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
Vol.21,No.2Mar.,2001
文章编号:0253-2468(2001)-02-0129-05 中图分类号:X32,X192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差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
杨玉峰1,傅国伟2 (1.清华大学核研院,2.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指出国家宏观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应该考虑区域差异,定量化分析了我国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地区差异,据此提出了国家宏观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所应该遵循原则.关键词:区域差异;环境管理;总量分配;总量控制
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andtheregionaldiversity
YANGYufeng1,FUGuowei2 (1.Instituteof
NuclearEnergyTechnolog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2.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Itispointedoutthatregionaldiversityshouldbeconsideredinthe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There-gionaldiversityofChinaineconomy,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werequantificationallyanalyzed.Thentherationalprin-ciplesinthe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wasputforward.
Keywords:regionaldivers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totalpollutionloadcontrol
国家级层次的总量分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各个地区存在各种差异的情况下考虑公平与效率[1],例如:就我国而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量相对稀缺,而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资源含量较为丰富,在确定各地区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时就应该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前,我国采取的办法是:将各地区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冻结”在1995年的现状排放量水平上.这样做虽然较为简单,但实际上相当于承认了各地区的污染现状(1995年),也即承认了各个地区的现状经济活动与发展,这样的总量分配方法还无法使环境对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总量分配的“起点公平”问题显然是欠考虑的.尽管“达标排放”是目前实施总量控制的主要政策手段;但由于达标排放仍然是一种“命令-控制”型的“管道末端法”,这就给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无论是1997年年底的淮河流域“零点行动”还是1998年底的太湖流域“零点行动”都表明:监督检查的工作相当繁重而复杂,依靠环境管理部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这两个流域内的城市、乡镇与污染源给出了明确的达标排放任务,但许多城市废水与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都未达到要求,甚至弄虚作假.“零点行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目前在强调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应该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在考虑地区间差异的同时,从总量分配的角度提出地区发展的指导性或限制性的具体措施或策略.1 差异类型与指标的选取
区域差异类型考虑了经济差异(指标选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地区人均国内生产
收稿日期:2000-04-17;修订日期:2000-06-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编号:59508004)资助作者简介:杨玉峰(1967—),男,讲师(博士)
总值(GDP)、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差异(指标选择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负责系数、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比率、文盲率)、资源差异(以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为例,指标选择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总量)、水环境污染差异与水体的污染承受能力(指标选择万元产值废水排放总量、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废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率以及工业废水综合污染指数).2 各类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差异分析
各类指标基本上选择的是1994年的数据,个别指标以某些文献为依据,如: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来源于文献[2].
2.1 经济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各地区经济指标均以文献[3—5]的1994年数据为基本依据,用对应年的人口数据去除各个经济指标得到各地区经济指标数据(元/人),然后用每一个数据去除其所在列的最大数,这样就得出各指标相对最大值的一个相对值,其中综合指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值”则依据每个相对值经加权平均后求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值可以对地区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相对发达水平分类
Table1 Classificationofcomparativelydevelopedlevelineconomy
经济相对发达水平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9847—0.55250.5441—0.44580.3752—0.30630.2824—0.2194
区 域
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辽宁、福建
山东、黑龙江、新疆、吉林、湖北、湖南、河北广西、青海、江西、宁夏、西藏、四川、内蒙古、云南、
安徽、山西、陕西、河南、贵州、甘肃
2.2 人口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人口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文献[5]中1994年数据,据此以各个指标的最大值去除以每个值,然后用所得结果来表示人口质量的相对值.在相对值计算中,将初始相对值大于1的三个指标(自然增长率相对值、总负担系数相对值、文盲率相对值)进行了第二次相对值的计算,方法是用各指标的最大值去除每一个值.根据计算结果同样可以将各指标相对值划分为以下四类,各区域的结果见表2.
