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技术工人在专心制作蜡画
安顺被称为“蜡染之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顺蜡染早已声名远扬,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到安顺,并对这项工艺美术给予高度评价。今年 11月,我市三名蜡染艺术家王翀、徐波、洪惊涛被授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前,记者走访了三位艺术大师,近距离欣赏他们“妙笔绘蜡染”。
王翀
将国画技法融入蜡染艺术
王翀是安顺市蜡染协会会长、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一级书画师。在他的“愚山居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古代仕女图展现眼前。书香气息浓郁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多彩的蜡染作品,获奖作品“芳心红似刺梨花”也在其中,王翀正在伏案设计手稿。
说到蜡染艺术创作,年过花甲的王翀感受颇深。他说,现在的安顺蜡染已走出村寨,不仅仅局限于古老的手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庄严大气的中国古典艺术、灿烂的佛教文化、多彩的民族民情、抽象的现代艺术等。使蜡染作品成了壁饰、服装、面料、家居饰品等系列工艺品,并在安顺旅游商品中一枝独秀,成为备受青睐的工艺奇葩。
王翀凭着对美的追求与感受,用扎实的美术功底,在掌握蜡染制作工艺及熟悉民间图案的基础上,将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材、创意以行云流水般的国画技法融入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蜡染艺术之中,让古老的蜡染技艺不止局限于装饰纹样,亦能表现家乡的美好生活、民情风俗。获奖作品“芳心红似刺梨花”取材于民间,表现了苗族妇女对美的追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安顺山水的秀美。
洪惊涛
善用传统手法加以艺术创新
洪惊涛是安顺市蜡染协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顺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走进福远蜡染艺术工作室,琳琅满目的蜡染作品将宽敞的空间点缀得栩栩生辉。技术工人正专心致致地制作蜡画。
洪惊涛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做的苗族蜡染图案作品表现的形式和此次获奖作品是不同的风格。现在我们致力于将苗族优秀的传统画扩展开,并加入更多的艺术风格。苗族的龙纹有牛头龙身、人头鱼身、牛头鱼身。”
获奖作品蜡染组画《苗族龙纹》取材于苗族的刺绣和编织图案,加以艺术创新重组,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艺。该作品是牛头和鱼身组合的龙纹,这个系列作品得到很多专家的好评,是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手法的升华。
徐波
将水墨画法运用于蜡染艺术
徐波是安顺市蜡染协会副会长、古裂蜡染艺术工作室创始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来到古裂蜡染艺术工作室,一幅幅生动的水墨蜡染作品映入眼前。流畅的线条,水墨的手法,深浅不同的靛蓝将光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千姿百态的虾图,让人仿佛就在水边观虾一样。
徐波说:“获奖作品《追月》对蜡染工艺进行了创新,独特的水墨画技法与蜡染技艺巧妙结合,增添了作品的层次感,赋予作品更高的艺术创作价值”。“通过参加这次珍品展并获奖,更深切地感悟到,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才会有生命力。”徐波说道。
徐波认为,手工蜡染只适合纯艺术品欣赏,每一件作品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赋予了艺术家更高的价值,它体现的是手工的灵巧性,设计者对蜡染作品赋予的智慧、艺术。“这次我们参加全国的各种手工艺珍品展,各种工艺汇聚在一起,它的价值在于表现每个民族独有的本土文化,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果离开这个根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徐波对记者说道。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工艺品发展,首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4名“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我市三名蜡染艺术家获此殊荣,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我市蜡染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群体的实力。
这一殊荣是继1997年我市蜡染大师洪福远获得“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荣誉”之后又一个光荣称号,展示了安顺“蜡染之乡”的实力。
图为技术工人在专心制作蜡画
安顺被称为“蜡染之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顺蜡染早已声名远扬,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到安顺,并对这项工艺美术给予高度评价。今年 11月,我市三名蜡染艺术家王翀、徐波、洪惊涛被授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前,记者走访了三位艺术大师,近距离欣赏他们“妙笔绘蜡染”。
王翀
将国画技法融入蜡染艺术
王翀是安顺市蜡染协会会长、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一级书画师。在他的“愚山居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古代仕女图展现眼前。书香气息浓郁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多彩的蜡染作品,获奖作品“芳心红似刺梨花”也在其中,王翀正在伏案设计手稿。
说到蜡染艺术创作,年过花甲的王翀感受颇深。他说,现在的安顺蜡染已走出村寨,不仅仅局限于古老的手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庄严大气的中国古典艺术、灿烂的佛教文化、多彩的民族民情、抽象的现代艺术等。使蜡染作品成了壁饰、服装、面料、家居饰品等系列工艺品,并在安顺旅游商品中一枝独秀,成为备受青睐的工艺奇葩。
王翀凭着对美的追求与感受,用扎实的美术功底,在掌握蜡染制作工艺及熟悉民间图案的基础上,将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材、创意以行云流水般的国画技法融入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蜡染艺术之中,让古老的蜡染技艺不止局限于装饰纹样,亦能表现家乡的美好生活、民情风俗。获奖作品“芳心红似刺梨花”取材于民间,表现了苗族妇女对美的追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安顺山水的秀美。
洪惊涛
善用传统手法加以艺术创新
洪惊涛是安顺市蜡染协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顺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走进福远蜡染艺术工作室,琳琅满目的蜡染作品将宽敞的空间点缀得栩栩生辉。技术工人正专心致致地制作蜡画。
洪惊涛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做的苗族蜡染图案作品表现的形式和此次获奖作品是不同的风格。现在我们致力于将苗族优秀的传统画扩展开,并加入更多的艺术风格。苗族的龙纹有牛头龙身、人头鱼身、牛头鱼身。”
获奖作品蜡染组画《苗族龙纹》取材于苗族的刺绣和编织图案,加以艺术创新重组,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艺。该作品是牛头和鱼身组合的龙纹,这个系列作品得到很多专家的好评,是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手法的升华。
徐波
将水墨画法运用于蜡染艺术
徐波是安顺市蜡染协会副会长、古裂蜡染艺术工作室创始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来到古裂蜡染艺术工作室,一幅幅生动的水墨蜡染作品映入眼前。流畅的线条,水墨的手法,深浅不同的靛蓝将光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千姿百态的虾图,让人仿佛就在水边观虾一样。
徐波说:“获奖作品《追月》对蜡染工艺进行了创新,独特的水墨画技法与蜡染技艺巧妙结合,增添了作品的层次感,赋予作品更高的艺术创作价值”。“通过参加这次珍品展并获奖,更深切地感悟到,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才会有生命力。”徐波说道。
徐波认为,手工蜡染只适合纯艺术品欣赏,每一件作品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赋予了艺术家更高的价值,它体现的是手工的灵巧性,设计者对蜡染作品赋予的智慧、艺术。“这次我们参加全国的各种手工艺珍品展,各种工艺汇聚在一起,它的价值在于表现每个民族独有的本土文化,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果离开这个根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徐波对记者说道。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工艺品发展,首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4名“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我市三名蜡染艺术家获此殊荣,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我市蜡染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群体的实力。
这一殊荣是继1997年我市蜡染大师洪福远获得“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荣誉”之后又一个光荣称号,展示了安顺“蜡染之乡”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