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不均衡 实现教育公平

更新时间:2012-07-26 17:30:45    来源:小黄    阅读:461次

漫画:唐春成

万人民调:82.3%受访者直言中小学校际差异大

75.2%受访者支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制度,62.3%的人建议政府重点扶持薄弱学校

《北京晨报》今年4月报道,武汉淡化中小学教师校籍,规定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6年。

为确保教育公平,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然而,当下中小学学校之间存在差距,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招生困难,入学择校大战仍在上演。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018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2.3%的受访者直言当前中小学校际差异大,其中33.7%的人认为“非常大”,48.7%的人觉得“比较大”。受访者中,45.7%的人是家长,11.8%的人是教育工作者。

62.9%的人认为政府给重点学校的投入和资源更多造成校际差异

60后的田女士居住在河北省某县城。她说,虽然县里规定学生就近入学,但县城和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均”。“乡里很多老师还要忙农活,教学质量根本不行,升学率很低。县乡择校情况特别厉害。”

在河北某镇中学任教的秦老师说,从老师水平、教学设施来看,自己所在的学校与县重点中学差距并不大,但就是招不上学生。好的私立学校数量也吸引了大量生源,使镇中学的招生情况进一步恶化。她所在的学校已连续多年招生困难,每年老师都被“分配指标”去招生。

造成校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2.9%的人认为是政府给重点学校的投入和资源更多;63.2%的人觉得是优秀教师更愿意在重点校工作;50.1%的人认为是重点校不愿放弃“择校费”这个巨额收入;50.7%的人指出是家长有“名校”情结;52.6%的人认为重点校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更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苏君阳认为,国家过去实行的重点学校政策,使得资源配置倾斜,重点学校形成了传统优势。薄弱学校无法吸引家长,只能越来越薄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过去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导致教育经费保障一直是以县乡财政为主,县财政与乡财政之间的不均衡决定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为提高办教育的政绩,往往把好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少数几所好学校,形成一个升学的链条,薄弱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不够,导致其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招生情况差,于是薄弱学校越来越薄弱。

48.6%的人认为校际不均衡会导致校长权力扩大,滋生腐败

校际不均衡会产生哪些影响?调查中,68.0%的人认为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学校两极分化;62.6%的人认为会导致“择校大战”日益激烈,加重家长负担;54.3%的人认为会导致名校规模越来越大,普通学校招不够人;51.4%的人认为会导致普通学校学生难以得到优质教育;48.6%的人认为会导致校长权力扩大,滋生腐败。

对此,75.2%的受访者支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制度;62.3%的人建议政府对薄弱学校重点扶持。

秦老师所在的学校已开始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以镇为范围,教师三年一轮。参与轮教的教师要到镇其他学校教学一年。但秦老师发现,这一制度在执行中存在阻力和弊病。“学校规定教师参与轮教,不轮不允许晋级,但其实轮了也不一定晋级,教师根本没有积极性,流动产生的居住问题也没人解决。”

熊丙奇认为,由于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待遇相差极大,教师流动很难建立起长效机制,教师只在乡以内或县以内轮换,这无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由于待遇无法保障,很多教师带着情绪轮换,教育质量也难以提高。

“一些优质学校为保护自身优势,不愿意让优质教师流动。能流动的一般都不是最优秀的教师。”苏君阳说,要制定更有利于教师流动的制度,就把教师的晋升、评级与流动挂钩。这期间教师的家庭问题和待遇如何解决,也需要明确。

如何有效推动教师流动?调查中,69.5%的人建议均衡学校间教师待遇和发展空间;65.5%的人希望合理划分流动区域,避免区域跨度太大;56.8%的人认为教师流动要与教师评级评优挂钩,提高教师的流动积极性;46.8%的人表示要制定相关法规明确教师流动办理流程和奖励办法。

苏君阳认为,一味要求取消所有校际差异,对中国教育发展也不利。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保证中国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是要保证他们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能按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接受适合的教育。