表2 各地区人口质量分类
Table2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populationquality
人口相对质量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84—0.610.58—0.510.46—0.310.29—0.22
区 域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
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陕西、广西、江西、福建、山东、新疆、湖北、湖南、河北、宁夏、四川、广东、安徽、河南、甘肃
青海、贵州、云南、西藏
2.3 资源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各地区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来源于文献[2],其它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文献[6].另外,各区域资源拥有量相对值以三个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其中,由于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是主要指标,所以权值取0.50,而人均地表水资源拥有量和人均地下水资源拥有量的权值各取0.25.然后按相对值分为4类,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各地区资源拥有量水平分类
Table3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possessionsofresources
资源拥有量水平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1.0000—0.12380.0894—0.05530.0469—0.03140.0277—0.0047
区 域
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山西黑龙江、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广西、安徽、辽宁、吉林、江西、湖南、福建
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北京、广东、天津、上海
2.4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指标数据的确定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指标原始值来源于文献[6,7]的数据,其中工业废水综合污染指数Ipi的计算方法为:Ipi=
pij
,其中i表示29个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j表示8∑max{pij}j
j
类水污染物COD、石油类、氰化物、汞、镉、六价铬、铅、砷;p表示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t/万元),在计算相对值时由于考虑到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经包含在万元产值废水排放总量之中,所以相对值的计算不考虑这一指标.计算方法仍采用每列数据去除以其对应列的最大值,得到各指标的相对值,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法(两个指标的权值都取0.5)计算水污染综合指数相对值,然后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结果见表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废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率相对值”一栏的数据并没有参与水污染综合指数相对值的计算,而是作为区域地表水体污染承受能力分类的依据,结果见表5.
表4 各地区水污染综合指数分类
Table4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totalwaterpollutionindex
水污染的综合指数分类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2774—0.16000.3711—0.30350.4954—0.43300.8320—0.5060
区 域
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北京、黑龙江、江苏、河南
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上海、山西
西藏、新疆、甘肃、广西、湖南、江西、湖北、青海、宁夏、陕西、云南、内蒙古
表5 各地区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分类
Table5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waterpollutionbrearingcapability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分类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00010.0097—0.00110.0938—0.01001.0000—0.1274
区 域西藏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贵州吉林、甘肃、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
天津、河北、浙江、湖南、辽宁、山西、湖北、云南
上海、江苏、宁夏
132
环 境 科 学 学 报21卷
根据表1—表5的分类结果,可以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达水平、人口质量、资源拥有量、地表水体的污染承受能力、水污染综合指数列于表6中作为综合反映地区差异的标志.
表6 各地区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中应考虑的差异
Table6 ConsideredRegionaldiversityintotalwaterpollutionload
distribution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经济发达水平类别
ⅠⅠⅢⅣⅣⅡⅢⅡⅠⅡⅡⅣⅡⅣⅢⅣⅢⅢⅠ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
人口质量类别ⅠⅠⅣⅢⅢⅡⅡⅡⅠⅢⅢ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ⅣⅣⅣⅣ
资源拥有地表水体污染的水污染量类别ⅣⅣⅣⅡⅡⅣⅣⅢ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ⅢⅡⅠⅢⅢⅡⅢⅡ
承受能力类别综合指数
ⅢⅢⅢⅢⅡⅢⅢⅢⅣⅣⅢⅢⅡⅡⅢⅢⅢⅢⅡⅡⅢⅡⅢⅠⅡⅢⅡⅣⅡ
ⅡⅠⅠⅢⅣⅢⅢⅡⅢⅡⅠⅢⅠⅣⅠⅡⅣⅣⅠⅣⅢⅢⅣⅣⅣⅣⅣⅢⅣ
3 在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中考虑各地区差异
根据各地区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应考虑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类别:(1)相对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
这些地区的经济虽然相对发达,但是它们的资源拥有量最差,而且地表水污染的承受能力也很差.所以,在国家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时,应该考虑到在这些地区加强污染治理与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应该对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新增加投资或新建企业)规定:不能追加资源消耗型和污染型(对地表水污染)投资.上海、北京、天津在发挥经济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无污染技术.
(2)比较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福建、辽宁、黑龙江
从表6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它们也是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这些地区不宜发展资源消耗型产业.另外,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的地表水污染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强调这些地区达标排放与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清洁产业的发展,而福建可以在经济发展中相对可以放的略宽一些.
