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
(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 “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最为深刻感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 题解
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杜甫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思考问题:
1.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
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
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
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
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总结: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
(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 “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最为深刻感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 题解
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杜甫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思考问题:
1.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
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
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
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
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
2. 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
•
3. 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4. 昭君的遭遇只怪罪在毛延寿的身上合适吗?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违背了“怀古诗”的主旨?
总结: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