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思想

、《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1、中心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贾府的面貌。

①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②揭露贾府理家的腐败。

③描写贾府经济上的日益枯竭,入不敷出。

④揭示了贾府精神上的空虚。堕落,一代不如一代。

⑤批判了贾府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橫行霸道。

⑥描写了贾府少男少女间的儿女真情,批判了贾府上下的淫乱关糸。

⑦揭示了贾府与四大家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糸和贾府内部的重重矛盾。

、《红楼梦》的版本和脂评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在作者生前只来得及修订整理出八十回,最初以抄本形式从作者亲友的圈子中向外流传,到乾隆中后期,“好事得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这种传抄本,大都带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习惯上称 为“脂评本”或“脂本”。

今存“脂本”11种,简介如下:

(1)甲戌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第一回“满纸荒唐言”诗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之语,故称甲戌本。此本残存十六回,计第一至八回、第十三回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附有大量脂评。书首之“凡例”为他本所无;“凡例”之末,有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此诗亦为他本所无。第一回楔子中叙石头听得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事,不觉打动凡心,求二仙将自己携入红尘,二仙劝阻不住,只好相助,大施幻术,将大石顿时变成一块美玉。这段共四百二十余字,为甲戌本独有。此本现知最早为清末刘铨福所藏,1927年为胡适所得,现存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1961年在台北首次影印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翻印,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多次重印。

(2)己卯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书中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之总目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之题记,故称“己卯本”。此页又题“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可推知其年代。此本今存四十一个整回又两个半回,计第一至二十回(其中第一回缺起首三页半)、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第六十一回至七十回(内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系抄配),以后又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三回又两个半回的《石头记》旧抄本,就是己卯本的失散部分。现存抄本中,只有己卯本,考出了它的藏抄主人是怡亲王,有助于了解抄本早期流传情况。此本1929年后由董康和陶洙先后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后发现的部分仍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3)庚辰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后半部每十回的回目总目页上都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称“庚辰本”。此本今存第一回至第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回,六十七

回,实存七十八回,每十回装成一册,册首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在早期抄本中,这是抄写年代较早而且最完整的一个本子,保存的脂批也最多。此本原为徐星署所藏,后归燕京大学,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55年由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以后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最近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又发现一个庚辰本的抄本。详情待考。

(4)戚序本。此本为戚蓼生所藏,戚蓼生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所得的本子也是一个早期抄本。他写了一篇极有见地的序,冠于卷首,因称“戚序本”。此本最大的特点是经过了加工整理,但仍保留了大量脂评,正文亦仍为脂本面貌。清末张开模、俞明震先后收藏。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影印并改名为《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1919年又将其剪贴缩印为小字本。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有正大字本影印出版,题名为《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以后又重印。此本第一至四十回的底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5)王府本。由北京图书馆收藏之《石头记》抄本一百二十回,据研究此本出自清代某蒙古王府之后人,故称“蒙府本”或“王府本”。前八十回接近戚序本,后四十回用程甲本配补。此本还独有别本所无之数百条批语,是否属于脂批尚无定论。1988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

(6)南图本,又称戚宁本。南京图书馆所藏之《石头记》八十回抄本,它与戚序本同一祖本,有正书局将戚序本付印时所改之处,在这个本子中保留了其原有面目,故仍有其相对独立之意义。

(7)杨藏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收藏之《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因其曾为清代同光时人杨继振旧藏,故称“杨藏本”。杨继振以此本为高鹗的手定稿本,在卷首题“红楼梦稿”及“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因而又简称“梦稿本”。据研究此本前八十回系由脂本拼配;后四十回原稿或即是程高所得“漶漫”之稿。全书大量的增补删改或可看成是一个程高整理过程的工作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定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8)列藏本。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之《石头记》,简称列藏本。此本原抄八十回,缺五、六两回,实存七十八回,属脂本系统中较晚的本子,但七十九、八十回两回尚未分开是抄本中仅见之现象,故其底本的若干部分则又可能是较早的。此抄本于道光十二年(1832)流入俄京,至1985年重归故国,1986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9)舒序本。又称己酉本。吴晓铃藏《红楼梦》抄本,卷首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舒元炜序,今存第一至四十回。1988年编入《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10)郑藏本。郑振铎旧藏《石头记》一册,仅存两回,即第二十三、二十四回,颇有独异处。此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

(11)甲辰本。北京图书馆藏《红楼梦》抄本八十回,卷首署有“甲辰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之序文,故称甲辰本或梦觉本。此本已删除脂评及对正文作了大量删改,为脂本与程本之间的过渡本。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

此外,还有据传今已佚失的靖应鹍藏本,简称靖本,1959年毛国瑶发现此本并摘录了戚序本所无之脂评150条,据称此为八十回抄本,缺二十八、二十九回,存七十八回,该书

于1963年左右迷失。对于靖本存在的真实性,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早期脂本均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且保存有大量脂评,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其后仅题《石头记》,再后则改题《红楼梦》,脂评亦已删落。据记载,“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可知在庚戌(1790年)之前,已有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抄本出现。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和高鹗用萃文书屋名义排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木活字本,次年即壬子(1792)又修订重印。前者今称程甲本,后者即为程乙本。从此,《红楼梦》进入了印本时代。

程甲本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书前有绣像24幅,前图后赞。卷首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文各一篇。程伟元在序文中说:“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高鹗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此本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印完,次年年初,程高二人在甲本的基础上“补遗订讹”“略为修辑”,重新排印,这就是程乙本。卷首有程伟元高鹗《引言》。然而甲乙两本,相隔仅七十天,改订重版,殊难解释。最近研究者提出极有可能是两个本子基本同时排印,各自并行修改,先后交错刊行。因为事实上程本远不止甲乙两种,各自都有改本,这样解释似较符合程本修订刊印的实际情况。

程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年代,开辟了《红楼梦》刊印流传的新时期。据一粟《红楼梦书录》,属于程本系统的本子,不下百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程甲本最早的翻刻本东观阁刊本、藤花榭刊本、王希廉评双清仙馆刊本、张新之妙复轩评本,以及易名为《金玉缘》的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三家评本等。它们都是程甲本的衍生本。直到1927年,由于胡适的提倡,亚东图书馆据其所藏程乙本重校排印,自此程乙本广泛流行,新中国建立以后发行数量最大的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脂本和程甲本普及本的整理出版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

对程本的评价歧见很大,有学者认为它篡改和歪曲原著,后四十回狗尾续貂,应当彻底否定;有的则认为前后一贯,堪称完璧,优于脂本。多数人的看法是有得有失。程本有完整的故事,首尾照应,使《红楼梦》得以广泛流传;而且大体保持了悲剧的结局,超出以后一切“大团圆”的续书,得到读者的承认。然而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福善祸淫”“家道复初”的安排有违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立意,许多人物的性格走了样以至扭曲,加之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不足,致使情节发展近乎交账,语言驱遣捉襟见肘,总之其历史意蕴和审美价值大大逊色于前八十回。

后四十回续作者为谁,亦有争论,虽有认为是曹雪芹作的,或认为有曹的构思及部分曹作;但多数人认为系他人所续,在没有其他更为充分的证据之前,一般认为是高鹗补作。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下注说:“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高鹗