(3)中等发达地区:山东、河北、吉林、湖南、湖北、新疆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处于中等水平,而山东、河北、吉林、湖南、湖北的资源拥有量属于Ⅳ类,而地表水体
的承受能力属于Ⅲ类,这充分说明了这
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较低,而且自身资源又相对枯竭,水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地区的经济应,
2期杨玉峰等:区域差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
133
势和地表水承受能力,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发展,但由于水污染综合指数属于Ⅳ类,所以资
源开发的同时,必须注意降低万元产值的废水与污染物产生量.
(4)相对不发达地区: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总体而言,这些地区的经济需要开发.相比之下,山西、内蒙古、云南、青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应该加大发展的力度;而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相对既无资源优势又无经济、人才优势,地表水承受能力也有限,水污染也较为严重,所以,这样的地区在严格控制人口的前提下,也应该逐步走资源集约化道路.
(5)极不发达地区:西藏
虽然西藏的经济极不发达、人口质量也相对较差,但其资源拥有量(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在全国排在第一,所以西藏应该作为国家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在国家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时,应该在原排放量的基础上增加允许排放量(但应该在达标排放的条件下),以便刺激投资和经济的发展.
另外,由于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一般以流域为对象,所以在具体制定总量分配规则时还应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自然特征,作者以淮河流域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详见文献[1].4 结论
经济相对发达必须将允许排放量进行较大幅度的下调,其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资金、人才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清洁技术产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也应适当下调,以便提高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加快污染的治理;经济处于中等发达地区的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原则上可以“冻结”在现状水平上,但各类污染源必须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对于有一定资源优势或地表水污染承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现状排污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对于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水污染承受能力的地区,其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原则上需要保持在现状排污的水平,但由于这些地区大都需要经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所以应该容许其逐步达到这一要求;对于极不发达的西藏地区,原则上其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可以在现状排污总量的基础上有较大增加,但在微观上一定要明确指出:所增加的污染物容许排放量应该保证不发生局部污染,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杨玉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D].(博士论文)清华大学.1999.148—173[2] 韦 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3—45[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81
[4] 中国经济统计年鉴社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出版.1995.696
[5]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4—5,12,40—41[6] 方子云.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14—31
[7] 中国环境年鉴社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425—435
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
Vol.21,No.2Mar.,2001
文章编号:0253-2468(2001)-02-0129-05 中图分类号:X32,X192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差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
杨玉峰1,傅国伟2 (1.清华大学核研院,2.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指出国家宏观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应该考虑区域差异,定量化分析了我国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地区差异,据此提出了国家宏观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所应该遵循原则.关键词:区域差异;环境管理;总量分配;总量控制
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andtheregionaldiversity
YANGYufeng1,FUGuowei2 (1.Instituteof
NuclearEnergyTechnolog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2.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Itispointedoutthatregionaldiversityshouldbeconsideredinthe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There-gionaldiversityofChinaineconomy,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werequantificationallyanalyzed.Thentherationalprin-ciplesinthe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atnationallevelwasputforward.
Keywords:regionaldivers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otalpollutionloaddistribution;totalpollutionloadcontrol
国家级层次的总量分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各个地区存在各种差异的情况下考虑公平与效率[1],例如:就我国而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量相对稀缺,而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资源含量较为丰富,在确定各地区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时就应该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前,我国采取的办法是:将各地区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冻结”在1995年的现状排放量水平上.这样做虽然较为简单,但实际上相当于承认了各地区的污染现状(1995年),也即承认了各个地区的现状经济活动与发展,这样的总量分配方法还无法使环境对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总量分配的“起点公平”问题显然是欠考虑的.尽管“达标排放”是目前实施总量控制的主要政策手段;但由于达标排放仍然是一种“命令-控制”型的“管道末端法”,这就给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无论是1997年年底的淮河流域“零点行动”还是1998年底的太湖流域“零点行动”都表明:监督检查的工作相当繁重而复杂,依靠环境管理部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这两个流域内的城市、乡镇与污染源给出了明确的达标排放任务,但许多城市废水与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都未达到要求,甚至弄虚作假.“零点行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目前在强调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应该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在考虑地区间差异的同时,从总量分配的角度提出地区发展的指导性或限制性的具体措施或策略.1 差异类型与指标的选取
区域差异类型考虑了经济差异(指标选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地区人均国内生产
收稿日期:2000-04-17;修订日期:2000-06-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编号:59508004)资助作者简介:杨玉峰(1967—),男,讲师(博士)
总值(GDP)、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差异(指标选择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负责系数、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比率、文盲率)、资源差异(以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为例,指标选择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总量)、水环境污染差异与水体的污染承受能力(指标选择万元产值废水排放总量、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废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率以及工业废水综合污染指数).2 各类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差异分析
各类指标基本上选择的是1994年的数据,个别指标以某些文献为依据,如: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来源于文献[2].
