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六个第一

红军长征中的六个第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几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系统回顾和总结这场伟大的壮举中若干举足轻重的“第一”,可以让我们对长征这段历史作一提纲挈领的了解和深思。

第一次提出长征的时间——1934年的5月间

红军到底是何时提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因为战争和年代久远的原因,史料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尘封的红军档案资料来看,中共中央是在广昌战役失利后初步提出进行战略转移的。

广昌战役发生在1934年4月10日,红军9个师在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下,在广昌以北与敌11个正规师进行正面决战,结果伤亡惨重,被迫于4月27日撤出。此役导致中央红军元气大伤,再无力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

广昌失利以后,红军高层多次有了准备转移的想法,中央也曾开会研究局势。鉴于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会议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并将这一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

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表示同意。此后红军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和会议记录中,也多次记录了酝酿长征的文字。

但遗憾的是,尽管红军早有了撤出中央苏区的想法,却没有得到掌握大权的李德的认可,这一计划也一直停留在建议和讨论的阶段。直到9月底,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保卫中央苏区的幻想也随之彻底破灭,红军被迫仓促准备长征。

因此,广昌战役失利是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可以推断红军提出长征的时间应该在1934年的5月间。

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摆脱强敌,顺利突围,实现战略转移,必须先派出先遣部队探索道路、吸引调动敌人,以利红军主力部队秘密集结,踏上征途。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在这种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很明确,向敌人后方挺进,进行运动、游击战,宣传群众,开展抗日运动,吸引、调动敌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颁布《关于组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七军团的作战训令》,决定将红七军团组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是一支以闽赣子弟为主的红军队伍,仅闽北老区崇安就从地方红军中选送最优秀的1800余名干部战士到红七军团。 1934年7月6日,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后方的福建挺进,开始执行发展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活动、吸引国民党军调动兵力等任务。9日,先遣队进入福建长汀县的童坊,随之进入连城县的罗坊、塘前一带,后向永安挺进。7月中旬后,先遣队已成包围永安之势,7月19日,红九军团也抵永安,与先遣队对永安城形成了钳形包围。国民党被迫调集3个师又18个团的兵力扑向永安。先遣队达到调动、吸引敌军的目的后继续北上。7月21日,攻占大田县城,国民党军又急调2个旅兵力扑向大田县。先遣队与红九军团上万人随即分3路离开大田县城,先后抵高才坂会师,向尤溪挺进。7月29日先遣队一部占领了尤溪口,30日又挺进到闽江南岸的樟湖板。先遣队占领罗源县后,继续向闽东北挺进,红九军团则

在完成任务后返回了苏区。

先遣队过闽江后,原计划应由古田北上浙西然后进军皖南。但这时,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停止北上,东进占领水口,相机威胁、袭取福州。于是先遣队又急速指向福州。8月1日晚,先遣队占领水口镇。先遣队威逼福州,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急调重兵回防福州。9日,先遣队主力绕过新店、湖前,向福州北门进攻。由于国民党八十七师及五二二、五一七团主力分布于湖前与北门楼一带,先遣队进攻受阻。10日,双方在板桥打响,国民党军出动飞机轰炸,又不断增援部队,敌强我弱,先遣队随即撤出战斗,向闽东地区进发。8月14日,先遣队再次占领了罗源县城。8月16日,先遣队主力进入宁德。20日,先遣队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在赤溪阳谷村会师。8月22日,先遣队轻取穆阳镇。8月24日,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四十九师先头部队也抵穆阳,北上抗日先遣队即向北挺进,经威福、蟾溪、南溪、晓洋、周宁三门桥、寿宁平溪、托溪于27日进入浙南地区。28日,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浙江庆元县城,随即经龙泉八都于9月4日进入闽北浦城县东坑桥、灯盏坪一带。5日,途经管九、小碧穿过江浦公路,途中与闽北苏区前来迎接的广浦独立营、浦西游击队会合。6日,先遣队抵闽北苏区古楼。9月9日,中革军委一再电令催促其北上。北上抗日先遣队将五团二营近200名伤病员护送至闽北老区崇安坑口养伤后,即向北行进。

