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生物(新课标I 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 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
D. 输入的Na +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 ), 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Bc 可以诱导更多PrP c 的转变为PrP Bc ,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 转变为PrP Bc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二、非选择题
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 、B 、C 、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 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 (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 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 组和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 、B 、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 2的同化量。
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 和a 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 基因频率:a 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 、Aa 和aa 的数量比为,A 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 aa 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微生物A 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 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
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 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染色。微生物A 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 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 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 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 、1mg 、6mg ,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 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 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检测的原理是。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 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参考答案
1.D
【解析】DNA 的元素组成是:C 、H 、O 、N 、P ,ATP 的元素组成是C 、H 、O 、N 、P ;A 叙述正确。反密码子是tRNA 上能与mRNA 上的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而一个tRNA 一次只能转运一个氨基酸,由此可推知一个tRNA 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 叙述正确。T2噬菌体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构成DNA 的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 叙述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无线粒体;D 叙述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核酸为命题点,涉及组成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基因的表达、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等知识点。
2.C
【解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 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 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 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 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3.A
【解析】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换,由此可推知输入的液体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 叙述正确。若该浓度是兔的等渗溶液,则输入溶液后,细胞内外液扔保持动态平衡,且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 的生理盐水到体内时不会平均分配;B 叙述错误。Na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C 、D 叙述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相关知识。
4.D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5.C
【解析】朊粒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PrP c (一种无毒蛋白)空间结构改变而成,结构改变,功能改变,进入机体后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A 错误。肺炎双球菌为细菌,其增殖方式为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方式为PrPBc 可以诱导更多PrPc 的转变为PrPBc ;B 错误。由题干中“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可推知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改变其功能;C 正确。PrPc 转变为PrPBc 的过程为蛋白质到蛋白质的过程,属于蛋白质结构的改变;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朊病毒的相关知识,以朊粒为命题点考查了翻译,细菌的增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6.B
【解析】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 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 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 正确。伴X 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
性有两条X 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 错误。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特点。
29.(1)高于 C 组只用了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 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 和[H](或者ATP 和还原型辅酶II )
【解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依据是否必需有光的参与可以划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和ATP 的合成,生成[H]和A TP ,用于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C 组光照时间为67.5s ,D 组光照时间为135s ,即 C 组只用了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但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 组的94%,由此可推知C 组合成的有机物量高于D 组合成的有机物量。(2)本题探究不同光照处理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其他条件和处理相同的情况下,A 、B 、C 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与黑暗交替的频率,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由A 、B 、C 三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相对含量增加。C 组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较高,光反应所生成的[H]和ATP 能够及时的利用及时的再生。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涉及到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场所的等知识点。
30.(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神经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属于器官,由此可知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激素,激素只起调节作用,属于信息分子,作用为传递信息。
剪断迷走神经,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由神经元及其释放的神经递质参与,因此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作为激素,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均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31.(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1:1:1 稳定
活动能力 (4)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个,成年(3+ 4+ 5+ 6+ 7+ 8+):400个,老年(9+ 10+ 11+ ≥12):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点
32.(1)1:1 1:2:1 0.5
(2)A 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1)该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该果蝇种群中A 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公式,子一代AA 基因型频率=0.52=0.25,Aa 基因型频率=2*0.5*0.5=0.5,aa 基因型频率=0.52=0.25,故AA:Aa:aa=1:2:1,子一代A 基因频率=0.25+1/2*0.5=0.5。(2)若该果
蝇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可推断A 基因纯合致死。由于AA:Aa=2:1,则子一代中A 基因频率为1/3,a 基因频率为2/3,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AA 基因型频率为1/9,Aa 基因型频率为4/9,aa 基因型频率4/9,因A 基因纯合致死,故子二代中Aa 和aa 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推理和计算。
39.(1)苏丹III (或者苏丹IV ) 萃取法
油脂
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5 40
【解析】(1)油脂可被苏丹III 染液(或苏丹IV )染液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由于微生物A 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故采用萃取法。(2)脂肪酶的微生物B 可以分解脂肪,故可以以脂肪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不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无法生存。(3)微生物B 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活菌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有活的菌体才能形成菌落。(4)45℃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最大,故酶活性最小;40℃温度下,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最小,故酶活性最大,由此可知要想探究该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围绕40℃温度设置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油脂的提取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离、菌体计数、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点。
40.(1)RNA 逆转录酶 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 (或T 淋巴)
(4)监控和清除
【解析】(1)HIV 是一种逆转录RNA 病毒,若要获取HIV 的某种蛋白质,需将HIV 的遗传物质RNA 提取出来,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 分子即获取该目的基因。(2)抗原注入机体后,会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会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HIV 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3)HIV 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是T 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免疫调节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等知识点。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生物(新课标I 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 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