(1763~1816),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籍贯辽东铁岭,镶黄旗包衣汉军,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六十年(1795)成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著有《月小山房遗稿》、《高兰墅集》及《吏治辑要》等。从他的经历及诗文看,少年比较放任,后来热衷于功名利禄。程伟元过去较少注意,现在知道他是一个颇有艺术才能的文人。程伟元字小泉,生活在乾嘉年间,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能诗画,今存松柏双寿图和山水折扇等。程高二人收集、整理、续补《红楼梦》,使八十回得以保存、一百二十回得以流传。这一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上述现存的脂本中,在过录正文的同时保存有大量的批语,总共约三千多条,这些批语的情况很复杂。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眉批、行间侧批、正文中双行小字夹批以及回前回后的总评、题诗等,也有少数被写作大字而误入正文,有的批语位置错落颠倒,易生歧义,其用色有朱色、有墨色。部分批语有署名和纪年。

所谓“脂评”指的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周围圈子中人的评语,在批语中出现的署名有十个,最主要的是脂砚斋(也署作脂砚、脂研、脂斋)和畸笏叟(也署畸笏、畸笏老人、老朽、朽物)二人,此外署名常村、梅溪、松斋的评语数量不多,亦属于脂评范围。其余则为后人所批,不属脂评范围,有玉蓝坡、立松轩、绮园、鉴堂、左绵痴道人诸家。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由于脂评批者都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们了解作者的家世盛衰和生平遭遇,熟知《红楼梦》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脂砚斋和畸笏叟长期参与小说的抄写整理,因而他们所写下的评批具有不同于一般小说评批的宝贵的文献价值。这是脂评有别于毛宗岗、张竹坡、金圣叹之评批《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的独特之处。脂评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领略赏鉴《红楼梦》的文心之深、用笔之妙,而且为人们了解作者家世、探究创作思想、考察成书过程提供了资料和线索。因而对脂评的专门研究已有“脂学”之称。

脂评的文献价值上文已涉及的如对曹雪芹卒年的记述和对曹雪芹著作权的肯定等。有关作者的家世生平脂评还提供了不少佐证,如“写宝玉如此,非世家曾经严父之训者,断写不出此一句。”“非世家公子断写不及此”(二十二回),“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十六回)。凤姐治理宁府弊端有批曰:“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十三回)“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二十二回),“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二十七回)。由这些地方可看出小说的生活依据和素材来源。还有像“真有是事”、“曾历其境”、“个中人”、“过来人”、“经过者方说得出”一类评语触目皆是,“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

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十七回)“批至此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诸如此类的批语都不是与作者关系泛泛的评者所能写得出来的。

借助脂评,还可推考《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见于第一回的这条批语,许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曹雪芹曾有过一部题名《风月宝鉴》的旧作,是《红楼梦》的雏形和基础。从各个脂本批语的比较及其所署的不同纪年,研究者又推知小说修改增删的过程。有的批语本身更直接留下了删改的记录和原因,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十三回有关秦可卿的死因,“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通回将可卿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也,叹叹!”“秦可卿

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其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尤为读者和研究者感到兴趣的是脂评透露了小说八十回以后情节发展的线索,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除去时常出现的“草蛇灰线”、“早为下半部伏根”一类提示外,具体的如十八回所点之戏,“《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姥姥一进、二进伏三进荣国府等等。关于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更多所预告,如《葬花吟》为“诸艳之归源小引”,黛玉“泪尽”夭亡,宝玉“对景悼颦儿”,元春“命入黄泉”,探春“远适”不归,惜春“缁衣乞食”,“花袭人有始有终”,王熙凤“短命”身死,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青埂峰木石“证前缘”,如此等等。依据脂批的材料和线索,结合八十回正文来研究佚失的原著,因有“探佚学”之兴。

当然,脂评本身还有对小说的主旨、寓意、谐音、笔法、用语、炼字等方面的评点,都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赏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脂评虽则深悉《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但并没有将二者等同。这里举一段对宝玉的评语,“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可见贾宝玉并非生活中模特的实录,而是作家创造的“今古未有之一人”。脂评虽称不上是科学的文艺批评,却给人以启发,为后来的评论家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当然,脂评中也有不少陈腐之见、率意之辞,较之其重要价值而言,毕竟还是很次要的,不必苛责。

脂砚斋到底是谁?这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有兄弟说、叔父说、史湘云说等。在没有确凿的佐证之前,不妨存而不论。但可以推定的是,他们是作者的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关系密切,脂砚与曹雪芹年龄相近,可能是同辈;畸笏则比作者年长约20岁,应为其长辈。 《红楼梦》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作者虽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但他并不否定封建制度,对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还怀有很深的眷恋。

其次,书中充满悲观失望的虚无主义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

这种局限实际上是一个从封建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而又不能与其彻底决裂的叛逆者的局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还很幼弱的反映。

六、《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1、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保存生活的原生态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同时也是对生活进行匠心独运的艺术加工而又不露斧凿痕迹的作品。其艺术描写可用“自然”、“精深”四字来概括。突出地表现在小说艺术地反映生活整体上,是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写宝黛爱情悲剧的,不仅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情悲剧,还写出了一个处于新旧交替过程的时代。

2、人物描写:“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

1)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2)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特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4)处处从生活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

3、细节描写:于精微处见精神。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显人工斧凿痕迹;同时含义丰富、深刻,能于

小中见大,细中见深。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善于从看似琐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例见P290-293)

4、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精炼、自然,既饱含着生活血肉,又饱含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血肉。叙述语言的准确和传神,如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的描写;人物语言完全是性格化的,王熙凤的性格很多地方是以其语言表现出来的(如P296-297)。

红楼梦多侧面地揭示贵族之家的腐朽没落和必然衰亡的原因:

1、揭露贾家依靠显赫的权势无恶不作,对下层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贾赦谋夺石呆子古扇,致使其家破人亡;王熙凤操可随意纵官府,肆无忌惮等。

2、对贾府穷奢极欲享乐生活的描写。秦可卿丧事、元妃省亲等。

3、贾府末世弟子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贾赦、贾琏的勾当,焦大、柳湘莲之言。

4、被压迫奴隶的觉醒和反抗。鸳鸯的抗婚,金钏、尤三姐等。

5、主子之间的矛盾斗争。探春之言:“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读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全书的三组矛盾:

A、以宝黛为代表的叛逆者与正统派、统治者之间;B、统治者(主子)与被统治者(奴才)之间;C、统治者内部矛盾。

石头记版本介绍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残本,脂铨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版本,仅存十六回。1927年为胡适先生发现收藏,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Cornell大学图书馆。(清乾隆甲戍1754年脂砚斋重评本).

2。已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怡本,脂馆本,己卯冬月定本。存四十回(1759年冬脂砚斋四阅评本)

3。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京本。存七十八回。保存脂评最多,面貌最完整。

4。列藏本《石头记》又称脂亚本。存七十八回。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图书馆。

5。戚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又称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戚沪本与戚宁本。

6。蒙府本《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又称王府本,府本,脂蒙本。存百二十回。(蒙古王府藏本).

7。靖本《石头记》又称靖藏本,脂靖本。存七十八回。如今失踪,有人怀疑不存在,因只一人得见。

8。甲辰本《甲辰本红楼梦》,又称梦本,梦觉本,梦序本,梦叙本,脂梦本。存八十回。(梦觉主人序).

9。杨藏本《红楼梦稿》又称科文本,脂稿本,高阅本。(杨继振家藏本).

10。己酉本《红楼梦》又称舒序本,脂舒本。(舒元炜序,吴晓铃藏本).

11。郑藏本《红楼梦》又称脂郑本。(郑振铎藏本).