1934年10月21日,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逐步向闽浙赣苏区转移。11月,先遣队按中央的指令,经玉山、常山、遂安、淳安、分水、旌德至太平。方志敏的红十军由德兴,经开化、婺源、休宁至太平,两军在安徽太平县(即今黄山市黄山区)会师。11月4日,中革军委决定,将两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红十军团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之战。此仗关系重大,是能否立足皖南、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的关键。由于部队刚合并,相互配合上有问题,红十军团经8小时激战后失利,不得不退出战斗。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在此战中负重伤牺牲。自此战后,先遣队就没有与敌人作过激烈的决战,一路避战,以致最后被迫离开皖南。

红军长征第一渡——江西赣州市于都县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及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于都县城东门外南渡贡水进行长征的。

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以叶剑英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军委二局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章纵队),以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

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的工作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段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了众多摆渡和涉河点。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红一、三、

五、八、九军团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

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

中央红军长征南渡贡水的其他渡口,分别是:红一军团在于都梓山山峰坝、花桥渡口;红三军团在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现长征大桥旁和罗坳的孟口渡口;红八军团在于都县城南门和罗坳孟口渡口;红九军团在于都靖石乡渔翁埠渡口;红五军团在于都县城南门至罗坳的孟口、中埠渡口。

红军长征中的六个第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几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系统回顾和总结这场伟大的壮举中若干举足轻重的“第一”,可以让我们对长征这段历史作一提纲挈领的了解和深思。

第一次提出长征的时间——1934年的5月间

红军到底是何时提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因为战争和年代久远的原因,史料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尘封的红军档案资料来看,中共中央是在广昌战役失利后初步提出进行战略转移的。

广昌战役发生在1934年4月10日,红军9个师在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下,在广昌以北与敌11个正规师进行正面决战,结果伤亡惨重,被迫于4月27日撤出。此役导致中央红军元气大伤,再无力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

广昌失利以后,红军高层多次有了准备转移的想法,中央也曾开会研究局势。鉴于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会议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并将这一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

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表示同意。此后红军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和会议记录中,也多次记录了酝酿长征的文字。

但遗憾的是,尽管红军早有了撤出中央苏区的想法,却没有得到掌握大权的李德的认可,这一计划也一直停留在建议和讨论的阶段。直到9月底,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保卫中央苏区的幻想也随之彻底破灭,红军被迫仓促准备长征。

因此,广昌战役失利是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可以推断红军提出长征的时间应该在1934年的5月间。

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摆脱强敌,顺利突围,实现战略转移,必须先派出先遣部队探索道路、吸引调动敌人,以利红军主力部队秘密集结,踏上征途。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在这种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很明确,向敌人后方挺进,进行运动、游击战,宣传群众,开展抗日运动,吸引、调动敌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颁布《关于组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七军团的作战训令》,决定将红七军团组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是一支以闽赣子弟为主的红军队伍,仅闽北老区崇安就从地方红军中选送最优秀的1800余名干部战士到红七军团。 1934年7月6日,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后方的福建挺进,开始执行发展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活动、吸引国民党军调动兵力等任务。9日,先遣队进入福建长汀县的童坊,随之进入连城县的罗坊、塘前一带,后向永安挺进。7月中旬后,先遣队已成包围永安之势,7月19日,红九军团也抵永安,与先遣队对永安城形成了钳形包围。国民党被迫调集3个师又18个团的兵力扑向永安。先遣队达到调动、吸引敌军的目的后继续北上。7月21日,攻占大田县城,国民党军又急调2个旅兵力扑向大田县。先遣队与红九军团上万人随即分3路离开大田县城,先后抵高才坂会师,向尤溪挺进。7月29日先遣队一部占领了尤溪口,30日又挺进到闽江南岸的樟湖板。先遣队占领罗源县后,继续向闽东北挺进,红九军团则

