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word教案

第二课 劫难中的抗争

探究预习提纲: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探究预习习题:

(一)连词成句

1.太平军 2.洋枪队

要求:将以上两个词语连成一句话,要求语意正确、语气通顺。

(二)超级联想

1.它曾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

2.它被西方人称为“夏宫”;

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烧毁了它。

规则:在第一条说中答案的得30分,在第二条说中答案的得20分,依次递减。

(三)真真假假

1.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1884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在新疆设立行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资料,叙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收集太平军的故事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会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现史实,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

反抗”的理念。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趁火打劫”让学生感受到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处于劫难之中;又通过“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来突出表现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鉴于本课内容较多,授课时亦可将第四子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调整到其他课节中。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曾观看过影片《火烧圆明园》或到过北京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有一定的认识;经常看故事书的学生也知道不少太平天国的故事和人物。通过本课,学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教师活动

将本课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作为研究性专题:一个是侵略,一个是反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预习本课;查阅汇总资料,选择专题研究汇报的方式;准备清朝疆域图和拼块。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多媒体课件,由浮雕《虎门销烟》、出现在中国海面上的英舰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组成的三幅图片在音乐中依次缓缓出现。

教师:侵略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在华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在祖国危机之时,爱国志士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能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集中精力进入新的一课)

一、英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

教师: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在战争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介绍这段史实。

学生活动:主持人及发言的同学来到讲台上,汇报他们搜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一名同学操作电脑,展示有关的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汇报时,看其是否把握住了如下内容,如有不足,可以进行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简单经过;

战争期间,各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指导学生将两个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思考中国又遭受到了哪些更大的损害。

学生活动:经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主持人: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咸丰仓皇出逃。10月,侵略者控制了北京,并进犯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学生3:介绍圆明园――“万园之园”。

学生4: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展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照片,朗读有关资料。

学生5:抒情演讲,与同学们产生共鸣。(附录一)

师生活动: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圆明园文物的资料,结合“每课一得”与同学们探讨如何收回遗失的文物和保护国家文物。

补充资料――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地掠夺和破坏。后来,侵略者把掠夺来的文物集中到一起,公开进行廉价拍卖。有些被拍卖的文物辗转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的甚至在后来的拍卖市场上出现。如长春园海晏堂前的喷泉饰物――十二生肖铜兽头中的三个,一个是猴头,一个是牛头,另一个是虎头。近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从拍卖市场买回了这三件国宝。

(设计意图:师生间畅所欲言,联系现实事例交流彼此感受,共同寻求良策。教师适时布置课余研究性课题―――关于保护国家文物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二、沙俄趁火打劫

教师:沙俄向中国领土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终以《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利用清政府无暇北顾的机会,也加入到侵略者的队伍当中。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一边演示课件“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一边讲解)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取出清朝疆域图,在此图上用彩笔试着绘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界线,再将准备好的拼块试着填充到被沙俄割占的中国领土面积范围上,互相解释此图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体验中国领土被沙俄割占的痛心感受,加深记忆,增强爱国的情感)

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教师:有侵略就有反抗。面临着外国列强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太平军的英雄事迹。 主持人:同学们好!我们组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编排了一场纪实报道:《太平风暴》,让同学们来了解太平军的事迹。

教师活动:在课前对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观看一遍,提出指导性建议,应支持学生对整个剧目的构思设计,改正学生自编剧目中的疏漏和违背史实之处。剧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太平军的兴起(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太平军的性质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事迹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提议:鉴于本课容量过满,将本目内容补充移到其他课节中)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边疆出现了危机局面,特别是新疆地区。你知道新疆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新疆蕴藏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课件展示)“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那么,新疆是怎么丢掉的呢?左宗棠又是怎样收复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有关内容,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教师:介绍左宗棠及阿古柏占领新疆。(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由授课时间来定) 1874年,我们的祖国东南西北同时在频频告急的时刻,清政府内部出现一场严重的争论,这场争论就是海防与塞防的争议。海防是指沿海的军事防务;塞防是指边疆内陆要塞的军事防务。李鸿章上书朝廷主张:“海防、西征力难兼顾。”西征就是征讨哲德沙尔国。他分析:“海防近京师,一旦有事,京师动摇,新疆不守,难以危及京师”,并主张暂时放弃玉门关外。对此,你认为如何?