12。程甲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排版,程伟元序)

13。程乙本:>(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书屋活字印行.程伟元,高鹗引言).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书中透出许多意思用曲折手发,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干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万艳同悲、干红一哭、原应叹息是非常明显的有关该书人性被摧残的主题的揭示。而这种结果却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秦汉以来三维刚性社会结构的必然。这势必涉及到皇权、儒、道及佛宗教。

小说对于儒学的态度常非常明显,这在贾宝玉对待仕途,贾雨村、薛宝钗的态度中已经看的很清楚。唯有林黛玉不会劝他去做仕途的事。佛、道在小说里是超时空的,当他们在天上时便“生的骨相不凡,丰神廽异”,一到人间,便肮脏不堪,“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跌足,那道跛足蓬头”。而且书中的马道婆、铁槛寺中和凤姐害人的净虚、天齐庙的买假膏药包治百病的王道士等都是做着骗人贪财的勾当。唯有对皇权,作者隐意极深。雪翁说书中之事“并无大贤大孝,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更不敢讪谤君相”。书中有涉帝王的地方也只带笔而过。这些都是说明,其实作者不仅将贾府、甄府等的被毁直接由皇权所作所为,而且暗中点出批判皇权的宗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道:“宁国公死后,长子贾代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曰敷,八九岁上死了,只剩一个次子贾敬。------荣国公死没,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名贾赦,次名贾政------”这‘敷,敬,赦,政’四字明明是‘伏径涉政’四个字的同音字。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自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以来,几乎都被作者瞒过去了。就连王国维音释的清王希廉、姚燮、张新之都疏忽了。他们解释为敷衍、假敬、赦言罪,道之以政等。万艳同悲、原应叹息、与伏径涉政是书的点眼之处,而且是人本性在刚性社会结构下产生无穷悲剧的直接愿意。

自蔡孑民后,大有人将其佛、道、儒刚性结构的社会称之为“封建社会”。以为用了词便可万事大吉了。孰不知,来说是非者,亦是非人。那些大谈封建社会之恶的也不建立了比封建社会还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么?政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不是愈演愈烈了么?曹雪芹心中的抑闷并没有解决。他的红楼天问并没有回答。那脱去了皇权及佛道儒之外衣的“天规地律”变的更加残忍,血猩和野蛮了。

开宗明义,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开始写了一个十分悲凉的地方: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丛草中躺着一块无才补天的废石,经过一番繁华之后,身上刻满了昔日的大观之梦,无人过问,只有身旁的野草滴下露水灌溉在身上,偶有空空之道人来观了那早成历史的刻文,把来世上与人说法古解闷罢了。雪翁写书是在北京西山,他写书的时代是乾龙盛世。正建着人类历史上最豪华的园明园。园中藏着无数中华千年奇珍异宝,十二金钗可以说比比皆是,距雪翁写书仅一百年,这座万园之园便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前些年为悼红楼作者,曾到斯处,荒草里躺着的是那些被毁的曾用补天之用的建筑巨石。上刻着美丽的花纹,依希诉说着这经150多年起的大园之梦。手抚斯书,空凝之大观园尚在,而用皇权建立的园明园却无情的再现了大荒山青埂峰下的凄凉,昔感今疼,潸然泪下,让人如何不念怀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为爱的人类本理泣血而死的文毫先知啊!感谢雪翁,为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在爱里走向大同的里程中留下一部不朽的伟大巨著。

红楼梦总纲

1 梦幻识通灵 (1—2回)

2 林黛玉进贾府 (3回)

3 乱判葫芦案 (4回)

4 曲演红楼梦 (5回)

5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6回)

6 奇缘识金锁 (7—9回)

7 毒设相思局 (10—12回)

8 协理宁国府 (13—14回)

9 归省庆元宵 (15—18回)

10 良宵花解语 (19—21回)

11 入住大观园 (22—25回)

12 黛玉葬花 (26—28回)

13 宝钗借扇 (29—30回)

14 晴雯撕扇 (31回)

15 拷打宝玉 (33-35回)

16 探春结社 (36—38回)

17 刘姥姥戏游大观园 (39—41回)

18 攒金庆寿 (39—41回)

19 互剖金兰语 (45—46回)

20 鸳鸯抗婚 (46回)

21 调情遭毒打 (47回)

22 宝琴怀古 (48—52回)

23 晴雯补裘 (52回)

24 荣府夜宴 (53—54回)

25 探春除弊 (55—56回)

26 情辞试宝玉 (57—59回)

27 宝玉瞒脏 (60—61回)

28 怡红院贺寿 (62—63回)

29 红楼二尤 (64—66回)

30 借刀杀人 (67—69回)

31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70—71回)

32 检抄大观园 (72—74回)

33 凹晶馆联诗 (75—76回)

34 晴雯之死 (77-78回)

35 河东狮吼 (79—80回)

36 潇湘惊魂 (81—83回)

37 宝玉失玉 (84—94回)

38 黛玉焚稿 (95—98回)

39 探春远嫁 (99-103回)

40 查抄宁国府 (104—117回)

41 刘老老救巧姐 (118回)

42 宝玉出走 (119-120回

《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 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在这里,我们认为《红楼梦》是两条主线: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

面。

<红楼梦>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其叙事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悲剧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

薛宝钗这一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她博学,才思敏捷,是一个封建才女形象。她的性格特质风格,从她的《咏白海棠》可见一斑,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她的自诫,也是对她人的诫告,如酒令后对黛玉提出的善意的告诫,“绣春囊”事件后,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表现,体现这位侯门千金对自己高贵身份的矜持与对封建妇德的恪守。“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的自况,也是她的审美追求。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以退为进正是她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美都充满着矜持和自信,在她的作诗中都于无意中泄漏给读者。而最能深刻体现她的整个人生观的却是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哀怨缠绵,唯有她的写得乐观进取。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并非真的是那样的清心寡欲,她借柳絮凭借东风扶摇而上的远大理想,来表现出她争取登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生追求。

与宝钗的敦厚平和不同,黛玉敏感、多疑、善感、爱使性子。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或者借她的诗作表现她的这种性格,黛玉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最能体现她的诗性的是《葬花辞》,这首诗是在前一晚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不予开门,又闻见宝玉与宝钗的说笑声,引起她的满腔愁绪。因此,在第二天面对落花,她的满腔愁怨都化做一声声的哀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自小父母相继身亡,只好长期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嘴又像刀子一般厉害,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些隐秘之事;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这些使得她与整个贾府格格不入;在她的爱情进行得不顺利时,她更加感到这种环境的压迫。“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她目睹了贾府宁、荣二府的压迫婢女的苦难生活,以及贾府主人对下人的种种迫害,使她感到封建黑暗势力对人的严重压抑和摧残与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因此她发出了“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她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又如《五美吟》,以全新的角度对抗着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自由的可贵和赞扬私奔行为。这种反抗和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黛玉的人生观念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现的可能,她只有借诗词来发感慨、诉衷情、寄相思,在诗歌中保持高洁的人生操守,与现实人生相抗争,以诗意化的方式升华人生理想。

同时,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写得很不怎么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

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春,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复,整首诗又是匾额的重复。词句拙稚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诗是每个人心灵的见证,通过人物自作的诗,最能透视人物的性格。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在一个整体的“命运”构架中包含着双重结构:象征结构和写实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主要表现:

1、人生悲剧

2、爱情和婚姻悲剧

3、女子的悲剧

4、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2)注意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极其变化

3)人物个性鲜明突出

应用了各种方法:如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个性;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以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等。

2、叙事艺术:

1、结构:

2、叙事方式:作者与叙事者分离;应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叙述事件。

3、语言:

1)语言的个性化

2)创造了一些精练传神的词语:

