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与朱湘石 楠苏雪林和朱湘曾是安徽省立安徽大学的同事。1930 年 6 月,安徽省立安徽大学成立,曾接替胡适任上海中国 公学校长的杨亮功先生被任命为安徽大学校长, 他写信邀请苏雪 林到安徽大学任教,并说,他还邀请了陆侃如、冯沅君、饶孟侃、 朱湘、刘英士等人。她知道,杨先生邀请的人都是在学界文界有 声望的人, 其中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还是她的朋友。 能和他们共事, 是很欣幸的事情。再者那时她在东吴大学教书,既不是教授亦不 是讲师,没有任何名义,月薪才 50 元,这点报酬还是她争取来 的。杨校长给她教授的职位,月薪 200 元。与东吴大学相比,天 壤之别。而安大的校址在百花亭,就是她曾经就读过的培媛女校 隔壁的男校,她自然选择了安徽大学。朱湘字子沅,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百草林,其父朱延熙,清光绪丙戊(1886)年翰林,曾任江西学台。为政清廉,两袖清风。朱 湘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道中落。他 1919 年考入清华学堂, 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2 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当时蜚声文 坛诗人,与诗人铙孟侃(子离) 、孙大雨(子潜) 、杨世恩(子惠) 享誉为清华‚四子‛。1927 年 8 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劳伦斯 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深造。1929 年年 9 月回国。应 杨亮功之请, 担任安徽大学外文系主任。 1933 年 12 月 5 日 6 时, 在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上投江自杀。年仅 29 岁。有诗 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 、 、 、 。后人整理出版的 著作有: 《中书集》 、 《朱湘随笔》 、 《朱湘书信集》 、 《海外寄霓君》 。 他到安大执教时,已在诗坛享有盛名。可他给苏雪林的第一印象 却不很好。苏雪林在她的自传《浮生九四里》写道:‚记得民国 十九年我到安徽大学教书,开始认识这位《草莽集》的作者。一 个常常穿着西服颀长清瘦神情傲慢见人不大打招呼的人。 那时安 大教授多知名之士,旧派有桐城泰斗姚永朴;新派有何鲁、陆侃 如、冯沅君、饶孟侃,但似乎谁也没有诗人的架子大。‛朱湘那 时从国外回来不久,很得学校当局看重,给他安排的住处是安庆 唯一的一座有点西洋风味的小洋楼,百花亭的圣公会。那是安大 环境最优美的住处。有一次,学校当局召开会议,商讨政府拖欠 经费问题。提出想请教职员工推举四名代表,到省政府请求拨发 积欠经费,已推选出了二人,有人提到苏雪林和冯沅君。朱湘听 到她们二人的名字,嬉笑着大声说,‚请女同事去当代表,我极赞成。这样经费一定会下来得快些。‛苏雪林听到他这种轻慢的 语气,顿时气得脸色发青,就要站起来与他理论,冯沅君虽然也 非常生气,但她还是拽住了苏雪林,劝道,‚这个人是疯子,犯 不着同他怄气。 ‛她也只好用‘天才就是疯癫’来平衡内心的愤 慨。但这件事使她很久耿耿于心。初创时期的安大,学潮一浪接一浪,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很多 教授不能忍受,相继离去。教务主任程仰之走了,冯沅君和陆侃 如也走了。学校风气日下,男生自由进出女生宿舍,在女生宿舍 唱歌跳舞,高声喧哗,常常胡闹到半夜,吵得四邻不安。学校要 苏雪林兼任女生指导员,管理女生,安排她住在女生宿舍相邻的 小屋里。她到任的第一天,就向女生宣布纪律,要求过了晚上 9 时,她们就得叫客人离开,说这是学校规定的纪律。