D. 输入的Na +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 ), 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Bc 可以诱导更多PrP c 的转变为PrP Bc ,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 转变为PrP Bc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二、非选择题
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 、B 、C 、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 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 (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 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 组和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 、B 、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 2的同化量。
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 和a 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 基因频率:a 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 、Aa 和aa 的数量比为,A 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 aa 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微生物A 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 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
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 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染色。微生物A 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 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 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 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 、1mg 、6mg ,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 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 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检测的原理是。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 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参考答案
1.D
【解析】DNA 的元素组成是:C 、H 、O 、N 、P ,ATP 的元素组成是C 、H 、O 、N 、P ;A 叙述正确。反密码子是tRNA 上能与mRNA 上的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而一个tRNA 一次只能转运一个氨基酸,由此可推知一个tRNA 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 叙述正确。T2噬菌体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构成DNA 的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 叙述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无线粒体;D 叙述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核酸为命题点,涉及组成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基因的表达、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等知识点。
2.C
【解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 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 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 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 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3.A
【解析】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换,由此可推知输入的液体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 叙述正确。若该浓度是兔的等渗溶液,则输入溶液后,细胞内外液扔保持动态平衡,且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 的生理盐水到体内时不会平均分配;B 叙述错误。Na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C 、D 叙述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相关知识。
4.D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5.C
【解析】朊粒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PrP c (一种无毒蛋白)空间结构改变而成,结构改变,功能改变,进入机体后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A 错误。肺炎双球菌为细菌,其增殖方式为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方式为PrPBc 可以诱导更多PrPc 的转变为PrPBc ;B 错误。由题干中“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可推知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改变其功能;C 正确。PrPc 转变为PrPBc 的过程为蛋白质到蛋白质的过程,属于蛋白质结构的改变;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朊病毒的相关知识,以朊粒为命题点考查了翻译,细菌的增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6.B
【解析】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 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 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 正确。伴X 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
性有两条X 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 错误。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特点。
29.(1)高于 C 组只用了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 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 和[H](或者ATP 和还原型辅酶II )
【解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依据是否必需有光的参与可以划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和ATP 的合成,生成[H]和A TP ,用于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C 组光照时间为67.5s ,D 组光照时间为135s ,即 C 组只用了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但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 组的94%,由此可推知C 组合成的有机物量高于D 组合成的有机物量。(2)本题探究不同光照处理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其他条件和处理相同的情况下,A 、B 、C 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与黑暗交替的频率,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由A 、B 、C 三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相对含量增加。C 组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较高,光反应所生成的[H]和ATP 能够及时的利用及时的再生。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涉及到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场所的等知识点。
30.(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神经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属于器官,由此可知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激素,激素只起调节作用,属于信息分子,作用为传递信息。
剪断迷走神经,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由神经元及其释放的神经递质参与,因此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作为激素,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均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31.(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1:1:1 稳定
活动能力 (4)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个,成年(3+ 4+ 5+ 6+ 7+ 8+):400个,老年(9+ 10+ 11+ ≥12):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点
32.(1)1:1 1:2:1 0.5
(2)A 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1)该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该果蝇种群中A 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公式,子一代AA 基因型频率=0.52=0.25,Aa 基因型频率=2*0.5*0.5=0.5,aa 基因型频率=0.52=0.25,故AA:Aa:aa=1:2:1,子一代A 基因频率=0.25+1/2*0.5=0.5。(2)若该果
蝇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可推断A 基因纯合致死。由于AA:Aa=2:1,则子一代中A 基因频率为1/3,a 基因频率为2/3,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AA 基因型频率为1/9,Aa 基因型频率为4/9,aa 基因型频率4/9,因A 基因纯合致死,故子二代中Aa 和aa 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推理和计算。
39.(1)苏丹III (或者苏丹IV ) 萃取法
油脂
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5 40
【解析】(1)油脂可被苏丹III 染液(或苏丹IV )染液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由于微生物A 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故采用萃取法。(2)脂肪酶的微生物B 可以分解脂肪,故可以以脂肪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不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无法生存。(3)微生物B 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活菌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有活的菌体才能形成菌落。(4)45℃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最大,故酶活性最小;40℃温度下,降解10g 油脂所需酶量最小,故酶活性最大,由此可知要想探究该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围绕40℃温度设置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油脂的提取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离、菌体计数、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点。
40.(1)RNA 逆转录酶 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 (或T 淋巴)
(4)监控和清除
【解析】(1)HIV 是一种逆转录RNA 病毒,若要获取HIV 的某种蛋白质,需将HIV 的遗传物质RNA 提取出来,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 分子即获取该目的基因。(2)抗原注入机体后,会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会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HIV 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3)HIV 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是T 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免疫调节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