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地球化学复习纲要
1、 地球化学特点:
(1) 通过微观领域的研究,用直接信息进行勘查
(2) 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手段
(3) 方法适用性强
(4) 快速,经济,效率高
第一章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
1、克拉克值是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
2、浓度克拉克值=某地质体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相对集中;反之,则分散。)
3、浓集系数=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克拉克值
4、元素的存在形式:
⑴ 独立矿物:独立矿物是元素在宏观的集中状态下的主要存在形式。
⑵ 类质同像:类质同像是微量元素重要的存在形式,
⑶ 吸附离子:元素以离子形式被吸附于胶体颗粒表面,少数情况下还能结合于胶粒晶格。
5、元素的迁移:
⑴元素迁移的方式:
I .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
① 硅酸盐熔体迁移
② 水及水溶液迁移
③ 气体迁移
II .机械迁移
III .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⑵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
① 元素的存在形式
②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③ 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形式
① 元素的沉淀
① 复分解反应
② 溶液PH 值的变化
③ 氧化还原反应
④ 胶体作用
6、地球化学异常(异常):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背景):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正常的现象。
元素呈背景含量的地区(或地段)叫做背景地区(背景地段)
背景含量的平均值称为背景值,背景含量最高值称为背景上限值。高于背景上限值的含量即为异常含量。
7、异常的分类:
与矿体或成矿作用是否有关
异常的形成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元素异常与介质形成的时间关系
成晕与成壤时间
分散晕:习惯上常将矿床的原生晕和矿床的次生晕,统称为矿床的分散晕。
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段,沿水系呈线状延伸,简称分散流。
8、 地球化学找矿:
(1)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2)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
(4)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5)气体地球化学找矿;
(6)生物地球化学找矿。
9、地球化学指标: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它包括指示元素及其特征含量范围、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特定的矿物组合分带等内容。
10、指示元素:是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包括同位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第二章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是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岩石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联系,并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1、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意义:
(1)各类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最全面的保留了成矿时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矿床和异常形成机理的研究和找矿实践中的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2)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包括矿体)是各类次生地球化学异常物质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类次生地球化学异常,都是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派生产物。
(3)寻找深部的盲矿体,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2、成晕元素的迁移
在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是呈液相迁移,元素在液相条件下的迁移方式有两种,既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
(1)渗透迁移:由于压力差而造成的。
(2)扩散迁移:由于浓度差引起成矿有关组分的迁移。
3、影响元素迁移成晕的因素 :
⑴含矿热液性质
含矿热液对元素迁移成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热液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方面。
⑵构造裂隙
构造裂隙对成晕元素的迁移影响较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构造裂隙为含矿溶液迁移提供了通道;二是构造裂隙的变化,影响了溶液的压力,破坏了原来的平衡,使成矿元素析出沉淀。
⑶围岩性质: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4、指示元素
(1)概念:是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2)条件:a, 对找矿有一定指示意义;
b, 成晕明显(一般来说,浓集系数大的元素成晕明显);
c, 在当前的测试技术条件下,分析简便,经济。
(3)分类:根据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距离的不同,指示元素可以划分为:
A ,近程指示元素:W 、Mo 、Sn 、Be 、Co 、Ni B,
中程指示元素:Cu 、Pb 、Zn 、Ag
C,远程指示元素:Sb 、Hg 、Ba 、As 、I 、Br
5、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的应用条件:
主要应用于矿产的普查评价阶段。对有矿化、蚀变或物探、化探异常的找矿远景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可寻找盲矿体,并对矿化蚀变带或物化探异常区的找矿远景作出评价。
应用条件:最基本的是有基岩出露,或被覆盖的地段有工程揭露,以便能够观察和采集样品。
第三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通过成壤作用逐渐形成的。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及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等部分所组成。
土壤分层
A 层:也称为淋滤层或腐殖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生物活动的影响强烈,腐殖质含量最高。富含碳酸的有机酸,在降水过程中,此层土壤中的元素发生强烈的淋滤和溶解作用。该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层。 B 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 层的下部,一般为棕色或黄褐色,主要由砂质粘土组成。与A
层相比,B 层的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含量减少。从A 层淋滤下来的各种微量元素,在B 层被吸附发生沉淀富集,因此在金属矿产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往往把B 层土壤作为样品。
C 层:也称母质层,位于B 层的下部,也是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下部,由尚未明显淋滤、沉淀影响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3、次生晕的形成作用
(1)概念:次生晕是指由于矿体及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上覆土壤中形成的,以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
(2)次生分散:
A. 机械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固相(原生矿物、难溶的次生矿物)迁移而形成的分散。
B. 水成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液相(溶液)迁移而形成的分散。成矿物质水成分散的过程包括矿石的氧化、溶解、迁移和析出。
4、成矿元素次生分散因素的控制:
⑴矿物性质 各类矿物根据次生分解由难到易的程度可排列如下: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 在硫化物中氧化速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毒砂〉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
⑵物理化学环境 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⑶生物的作用
⑷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 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地形影响风化和剥蚀的速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元素的分散。
5、 最佳层位的确定依据:
(1):指示元素的含量较高
(2):异常的清晰度好,能够有效的发现与矿有关的异常。
(3):指示元素分布的均匀性好,以减小采样误差和样品的原始重量
意义:(1):不同深度和粒度中指示元素分布不相同,选择合理的深度和粒度,才能有效地发现矿体
(2):大规模工作前必须做深度,粒度试验,或获得已有资料。
第四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1、概念: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是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了解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其分散、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附近基岩中地质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分散流与次生晕的区别: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适合在地形切割剧烈,水系发育的山区进行,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的山区,
