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 笔:田鸣、左明章、邓晓明、高学专家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快捷指南编写组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
目
录
1. 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2. 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3. 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4.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5. 注意事项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1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 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
1) 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情况下,经过多
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 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 ,1~2 级
可获得良好通气,3~4 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见表 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 大部分困难面罩通气问题。
表 1. 面罩通气分级
a
分级
1 2
定义
通气顺畅
轻微受阻
显著受阻
通气失败
描述
仰卧嗅物位,单手扣面罩即可获得良好通气 b 。
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单手扣面罩;或单人双手
托下颌扣紧面罩同时打开麻醉机呼吸器,即可获得
良好通气。
以上方法无法获得良好通气,需要双人加压辅助
通气 c ,能够维持 SpO 2≥90 %。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下不能维持 SpO 2≥90%。
3
4 a .
1~2 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 ETCO 2 波 形测试)确定,3~4 级以 SpO 2 是否≥90%而定。
b .
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通
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 cmH2O )、胸腹起伏良好、ETCO 2 波形
规则。
c .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
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2. 困难气管插管 (Difficult Intubation,DI )
2
气道。
1) 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
气道史、严重面颈部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 者为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
2) 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病人,而于全麻诱
导后发生困难气道者。
1)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2) 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
上努力。
3.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可将困难气道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 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
2) 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
紧急气道。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an ’ ( ’ Intubate, Cant t Ventilate, CICV),可危及生命。
4.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可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 90% 以上的困难气道病人可以通过麻醉前评估发现,因此麻醉前必须 对病人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进行评估。常见的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指标见表 2。
3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1. 非紧急无创方法 分为喉镜、经气管导管和声门上工具三类,另外经鼻盲探 气管插管也是常用的方法(见表 4)。
表 4. 常用的非紧急无创气道工具和方法
图 1.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五、注意事项
1. 麻醉科医师应在平时培训和掌握多种困难气道工具和方法,处理困难气
道时应选择最熟悉和最适合的技术。
2. 麻醉前应确定建立气道的首选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
3. 对于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应确保至少一位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
科医师和一名助手。对于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应尽快请求帮助。
7
4. 气道处理过程中要确保通气与氧合,应在 SpO 2 下降至 90%前及时面罩通 气给氧。
5. 气道操作要有微创意识,尽量避免演变为紧急气道。
6. 插管失败后要避免同一个人采用同一种方法反复操作,应及时更换思路
和方法或更换人员和手法。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时取消手术也是必要 的处理方法。
六、附录
附录 1:紧急气道处理流程
紧急气道是指“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 的情况。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ICV ),可危及生命。处 理紧急气道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和处理,诊断的关键在于对面罩通气分级的准 确判断(见图 2)。
1. 紧急气道的预防:
1) 建议在麻醉前去除可纠正的面罩通气危险因素,例如刮掉胡须或
者用贴膜将其覆盖、无牙病人保留假牙等;
2) 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气道,正确选择诱导方式。评估排除 DMV 危
险因素的病人,建议充分预充氧后直接全麻快诱导[11-12];
3) 气道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损伤;
4) 每一次操作前充分预充氧或面罩通气,当 SpO 2 降至 90%前要及
时面罩通气。
2. 紧急气道的处理(见图 2):
1) 面罩通气发生困难时立即请求帮助,同时行双人加压辅助通气; 2) 经双人加压辅助通气仍未获得良好通气时,需尽快置入喉罩。没
有喉罩时,立即由现场相对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尝试一次插管(不 可反复试)[8,10],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操作者的优势技术、已备好 的气道工具及建立通气的紧迫性等;
3) 判断喉罩通气是否满意或气管插管是否成功,失败者继续采用其
他紧急无创方法,如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管等;
4) 以上声门上气道工具失败时需考虑行环甲膜穿刺置管和经气管喷
8
射通气(TTJV);
5) TTJV 失败或不可行时需要尽快行环甲膜切开术建立有效通气(推
荐快速装置,如 Quicktrach 套装);
6) 紧急无创方法建立的气道一般为临时性气道,缺乏稳定性,后续
处理应考虑唤醒病人或尽快建立稳定的气道;
7) 紧急气道工具或方法的选择不应局限于流程图中的顺序,要灵活
掌握,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同时要结合麻醉科医师的经验 与水平、设备的可行性、气道梗阻类型(声门上或声门下)以及 方法的优点与风险综合分析和处理。