可男生们还 是赖着不走,女生宿舍仍旧热闹如故。她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 人,见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就亲自到女生宿舍,毫不客气地给男 学生下逐客令,要他们 9 时前一定要离开。这是学校的规定!任 何人都不得违反! 男学生还是不走, 她实在看不过去, 又去催促。 他们就吵了起来,有人骂她老顽固,有人骂她老封建,有人嬉皮 笑脸地嘲弄她,说她是妒嫉他们,说她仇恨他们年轻人在一起, 是她从来没有年轻过。她不是个老封建,也不是老顽固,她也年 轻过。但这是学校,他们是学生,学生就得遵守校纪!她吵不过 他们,就威胁说:‚如果你们再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我就要报告学校,给你们记过处分。‛她和学生们的关系僵化了,一些正在热恋中的学生对她恨之入 骨,把她看作影响他们幸福自由的魔鬼,有人就在暗中策划教训 她。有天晚上,她从校外回来,经过她宿舍前那片小树林时,突 然从树丛中飞出一块砖头, 正中她的前额。 她痛得‚哎哟——! ‛ 地叫了一声,本能地伸出手去摸前额,她的前额已被砸开一道口 子,血流如注!她连忙掏出手帕去堵,两条手帕立即湿透了。她 慌忙往学校外的医院跑去,缝了好几针才止住了血。所幸的是, 那块砖头是砸在了额上,徜若砸下一点点,就砸在她的眼镜上, 那可就惨了,玻璃碎片飞进眼睛,后果就不堪设想。尽管她的额 上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疤痕,她不得不用一绺短发把它遮住,但 她还是很感庆幸,她的灵魂之窗没受伤。受到这次伤害后,她也 有了离开安大的想法,在管教女生方面,她变得低调多了,只要 学生们不要闹得太过分,她也就懒得去操那份心,她也不再气势 汹汹地去与男孩子们来硬的。社会如此,世风日下,谁能阻挡住 历史的潮头?虽然她常常有与某种势力较量之想, 但在碰得头破 血流之后,也只能让步。1931 年夏天的暑假,她回到上海夫家。恰遇新近创建的武汉大 学在京沪招生, 校长王世杰邀请了一些人去帮助批阅国文和三民 主义考卷。她的朋友袁昌英向王世杰推荐她,建议他请苏雪林一同来参加阅卷。她阅卷的速度很快,半天就阅了百本,参加共同 阅卷的人都非常惊呀,有位周鲠先生赞之为神速。她的才能获得 了称誉,袁昌英很高兴,到处宣传。阅卷工作结束后不久,她收 到了武大的邀请函和聘书,王世杰校长邀请她到武大去工作,聘 请她为特约讲师(副教授) 。这时,袁昌英夫妇、凌叔华的先生 陈源都已接受了武大的聘请。有那么多的熟人和朋友在武大,加 上安大学生给她的伤害,她未加思考,就辞去安大的教授职务, 接受了武大的聘任。苏雪林与朱湘(二)石 楠苏雪林在武大教国文和新文艺课,教授新文艺课要编写讲议。她 编写讲议以人为单元,再分文体。在讲议的基础上,她又分别把 一个个新文艺家写成独立的篇章。 先后发表在刊物上, 她发在 《文 学》《现代》上的就有《胡适的尝试集》 、 《冰心女士的小诗》《徐 、 志摩的诗》《论朱湘的诗》……等等数十篇评论。后来她把这些 、文章结集为《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一书,该书获得台湾最高文 学奖中的‘文学评论奖’。她在《论朱湘的诗》中,系统地论说 了朱湘诗的特征和语言特征。她的评论文章堪称一绝,不知朱湘 读没读到她为他写的诗论,她对朱湘诗的剖析深邃,非常准确, 可谓朱湘的艺术知音。1932 年 11 月的一天,苏雪林忽然收到朱湘寄自汉口一家旅社的 信,说他赴长沙不幸被窃,旅费无着,请她借几十块钱给他。她 很纳闷,虽然同在安大教过书,彼此认识,可他性情乖僻,留给 她的印象是神秘、不近人情。他们并没有来往。他怎么好意思伸 手向她借钱呢?太突然了!况且武大还有他清华的老同学,他怎 不去找他们而要找她,太不近情理了!她只好以天才就是疯癫, 不能用常人的尺子度量来解释他的这些举动。她反过来想了想, 他既不以俗人待我, 我又何必要以俗人自视呢?