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me

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

(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 “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最为深刻感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 题解

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杜甫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思考问题:

1.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

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

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

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

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总结: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

(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 “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最为深刻感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 题解

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杜甫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思考问题:

1.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

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

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

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

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总结: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相关内容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

  •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
  •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 万小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 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 ...

  • 咏怀古迹教案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悟--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古诗经典语言,悟古人深邃思想,学古人大美情怀.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鉴赏方法. 教训难点:主旨情感的把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古有四大美人--西施,貂 ...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 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

  • 咏怀古迹(其三)__上课教案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 ...

  • [咏怀古迹]教案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 ...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赏析
  • xgj123456个人中心好友消息退出 xgj123456退出 你尚未开通博客 发博文 博文 江北语文网(教育·人文) http://blog.sina.com.cn/gxllr123 [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图片 关于我 个人资料 江北语文网 进入我的空间 播客 微博 加好友发纸条 ...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注释: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 ...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 设计作者:蔡秀红 (龙岩四中) 案例名称:<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诗是怀古诗的典范作品,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本文主旨从而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