图 2. 紧急气道处理流程图
9
参考文献
1. Han R., et al. Grading scale for mask ventilation. Anesthesiology 2004;101: 267.
2. Kheterpal S, Han R, Tremper KK,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difficult and
impossible mask ventilation.Anesthesiology 2006;105:885-91.
3. Langeron O, Masso E, Huraux C, et al. Prediction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Anesthesiology 2000;92:1229-36.
4. Yildiz TS, Solak M, Toker K.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 J Anesth 2005;19: 7-11.
5. Bonnin M, Therre P, Albuisson E, Beaujard H, Barthelemy I, Mondie JM, Bazin JE. Comparison of a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d inhalational sevoflurane.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7;51:54-9.
an D, Floch H, Beliard C, Piot B, Testa S, Bazin V, Lejus C, Asehnoune K. 6. Pé
Propofol versus sevoflurane for fiberoptic intubation under spontaneous breath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difficult to intubate. Minerva Anestesiol 2010;76:780-6.
7.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25:
200-203.
8.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esthesiology 1993;78: 597-602.
9.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esthesiology 2003;98: 1269-77.
10. El-Orbany M, Woehlck HJ.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Anesth Analg
2009;109:1870-80.
11. Calder I, Yentis SM.Could 'safe practice' be compromising safe practice? Should
anaesthetists have to demonstrate that face mask ventilation is possible before giving a neuromuscular blocker?.Anaesthesia 2008;63:113-5.
12. Warters RD, Szabo TA, Spinale FG,et al.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blockade
on mask ventilation.Anaesthesia 2011;66:163-7. 10
执 笔:田鸣、左明章、邓晓明、高学专家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快捷指南编写组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
目
录
1. 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2. 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3. 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4.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5. 注意事项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1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 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
1) 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情况下,经过多
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 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 ,1~2 级
可获得良好通气,3~4 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见表 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 大部分困难面罩通气问题。
表 1. 面罩通气分级
a
分级
1 2
定义
通气顺畅
轻微受阻
显著受阻
通气失败
描述
仰卧嗅物位,单手扣面罩即可获得良好通气 b 。
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单手扣面罩;或单人双手
托下颌扣紧面罩同时打开麻醉机呼吸器,即可获得
良好通气。
以上方法无法获得良好通气,需要双人加压辅助
通气 c ,能够维持 SpO 2≥90 %。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下不能维持 SpO 2≥90%。
3
4 a .
1~2 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 ETCO 2 波 形测试)确定,3~4 级以 SpO 2 是否≥90%而定。
b .