2.1 经济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各地区经济指标均以文献[3—5]的1994年数据为基本依据,用对应年的人口数据去除各个经济指标得到各地区经济指标数据(元/人),然后用每一个数据去除其所在列的最大数,这样就得出各指标相对最大值的一个相对值,其中综合指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值”则依据每个相对值经加权平均后求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值可以对地区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相对发达水平分类
Table1 Classificationofcomparativelydevelopedlevelineconomy
经济相对发达水平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9847—0.55250.5441—0.44580.3752—0.30630.2824—0.2194
区 域
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辽宁、福建
山东、黑龙江、新疆、吉林、湖北、湖南、河北广西、青海、江西、宁夏、西藏、四川、内蒙古、云南、
安徽、山西、陕西、河南、贵州、甘肃
2.2 人口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人口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文献[5]中1994年数据,据此以各个指标的最大值去除以每个值,然后用所得结果来表示人口质量的相对值.在相对值计算中,将初始相对值大于1的三个指标(自然增长率相对值、总负担系数相对值、文盲率相对值)进行了第二次相对值的计算,方法是用各指标的最大值去除每一个值.根据计算结果同样可以将各指标相对值划分为以下四类,各区域的结果见表2.
表2 各地区人口质量分类
Table2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populationquality
人口相对质量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84—0.610.58—0.510.46—0.310.29—0.22
区 域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
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陕西、广西、江西、福建、山东、新疆、湖北、湖南、河北、宁夏、四川、广东、安徽、河南、甘肃
青海、贵州、云南、西藏
2.3 资源指标数据的确定与分析
各地区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来源于文献[2],其它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文献[6].另外,各区域资源拥有量相对值以三个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其中,由于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是主要指标,所以权值取0.50,而人均地表水资源拥有量和人均地下水资源拥有量的权值各取0.25.然后按相对值分为4类,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各地区资源拥有量水平分类
Table3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possessionsofresources
资源拥有量水平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1.0000—0.12380.0894—0.05530.0469—0.03140.0277—0.0047
区 域
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山西黑龙江、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广西、安徽、辽宁、吉林、江西、湖南、福建
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北京、广东、天津、上海
2.4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指标数据的确定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指标原始值来源于文献[6,7]的数据,其中工业废水综合污染指数Ipi的计算方法为:Ipi=
pij
,其中i表示29个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j表示8∑max{pij}j
j
类水污染物COD、石油类、氰化物、汞、镉、六价铬、铅、砷;p表示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t/万元),在计算相对值时由于考虑到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经包含在万元产值废水排放总量之中,所以相对值的计算不考虑这一指标.计算方法仍采用每列数据去除以其对应列的最大值,得到各指标的相对值,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法(两个指标的权值都取0.5)计算水污染综合指数相对值,然后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结果见表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废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率相对值”一栏的数据并没有参与水污染综合指数相对值的计算,而是作为区域地表水体污染承受能力分类的依据,结果见表5.
表4 各地区水污染综合指数分类
Table4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totalwaterpollutionindex
水污染的综合指数分类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2774—0.16000.3711—0.30350.4954—0.43300.8320—0.5060
区 域
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北京、黑龙江、江苏、河南
贵州、四川、安徽、吉林、辽宁、上海、山西
西藏、新疆、甘肃、广西、湖南、江西、湖北、青海、宁夏、陕西、云南、内蒙古
表5 各地区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分类
Table5 Classificationofregionalwaterpollutionbrearingcapability
水体污染的承受能力分类
ⅠⅡⅢⅣ
相对值范围0.00010.0097—0.00110.0938—0.01001.0000—0.1274
区 域西藏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贵州吉林、甘肃、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
天津、河北、浙江、湖南、辽宁、山西、湖北、云南
上海、江苏、宁夏
132
环 境 科 学 学 报21卷
根据表1—表5的分类结果,可以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达水平、人口质量、资源拥有量、地表水体的污染承受能力、水污染综合指数列于表6中作为综合反映地区差异的标志.
