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文体知识把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选取多种类型的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典型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常见考点分析:
考点一:把握小说标题
1. 常见的小说题目有几种拟题方式:
①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②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③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
④以主要人物为题。
⑤以特定环境为题。
2. 标题的作用: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常见题型:这篇小说为什么以“XX ”为题?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可以从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来答题。
答题模式:小说以“XX ”为题,反映了„„,它的作用是„„
考点二: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1.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次要形象:陪衬或线索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主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果是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一是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品行;二是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不公;三是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2.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模式:X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答题角度: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三:如何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1. 故事情节的作用:
(1)如在开头:巧设(揭示)悬念、引人入胜、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层层推进;
如在中间:推进故事、增加波澜、丰富情节、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如在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补充解释,深化文章的主题、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引人深思。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
(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2. 常见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 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 事物、XX 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模式:X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简要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时间、地点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但具体要根据每个题选取侧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
答题模式:这篇(段)„„(或文本)主要记叙(或描写)了„„,反映了„„ 考点四:如何把握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
1.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象征、暗示;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
(二)社会环境从三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2. 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答题模式: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渲染)„„气氛;推动(暗示、铺垫)情节;烘托(映衬)„„人物;
突出(表达、寄托、暗示、提示)主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 ”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 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 ”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 ”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 ”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 ”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 ”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 ”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 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A :
B :
2. 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 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3分)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5. 选文第⑫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4分)
6. 选文第⑮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3分)
7. 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爱在身后二十米
①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②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③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前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儿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④ 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阵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⑤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但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⑥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院校。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的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划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⑦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 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不让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
⑧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的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⑨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的时候„„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30字)(2分)
答:
2. 根据第⑦ 段画线句子,说一说“我”为何“惊讶”?(2分)
答:
3.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答:
4. 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好在哪里?(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
5. 请你仿照例句写一段赞美父爱的话。(2分)
例句:父亲的爱就像山,为你阻挡风雨;就像光,为你照亮前程。
父亲的爱
6. 第五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6. 强化训练及讲评
把信任留给你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怕什么偏偏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 生气对身体不好! 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大声问:“哎! 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 卖杏的是男是女? 你给了人家多少钱? 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 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1. 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⑪我赶紧站起大声说:“我!”
⑫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3. 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7、本堂课知识小结(可留空让学生自己书写)
8、课后作业
参考答案:
19.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分) 为下文写“我”买杏被“骗”后出言不逊(破口大骂) 做铺垫。(2分)
20. ⑪动作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 刻画了“我”被“骗”钱财后情况有所转机时的兴奋激动心理。(1分)
⑫语言描写。(或:侧面描写)(1分) 从侧面表现了老大爷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小说的主题。(1分)
21. 心地善良,富有智慧,乐于助人,对世人充满信任,为社会的进步传递正能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22. ①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写出了老大爷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我”增强了对世人的信任。②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信任,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风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信任”留下。③言简意丰,耐人回味。题目中的“你”既指小说中的“我”,也指小说的读者。④引发读者对“信任”这一话题的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考答案:
1.A. “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 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 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 烘托“我”焦急的心情; 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4. 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
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5. 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6. 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7. 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1.(2分)叙述了父亲暗中送我上学的经过,(1分)赞美父爱,表达我的愧疚和感激。(1分)
2.(2分) 父亲为送我上学,路上受了伤.(1分)而我却全然不知。(1分)
3.(3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腿上伤疤既长又深,(1分)突出表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1分)
4.(2分,答出两点即可)①内容上表明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深化主题。 ②语言上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关爱,生动感人。 ③结构上篇末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5.(2分) 示例: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1分)像夏日的凉风,爱抚着我。(1分)
6. 一方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我的胆怯心理。另一方面,表现了父亲护送我的必要性,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一.小说文体知识把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选取多种类型的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典型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常见考点分析:
考点一:把握小说标题
1. 常见的小说题目有几种拟题方式:
①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②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③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
④以主要人物为题。
⑤以特定环境为题。
2. 标题的作用: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常见题型:这篇小说为什么以“XX ”为题?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可以从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来答题。
答题模式:小说以“XX ”为题,反映了„„,它的作用是„„
考点二: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1.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次要形象:陪衬或线索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主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果是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一是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品行;二是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不公;三是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2.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模式:X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答题角度: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三:如何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1. 故事情节的作用:
(1)如在开头:巧设(揭示)悬念、引人入胜、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层层推进;
如在中间:推进故事、增加波澜、丰富情节、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如在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补充解释,深化文章的主题、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引人深思。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
(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2. 常见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 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 事物、XX 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模式:X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简要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时间、地点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但具体要根据每个题选取侧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
答题模式:这篇(段)„„(或文本)主要记叙(或描写)了„„,反映了„„ 考点四:如何把握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
1.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象征、暗示;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
(二)社会环境从三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2. 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答题模式: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渲染)„„气氛;推动(暗示、铺垫)情节;烘托(映衬)„„人物;
突出(表达、寄托、暗示、提示)主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 ”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 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 ”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 ”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 ”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 ”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 ”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 ”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 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A :
B :
2. 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 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3分)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5. 选文第⑫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4分)
6. 选文第⑮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3分)
7. 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爱在身后二十米
①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②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③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前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儿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④ 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阵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⑤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但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⑥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院校。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的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划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⑦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 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不让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
⑧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的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⑨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的时候„„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30字)(2分)
答:
2. 根据第⑦ 段画线句子,说一说“我”为何“惊讶”?(2分)
答:
3.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答:
4. 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好在哪里?(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
5. 请你仿照例句写一段赞美父爱的话。(2分)
例句:父亲的爱就像山,为你阻挡风雨;就像光,为你照亮前程。
父亲的爱
6. 第五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6. 强化训练及讲评
把信任留给你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怕什么偏偏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 生气对身体不好! 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大声问:“哎! 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 卖杏的是男是女? 你给了人家多少钱? 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 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1. 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⑪我赶紧站起大声说:“我!”
⑫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3. 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7、本堂课知识小结(可留空让学生自己书写)
8、课后作业
参考答案:
19.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分) 为下文写“我”买杏被“骗”后出言不逊(破口大骂) 做铺垫。(2分)
20. ⑪动作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 刻画了“我”被“骗”钱财后情况有所转机时的兴奋激动心理。(1分)
⑫语言描写。(或:侧面描写)(1分) 从侧面表现了老大爷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小说的主题。(1分)
21. 心地善良,富有智慧,乐于助人,对世人充满信任,为社会的进步传递正能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22. ①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写出了老大爷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我”增强了对世人的信任。②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信任,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风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信任”留下。③言简意丰,耐人回味。题目中的“你”既指小说中的“我”,也指小说的读者。④引发读者对“信任”这一话题的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考答案:
1.A. “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 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 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 烘托“我”焦急的心情; 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4. 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
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5. 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6. 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7. 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1.(2分)叙述了父亲暗中送我上学的经过,(1分)赞美父爱,表达我的愧疚和感激。(1分)
2.(2分) 父亲为送我上学,路上受了伤.(1分)而我却全然不知。(1分)
3.(3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腿上伤疤既长又深,(1分)突出表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1分)
4.(2分,答出两点即可)①内容上表明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深化主题。 ②语言上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关爱,生动感人。 ③结构上篇末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5.(2分) 示例: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1分)像夏日的凉风,爱抚着我。(1分)
6. 一方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我的胆怯心理。另一方面,表现了父亲护送我的必要性,突出了父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