如:意淫、禄蠹、富贵闲人、无事忙等。

总之,《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风貌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无论从小说形式的哪方面讲,它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成就最高的

、《红楼梦》的版本:

1、脂评本:

2、程甲本、程乙本:

《红楼梦》

一、曹雪芹及其创作

曹寅,著名的诗人学者,刊刻《全唐诗》,编撰《佩文韵府》。

《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形式流传,本名《石头记》、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

《红》全书120回,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出书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后程高二人“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的传抄时代。

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虽然最后贾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到底意难平,造成了宝玉和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贾宝玉与林的“木石前盟”也最终由“金

玉良缘”代替。

围绕着“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红》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大观园里少女儿的悲剧是封建压迫造成的,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是几千年沉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哀悼美的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觉醒。 从整部作品来看,《红》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安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其注解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

三、叙事视角转变。

《红》虽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事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1,《红》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神传神,富有立体感。

2,描写风景,则别具一番情趣,有强烈的抒情气氛,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3,描写场面时,又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4,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主要人物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又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因素。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2007-06-27 00:27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

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

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

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

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各一面 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展示出心灵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脂评:“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庚辰本《脂评石头记》第十九回批语)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又如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亲姐妹,一个善良懦弱,一个豪爽泼辣。迎春和探春两人同为庶出,一个是戳一针也不吱声的“二木头”,一个是可爱又紥手的“玫瑰花”。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黛玉执著现实,孤高中包含着天真和热情;妙玉企图超脱尘世,在冷漠中又有点矫揉。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还采用了类似衬托的所谓影子描写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幻设,实际上就是写各种人物类型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晴雯和袭人是黛、钗的影子,她们与黛、钗在精神气质上有近似的一面,但在表现方式和遭际命运上又有不同和互补的一面。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

黛玉潇湘馆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掩”,“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结合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神话传说,加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薛宝钗住的蘅芜院,房外是“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房内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种朴素淡雅的环境与薛宝钗“藏愚守拙”的“冷美人”性格非常协调。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作者把王熙凤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侧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作者写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荣宁二府的贾氏姊妹、妯娌、侄媳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对她们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贾琏的关系,表现夫妻之间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双重人格。写她与尤二姐的关系,表现“外作贤良,内藏奸滑”的两面手法。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下人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总之,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似乎是支撑这个钟鼎之家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是从内部蚀空贾府的大蛀虫。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她要求尽情享受,为了金钱、权威而玩弄权术,置人死地,阴险毒辣;同时,也要求在精神上满足优越感,她那灵巧的机智、诙谐的谈吐、快活的笑声,确实令人叹服。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表现在贾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的形象,这是她的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往,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

灵深处。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起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 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 ,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 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 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 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 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 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苏轼简介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

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公权,中岁喜学颜真卿、杨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邕,宋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尝与子由论书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一日在学士院闲坐,忽命左右取纸笔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大书小楷行草书,凡写七八纸。掷笔太息曰:“好好。”散其纸于左右给事。崇观间,京卞用事,拘轼以党籍,禁其文辞墨迹而毁之。政和间忽弛其禁,求轼墨迹甚锐。时徽宗亲临,道流拜章伏地曰:“奎宿乃本朝苏轼。”上大惊欲玩其词翰也。又工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作成林竹甚精。作枯木枝杆虬屈无端倪,石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徽宗朝尝提举玉局观,故后人传为“玉局法”。作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国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胡世将家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石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其救日图以一点成月,一抹成蛇,曲尽其妙。著《东坡词》、《东坡诗》、《东坡全集》传世。卒年六十六。在绘画史上,苏轼的最大功绩是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一首豪放色彩浓厚的怀古词。它写于苏轼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之后,他自我排遣,心里有很多不平之气,很多感慨无法发泄,于是就借怀古来表达。词上片描述了古战场的景色。通过这种描写,读者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打仗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因为这样一写,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就联想起古代的豪杰,而这些豪杰已经是一个一个地被长江水冲走了,只剩下江山如画。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两句还是一副对联,而且对得很工整,很雄壮。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三国周郎赤壁”一句,颂扬周瑜是一位了不起的风流人物,但是作者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所以只好借酒浇愁。其中“羽扇纶巾”是写人得打扮,与前面所写的“乱石穿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为诗人于1084年四月自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汝州(今河南临汝)时,特地过江登庐山时而作。西林,即西林寺,庐山景点之一。诗的开头两句从总体上写庐山景色,但诗人采用的是议论式、粗笔虚写的手法,从七个角度组成蒙太奇画面,创造一片艺术虚境,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空间。最后两句笔锋突转,就庐山景色的变化多姿这一点发出议论,融情入理,体现了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全诗借山设喻,阐发哲理,新颖透辟。只有阅历丰富、善于观察者,方能从普通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诗成为后人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

二、苏轼的咏物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难点解释:次韵:指在别人原作的基础上,依照其韵再写一首。

简评:这首词的上片采用拟人手法,把随风飘扬,无处着落的杨花和情思绵绵的闺中少妇联系在一起,想象充满诗意。“似花”两句,便看出作者全词立意要超出物象之外,说杨花既像花又不像花,最为绝妙;“抛家”以下三句写杨花随风飘荡,无所归依的情状,并用拟人手法指出其“道是无情还又情”;“萦损柔肠“以下三句把杨花进一步拟人化,想象它是一位闺中少妇,再暮春的天气里,她因思念远人而柔肠萦结,因天气倦人而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以下三句顺着上面的想象,写这位少妇正在入梦的情景。词的下片作者索性撇开比拟,站出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不恨”以下三句承接上文“似花还似非花”之意生发开去:杨花非花,所以不必怨恨飞尽,但是此花飞尽,却说明春光已逝,西园里的繁花从此

纷纷飘零了,那是很可惜的。“晓来”以下三句写杨花的归宿令人惆怅,她经雨沾泥,一夕之间化作池中浮萍。“春色”以下三句可以说是超凡脱俗的笔墨,这使人想起了唐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明句。最后三句是全词的总结,夸张强烈,情感真挚。全词笔致空灵,体物细微,风格婉约。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

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苏轼 蝶 恋 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注 释]

①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色花瓣枯萎脱落了,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

②柳绵:柳絮。

③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内佳人。恼:弄得烦恼。

[说明]

这是一篇写暮春景色又表现作者惜春情怀的小词。上片通过三组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晚春景象;花褪残红、燕子低飞、柳絮飘飞。在这些景色描述中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特别上片最后两句,更是渲染出诗人对于春光的无限留恋和感慨。下片写人。墙外行人的作者被墙内秋千架上姑娘的嬉笑声吸引,搅动了抑郁的情怀,更增加了’旅途的惆怅。这首词写得清丽徐展,它不是一般的无聊伤春之作,而是寄寓着作者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着的恼恨心情。

、《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1、中心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贾府的面貌。

①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②揭露贾府理家的腐败。

③描写贾府经济上的日益枯竭,入不敷出。

④揭示了贾府精神上的空虚。堕落,一代不如一代。

⑤批判了贾府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橫行霸道。

⑥描写了贾府少男少女间的儿女真情,批判了贾府上下的淫乱关糸。

⑦揭示了贾府与四大家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糸和贾府内部的重重矛盾。

、《红楼梦》的版本和脂评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在作者生前只来得及修订整理出八十回,最初以抄本形式从作者亲友的圈子中向外流传,到乾隆中后期,“好事得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这种传抄本,大都带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习惯上称 为“脂评本”或“脂本”。

今存“脂本”11种,简介如下:

(1)甲戌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第一回“满纸荒唐言”诗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之语,故称甲戌本。此本残存十六回,计第一至八回、第十三回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附有大量脂评。书首之“凡例”为他本所无;“凡例”之末,有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此诗亦为他本所无。第一回楔子中叙石头听得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事,不觉打动凡心,求二仙将自己携入红尘,二仙劝阻不住,只好相助,大施幻术,将大石顿时变成一块美玉。这段共四百二十余字,为甲戌本独有。此本现知最早为清末刘铨福所藏,1927年为胡适所得,现存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1961年在台北首次影印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翻印,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多次重印。

(2)己卯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书中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之总目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之题记,故称“己卯本”。此页又题“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可推知其年代。此本今存四十一个整回又两个半回,计第一至二十回(其中第一回缺起首三页半)、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第六十一回至七十回(内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系抄配),以后又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三回又两个半回的《石头记》旧抄本,就是己卯本的失散部分。现存抄本中,只有己卯本,考出了它的藏抄主人是怡亲王,有助于了解抄本早期流传情况。此本1929年后由董康和陶洙先后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后发现的部分仍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3)庚辰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后半部每十回的回目总目页上都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称“庚辰本”。此本今存第一回至第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回,六十七

回,实存七十八回,每十回装成一册,册首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在早期抄本中,这是抄写年代较早而且最完整的一个本子,保存的脂批也最多。此本原为徐星署所藏,后归燕京大学,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55年由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以后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最近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又发现一个庚辰本的抄本。详情待考。

(4)戚序本。此本为戚蓼生所藏,戚蓼生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所得的本子也是一个早期抄本。他写了一篇极有见地的序,冠于卷首,因称“戚序本”。此本最大的特点是经过了加工整理,但仍保留了大量脂评,正文亦仍为脂本面貌。清末张开模、俞明震先后收藏。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影印并改名为《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1919年又将其剪贴缩印为小字本。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有正大字本影印出版,题名为《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以后又重印。此本第一至四十回的底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5)王府本。由北京图书馆收藏之《石头记》抄本一百二十回,据研究此本出自清代某蒙古王府之后人,故称“蒙府本”或“王府本”。前八十回接近戚序本,后四十回用程甲本配补。此本还独有别本所无之数百条批语,是否属于脂批尚无定论。1988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

(6)南图本,又称戚宁本。南京图书馆所藏之《石头记》八十回抄本,它与戚序本同一祖本,有正书局将戚序本付印时所改之处,在这个本子中保留了其原有面目,故仍有其相对独立之意义。

(7)杨藏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收藏之《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因其曾为清代同光时人杨继振旧藏,故称“杨藏本”。杨继振以此本为高鹗的手定稿本,在卷首题“红楼梦稿”及“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因而又简称“梦稿本”。据研究此本前八十回系由脂本拼配;后四十回原稿或即是程高所得“漶漫”之稿。全书大量的增补删改或可看成是一个程高整理过程的工作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定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8)列藏本。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之《石头记》,简称列藏本。此本原抄八十回,缺五、六两回,实存七十八回,属脂本系统中较晚的本子,但七十九、八十回两回尚未分开是抄本中仅见之现象,故其底本的若干部分则又可能是较早的。此抄本于道光十二年(1832)流入俄京,至1985年重归故国,1986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9)舒序本。又称己酉本。吴晓铃藏《红楼梦》抄本,卷首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舒元炜序,今存第一至四十回。1988年编入《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10)郑藏本。郑振铎旧藏《石头记》一册,仅存两回,即第二十三、二十四回,颇有独异处。此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

(11)甲辰本。北京图书馆藏《红楼梦》抄本八十回,卷首署有“甲辰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之序文,故称甲辰本或梦觉本。此本已删除脂评及对正文作了大量删改,为脂本与程本之间的过渡本。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

此外,还有据传今已佚失的靖应鹍藏本,简称靖本,1959年毛国瑶发现此本并摘录了戚序本所无之脂评150条,据称此为八十回抄本,缺二十八、二十九回,存七十八回,该书

于1963年左右迷失。对于靖本存在的真实性,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早期脂本均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且保存有大量脂评,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其后仅题《石头记》,再后则改题《红楼梦》,脂评亦已删落。据记载,“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可知在庚戌(1790年)之前,已有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抄本出现。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和高鹗用萃文书屋名义排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木活字本,次年即壬子(1792)又修订重印。前者今称程甲本,后者即为程乙本。从此,《红楼梦》进入了印本时代。

程甲本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书前有绣像24幅,前图后赞。卷首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文各一篇。程伟元在序文中说:“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高鹗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此本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印完,次年年初,程高二人在甲本的基础上“补遗订讹”“略为修辑”,重新排印,这就是程乙本。卷首有程伟元高鹗《引言》。然而甲乙两本,相隔仅七十天,改订重版,殊难解释。最近研究者提出极有可能是两个本子基本同时排印,各自并行修改,先后交错刊行。因为事实上程本远不止甲乙两种,各自都有改本,这样解释似较符合程本修订刊印的实际情况。

程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年代,开辟了《红楼梦》刊印流传的新时期。据一粟《红楼梦书录》,属于程本系统的本子,不下百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程甲本最早的翻刻本东观阁刊本、藤花榭刊本、王希廉评双清仙馆刊本、张新之妙复轩评本,以及易名为《金玉缘》的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三家评本等。它们都是程甲本的衍生本。直到1927年,由于胡适的提倡,亚东图书馆据其所藏程乙本重校排印,自此程乙本广泛流行,新中国建立以后发行数量最大的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脂本和程甲本普及本的整理出版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

对程本的评价歧见很大,有学者认为它篡改和歪曲原著,后四十回狗尾续貂,应当彻底否定;有的则认为前后一贯,堪称完璧,优于脂本。多数人的看法是有得有失。程本有完整的故事,首尾照应,使《红楼梦》得以广泛流传;而且大体保持了悲剧的结局,超出以后一切“大团圆”的续书,得到读者的承认。然而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福善祸淫”“家道复初”的安排有违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立意,许多人物的性格走了样以至扭曲,加之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不足,致使情节发展近乎交账,语言驱遣捉襟见肘,总之其历史意蕴和审美价值大大逊色于前八十回。

后四十回续作者为谁,亦有争论,虽有认为是曹雪芹作的,或认为有曹的构思及部分曹作;但多数人认为系他人所续,在没有其他更为充分的证据之前,一般认为是高鹗补作。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下注说:“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高鹗

(1763~1816),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籍贯辽东铁岭,镶黄旗包衣汉军,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六十年(1795)成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著有《月小山房遗稿》、《高兰墅集》及《吏治辑要》等。从他的经历及诗文看,少年比较放任,后来热衷于功名利禄。程伟元过去较少注意,现在知道他是一个颇有艺术才能的文人。程伟元字小泉,生活在乾嘉年间,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能诗画,今存松柏双寿图和山水折扇等。程高二人收集、整理、续补《红楼梦》,使八十回得以保存、一百二十回得以流传。这一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上述现存的脂本中,在过录正文的同时保存有大量的批语,总共约三千多条,这些批语的情况很复杂。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眉批、行间侧批、正文中双行小字夹批以及回前回后的总评、题诗等,也有少数被写作大字而误入正文,有的批语位置错落颠倒,易生歧义,其用色有朱色、有墨色。部分批语有署名和纪年。