恰好她那天有事 要去汉口,就带上他信中所需数目的钱,去了他住的旅社。那是家很低档的旅社,不像他那样人下榻的地方,她很惊讶,但 粉牌上写着他的名字‚朱子沅‛。茶房听说她是武大来的,连忙 引她去他房间, 并说他问过多次, 有没有武大的人来找他。 她想, 也许他真的落难了,正急切地等着她来救他呢。幸而她没避嫌疑 来了,否则,他困在这里就坏了。她在楼上一间窄小黑暗的屋子里见到了他,他着一件满是皱折, 好像很久都没换洗熨过的西装, 脚上皮鞋也满是尘土, 容颜憔悴。 说话之间, 才知道他已离开了安大。 她把钱交给他, 他却说不够, 他在汉口还要赎东西。帮人帮到底,她只好叫他第二天到武大她 那里去拿,顺便看看珞珈风光。问他近来可写了诗,他拿起一摞 诗稿递给她。她随意看了十几首,觉得他的诗风变得晦涩了,有 点像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他说话也和他的诗一样,让她不好 理解。她就告辞回来了。第二天,他来了。仍是那身皱巴巴的衣服,一件外套都没有,也 没有帽子,容颜更加憔悴。她领他参观文学院,在图书馆里,她 指着装新文学参考书的玻璃橱对他说:‚您的大作也在这里面, 但只有《夏天》《草莽集》两种。您还有新出版的著作么?告诉 、 我,让我好叫图书馆去购臵。‛诗人在橱边站住,目光更加黯然 了,他说,这两本还是他出国前写的,他并不满意。新的诗稿有 好几种,在长沙他妻子那里,还没有找到出版的地方。他说着微 微一笑,不知这笑是轻蔑,还是感慨,她觉得这笑里蕴藏着千古 才人怀才不遇的辛酸和悲愤。在去参观理学院时,她介绍他与曾 在安大共事的教授相见, 他的神情更加落寞, 说话都所答非所问。诗人走后的第四天,他的夫人朱霓君来找苏雪林,说朱湘种种不 近常理行为,导致了他们夫妇的感情到了破裂的边缘。她说他在安大很得学生敬仰,如果好好处世待人,外文系主任的位臵永远 都会是他的,可他性情狂放,为一点小事也要与学校当局冲突, 致使被学校辞退了。失业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南北漂泊。 她接到他的信,说他在汉口被偷,没路费回去,她就赶来了,可 他不在旅社。 茶房告诉她, 他住进店里时, 只有一床薄薄的毯子、 一只小手提箱,每天除起来吃两碗面,就只拥着毯子睡觉,说他 是个行踪诡秘的人。她只能安慰她,说诗人都是不正常的,劝她 多担待他些。朱夫人回去以后,朱湘不断地把他的诗稿寄给苏雪林,一会是托 她把他的诗稿转寄报纸刊物,一会是请谈看法,好像她是他惟一 的知音似的。寄出的地址却与他夫人留给她的地址是两个地方, 说明他并没有和他的妻子住在一起。 她对他的行为本来就不能理 解,自听说他们夫妇感情不和之后,她也更加慎重起来,不想和 他有什么往来了,她不复他的信。3 个月后,朱夫人又来武大找 她,想请她帮忙,替他在武大找个事做。她给一位可以帮上忙的 人打电话,可那人出差在外,朱夫人等不及只好回长沙去了。1933 年朱湘又来找她,想在武大找个事做。她知道,武大聘教 授由教授委员会决定, 而且那时又不是学年终了, 不可能有结果。 但她让他去找他的清华老同学。 他临走时说, 如果武大的事不成, 他就要到安大去索要欠薪,只是途中又被小偷偷了。她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又拿了一笔钱给他,并请他在武大消费合作社吃了碗 面,替他买了包白金龙的烟,一盒火柴,他以一种近乎抢的姿势 把烟往怀里一藏,吸的时候很慎重地拿出来,抽出一支又慌忙放 进怀里,好像害怕别人抢走了似的。也许他很久都没闻过烟味才 如此吧!可怜的诗人!从此她再也没有见着他。后来就听说他从 江轮跳进了长江。她就是不解,他为何要自杀,难道他真的走上 了穷途末路不成?他和他夫人原本是幸福的一对, 他们的爱情曾 为很多人钦羡,为何要分裂?他拥有外文系主任的教席,为何要 为芥茉小事与学校决裂?不能得到大学教席,难道中学、小学、 一般办事员的工作就不能迁就么?至于为这些去死么?人们常 说,好死不如赖活,他为何要选择自杀这条死亡之路呢?苏雪林 百思而不解。直到读了他死后出版的《石门集》 ,她才真正理解 了他。