生1:两次鸦片战争敌人都是从海上来的,海防决不能疏忽。

生2:清政府的财政确实特别困难。再说,收复新疆特别不容易。

生3:李鸿章这个看法是相当不好的,会使中国丧失很大一片领土。

师:李鸿章讲得不是没有道理,海防也的确重要,而且国家财政也拮据。但是在一个根本问题上李鸿章是站不住脚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就设置了西域督护进行管辖,怎么能置之不理呢!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得知后愤然驳斥。同学们能不能代左宗棠上书?

生1:因为阿古柏政权刚建立,羽毛未丰满,如果先建海防,阿古柏势力越来越大,就不好收拾了。

生2:假如他们进入蒙古,直接危及京师。

师: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教师:展示课件“收复新疆示意图”,并讲述: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挺进南疆,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各族群众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儿。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复伊犁。为

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爱国之举还有许多,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结合上节课内容,谈一谈体会和启示。

教师小结:强调本课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总结本课学生的表现,提示学生将本课查找的资料、图片和作品放入个人档案中,按照日常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 教案点评

教师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出发,将常规课与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动手以及合作等能力。根据本课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后移到其他适合的某节课中,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在备课准备中,查找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活动展示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情景交融中进行了爱国主义、保护文物等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如穿插学生的演讲、纪实报道等,发掘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准备活动写得欠具体明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一目处理得有些简单化。有个别之处出现教学实录与教学设计相混淆的现象。纪实报道和演讲的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同时在常规课中出现不一定可行。

第二课 劫难中的抗争

探究预习提纲: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探究预习习题:

(一)连词成句

1.太平军 2.洋枪队

要求:将以上两个词语连成一句话,要求语意正确、语气通顺。

(二)超级联想

1.它曾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

2.它被西方人称为“夏宫”;

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烧毁了它。

规则:在第一条说中答案的得30分,在第二条说中答案的得20分,依次递减。

(三)真真假假

1.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1884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在新疆设立行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资料,叙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收集太平军的故事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会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现史实,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

反抗”的理念。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趁火打劫”让学生感受到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处于劫难之中;又通过“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来突出表现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鉴于本课内容较多,授课时亦可将第四子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调整到其他课节中。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曾观看过影片《火烧圆明园》或到过北京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有一定的认识;经常看故事书的学生也知道不少太平天国的故事和人物。通过本课,学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教师活动

将本课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作为研究性专题:一个是侵略,一个是反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预习本课;查阅汇总资料,选择专题研究汇报的方式;准备清朝疆域图和拼块。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多媒体课件,由浮雕《虎门销烟》、出现在中国海面上的英舰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组成的三幅图片在音乐中依次缓缓出现。

教师:侵略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在华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在祖国危机之时,爱国志士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能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集中精力进入新的一课)

一、英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

教师: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在战争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介绍这段史实。

学生活动:主持人及发言的同学来到讲台上,汇报他们搜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一名同学操作电脑,展示有关的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汇报时,看其是否把握住了如下内容,如有不足,可以进行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简单经过;

战争期间,各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指导学生将两个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思考中国又遭受到了哪些更大的损害。

学生活动:经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主持人: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咸丰仓皇出逃。10月,侵略者控制了北京,并进犯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学生3:介绍圆明园――“万园之园”。

学生4: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展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照片,朗读有关资料。

学生5:抒情演讲,与同学们产生共鸣。(附录一)

师生活动: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圆明园文物的资料,结合“每课一得”与同学们探讨如何收回遗失的文物和保护国家文物。

补充资料――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地掠夺和破坏。后来,侵略者把掠夺来的文物集中到一起,公开进行廉价拍卖。有些被拍卖的文物辗转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的甚至在后来的拍卖市场上出现。如长春园海晏堂前的喷泉饰物――十二生肖铜兽头中的三个,一个是猴头,一个是牛头,另一个是虎头。近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从拍卖市场买回了这三件国宝。

(设计意图:师生间畅所欲言,联系现实事例交流彼此感受,共同寻求良策。教师适时布置课余研究性课题―――关于保护国家文物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二、沙俄趁火打劫