表6 各地区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中应考虑的差异
Table6 ConsideredRegionaldiversityintotalwaterpollutionload
distribution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经济发达水平类别
ⅠⅠⅢⅣⅣⅡⅢⅡⅠⅡⅡⅣⅡⅣⅢⅣⅢⅢⅠ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
人口质量类别ⅠⅠⅣⅢⅢⅡⅡⅡⅠⅢⅢ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ⅣⅣⅣⅣ
资源拥有地表水体污染的水污染量类别ⅣⅣⅣⅡⅡⅣⅣⅢ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ⅣⅢⅢⅡⅠⅢⅢⅡⅢⅡ
承受能力类别综合指数
ⅢⅢⅢⅢⅡⅢⅢⅢⅣⅣⅢⅢⅡⅡⅢⅢⅢⅢⅡⅡⅢⅡⅢⅠⅡⅢⅡⅣⅡ
ⅡⅠⅠⅢⅣⅢⅢⅡⅢⅡⅠⅢⅠⅣⅠⅡⅣⅣⅠⅣⅢⅢⅣⅣⅣⅣⅣⅢⅣ
3 在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中考虑各地区差异
根据各地区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应考虑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类别:(1)相对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
这些地区的经济虽然相对发达,但是它们的资源拥有量最差,而且地表水污染的承受能力也很差.所以,在国家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时,应该考虑到在这些地区加强污染治理与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应该对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新增加投资或新建企业)规定:不能追加资源消耗型和污染型(对地表水污染)投资.上海、北京、天津在发挥经济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无污染技术.
(2)比较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福建、辽宁、黑龙江
从表6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它们也是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这些地区不宜发展资源消耗型产业.另外,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的地表水污染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强调这些地区达标排放与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清洁产业的发展,而福建可以在经济发展中相对可以放的略宽一些.
(3)中等发达地区:山东、河北、吉林、湖南、湖北、新疆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处于中等水平,而山东、河北、吉林、湖南、湖北的资源拥有量属于Ⅳ类,而地表水体
的承受能力属于Ⅲ类,这充分说明了这
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较低,而且自身资源又相对枯竭,水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地区的经济应,
2期杨玉峰等:区域差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
133
势和地表水承受能力,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发展,但由于水污染综合指数属于Ⅳ类,所以资
源开发的同时,必须注意降低万元产值的废水与污染物产生量.
(4)相对不发达地区: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总体而言,这些地区的经济需要开发.相比之下,山西、内蒙古、云南、青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应该加大发展的力度;而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相对既无资源优势又无经济、人才优势,地表水承受能力也有限,水污染也较为严重,所以,这样的地区在严格控制人口的前提下,也应该逐步走资源集约化道路.
(5)极不发达地区:西藏
虽然西藏的经济极不发达、人口质量也相对较差,但其资源拥有量(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在全国排在第一,所以西藏应该作为国家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在国家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时,应该在原排放量的基础上增加允许排放量(但应该在达标排放的条件下),以便刺激投资和经济的发展.
另外,由于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一般以流域为对象,所以在具体制定总量分配规则时还应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自然特征,作者以淮河流域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详见文献[1].4 结论
经济相对发达必须将允许排放量进行较大幅度的下调,其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资金、人才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清洁技术产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也应适当下调,以便提高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加快污染的治理;经济处于中等发达地区的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原则上可以“冻结”在现状水平上,但各类污染源必须严格执行达标排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对于有一定资源优势或地表水污染承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现状排污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对于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水污染承受能力的地区,其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原则上需要保持在现状排污的水平,但由于这些地区大都需要经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所以应该容许其逐步达到这一要求;对于极不发达的西藏地区,原则上其水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可以在现状排污总量的基础上有较大增加,但在微观上一定要明确指出:所增加的污染物容许排放量应该保证不发生局部污染,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杨玉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D].(博士论文)清华大学.1999.148—173[2] 韦 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3—45[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81
[4] 中国经济统计年鉴社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出版.1995.696
[5]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4—5,12,40—41[6] 方子云.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14—31
[7] 中国环境年鉴社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42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