他回国后优厚的生活、 甜蜜的爱情吸干了他的诗情和创作灵感的 活水,诗神渐渐远离了他,他痛苦、彷徨、焦燥、傲慢,他要挣 脱现实的一切, 回到他那美丽魅人诗神的怀抱。 她是从 《石门集》 中的一首诗中发现的:只要一个浪漫事,给我,好阻挡这现实,戕害生机的;我好宣畅这勇气,这感情的块垒,这纠纷!树木,空虚了,还是紧抓着大地,盲目的等候着一声雷,一片热给与它们以蓬勃,给与以春天……她写了篇悼文《我所见于诗人朱湘者》 ,她在这篇文章中这样写 道:太美满的生活环境从来不是诗人之福, ‚诗穷而后工‛不是吗? 他觉得有一种飘忽的玄妙的憧憬,永远在他眼前飘漾,好像美人 的手招着: 来呀。 但是你要想得到我, 须抛弃你现在所有的一切, 好像富人进天国必须舍施他的全部财产。 这就是那美丽魅人的诗 神的声音。于是他将那足以戕害他生机的现实像敝屣一样抛掷 了。饥饿,寒冷,耻辱,误解,还有足以使得一个敏感的诗人感 到彻骨痛伤的种种,果然像一声雷一片热催发他埋藏心底的青 春,生命中的火焰,性灵中的虹彩,使它们一一变成了永垂不朽 的诗篇。谁说一部《石门集》不是诗人拿性命兑换来的?不信, 你看诗人怎样对诗神说?‚我的诗神,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 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这样你也是应 该看一看我的牺牲罢。那么多!醒,睡与动,静,就只有你在怀;为了你,我牺牲一切,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 这是他对诗神发的誓,这誓何等的悲壮热烈。怪不得诗神果然接 受了他,教他的诗篇先在这荒凉枯寂的世界开了几百朵的奇葩, 又把他的灵魂带到美丽,光明的永恒里去!生命于我们虽然宝贵,比起艺术却又不值什么,不过谁能力殉艺 术,像诗人朱湘这样呢?我仿佛看见诗人悬崖撒手之顷,顶上晕 着一道金色灿烂的圣者的圆光, 有说不出的庄严, 说不出的瑰丽。但是,偏重物质生活的中国人对于这个是难以了解的,所以诗人 朱湘生时寂寞,死后也还是寂寞!朱湘没有错看苏雪林,她果真是他艺术上的惟一知音。
苏雪林与朱湘石 楠苏雪林和朱湘曾是安徽省立安徽大学的同事。1930 年 6 月,安徽省立安徽大学成立,曾接替胡适任上海中国 公学校长的杨亮功先生被任命为安徽大学校长, 他写信邀请苏雪 林到安徽大学任教,并说,他还邀请了陆侃如、冯沅君、饶孟侃、 朱湘、刘英士等人。她知道,杨先生邀请的人都是在学界文界有 声望的人, 其中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还是她的朋友。 能和他们共事, 是很欣幸的事情。再者那时她在东吴大学教书,既不是教授亦不 是讲师,没有任何名义,月薪才 50 元,这点报酬还是她争取来 的。杨校长给她教授的职位,月薪 200 元。与东吴大学相比,天 壤之别。而安大的校址在百花亭,就是她曾经就读过的培媛女校 隔壁的男校,她自然选择了安徽大学。朱湘字子沅,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百草林,其父朱延熙,清光绪丙戊(1886)年翰林,曾任江西学台。为政清廉,两袖清风。朱 湘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道中落。他 1919 年考入清华学堂, 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2 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当时蜚声文 坛诗人,与诗人铙孟侃(子离) 、孙大雨(子潜) 、杨世恩(子惠) 享誉为清华‚四子‛。1927 年 8 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劳伦斯 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深造。1929 年年 9 月回国。应 杨亮功之请, 担任安徽大学外文系主任。 1933 年 12 月 5 日 6 时, 在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上投江自杀。