教师:沙俄向中国领土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终以《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利用清政府无暇北顾的机会,也加入到侵略者的队伍当中。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一边演示课件“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一边讲解)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取出清朝疆域图,在此图上用彩笔试着绘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界线,再将准备好的拼块试着填充到被沙俄割占的中国领土面积范围上,互相解释此图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体验中国领土被沙俄割占的痛心感受,加深记忆,增强爱国的情感)

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教师:有侵略就有反抗。面临着外国列强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太平军的英雄事迹。 主持人:同学们好!我们组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编排了一场纪实报道:《太平风暴》,让同学们来了解太平军的事迹。

教师活动:在课前对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观看一遍,提出指导性建议,应支持学生对整个剧目的构思设计,改正学生自编剧目中的疏漏和违背史实之处。剧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太平军的兴起(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太平军的性质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事迹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提议:鉴于本课容量过满,将本目内容补充移到其他课节中)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边疆出现了危机局面,特别是新疆地区。你知道新疆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新疆蕴藏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课件展示)“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那么,新疆是怎么丢掉的呢?左宗棠又是怎样收复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有关内容,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教师:介绍左宗棠及阿古柏占领新疆。(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由授课时间来定) 1874年,我们的祖国东南西北同时在频频告急的时刻,清政府内部出现一场严重的争论,这场争论就是海防与塞防的争议。海防是指沿海的军事防务;塞防是指边疆内陆要塞的军事防务。李鸿章上书朝廷主张:“海防、西征力难兼顾。”西征就是征讨哲德沙尔国。他分析:“海防近京师,一旦有事,京师动摇,新疆不守,难以危及京师”,并主张暂时放弃玉门关外。对此,你认为如何?

生1:两次鸦片战争敌人都是从海上来的,海防决不能疏忽。

生2:清政府的财政确实特别困难。再说,收复新疆特别不容易。

生3:李鸿章这个看法是相当不好的,会使中国丧失很大一片领土。

师:李鸿章讲得不是没有道理,海防也的确重要,而且国家财政也拮据。但是在一个根本问题上李鸿章是站不住脚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就设置了西域督护进行管辖,怎么能置之不理呢!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得知后愤然驳斥。同学们能不能代左宗棠上书?

生1:因为阿古柏政权刚建立,羽毛未丰满,如果先建海防,阿古柏势力越来越大,就不好收拾了。

生2:假如他们进入蒙古,直接危及京师。

师: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教师:展示课件“收复新疆示意图”,并讲述: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挺进南疆,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各族群众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儿。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复伊犁。为

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爱国之举还有许多,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结合上节课内容,谈一谈体会和启示。

教师小结:强调本课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总结本课学生的表现,提示学生将本课查找的资料、图片和作品放入个人档案中,按照日常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 教案点评

教师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出发,将常规课与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动手以及合作等能力。根据本课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后移到其他适合的某节课中,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在备课准备中,查找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活动展示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情景交融中进行了爱国主义、保护文物等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如穿插学生的演讲、纪实报道等,发掘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准备活动写得欠具体明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一目处理得有些简单化。有个别之处出现教学实录与教学设计相混淆的现象。纪实报道和演讲的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同时在常规课中出现不一定可行。


相关内容

  • 北师大版历史九上[古老印度的抗争]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
  •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9课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印度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 步入近代以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印度也开始 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 古老的传统的社会开始面临着西方现 ...

  • 华师大版第5册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word教案1
  •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鸦片走私的危害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说明:战前中英国情的基本态势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概括阐释 ...

  • 北师大版第七册[中国结]WORD版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 中国结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 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 (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 ...

  • 北师大版七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等各项科技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 ...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采松果]word教案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采松果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 二. 探究新知 1. 学生看图, ...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WORD教案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 可爱的企鹅 P36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 ...

  • 北师大版数学七下[小车下滑的时间]word教案
  •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1小车下滑的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意义,了解可以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 ...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家园]WORD教案3
  • 快乐的家园教学目标:1.通过挂图使学生理解 1 可以表示 1 个个体(如 1 个萝卜) ,也可以表示这 类个体的 1 个集合(如 1 筐萝卜) :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 1 座山) ,也可以表 示很小的物体(如 1 棵小草) . 2. 通过球衣上的号码,明确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人数) ,也可 ...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word教案之一
  • 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方程 通过淘气和笑笑做猜数游戏,引出用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方法. 1.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