所谓“脂评”指的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周围圈子中人的评语,在批语中出现的署名有十个,最主要的是脂砚斋(也署作脂砚、脂研、脂斋)和畸笏叟(也署畸笏、畸笏老人、老朽、朽物)二人,此外署名常村、梅溪、松斋的评语数量不多,亦属于脂评范围。其余则为后人所批,不属脂评范围,有玉蓝坡、立松轩、绮园、鉴堂、左绵痴道人诸家。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由于脂评批者都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们了解作者的家世盛衰和生平遭遇,熟知《红楼梦》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脂砚斋和畸笏叟长期参与小说的抄写整理,因而他们所写下的评批具有不同于一般小说评批的宝贵的文献价值。这是脂评有别于毛宗岗、张竹坡、金圣叹之评批《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的独特之处。脂评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领略赏鉴《红楼梦》的文心之深、用笔之妙,而且为人们了解作者家世、探究创作思想、考察成书过程提供了资料和线索。因而对脂评的专门研究已有“脂学”之称。

脂评的文献价值上文已涉及的如对曹雪芹卒年的记述和对曹雪芹著作权的肯定等。有关作者的家世生平脂评还提供了不少佐证,如“写宝玉如此,非世家曾经严父之训者,断写不出此一句。”“非世家公子断写不及此”(二十二回),“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十六回)。凤姐治理宁府弊端有批曰:“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十三回)“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二十二回),“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二十七回)。由这些地方可看出小说的生活依据和素材来源。还有像“真有是事”、“曾历其境”、“个中人”、“过来人”、“经过者方说得出”一类评语触目皆是,“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

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十七回)“批至此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诸如此类的批语都不是与作者关系泛泛的评者所能写得出来的。

借助脂评,还可推考《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见于第一回的这条批语,许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曹雪芹曾有过一部题名《风月宝鉴》的旧作,是《红楼梦》的雏形和基础。从各个脂本批语的比较及其所署的不同纪年,研究者又推知小说修改增删的过程。有的批语本身更直接留下了删改的记录和原因,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十三回有关秦可卿的死因,“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通回将可卿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也,叹叹!”“秦可卿

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其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尤为读者和研究者感到兴趣的是脂评透露了小说八十回以后情节发展的线索,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除去时常出现的“草蛇灰线”、“早为下半部伏根”一类提示外,具体的如十八回所点之戏,“《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姥姥一进、二进伏三进荣国府等等。关于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更多所预告,如《葬花吟》为“诸艳之归源小引”,黛玉“泪尽”夭亡,宝玉“对景悼颦儿”,元春“命入黄泉”,探春“远适”不归,惜春“缁衣乞食”,“花袭人有始有终”,王熙凤“短命”身死,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青埂峰木石“证前缘”,如此等等。依据脂批的材料和线索,结合八十回正文来研究佚失的原著,因有“探佚学”之兴。

当然,脂评本身还有对小说的主旨、寓意、谐音、笔法、用语、炼字等方面的评点,都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赏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脂评虽则深悉《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但并没有将二者等同。这里举一段对宝玉的评语,“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可见贾宝玉并非生活中模特的实录,而是作家创造的“今古未有之一人”。脂评虽称不上是科学的文艺批评,却给人以启发,为后来的评论家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当然,脂评中也有不少陈腐之见、率意之辞,较之其重要价值而言,毕竟还是很次要的,不必苛责。

脂砚斋到底是谁?这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有兄弟说、叔父说、史湘云说等。在没有确凿的佐证之前,不妨存而不论。但可以推定的是,他们是作者的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关系密切,脂砚与曹雪芹年龄相近,可能是同辈;畸笏则比作者年长约20岁,应为其长辈。 《红楼梦》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作者虽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但他并不否定封建制度,对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还怀有很深的眷恋。

其次,书中充满悲观失望的虚无主义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

这种局限实际上是一个从封建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而又不能与其彻底决裂的叛逆者的局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还很幼弱的反映。

六、《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1、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保存生活的原生态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同时也是对生活进行匠心独运的艺术加工而又不露斧凿痕迹的作品。其艺术描写可用“自然”、“精深”四字来概括。突出地表现在小说艺术地反映生活整体上,是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写宝黛爱情悲剧的,不仅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情悲剧,还写出了一个处于新旧交替过程的时代。

2、人物描写:“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

1)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2)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特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4)处处从生活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

3、细节描写:于精微处见精神。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显人工斧凿痕迹;同时含义丰富、深刻,能于

小中见大,细中见深。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善于从看似琐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例见P290-293)

4、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精炼、自然,既饱含着生活血肉,又饱含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血肉。叙述语言的准确和传神,如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的描写;人物语言完全是性格化的,王熙凤的性格很多地方是以其语言表现出来的(如P296-297)。

红楼梦多侧面地揭示贵族之家的腐朽没落和必然衰亡的原因:

1、揭露贾家依靠显赫的权势无恶不作,对下层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贾赦谋夺石呆子古扇,致使其家破人亡;王熙凤操可随意纵官府,肆无忌惮等。

2、对贾府穷奢极欲享乐生活的描写。秦可卿丧事、元妃省亲等。

3、贾府末世弟子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贾赦、贾琏的勾当,焦大、柳湘莲之言。

4、被压迫奴隶的觉醒和反抗。鸳鸯的抗婚,金钏、尤三姐等。

5、主子之间的矛盾斗争。探春之言:“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读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全书的三组矛盾:

A、以宝黛为代表的叛逆者与正统派、统治者之间;B、统治者(主子)与被统治者(奴才)之间;C、统治者内部矛盾。

石头记版本介绍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残本,脂铨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版本,仅存十六回。1927年为胡适先生发现收藏,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Cornell大学图书馆。(清乾隆甲戍1754年脂砚斋重评本).

2。已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怡本,脂馆本,己卯冬月定本。存四十回(1759年冬脂砚斋四阅评本)

3。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京本。存七十八回。保存脂评最多,面貌最完整。

4。列藏本《石头记》又称脂亚本。存七十八回。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图书馆。

5。戚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又称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戚沪本与戚宁本。

6。蒙府本《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又称王府本,府本,脂蒙本。存百二十回。(蒙古王府藏本).

7。靖本《石头记》又称靖藏本,脂靖本。存七十八回。如今失踪,有人怀疑不存在,因只一人得见。

8。甲辰本《甲辰本红楼梦》,又称梦本,梦觉本,梦序本,梦叙本,脂梦本。存八十回。(梦觉主人序).

9。杨藏本《红楼梦稿》又称科文本,脂稿本,高阅本。(杨继振家藏本).

10。己酉本《红楼梦》又称舒序本,脂舒本。(舒元炜序,吴晓铃藏本).

11。郑藏本《红楼梦》又称脂郑本。(郑振铎藏本).

