态廊道和沿东沙河~北沙河、虎峪沟和辛店河 林水结合的三条生态廊道;

—九个大型区域性城市公园节点:是指全市性,以游憩功能为主要特征,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包括东沙河城市公园、昌平体育公园、昌平白浮泉植物园、南邵中心公园、沙河高教区中心公园、巩华城观光游园、南沙河生态公园、马池口郊外公园和埝头南部综合公园;

—城市小型公园绿地:满足500米服务半径要求而设置的公园绿地、沿街景观绿地等。


相关内容

  • 喜报 | 南京绿地系统规划获全国首奖
  • 春法桐,秋银杏,不少外地游客来南京城游玩,都会对街头巷尾的行道树赞叹不已.11月14日,现代快报从南京市园林局了解到,<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首奖,其中该规划利用新技术模拟大雨倾城状况,布局南京绿地,提高绿地雨洪调蓄能力, ...

  • 2012园林中级职称北京市绿化条例
  • ·北京市绿化条例 (200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义务植树 第四章 绿地保护 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 摘 要 本文通过概念.作用.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几个方面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并试图从沈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的分析中总体出现行规划的一些特点,拟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地系统:概念:发展历程:存在问题 Abstract From such aspects as c ...

  • 北京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面积监测及分析
  • 北京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面积监测及分析 张保钢, 全明玉, 杨伯钢, 冯仲科, 韩光瞬 测绘与3S 技术中心, 北京100083) 1 1 1, 2 2 1 (1.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100038; 2. 北京林业大学 V irescence A rea Supervisi ng ...

  •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的思考
  •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的思考 Reflection on the Organic Renewal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刘 源 / LIU Yuan王 浩* / WANG Hao 摘 要:首次将"有机更新&quo ...

  •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第44卷, 第4期,2008年7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 V ol. 44, N o. 4(July 2008)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 李博 宋云 俞孔坚 北京大 ...

  • 绿地系统的肌理_构成与布局_付雪梅
  • 2004年6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 un. 2004 第4卷第2期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4No. 2 绿地系统的肌理.构成与布局 ...

  • 丰台科技园获批成北京首个城市设计导则试点
  • 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控规及城市设计导则获批 成为北京市首个城市设计导则试点区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樊羊路以西的控规指标及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以及慢行系统.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成为首个<北京市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办法(试行)>试点 ...

  • 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
  • [摘要]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道路红线的管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和严谨的工作流程,能落实到钉桩坐标,而对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规划管理一直未形成系统,其基础技术条件参差不齐."五线"涉及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等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