苏君阳建议,国家首先要保证对各个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平衡,保证其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保证在大的区域内师资配备相对均衡。

为推动校际均衡,调查中,55.4%的人建议给予普通学校教师更多培训和进修机会;47.2%的人建议限制学校规模,增加学校数量分散学生,避免名校无序膨胀;43.1%的人希望立法禁止收取和缴纳“择校费”;41.9%的人希望家长尊重孩子特点,破除“名校情结”。

熊丙奇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通常是通过中央财政或省财政来实现的。法国义务教育经费70%都是由中央财政保障的,所以全国范围内教师待遇大致相当。“要推进校际均衡,就应打破以城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行省级统筹,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统筹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

熊丙奇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升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围绕升学教育展开,资源配置也是按照升学模式配置。要改变教育不均衡,就要改变政府配置资源这种思路,调整这种升学教育的考核办法。现在,政府部门颁布“禁择令”,要求学生不能择校,学校不能举行相关测试,其实都是表面文章,没有触到核心和实质问题。(记者 周易 黄冲)

更新时间:2012-07-26 17:30:45    来源:小黄    阅读:461次

漫画:唐春成

万人民调:82.3%受访者直言中小学校际差异大

75.2%受访者支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制度,62.3%的人建议政府重点扶持薄弱学校

《北京晨报》今年4月报道,武汉淡化中小学教师校籍,规定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6年。

为确保教育公平,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然而,当下中小学学校之间存在差距,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招生困难,入学择校大战仍在上演。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018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2.3%的受访者直言当前中小学校际差异大,其中33.7%的人认为“非常大”,48.7%的人觉得“比较大”。受访者中,45.7%的人是家长,11.8%的人是教育工作者。

62.9%的人认为政府给重点学校的投入和资源更多造成校际差异

60后的田女士居住在河北省某县城。她说,虽然县里规定学生就近入学,但县城和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均”。“乡里很多老师还要忙农活,教学质量根本不行,升学率很低。县乡择校情况特别厉害。”

在河北某镇中学任教的秦老师说,从老师水平、教学设施来看,自己所在的学校与县重点中学差距并不大,但就是招不上学生。好的私立学校数量也吸引了大量生源,使镇中学的招生情况进一步恶化。她所在的学校已连续多年招生困难,每年老师都被“分配指标”去招生。

造成校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2.9%的人认为是政府给重点学校的投入和资源更多;63.2%的人觉得是优秀教师更愿意在重点校工作;50.1%的人认为是重点校不愿放弃“择校费”这个巨额收入;50.7%的人指出是家长有“名校”情结;52.6%的人认为重点校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更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苏君阳认为,国家过去实行的重点学校政策,使得资源配置倾斜,重点学校形成了传统优势。薄弱学校无法吸引家长,只能越来越薄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过去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导致教育经费保障一直是以县乡财政为主,县财政与乡财政之间的不均衡决定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为提高办教育的政绩,往往把好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少数几所好学校,形成一个升学的链条,薄弱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不够,导致其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招生情况差,于是薄弱学校越来越薄弱。

48.6%的人认为校际不均衡会导致校长权力扩大,滋生腐败

校际不均衡会产生哪些影响?调查中,68.0%的人认为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学校两极分化;62.6%的人认为会导致“择校大战”日益激烈,加重家长负担;54.3%的人认为会导致名校规模越来越大,普通学校招不够人;51.4%的人认为会导致普通学校学生难以得到优质教育;48.6%的人认为会导致校长权力扩大,滋生腐败。

对此,75.2%的受访者支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制度;62.3%的人建议政府对薄弱学校重点扶持。

秦老师所在的学校已开始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以镇为范围,教师三年一轮。参与轮教的教师要到镇其他学校教学一年。但秦老师发现,这一制度在执行中存在阻力和弊病。“学校规定教师参与轮教,不轮不允许晋级,但其实轮了也不一定晋级,教师根本没有积极性,流动产生的居住问题也没人解决。”