在完成任务后返回了苏区。

先遣队过闽江后,原计划应由古田北上浙西然后进军皖南。但这时,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停止北上,东进占领水口,相机威胁、袭取福州。于是先遣队又急速指向福州。8月1日晚,先遣队占领水口镇。先遣队威逼福州,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急调重兵回防福州。9日,先遣队主力绕过新店、湖前,向福州北门进攻。由于国民党八十七师及五二二、五一七团主力分布于湖前与北门楼一带,先遣队进攻受阻。10日,双方在板桥打响,国民党军出动飞机轰炸,又不断增援部队,敌强我弱,先遣队随即撤出战斗,向闽东地区进发。8月14日,先遣队再次占领了罗源县城。8月16日,先遣队主力进入宁德。20日,先遣队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在赤溪阳谷村会师。8月22日,先遣队轻取穆阳镇。8月24日,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四十九师先头部队也抵穆阳,北上抗日先遣队即向北挺进,经威福、蟾溪、南溪、晓洋、周宁三门桥、寿宁平溪、托溪于27日进入浙南地区。28日,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浙江庆元县城,随即经龙泉八都于9月4日进入闽北浦城县东坑桥、灯盏坪一带。5日,途经管九、小碧穿过江浦公路,途中与闽北苏区前来迎接的广浦独立营、浦西游击队会合。6日,先遣队抵闽北苏区古楼。9月9日,中革军委一再电令催促其北上。北上抗日先遣队将五团二营近200名伤病员护送至闽北老区崇安坑口养伤后,即向北行进。

1934年10月21日,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逐步向闽浙赣苏区转移。11月,先遣队按中央的指令,经玉山、常山、遂安、淳安、分水、旌德至太平。方志敏的红十军由德兴,经开化、婺源、休宁至太平,两军在安徽太平县(即今黄山市黄山区)会师。11月4日,中革军委决定,将两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红十军团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之战。此仗关系重大,是能否立足皖南、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的关键。由于部队刚合并,相互配合上有问题,红十军团经8小时激战后失利,不得不退出战斗。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在此战中负重伤牺牲。自此战后,先遣队就没有与敌人作过激烈的决战,一路避战,以致最后被迫离开皖南。

红军长征第一渡——江西赣州市于都县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及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于都县城东门外南渡贡水进行长征的。

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以叶剑英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军委二局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章纵队),以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

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的工作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段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了众多摆渡和涉河点。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红一、三、

五、八、九军团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

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

中央红军长征南渡贡水的其他渡口,分别是:红一军团在于都梓山山峰坝、花桥渡口;红三军团在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现长征大桥旁和罗坳的孟口渡口;红八军团在于都县城南门和罗坳孟口渡口;红九军团在于都靖石乡渔翁埠渡口;红五军团在于都县城南门至罗坳的孟口、中埠渡口。


相关内容

  • 关于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的几点思考
  • [摘要]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背景,从四个方面浅析新时期对红军长征研究的几点思考,分别是新时期红军长征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特点以及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分析新时期长征精神的内涵与研究长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红军长征:特点:问题:长征精神:现实意义 习近 ...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 ...

  • 揭秘长征出发地之争
  • 长期以来,人们对长征只重视胜利而忽略出发,对长征出发这段历史一直比较模糊,尤其是对中央红军长征从何时何地出发一直是个谜,反映在一些著作文献中的表述则很不一致.笔者通过大量查阅各类文献资料,探究人们对长征出发地问题的认识进程,比较各种说法的史实依据和局限性,力求解开谜团,揭示真相,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

  • 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电 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 学号:[1**********] 成 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 ...

  • 涨知识∣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到底是哪?
  • 江西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集结广场.纪念广场.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组成. 在集结广场,地面镌刻了一幅巨大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路线图上标明中央红军是从雩都(于都)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之路;纪念广场上也矗有" ...

  • 长征精神班会
  • 活动目的: 让每个少先队员了解长征胜利的悲壮历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让少先队员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发扬长征精神,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从小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 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队 ...

  •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作业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学院:人文经管学院学号:1007153118 姓名:杨明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论红军长征中对自然困难的克服 简介:提起长征,不得不提到毛主席那磅礴大气<七律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内涵,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 ...

  • 回顾红军长征路
  •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 ...

  • 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广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九一八事变后,各路红军以北上抗日.应对国民党围剿.扩大革命根据地.打通同苏联的通道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长途征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困难的情况下,同时与国民党军队.恶劣自然条件.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并对少数民族及地方群众进行教育 ...

  • 部队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 部队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还记得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