12。程甲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排版,程伟元序)

13。程乙本:>(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书屋活字印行.程伟元,高鹗引言).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书中透出许多意思用曲折手发,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干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万艳同悲、干红一哭、原应叹息是非常明显的有关该书人性被摧残的主题的揭示。而这种结果却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秦汉以来三维刚性社会结构的必然。这势必涉及到皇权、儒、道及佛宗教。

小说对于儒学的态度常非常明显,这在贾宝玉对待仕途,贾雨村、薛宝钗的态度中已经看的很清楚。唯有林黛玉不会劝他去做仕途的事。佛、道在小说里是超时空的,当他们在天上时便“生的骨相不凡,丰神廽异”,一到人间,便肮脏不堪,“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跌足,那道跛足蓬头”。而且书中的马道婆、铁槛寺中和凤姐害人的净虚、天齐庙的买假膏药包治百病的王道士等都是做着骗人贪财的勾当。唯有对皇权,作者隐意极深。雪翁说书中之事“并无大贤大孝,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更不敢讪谤君相”。书中有涉帝王的地方也只带笔而过。这些都是说明,其实作者不仅将贾府、甄府等的被毁直接由皇权所作所为,而且暗中点出批判皇权的宗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道:“宁国公死后,长子贾代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曰敷,八九岁上死了,只剩一个次子贾敬。------荣国公死没,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名贾赦,次名贾政------”这‘敷,敬,赦,政’四字明明是‘伏径涉政’四个字的同音字。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自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以来,几乎都被作者瞒过去了。就连王国维音释的清王希廉、姚燮、张新之都疏忽了。他们解释为敷衍、假敬、赦言罪,道之以政等。万艳同悲、原应叹息、与伏径涉政是书的点眼之处,而且是人本性在刚性社会结构下产生无穷悲剧的直接愿意。

自蔡孑民后,大有人将其佛、道、儒刚性结构的社会称之为“封建社会”。以为用了词便可万事大吉了。孰不知,来说是非者,亦是非人。那些大谈封建社会之恶的也不建立了比封建社会还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么?政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不是愈演愈烈了么?曹雪芹心中的抑闷并没有解决。他的红楼天问并没有回答。那脱去了皇权及佛道儒之外衣的“天规地律”变的更加残忍,血猩和野蛮了。

开宗明义,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开始写了一个十分悲凉的地方: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丛草中躺着一块无才补天的废石,经过一番繁华之后,身上刻满了昔日的大观之梦,无人过问,只有身旁的野草滴下露水灌溉在身上,偶有空空之道人来观了那早成历史的刻文,把来世上与人说法古解闷罢了。雪翁写书是在北京西山,他写书的时代是乾龙盛世。正建着人类历史上最豪华的园明园。园中藏着无数中华千年奇珍异宝,十二金钗可以说比比皆是,距雪翁写书仅一百年,这座万园之园便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前些年为悼红楼作者,曾到斯处,荒草里躺着的是那些被毁的曾用补天之用的建筑巨石。上刻着美丽的花纹,依希诉说着这经150多年起的大园之梦。手抚斯书,空凝之大观园尚在,而用皇权建立的园明园却无情的再现了大荒山青埂峰下的凄凉,昔感今疼,潸然泪下,让人如何不念怀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为爱的人类本理泣血而死的文毫先知啊!感谢雪翁,为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在爱里走向大同的里程中留下一部不朽的伟大巨著。

红楼梦总纲

1 梦幻识通灵 (1—2回)

2 林黛玉进贾府 (3回)

3 乱判葫芦案 (4回)

4 曲演红楼梦 (5回)

5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6回)

6 奇缘识金锁 (7—9回)

7 毒设相思局 (10—12回)

8 协理宁国府 (13—14回)

9 归省庆元宵 (15—18回)

10 良宵花解语 (19—21回)

11 入住大观园 (22—25回)

12 黛玉葬花 (26—28回)

13 宝钗借扇 (29—30回)

14 晴雯撕扇 (31回)

15 拷打宝玉 (33-35回)

16 探春结社 (36—38回)

17 刘姥姥戏游大观园 (39—41回)

18 攒金庆寿 (39—41回)

19 互剖金兰语 (45—46回)

20 鸳鸯抗婚 (46回)

21 调情遭毒打 (47回)

22 宝琴怀古 (48—52回)

23 晴雯补裘 (52回)

24 荣府夜宴 (53—54回)

25 探春除弊 (55—56回)

26 情辞试宝玉 (57—59回)

27 宝玉瞒脏 (60—61回)

28 怡红院贺寿 (62—63回)

29 红楼二尤 (64—66回)

30 借刀杀人 (67—69回)

31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70—71回)

32 检抄大观园 (72—74回)

33 凹晶馆联诗 (75—76回)

34 晴雯之死 (77-78回)

35 河东狮吼 (79—80回)

36 潇湘惊魂 (81—83回)

37 宝玉失玉 (84—94回)

38 黛玉焚稿 (95—98回)

39 探春远嫁 (99-103回)

40 查抄宁国府 (104—117回)

41 刘老老救巧姐 (118回)

42 宝玉出走 (119-120回

《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 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在这里,我们认为《红楼梦》是两条主线: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

面。

<红楼梦>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其叙事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悲剧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

薛宝钗这一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她博学,才思敏捷,是一个封建才女形象。她的性格特质风格,从她的《咏白海棠》可见一斑,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她的自诫,也是对她人的诫告,如酒令后对黛玉提出的善意的告诫,“绣春囊”事件后,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表现,体现这位侯门千金对自己高贵身份的矜持与对封建妇德的恪守。“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的自况,也是她的审美追求。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以退为进正是她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美都充满着矜持和自信,在她的作诗中都于无意中泄漏给读者。而最能深刻体现她的整个人生观的却是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哀怨缠绵,唯有她的写得乐观进取。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并非真的是那样的清心寡欲,她借柳絮凭借东风扶摇而上的远大理想,来表现出她争取登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生追求。

与宝钗的敦厚平和不同,黛玉敏感、多疑、善感、爱使性子。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或者借她的诗作表现她的这种性格,黛玉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最能体现她的诗性的是《葬花辞》,这首诗是在前一晚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不予开门,又闻见宝玉与宝钗的说笑声,引起她的满腔愁绪。因此,在第二天面对落花,她的满腔愁怨都化做一声声的哀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自小父母相继身亡,只好长期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嘴又像刀子一般厉害,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些隐秘之事;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这些使得她与整个贾府格格不入;在她的爱情进行得不顺利时,她更加感到这种环境的压迫。“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她目睹了贾府宁、荣二府的压迫婢女的苦难生活,以及贾府主人对下人的种种迫害,使她感到封建黑暗势力对人的严重压抑和摧残与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因此她发出了“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她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又如《五美吟》,以全新的角度对抗着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自由的可贵和赞扬私奔行为。这种反抗和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黛玉的人生观念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现的可能,她只有借诗词来发感慨、诉衷情、寄相思,在诗歌中保持高洁的人生操守,与现实人生相抗争,以诗意化的方式升华人生理想。

同时,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写得很不怎么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

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春,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复,整首诗又是匾额的重复。词句拙稚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诗是每个人心灵的见证,通过人物自作的诗,最能透视人物的性格。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在一个整体的“命运”构架中包含着双重结构:象征结构和写实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主要表现:

1、人生悲剧

2、爱情和婚姻悲剧

3、女子的悲剧

4、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2)注意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极其变化

3)人物个性鲜明突出

应用了各种方法:如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个性;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以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等。

2、叙事艺术:

1、结构:

2、叙事方式:作者与叙事者分离;应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叙述事件。

3、语言:

1)语言的个性化

2)创造了一些精练传神的词语:

如:意淫、禄蠹、富贵闲人、无事忙等。

总之,《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风貌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无论从小说形式的哪方面讲,它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成就最高的

、《红楼梦》的版本:

1、脂评本:

2、程甲本、程乙本:

《红楼梦》

一、曹雪芹及其创作

曹寅,著名的诗人学者,刊刻《全唐诗》,编撰《佩文韵府》。

《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形式流传,本名《石头记》、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

《红》全书120回,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出书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后程高二人“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的传抄时代。

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虽然最后贾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到底意难平,造成了宝玉和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贾宝玉与林的“木石前盟”也最终由“金

玉良缘”代替。

围绕着“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红》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大观园里少女儿的悲剧是封建压迫造成的,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是几千年沉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哀悼美的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觉醒。 从整部作品来看,《红》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安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其注解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