熊丙奇认为,由于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待遇相差极大,教师流动很难建立起长效机制,教师只在乡以内或县以内轮换,这无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由于待遇无法保障,很多教师带着情绪轮换,教育质量也难以提高。

“一些优质学校为保护自身优势,不愿意让优质教师流动。能流动的一般都不是最优秀的教师。”苏君阳说,要制定更有利于教师流动的制度,就把教师的晋升、评级与流动挂钩。这期间教师的家庭问题和待遇如何解决,也需要明确。

如何有效推动教师流动?调查中,69.5%的人建议均衡学校间教师待遇和发展空间;65.5%的人希望合理划分流动区域,避免区域跨度太大;56.8%的人认为教师流动要与教师评级评优挂钩,提高教师的流动积极性;46.8%的人表示要制定相关法规明确教师流动办理流程和奖励办法。

苏君阳认为,一味要求取消所有校际差异,对中国教育发展也不利。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保证中国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是要保证他们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能按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接受适合的教育。

苏君阳建议,国家首先要保证对各个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平衡,保证其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保证在大的区域内师资配备相对均衡。

为推动校际均衡,调查中,55.4%的人建议给予普通学校教师更多培训和进修机会;47.2%的人建议限制学校规模,增加学校数量分散学生,避免名校无序膨胀;43.1%的人希望立法禁止收取和缴纳“择校费”;41.9%的人希望家长尊重孩子特点,破除“名校情结”。

熊丙奇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通常是通过中央财政或省财政来实现的。法国义务教育经费70%都是由中央财政保障的,所以全国范围内教师待遇大致相当。“要推进校际均衡,就应打破以城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行省级统筹,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统筹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

熊丙奇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升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围绕升学教育展开,资源配置也是按照升学模式配置。要改变教育不均衡,就要改变政府配置资源这种思路,调整这种升学教育的考核办法。现在,政府部门颁布“禁择令”,要求学生不能择校,学校不能举行相关测试,其实都是表面文章,没有触到核心和实质问题。(记者 周易 黄冲)


相关内容

  •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公平和不公平现象,我们一般会用边沁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和纳什公平. 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原始意义的法学思想流派的产物,它渊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以十九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直至十九世纪边沁将哲学的功利主义应用到立法学和法理学的领域形成 ...

  •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某些方面有差距扩大的趋势.本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科学解读,对教育公平进行哲学解读说明了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育问题 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又 ...

  • 基础教育资源
  • 基础教育资源就是投入到基础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师资.生源).物力.财力,确定基础教育的合理结构,创造基础教育的良好环境的总和,其中的财力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而教育环境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和良好氛围.所谓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主要是指在基础教育活动中,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各方面积极 ...

  • 探讨解决教育公平突出问题的思路
  • 探讨解决教育公平突出问题的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教育公平是 ...

  •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 机会均等 不公平现象 因素 策略 ...

  • 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公平
  • 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公平 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 庄绪良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 ...

  • 李镇西"请像我一样做教师!"
  • 文|李镇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今天(2014年12月17日)上午第三节和四节课,我分别给初三的两个班的学生上课.主题是"给未来留下温馨的记忆". 我对同学们说:"年级主任希望我给初三每个班的同学上一节课.上什么呢?讲学习吗?你们老师每天都在给你们讲,我再讲 ...

  •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
  •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前言 一.调查单位,地点及对象 日照一中.实验高中的老师和学生,以及随机访问的群众 二.调查内容 平民百姓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看法 三.调查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访问.上网查阅资料,阅读当地报纸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 ...

  • 中国亟需一场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
  • 作者:顾明远丁钢阎光才熊丙奇胡守钧任荣明任剑涛王英杰 探索与争鸣 2010年06期 --探寻"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 1.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2.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总是"只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