年仅 29 岁。有诗 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 、 、 、 。后人整理出版的 著作有: 《中书集》 、 《朱湘随笔》 、 《朱湘书信集》 、 《海外寄霓君》 。 他到安大执教时,已在诗坛享有盛名。可他给苏雪林的第一印象 却不很好。苏雪林在她的自传《浮生九四里》写道:‚记得民国 十九年我到安徽大学教书,开始认识这位《草莽集》的作者。一 个常常穿着西服颀长清瘦神情傲慢见人不大打招呼的人。 那时安 大教授多知名之士,旧派有桐城泰斗姚永朴;新派有何鲁、陆侃 如、冯沅君、饶孟侃,但似乎谁也没有诗人的架子大。‛朱湘那 时从国外回来不久,很得学校当局看重,给他安排的住处是安庆 唯一的一座有点西洋风味的小洋楼,百花亭的圣公会。那是安大 环境最优美的住处。有一次,学校当局召开会议,商讨政府拖欠 经费问题。提出想请教职员工推举四名代表,到省政府请求拨发 积欠经费,已推选出了二人,有人提到苏雪林和冯沅君。朱湘听 到她们二人的名字,嬉笑着大声说,‚请女同事去当代表,我极赞成。这样经费一定会下来得快些。‛苏雪林听到他这种轻慢的 语气,顿时气得脸色发青,就要站起来与他理论,冯沅君虽然也 非常生气,但她还是拽住了苏雪林,劝道,‚这个人是疯子,犯 不着同他怄气。 ‛她也只好用‘天才就是疯癫’来平衡内心的愤 慨。但这件事使她很久耿耿于心。初创时期的安大,学潮一浪接一浪,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很多 教授不能忍受,相继离去。教务主任程仰之走了,冯沅君和陆侃 如也走了。学校风气日下,男生自由进出女生宿舍,在女生宿舍 唱歌跳舞,高声喧哗,常常胡闹到半夜,吵得四邻不安。学校要 苏雪林兼任女生指导员,管理女生,安排她住在女生宿舍相邻的 小屋里。她到任的第一天,就向女生宣布纪律,要求过了晚上 9 时,她们就得叫客人离开,说这是学校规定的纪律。可男生们还 是赖着不走,女生宿舍仍旧热闹如故。她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 人,见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就亲自到女生宿舍,毫不客气地给男 学生下逐客令,要他们 9 时前一定要离开。这是学校的规定!任 何人都不得违反! 男学生还是不走, 她实在看不过去, 又去催促。 他们就吵了起来,有人骂她老顽固,有人骂她老封建,有人嬉皮 笑脸地嘲弄她,说她是妒嫉他们,说她仇恨他们年轻人在一起, 是她从来没有年轻过。她不是个老封建,也不是老顽固,她也年 轻过。但这是学校,他们是学生,学生就得遵守校纪!她吵不过 他们,就威胁说:‚如果你们再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我就要报告学校,给你们记过处分。‛她和学生们的关系僵化了,一些正在热恋中的学生对她恨之入 骨,把她看作影响他们幸福自由的魔鬼,有人就在暗中策划教训 她。有天晚上,她从校外回来,经过她宿舍前那片小树林时,突 然从树丛中飞出一块砖头, 正中她的前额。 她痛得‚哎哟——! ‛ 地叫了一声,本能地伸出手去摸前额,她的前额已被砸开一道口 子,血流如注!她连忙掏出手帕去堵,两条手帕立即湿透了。她 慌忙往学校外的医院跑去,缝了好几针才止住了血。所幸的是, 那块砖头是砸在了额上,徜若砸下一点点,就砸在她的眼镜上, 那可就惨了,玻璃碎片飞进眼睛,后果就不堪设想。尽管她的额 上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疤痕,她不得不用一绺短发把它遮住,但 她还是很感庆幸,她的灵魂之窗没受伤。受到这次伤害后,她也 有了离开安大的想法,在管教女生方面,她变得低调多了,只要 学生们不要闹得太过分,她也就懒得去操那份心,她也不再气势 汹汹地去与男孩子们来硬的。社会如此,世风日下,谁能阻挡住 历史的潮头?虽然她常常有与某种势力较量之想, 但在碰得头破 血流之后,也只能让步。1931 年夏天的暑假,她回到上海夫家。