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题应答策略之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典型错误】

  1. 错例一:(1)作为(2)永久

   错例二:(1)奋起(2)恒心

  2. 错例一: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

   错例二:所以将要从天上掉下一个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 错例一: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错例二:①有法家拂士 ②有敌国外患

  4. 错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无现实意义。

  错例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仍有现实意义。

  5. 错例一:“小桥流水人家”抒发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例二:“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 错例一: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温馨恬静的气氛。

   错例二:为了抒发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答探因】

  1. 错例一和错例二对“作”的解释不够准确,解释“恒”的意思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正确的理解。

  2. 错例一对“苦”和“劳”的解释不够确切。错例二错误地理解了“降”的意思。

  3. 错例一列举的两个条件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错例二列举的两个条件不够具体。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说法不只一种,而错例一和错例二只举出了一种说法,不够全面。错例一和错例二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认识观点明确,但没有说明理由。

  5. “小桥流水人家”是写景,景中含情,但不是直接抒情,因此错例一是错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诗中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错例二也是错的。

  6. 错例一错把间接抒情当作直接抒情,“小桥流水人家”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错例二错把游子当作诗人,所以也是错的。

  

  【应对策略】

  1. 语段(一)选自教材,两个加点的词在教材中都有注释,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出正确解释。

  参考答案:(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苦”和“劳”作出正确解释,“苦”就是“使……痛苦”,“劳”就是“使……劳累”。

  参考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在节选的文段中孟子并没有直接说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但是,孟子在文段中指出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一是要内有法家拂士,一是要外有敌国外患。看来孟子是间接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参考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 文段(二)之于文段(一)犹如材料之于观点。文段(二)选自课外,参照文段下面的注释,不难理解文段大意。理解了文段大意,对照文段(一),就会发现,文段(二)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段(一)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句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只要答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以下说法: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

  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5.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此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可见,前三句是写景,末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分)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6.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人的悲哀。根据这种写法,我们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答案中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孤苦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以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备考宝典】

  本卷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及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从阅卷情况看,此题失分,主要还是在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上出了问题。

  从今年各省市课改区语文试卷看,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明年仍以课内为主,并向课外延伸。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兼有主观题。考查内容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领悟和课内古诗的初步鉴赏为主。在所有考点中能够短时间内提分的首选是古诗文,因此,备战中考,古诗文阅读不可小觑。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和备考,以下几点提醒同学们注意:

  1. 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能熟读成诵,而且还要能理解、会运用。

  2. 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要结合语境练习,并能适当兼顾到课外一些简短、浅易的文言篇段,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篇段。

  3. 解答古诗鉴赏题,不能一开始就逐项与原诗比较,应先尽可能地理解原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⑴先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⑵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⑶从艺术的角度去鉴赏,即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去分析。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二是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总之,对古诗的鉴赏,要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典型错误】

  1. 错例一:(1)作为(2)永久

   错例二:(1)奋起(2)恒心

  2. 错例一: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

   错例二:所以将要从天上掉下一个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 错例一: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错例二:①有法家拂士 ②有敌国外患

  4. 错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无现实意义。

  错例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仍有现实意义。

  5. 错例一:“小桥流水人家”抒发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例二:“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 错例一: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温馨恬静的气氛。

   错例二:为了抒发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答探因】

  1. 错例一和错例二对“作”的解释不够准确,解释“恒”的意思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正确的理解。

  2. 错例一对“苦”和“劳”的解释不够确切。错例二错误地理解了“降”的意思。

  3. 错例一列举的两个条件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错例二列举的两个条件不够具体。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说法不只一种,而错例一和错例二只举出了一种说法,不够全面。错例一和错例二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认识观点明确,但没有说明理由。

  5. “小桥流水人家”是写景,景中含情,但不是直接抒情,因此错例一是错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诗中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错例二也是错的。

  6. 错例一错把间接抒情当作直接抒情,“小桥流水人家”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错例二错把游子当作诗人,所以也是错的。

  

  【应对策略】

  1. 语段(一)选自教材,两个加点的词在教材中都有注释,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出正确解释。

  参考答案:(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苦”和“劳”作出正确解释,“苦”就是“使……痛苦”,“劳”就是“使……劳累”。

  参考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在节选的文段中孟子并没有直接说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但是,孟子在文段中指出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一是要内有法家拂士,一是要外有敌国外患。看来孟子是间接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参考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 文段(二)之于文段(一)犹如材料之于观点。文段(二)选自课外,参照文段下面的注释,不难理解文段大意。理解了文段大意,对照文段(一),就会发现,文段(二)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段(一)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句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只要答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以下说法: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

  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5.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此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可见,前三句是写景,末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分)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6.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人的悲哀。根据这种写法,我们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答案中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孤苦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以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备考宝典】

  本卷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及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从阅卷情况看,此题失分,主要还是在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上出了问题。

  从今年各省市课改区语文试卷看,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明年仍以课内为主,并向课外延伸。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兼有主观题。考查内容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领悟和课内古诗的初步鉴赏为主。在所有考点中能够短时间内提分的首选是古诗文,因此,备战中考,古诗文阅读不可小觑。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和备考,以下几点提醒同学们注意:

  1. 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能熟读成诵,而且还要能理解、会运用。

  2. 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要结合语境练习,并能适当兼顾到课外一些简短、浅易的文言篇段,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篇段。

  3. 解答古诗鉴赏题,不能一开始就逐项与原诗比较,应先尽可能地理解原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⑴先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⑵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⑶从艺术的角度去鉴赏,即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去分析。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二是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总之,对古诗的鉴赏,要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与中考备考复习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与中考备考复习 阅读是获得文字信息的惟一途径,是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也是中考命题中考查.评价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各省.市历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能力考查题所占的比例大都在50%左右,因此 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阅读能力训练的依据和要求 从2001 ...

  • 初三语文总复习计划与策略
  • 背景:教育部关于〈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我省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试题为了贯彻考试改革的精神,首先在内容上做了调整,考试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突破了"以本(课本基本篇目)为本"的命题范围,阅读部分选 ...

  • 初三年级组会议发言稿
  • 初三年级组会议发言稿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以 "缅怀星空 脚踏实地"的工作要求为背景,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高. 二.中考目标 力争市区同类学校第一 三.复习策略: (1).口号: 抓两头(积累 ...

  • 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一.学情现状分析 2014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面对目前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需自我检讨和深刻反思,我们要找准和中考目标的差距.同时,通过对每次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书写不工整,审题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为此,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九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应以"夯实基础"为根本,以&qu ...

  • 九年级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应用与应考水平,从而能更好地迎接学业水平考试。现在特将自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 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从九年纪下册倒着往前复习,重点是现代文的生字生词、文言文和需要背诵的诗词。 第二阶段 专项训练阶段 (一) 积累运用专项 要点:在“积累 ...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集锦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我用一套六轮中考复习法来帮你.这个计划是很全的,要尽可能跟上学校老 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第一轮:各学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时间:一至一个半 1 月 15 日-2 月 15 日前) 1.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把它叫做沙场点兵) . 把 ...

  • 2015年甘肃兰州市中考语文大纲解读
  • 语文 难度略增 课本是基础 阅读难点大 大纲内容 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考试范围: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兼顾七.八年级内容. 试题题型:选择题约占10%-15%,非选择题(填 ...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腾冲县曲石中学 康立芬 2014年3月2日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182.185两个班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现在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内容已经结束,进而将专入复习阶段.决胜在即,中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求学生涯的转折,作为老 ...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