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心 得
——读《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有感 一堂课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达到最后的学有所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课是一个对知识面要求很广的学科,因此上课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查阅各种参考书和资料。现在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某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某些知识点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要详细,所以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扩大了课堂知识容量,及时的把新闻事件中的科学知识讲给学生,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很多学生都愿意课后和我讨论一些问题。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技能的训练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显得更为重要,要让学生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中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自行的探究中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比让学生背会许多定义,会做很多习题,所得的知识,有益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做”中学。教学大纲中有很多实验不要求有明确的结果,但是一定要做,在做中逐步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往往学生也很喜欢做实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容易变成“动手不动脑”的结果,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在实验中的引导和严格的规范。当然课前对实验的设计和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课改的时间不长,课本中的很多实验用品和材料都不全,对开展实验课很不方便,因此我自制了一些实验材料,使实验课开展十分顺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这是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又往往忽视的一个方面。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了单方面的活动。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老师转,成了课堂的主流。这种模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背离的科学课的培养宗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
最佳时期,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动手的时间也有了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发言的时间也多的不少,使课堂更生动、活跃。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书籍中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一文中,作者一开始就抓住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人的问题:“教育把人给忘了,这怎么行呢?”这就引起了我的震撼:教育到底在干什么?怎么会人不见了?于是我带着问题看完了此文,并产生了一连串疑问:“人”在我们教育教学的哪一条岔道上丢失的?到底是怎么丢失的?那么在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有没有把孩子当成容器,一味地只向他们灌输知识和道理?我有没有抹杀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随着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对象,重新反思我的教育行为。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先前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不管是在制定学期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还是在备一个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我们关注的只是怎样将学科知识灌输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因此,我们孩子的想法一模一样,我们孩子的答案千篇一律,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人不见了。
爱我们的教育对象,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在今天,已经内化为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在反复读《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之后,我还想问问自己:你还会把孩子当成容器吗?还会让他们丢失吗?你真的会关注教育对象的真实成长了吗?
读 书 心 得
——读《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有感 一堂课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达到最后的学有所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课是一个对知识面要求很广的学科,因此上课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查阅各种参考书和资料。现在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某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某些知识点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要详细,所以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扩大了课堂知识容量,及时的把新闻事件中的科学知识讲给学生,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很多学生都愿意课后和我讨论一些问题。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技能的训练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显得更为重要,要让学生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中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自行的探究中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比让学生背会许多定义,会做很多习题,所得的知识,有益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做”中学。教学大纲中有很多实验不要求有明确的结果,但是一定要做,在做中逐步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往往学生也很喜欢做实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容易变成“动手不动脑”的结果,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在实验中的引导和严格的规范。当然课前对实验的设计和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课改的时间不长,课本中的很多实验用品和材料都不全,对开展实验课很不方便,因此我自制了一些实验材料,使实验课开展十分顺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这是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又往往忽视的一个方面。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了单方面的活动。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老师转,成了课堂的主流。这种模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背离的科学课的培养宗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
最佳时期,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动手的时间也有了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发言的时间也多的不少,使课堂更生动、活跃。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书籍中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一文中,作者一开始就抓住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人的问题:“教育把人给忘了,这怎么行呢?”这就引起了我的震撼:教育到底在干什么?怎么会人不见了?于是我带着问题看完了此文,并产生了一连串疑问:“人”在我们教育教学的哪一条岔道上丢失的?到底是怎么丢失的?那么在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有没有把孩子当成容器,一味地只向他们灌输知识和道理?我有没有抹杀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随着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对象,重新反思我的教育行为。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先前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不管是在制定学期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还是在备一个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我们关注的只是怎样将学科知识灌输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因此,我们孩子的想法一模一样,我们孩子的答案千篇一律,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人不见了。
爱我们的教育对象,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在今天,已经内化为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在反复读《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之后,我还想问问自己:你还会把孩子当成容器吗?还会让他们丢失吗?你真的会关注教育对象的真实成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