恰遇新近创建的武汉大 学在京沪招生, 校长王世杰邀请了一些人去帮助批阅国文和三民 主义考卷。她的朋友袁昌英向王世杰推荐她,建议他请苏雪林一同来参加阅卷。她阅卷的速度很快,半天就阅了百本,参加共同 阅卷的人都非常惊呀,有位周鲠先生赞之为神速。她的才能获得 了称誉,袁昌英很高兴,到处宣传。阅卷工作结束后不久,她收 到了武大的邀请函和聘书,王世杰校长邀请她到武大去工作,聘 请她为特约讲师(副教授) 。这时,袁昌英夫妇、凌叔华的先生 陈源都已接受了武大的聘请。有那么多的熟人和朋友在武大,加 上安大学生给她的伤害,她未加思考,就辞去安大的教授职务, 接受了武大的聘任。苏雪林与朱湘(二)石 楠苏雪林在武大教国文和新文艺课,教授新文艺课要编写讲议。她 编写讲议以人为单元,再分文体。在讲议的基础上,她又分别把 一个个新文艺家写成独立的篇章。 先后发表在刊物上, 她发在 《文 学》《现代》上的就有《胡适的尝试集》 、 《冰心女士的小诗》《徐 、 志摩的诗》《论朱湘的诗》……等等数十篇评论。后来她把这些 、文章结集为《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一书,该书获得台湾最高文 学奖中的‘文学评论奖’。她在《论朱湘的诗》中,系统地论说 了朱湘诗的特征和语言特征。她的评论文章堪称一绝,不知朱湘 读没读到她为他写的诗论,她对朱湘诗的剖析深邃,非常准确, 可谓朱湘的艺术知音。1932 年 11 月的一天,苏雪林忽然收到朱湘寄自汉口一家旅社的 信,说他赴长沙不幸被窃,旅费无着,请她借几十块钱给他。她 很纳闷,虽然同在安大教过书,彼此认识,可他性情乖僻,留给 她的印象是神秘、不近人情。他们并没有来往。他怎么好意思伸 手向她借钱呢?太突然了!况且武大还有他清华的老同学,他怎 不去找他们而要找她,太不近情理了!她只好以天才就是疯癫, 不能用常人的尺子度量来解释他的这些举动。她反过来想了想, 他既不以俗人待我, 我又何必要以俗人自视呢?恰好她那天有事 要去汉口,就带上他信中所需数目的钱,去了他住的旅社。那是家很低档的旅社,不像他那样人下榻的地方,她很惊讶,但 粉牌上写着他的名字‚朱子沅‛。茶房听说她是武大来的,连忙 引她去他房间, 并说他问过多次, 有没有武大的人来找他。 她想, 也许他真的落难了,正急切地等着她来救他呢。幸而她没避嫌疑 来了,否则,他困在这里就坏了。她在楼上一间窄小黑暗的屋子里见到了他,他着一件满是皱折, 好像很久都没换洗熨过的西装, 脚上皮鞋也满是尘土, 容颜憔悴。 说话之间, 才知道他已离开了安大。 她把钱交给他, 他却说不够, 他在汉口还要赎东西。帮人帮到底,她只好叫他第二天到武大她 那里去拿,顺便看看珞珈风光。问他近来可写了诗,他拿起一摞 诗稿递给她。她随意看了十几首,觉得他的诗风变得晦涩了,有 点像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他说话也和他的诗一样,让她不好 理解。她就告辞回来了。第二天,他来了。仍是那身皱巴巴的衣服,一件外套都没有,也 没有帽子,容颜更加憔悴。她领他参观文学院,在图书馆里,她 指着装新文学参考书的玻璃橱对他说:‚您的大作也在这里面, 但只有《夏天》《草莽集》两种。您还有新出版的著作么?告诉 、 我,让我好叫图书馆去购臵。‛诗人在橱边站住,目光更加黯然 了,他说,这两本还是他出国前写的,他并不满意。新的诗稿有 好几种,在长沙他妻子那里,还没有找到出版的地方。他说着微 微一笑,不知这笑是轻蔑,还是感慨,她觉得这笑里蕴藏着千古 才人怀才不遇的辛酸和悲愤。在去参观理学院时,她介绍他与曾 在安大共事的教授相见, 他的神情更加落寞, 说话都所答非所问。诗人走后的第四天,他的夫人朱霓君来找苏雪林,说朱湘种种不 近常理行为,导致了他们夫妇的感情到了破裂的边缘。她说他在安大很得学生敬仰,如果好好处世待人,外文系主任的位臵永远 都会是他的,可他性情狂放,为一点小事也要与学校当局冲突, 致使被学校辞退了。失业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南北漂泊。 她接到他的信,说他在汉口被偷,没路费回去,她就赶来了,可 他不在旅社。 