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形式优化改革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我国当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框架内实施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型的教学。班级授课制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有利于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缺点,主要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三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各自都有特定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讲桌安放的位置,学生课桌的摆放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外在体现。显然传统的讲桌在前,课桌按“秧田式”摆放有利于集体授课,不利于小组合作。取消讲桌,以小组安排学生座位,很可能影响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所以,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改革,对我国的教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

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 发展 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

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

学习的差异就像某些社会现象一样无法预料,来自学生差异性的挑战和促进学生发展正是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动力之源。将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框架,辅以个别化教学,将学生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的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使二者优势互补。这样,个别化在班级授课中就成为一种变量而不是一种常量,视需要而变。所以,应在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个别化这个变量,将二者巧妙的合流,构建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授课互补,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提出的“ 自然分材教学”就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分材教学”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兼容并收,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集大成者,使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了成熟的发展状态。“自然分材教学”在上课伊始就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作业中的问题,让优生帮助差生解决问题,利用了导生制的优点。然后进行班级授课,之后利用复式教学将直线式教学改为分枝式教学,分“知者先行”,“补读”两个分枝“,知者先行”就是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学习其他教师事先安排好的知识。“补读”就是为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由教师当堂补一把火,给差生当堂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避免积重难返。其对优生、差生的区分不是固定的,而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然”分化,这就克服了分层教学由教师固定分层给学生划标签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学校有: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山东临淄朱台中学创建的“842”学习小组及山西太原市科技外语实验中学的初一(5)班等等30多个学校的实践。

杜郎口中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特别引人瞩目。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⑴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排座位,学生对面而坐。⑵取消了三尺讲台,教师不再有固定的位置。⑶教室里三面黑板,教室外一面白板,供学生个体练习,小组合作展示,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班级授课。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内同学相互

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用心、诚恳。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都体现了明显的实效。杜郎口中学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三面黑板,一面白板,加大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机会;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了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学生交流思想,研究其的改革中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就在看似简单,而又需要很大勇气的改革中制造出来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证实了经过改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个性发展等一系列的综合素质。

然而,面对乐观的形势我们并不能止步不前,由于学生的差异是永远存在并不断 发展 变化的。因此,理论探索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从学生的差异中找到平衡点,让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我国当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框架内实施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型的教学。班级授课制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有利于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缺点,主要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三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各自都有特定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讲桌安放的位置,学生课桌的摆放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外在体现。显然传统的讲桌在前,课桌按“秧田式”摆放有利于集体授课,不利于小组合作。取消讲桌,以小组安排学生座位,很可能影响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所以,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改革,对我国的教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

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 发展 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

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

学习的差异就像某些社会现象一样无法预料,来自学生差异性的挑战和促进学生发展正是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动力之源。将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框架,辅以个别化教学,将学生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的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使二者优势互补。这样,个别化在班级授课中就成为一种变量而不是一种常量,视需要而变。所以,应在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个别化这个变量,将二者巧妙的合流,构建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授课互补,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提出的“ 自然分材教学”就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分材教学”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兼容并收,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集大成者,使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了成熟的发展状态。“自然分材教学”在上课伊始就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作业中的问题,让优生帮助差生解决问题,利用了导生制的优点。然后进行班级授课,之后利用复式教学将直线式教学改为分枝式教学,分“知者先行”,“补读”两个分枝“,知者先行”就是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学习其他教师事先安排好的知识。“补读”就是为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由教师当堂补一把火,给差生当堂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避免积重难返。其对优生、差生的区分不是固定的,而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然”分化,这就克服了分层教学由教师固定分层给学生划标签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学校有: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山东临淄朱台中学创建的“842”学习小组及山西太原市科技外语实验中学的初一(5)班等等30多个学校的实践。

杜郎口中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特别引人瞩目。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⑴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排座位,学生对面而坐。⑵取消了三尺讲台,教师不再有固定的位置。⑶教室里三面黑板,教室外一面白板,供学生个体练习,小组合作展示,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班级授课。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内同学相互

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用心、诚恳。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都体现了明显的实效。杜郎口中学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三面黑板,一面白板,加大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机会;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了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学生交流思想,研究其的改革中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就在看似简单,而又需要很大勇气的改革中制造出来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证实了经过改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个性发展等一系列的综合素质。

然而,面对乐观的形势我们并不能止步不前,由于学生的差异是永远存在并不断 发展 变化的。因此,理论探索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从学生的差异中找到平衡点,让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相关内容

  •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转 沾益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以否.我县实施课改已经进入第二轮,但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存在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二是课堂仍然以"知识&qu ...

  •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
  •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阳谷县李台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留杰 王洪光 孙正一 朱美静 李文辉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 ...

  •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参照南安市确定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提高 ...

  • 课程与教学论 老师重点)
  •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任务:揭示规律 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界不懈 ...

  • 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 界石铺中心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年"活动 实 施 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并扩大前半年我校 "高效课堂建设年"已取得的成果,再次掀起教师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的新高潮,确保我校深化"高效课堂建 设年"活动取得实质性突破, ...

  • 三年级数学课改小结钱琳琳
  • 三年级数学课改阶段性总结 钱琳琳 本学期,我研究教材教法,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求,在设计教学时,能充分考虑教 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氛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探究,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有效发挥过程性目标的导向作用,体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

  •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报告
  •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 ...

  • 广州市中学生物学科
  • 广州市中学生物学科 教学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意见讨论稿)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生物科 广州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 根据2006年通过并实施的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及<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 ...

  • 教研教改记录.2doc
  • 教研教改记录 一. 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积极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优化管理为突破口,奋力打造我校教育新形象,努力把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上新台阶. 二. 工作目标: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落实学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