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对案例的诊断与问题回答方法
一、心理问题症状描述词汇: (一)心理方面的:
1、认知: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自我评价。
2、情感:痛苦、焦虑、恐惧、绝望、淡漠、脆弱、易激惹、情绪低落、情感迟钝。 3、意志:兴趣下降、意向下降、意志减退、绝望、强迫意向。 (二)行为方面的:回避行为、强迫动作、自杀行为
(三)躯体方面的: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疼痛 二、诊断步骤: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救助者的知情意是否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否有自知力,是否有主动求医行
为,有无逻辑思维混乱,有无感知觉异常,有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可以考虑为精神病,无,可以排除精神病。 2、排除神经症:根据情绪反应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泛化和社会交往回避、痛苦能否摆脱,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再根据
许又新的评分标准评分后进行判断是否确定为神经症。
3、神经症确认:根据不同神经症的特点,确定属于哪种神经症。 4、心理问题确认:属于哪类心理问题。
5、测量支持:心理测验是否支持本诊断,如果支持则诊断可能成立。 三、鉴别诊断:
与精神症鉴别,神经症鉴别,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与一般心理问题鉴别。
1、抑郁症:有神经衰弱症状,疲乏无力,精神不振,交往回避,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意向下降,有自杀
企图和行为。
2、焦虑症:根据CCMD —2的标准,焦虑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根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
3、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检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
虑。
4、恐怖症: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是现实或想像的,但都是真实的,求助者有自知力,有
主动求治的愿望。
5、强迫症: 6、神经衰弱: 四、心理与精神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的:
1、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心理活动的关系。2、躯体疾病与心理行为有无因果关系。 3、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4、性别问题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性因素:
1、生活事件。2、社会支持系统。3、个人生活方式。4、生活环境:家庭、社会。 (三)心理因素:
1、认知能力、错误观念。2、对现实问题误解、错误评价。3、内在世界观念冲突、持久偏见。4、负性情绪记忆。 5、思维反逻辑性、不良归因。6、经验系统:老眼光。7、人生价值观。8、心理发育停滞。9、应激反应。 五、对求助者的当前状态资料整理: (一)精神状态:
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2、情绪、情感表现。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 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二)身体状态:
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2、近期体检报告。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工作学习动机与考勤状态。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六、认知资料的整理: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对案例的诊断与问题回答方法
一、心理问题症状描述词汇: (一)心理方面的:
1、认知: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自我评价。
2、情感:痛苦、焦虑、恐惧、绝望、淡漠、脆弱、易激惹、情绪低落、情感迟钝。 3、意志:兴趣下降、意向下降、意志减退、绝望、强迫意向。 (二)行为方面的:回避行为、强迫动作、自杀行为
(三)躯体方面的: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疼痛 二、诊断步骤: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救助者的知情意是否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否有自知力,是否有主动求医行
为,有无逻辑思维混乱,有无感知觉异常,有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可以考虑为精神病,无,可以排除精神病。 2、排除神经症:根据情绪反应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泛化和社会交往回避、痛苦能否摆脱,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再根据
许又新的评分标准评分后进行判断是否确定为神经症。
3、神经症确认:根据不同神经症的特点,确定属于哪种神经症。 4、心理问题确认:属于哪类心理问题。
5、测量支持:心理测验是否支持本诊断,如果支持则诊断可能成立。 三、鉴别诊断:
与精神症鉴别,神经症鉴别,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与一般心理问题鉴别。
1、抑郁症:有神经衰弱症状,疲乏无力,精神不振,交往回避,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意向下降,有自杀
企图和行为。
2、焦虑症:根据CCMD —2的标准,焦虑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根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
3、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检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
虑。
4、恐怖症: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是现实或想像的,但都是真实的,求助者有自知力,有
主动求治的愿望。
5、强迫症: 6、神经衰弱: 四、心理与精神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的:
1、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心理活动的关系。2、躯体疾病与心理行为有无因果关系。 3、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4、性别问题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性因素:
1、生活事件。2、社会支持系统。3、个人生活方式。4、生活环境:家庭、社会。 (三)心理因素:
1、认知能力、错误观念。2、对现实问题误解、错误评价。3、内在世界观念冲突、持久偏见。4、负性情绪记忆。 5、思维反逻辑性、不良归因。6、经验系统:老眼光。7、人生价值观。8、心理发育停滞。9、应激反应。 五、对求助者的当前状态资料整理: (一)精神状态:
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2、情绪、情感表现。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 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二)身体状态:
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2、近期体检报告。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工作学习动机与考勤状态。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六、认知资料的整理: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