茶房告诉她, 他住进店里时, 只有一床薄薄的毯子、 一只小手提箱,每天除起来吃两碗面,就只拥着毯子睡觉,说他 是个行踪诡秘的人。她只能安慰她,说诗人都是不正常的,劝她 多担待他些。朱夫人回去以后,朱湘不断地把他的诗稿寄给苏雪林,一会是托 她把他的诗稿转寄报纸刊物,一会是请谈看法,好像她是他惟一 的知音似的。寄出的地址却与他夫人留给她的地址是两个地方, 说明他并没有和他的妻子住在一起。 她对他的行为本来就不能理 解,自听说他们夫妇感情不和之后,她也更加慎重起来,不想和 他有什么往来了,她不复他的信。3 个月后,朱夫人又来武大找 她,想请她帮忙,替他在武大找个事做。她给一位可以帮上忙的 人打电话,可那人出差在外,朱夫人等不及只好回长沙去了。1933 年朱湘又来找她,想在武大找个事做。她知道,武大聘教 授由教授委员会决定, 而且那时又不是学年终了, 不可能有结果。 但她让他去找他的清华老同学。 他临走时说, 如果武大的事不成, 他就要到安大去索要欠薪,只是途中又被小偷偷了。她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又拿了一笔钱给他,并请他在武大消费合作社吃了碗 面,替他买了包白金龙的烟,一盒火柴,他以一种近乎抢的姿势 把烟往怀里一藏,吸的时候很慎重地拿出来,抽出一支又慌忙放 进怀里,好像害怕别人抢走了似的。也许他很久都没闻过烟味才 如此吧!可怜的诗人!从此她再也没有见着他。后来就听说他从 江轮跳进了长江。她就是不解,他为何要自杀,难道他真的走上 了穷途末路不成?他和他夫人原本是幸福的一对, 他们的爱情曾 为很多人钦羡,为何要分裂?他拥有外文系主任的教席,为何要 为芥茉小事与学校决裂?不能得到大学教席,难道中学、小学、 一般办事员的工作就不能迁就么?至于为这些去死么?人们常 说,好死不如赖活,他为何要选择自杀这条死亡之路呢?苏雪林 百思而不解。直到读了他死后出版的《石门集》 ,她才真正理解 了他。他回国后优厚的生活、 甜蜜的爱情吸干了他的诗情和创作灵感的 活水,诗神渐渐远离了他,他痛苦、彷徨、焦燥、傲慢,他要挣 脱现实的一切, 回到他那美丽魅人诗神的怀抱。 她是从 《石门集》 中的一首诗中发现的:只要一个浪漫事,给我,好阻挡这现实,戕害生机的;我好宣畅这勇气,这感情的块垒,这纠纷!树木,空虚了,还是紧抓着大地,盲目的等候着一声雷,一片热给与它们以蓬勃,给与以春天……她写了篇悼文《我所见于诗人朱湘者》 ,她在这篇文章中这样写 道:太美满的生活环境从来不是诗人之福, ‚诗穷而后工‛不是吗? 他觉得有一种飘忽的玄妙的憧憬,永远在他眼前飘漾,好像美人 的手招着: 来呀。 但是你要想得到我, 须抛弃你现在所有的一切, 好像富人进天国必须舍施他的全部财产。 这就是那美丽魅人的诗 神的声音。于是他将那足以戕害他生机的现实像敝屣一样抛掷 了。饥饿,寒冷,耻辱,误解,还有足以使得一个敏感的诗人感 到彻骨痛伤的种种,果然像一声雷一片热催发他埋藏心底的青 春,生命中的火焰,性灵中的虹彩,使它们一一变成了永垂不朽 的诗篇。谁说一部《石门集》不是诗人拿性命兑换来的?不信, 你看诗人怎样对诗神说?‚我的诗神,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 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这样你也是应 该看一看我的牺牲罢。那么多!醒,睡与动,静,就只有你在怀;为了你,我牺牲一切,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 这是他对诗神发的誓,这誓何等的悲壮热烈。怪不得诗神果然接 受了他,教他的诗篇先在这荒凉枯寂的世界开了几百朵的奇葩, 又把他的灵魂带到美丽,光明的永恒里去!生命于我们虽然宝贵,比起艺术却又不值什么,不过谁能力殉艺 术,像诗人朱湘这样呢?我仿佛看见诗人悬崖撒手之顷,顶上晕 着一道金色灿烂的圣者的圆光, 有说不出的庄严, 说不出的瑰丽。但是,偏重物质生活的中国人对于这个是难以了解的,所以诗人 朱湘生时寂寞,死后也还是寂寞!朱湘没有错看苏雪林,她果真是他艺术上的惟一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