三、叙事视角转变。

《红》虽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事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1,《红》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神传神,富有立体感。

2,描写风景,则别具一番情趣,有强烈的抒情气氛,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3,描写场面时,又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4,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主要人物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又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因素。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2007-06-27 00:27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

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

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

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

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各一面 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展示出心灵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脂评:“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庚辰本《脂评石头记》第十九回批语)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又如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亲姐妹,一个善良懦弱,一个豪爽泼辣。迎春和探春两人同为庶出,一个是戳一针也不吱声的“二木头”,一个是可爱又紥手的“玫瑰花”。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黛玉执著现实,孤高中包含着天真和热情;妙玉企图超脱尘世,在冷漠中又有点矫揉。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还采用了类似衬托的所谓影子描写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幻设,实际上就是写各种人物类型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晴雯和袭人是黛、钗的影子,她们与黛、钗在精神气质上有近似的一面,但在表现方式和遭际命运上又有不同和互补的一面。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

黛玉潇湘馆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掩”,“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结合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神话传说,加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薛宝钗住的蘅芜院,房外是“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房内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种朴素淡雅的环境与薛宝钗“藏愚守拙”的“冷美人”性格非常协调。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作者把王熙凤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侧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作者写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荣宁二府的贾氏姊妹、妯娌、侄媳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对她们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贾琏的关系,表现夫妻之间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双重人格。写她与尤二姐的关系,表现“外作贤良,内藏奸滑”的两面手法。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下人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总之,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似乎是支撑这个钟鼎之家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是从内部蚀空贾府的大蛀虫。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她要求尽情享受,为了金钱、权威而玩弄权术,置人死地,阴险毒辣;同时,也要求在精神上满足优越感,她那灵巧的机智、诙谐的谈吐、快活的笑声,确实令人叹服。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表现在贾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的形象,这是她的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往,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

灵深处。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起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 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 ,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 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 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 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 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 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苏轼简介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

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公权,中岁喜学颜真卿、杨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邕,宋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尝与子由论书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一日在学士院闲坐,忽命左右取纸笔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大书小楷行草书,凡写七八纸。掷笔太息曰:“好好。”散其纸于左右给事。崇观间,京卞用事,拘轼以党籍,禁其文辞墨迹而毁之。政和间忽弛其禁,求轼墨迹甚锐。时徽宗亲临,道流拜章伏地曰:“奎宿乃本朝苏轼。”上大惊欲玩其词翰也。又工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作成林竹甚精。作枯木枝杆虬屈无端倪,石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徽宗朝尝提举玉局观,故后人传为“玉局法”。作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国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胡世将家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石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其救日图以一点成月,一抹成蛇,曲尽其妙。著《东坡词》、《东坡诗》、《东坡全集》传世。卒年六十六。在绘画史上,苏轼的最大功绩是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一首豪放色彩浓厚的怀古词。它写于苏轼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之后,他自我排遣,心里有很多不平之气,很多感慨无法发泄,于是就借怀古来表达。词上片描述了古战场的景色。通过这种描写,读者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打仗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因为这样一写,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就联想起古代的豪杰,而这些豪杰已经是一个一个地被长江水冲走了,只剩下江山如画。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两句还是一副对联,而且对得很工整,很雄壮。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三国周郎赤壁”一句,颂扬周瑜是一位了不起的风流人物,但是作者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所以只好借酒浇愁。其中“羽扇纶巾”是写人得打扮,与前面所写的“乱石穿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为诗人于1084年四月自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汝州(今河南临汝)时,特地过江登庐山时而作。西林,即西林寺,庐山景点之一。诗的开头两句从总体上写庐山景色,但诗人采用的是议论式、粗笔虚写的手法,从七个角度组成蒙太奇画面,创造一片艺术虚境,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空间。最后两句笔锋突转,就庐山景色的变化多姿这一点发出议论,融情入理,体现了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全诗借山设喻,阐发哲理,新颖透辟。只有阅历丰富、善于观察者,方能从普通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诗成为后人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

二、苏轼的咏物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难点解释:次韵:指在别人原作的基础上,依照其韵再写一首。

简评:这首词的上片采用拟人手法,把随风飘扬,无处着落的杨花和情思绵绵的闺中少妇联系在一起,想象充满诗意。“似花”两句,便看出作者全词立意要超出物象之外,说杨花既像花又不像花,最为绝妙;“抛家”以下三句写杨花随风飘荡,无所归依的情状,并用拟人手法指出其“道是无情还又情”;“萦损柔肠“以下三句把杨花进一步拟人化,想象它是一位闺中少妇,再暮春的天气里,她因思念远人而柔肠萦结,因天气倦人而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以下三句顺着上面的想象,写这位少妇正在入梦的情景。词的下片作者索性撇开比拟,站出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不恨”以下三句承接上文“似花还似非花”之意生发开去:杨花非花,所以不必怨恨飞尽,但是此花飞尽,却说明春光已逝,西园里的繁花从此

纷纷飘零了,那是很可惜的。“晓来”以下三句写杨花的归宿令人惆怅,她经雨沾泥,一夕之间化作池中浮萍。“春色”以下三句可以说是超凡脱俗的笔墨,这使人想起了唐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明句。最后三句是全词的总结,夸张强烈,情感真挚。全词笔致空灵,体物细微,风格婉约。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

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苏轼 蝶 恋 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注 释]

①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色花瓣枯萎脱落了,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

②柳绵:柳絮。

③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内佳人。恼:弄得烦恼。

[说明]

这是一篇写暮春景色又表现作者惜春情怀的小词。上片通过三组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晚春景象;花褪残红、燕子低飞、柳絮飘飞。在这些景色描述中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特别上片最后两句,更是渲染出诗人对于春光的无限留恋和感慨。下片写人。墙外行人的作者被墙内秋千架上姑娘的嬉笑声吸引,搅动了抑郁的情怀,更增加了’旅途的惆怅。这首词写得清丽徐展,它不是一般的无聊伤春之作,而是寄寓着作者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着的恼恨心情。


相关内容

  • 论[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兼与[红楼梦]之儒道释思想比较
  •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论<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兼与<红 姓名: XXX 专业: 中文 学院: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 年 5 月 5 日 深圳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的儒道释思想- ...

  •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 ...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目录 摘要 .................................................................................................................................. ...

  • 红楼梦的儒家文化
  • <红楼梦>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者,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儒家思想确定为主流思想,作为主色调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封建大家族--贾府,用冷子兴的话说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这一句话就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小说中 ...

  •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对中国文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也为世界近代现实主义开了先河,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杰出贡献.所以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一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
  • 文化空间文化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 张儒威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天津30071)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涉猎极广.早年尝醉心于康德以及叔本华之哲学思想,尤其是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的叔本华唯意志论对王国维影响至深.在<红楼梦评论>当中,王国维更 ...

  • 红楼梦课题研究计划
  • <红楼梦>研究计划 指导老师:贺洪爱 学生:巫雅琴 一.研究意义分析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所以学习研究<红楼梦>当然有他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能采取立时 ...

  •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论文
  •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姓名:袁波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宋克夫 20100501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它以叙事结构的庞大.主题思想的复杂.人物形象的经典.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知识.独特的美 ...

  • 庶人:破解[红楼梦]思想意义之谜
  • 一 中国的文人,没有不读<红楼梦>的.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不表示赞美,啧啧称道的.学术界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高到无限的程度.有一群人,专以研究这本书为业,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红学".可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至今人们说不清<红楼梦>的 ...

  • 七年级历史明清小说2
  • 第19课 明清小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