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通
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 cmH2O )、胸腹起伏良好、ETCO 2 波形
规则。
c . 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
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2. 困难气管插管 (Difficult Intubation,DI )
2
气道。
1) 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
气道史、严重面颈部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 者为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
2) 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病人,而于全麻诱
导后发生困难气道者。
1)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2) 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
上努力。
3.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可将困难气道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 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
2) 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
紧急气道。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an ’ ( ’ Intubate, Cant t Ventilate, CICV),可危及生命。
4.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可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未预料的困难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 90% 以上的困难气道病人可以通过麻醉前评估发现,因此麻醉前必须 对病人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进行评估。常见的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指标见表 2。
3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1. 非紧急无创方法 分为喉镜、经气管导管和声门上工具三类,另外经鼻盲探 气管插管也是常用的方法(见表 4)。
表 4. 常用的非紧急无创气道工具和方法
图 1.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五、注意事项
1. 麻醉科医师应在平时培训和掌握多种困难气道工具和方法,处理困难气
道时应选择最熟悉和最适合的技术。
2. 麻醉前应确定建立气道的首选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
3. 对于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应确保至少一位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
科医师和一名助手。对于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应尽快请求帮助。
7
4. 气道处理过程中要确保通气与氧合,应在 SpO 2 下降至 90%前及时面罩通 气给氧。
5. 气道操作要有微创意识,尽量避免演变为紧急气道。
6. 插管失败后要避免同一个人采用同一种方法反复操作,应及时更换思路
和方法或更换人员和手法。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时取消手术也是必要 的处理方法。
六、附录
附录 1:紧急气道处理流程
紧急气道是指“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 的情况。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ICV ),可危及生命。处 理紧急气道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和处理,诊断的关键在于对面罩通气分级的准 确判断(见图 2)。
1. 紧急气道的预防:
1) 建议在麻醉前去除可纠正的面罩通气危险因素,例如刮掉胡须或
者用贴膜将其覆盖、无牙病人保留假牙等;
2) 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气道,正确选择诱导方式。评估排除 DMV 危
险因素的病人,建议充分预充氧后直接全麻快诱导[11-12];
3) 气道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损伤;
4) 每一次操作前充分预充氧或面罩通气,当 SpO 2 降至 90%前要及
时面罩通气。
2. 紧急气道的处理(见图 2):
1) 面罩通气发生困难时立即请求帮助,同时行双人加压辅助通气; 2) 经双人加压辅助通气仍未获得良好通气时,需尽快置入喉罩。没
有喉罩时,立即由现场相对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尝试一次插管(不 可反复试)[8,10],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操作者的优势技术、已备好 的气道工具及建立通气的紧迫性等;
3) 判断喉罩通气是否满意或气管插管是否成功,失败者继续采用其
他紧急无创方法,如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管等;
4) 以上声门上气道工具失败时需考虑行环甲膜穿刺置管和经气管喷
8
射通气(TTJV);
5) TTJV 失败或不可行时需要尽快行环甲膜切开术建立有效通气(推
荐快速装置,如 Quicktrach 套装);
6) 紧急无创方法建立的气道一般为临时性气道,缺乏稳定性,后续
处理应考虑唤醒病人或尽快建立稳定的气道;
7) 紧急气道工具或方法的选择不应局限于流程图中的顺序,要灵活
掌握,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同时要结合麻醉科医师的经验 与水平、设备的可行性、气道梗阻类型(声门上或声门下)以及 方法的优点与风险综合分析和处理。
图 2. 紧急气道处理流程图
9
参考文献
1. Han R., et al. Grading scale for mask ventilation. Anesthesiology 2004;101: 267.
2. Kheterpal S, Han R, Tremper KK,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difficult and
impossible mask ventilation.Anesthesiology 2006;105:885-91.
3. Langeron O, Masso E, Huraux C, et al. Prediction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Anesthesiology 2000;92:1229-36.
4. Yildiz TS, Solak M, Toker K.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 J Anesth 2005;19: 7-11.
5. Bonnin M, Therre P, Albuisson E, Beaujard H, Barthelemy I, Mondie JM, Bazin JE. Comparison of a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d inhalational sevoflurane.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7;51:54-9.
an D, Floch H, Beliard C, Piot B, Testa S, Bazin V, Lejus C, Asehnoune K. 6. Pé
Propofol versus sevoflurane for fiberoptic intubation under spontaneous breath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difficult to intubate. Minerva Anestesiol 2010;76:780-6.
7.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25:
200-203.
8.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esthesiology 1993;78: 597-602.
9.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esthesiology 2003;98: 1269-77.
10. El-Orbany M, Woehlck HJ.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Anesth Analg
2009;109:1870-80.
11. Calder I, Yentis SM.Could 'safe practice' be compromising safe practice? Should
anaesthetists have to demonstrate that face mask ventilation is possible before giving a neuromuscular blocker?.Anaesthesia 2008;63:113-5.
12. Warters RD, Szabo TA, Spinale FG,et al.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blockade
on mask ventilation.Anaesthesia 2011;66:163-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