其应用效果受到限制。
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天然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元素含量、PH 值、Eh 值等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它们在天然水中分布分配变化的规律,以发现其中与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
1、 天然水正常的化学成分:
⑴ 主要离子为
⑵ 次要离子为
⑶ 气体成分有
2、 水晕: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的元素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它们中一些可溶性元素转入水中,
使水中某些元素含量增高或者水的其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PH 值降低等),即形成水晕。
3、 水晕形成时元素转入天然水中的作用:
⑴ 溶解
⑵ 氧化
⑶ 电化学溶解
⑷ 碳酸的作用
⑸ 生物的作用
⑹ 胶体的作用
第六章气体地球化学测量
1、概念: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土壤空气和大气中的某些气态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它们分布、分配和变化规律,以发现与矿有关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以及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⑴土壤气体测量
⑵地面气体测量
⑶航空气体测量
2、气体异常的形成:
⑴热液成矿作用中形成的原生气晕
⑵在表生带中矿床经氧化还原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次生气晕
⑶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气晕
⑷由断裂构造形成的气体异常
⑷ 由现在构造运动形成的气体异常
3找矿的指示气体:
汞蒸气
二氧化硫
硫化氢
二氧化碳
4、 土壤汞气晕的特征:
⑴ 汞含量可高于背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⑵ 地表土壤中汞气异常与下伏矿体之间的距离可比汞的原生晕范围大。
⑶ 地表所测得的土壤气异常的范围,大体上与矿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下相吻合。
5、 土壤汞气晕的控制因素:
⑴ 地质因素
⑵ 土壤的性质和厚度
⑶ 取样深度
⑷ 气候条件
6、 土壤气汞量测量的适用条件:是矿体汞含量要高于围岩,且有一定规模并不断释放游离汞,围岩构造裂
隙发育,使汞蒸气渗透扩散有良好通道,疏松层厚度不能太小,以利于汞蒸气在疏松层中储存。一般要求疏松层厚度不小于0.3m 。
作用是用于寻找盲矿和被疏松层覆盖的矿体,特别是寻找被厚层、外来疏松层覆盖的矿体,此外用于发现隐伏断裂构造及地震预报等。
第七章 化探野外工作
1、一个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踏勘、试验、工作设计、采样、样品加工处理、分析、资料整理、异常解释评价与验证、提交报告。
第一节踏勘、试验与工作设计
1、试验种类:⑴方法试验 ⑵技术试验 ⑶专题试验
第二节化探方法的选择
⑴区域化探涉及的面积大(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其目的是迅速圈出成矿的远景区,以便进一步普查和详查。
在中低山区甚至是高寒山区水系发育时宜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有条件配合水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残破积层分布广泛、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在此阶段配合少量岩石地球化学,以研究岩浆岩、地层构造的含矿性,以及计算图幅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和不同地层、岩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每个地质单元取30—200个样。
⑵普查设计面积较大(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 适于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时仍使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配合水化学测量;适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当基岩出露良好时,可使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⑶详查勘探在普查圈定的含矿有利地段或已知矿区的临近进行。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
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⑷开采阶段则多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在地表(包括探槽、浅井)、钻孔和坑道中采样,以寻找盲矿体。
第三节指示元素的选择
1、 选择的原则:
⑴ 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体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⑵ 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有区分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⑶ 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⑷ 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够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⑸ 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选择的方法:
⑴类比法:根据前人在不同矿床型总结出的找矿指示元素,结合矿区具体情况参照选择。
⑵理论分析方法:以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作指导,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运用不同类型岩石,矿床元素共生组合规律来选择。
⑶扫视法:根据样品全分析的资料选择适当的指示元素。
第四节采样布局
1、 化探采样点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格子”采样法
⑵ 规则测网
⑶ 以一定的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布置采样点,测线方向垂直于矿体或构造走向。测线、测点间距一方
面取决于异常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工作的程度即比例尺。
⑷ 不规则测线
第五节采样
1、 水系沉积物测量
2、 土壤测量
3、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
第六节样品加工处理
1、样品加工的目的: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第十章资料整理及异常值的确定
第一节地球化学背景值及背景上限值的确定
1、 确定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方法:
① 长剖面法(以对比剖面地质观察和样品分析结果来确定背景值及背景上限)
② 直方图解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③ 概率格纸图解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④ 计算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第三节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与评价
1、 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⑴ 分析各类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的规律性,阐明它们与不同时代地层、沉积
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岩体的成因联系,以及与主要控岩控矿构造的空间联系。
⑵ 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矿产分布的资料进行找矿预测,划出各种矿床找矿远景区、成
矿带。
第四节地球化探异常解释与评价方法
1、 地球化学异常的等级评价
① 应用异常衬度值进行等级评价
② 应用面金属量作等级评价
2、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的确定
㈠分带性衬度系列法
㈡分带指数法
㈢金属量梯度()法
3、 应用原生晕特征评价异常
㈠应用分带性指数()评价剥蚀程度
㈡应用成矿和成晕能评价找矿远景
㈢研究原生晕的形成机理,预测深部矿化规模。
一、 名词解释
1、 元素丰度:指地壳中各个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的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2. 、地球化学指标: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它包括指示元素及其特征含量范围、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特定的矿物组合分带等内容。
3、 地球化学异常: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正常的现象
4、 地球化学旋回: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岩浆作用一热液作用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这一地质大旋回中的演化。
5、 地球化学晕:在成矿过程中或成矿以后,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使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索分散到矿体周围的围岩、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水体及植物体中,形成相对富集的高含量地带,称为地球化学晕或分散晕。
6、次生晕:是指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上覆土壤中形成的,以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
(原生晕与次生晕: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7、 渗透迁移:当围岩中存在着压力差时,作为溶质的成矿有关的组分与溶液一起沿着岩石的裂隙和孔隙流动而产生迁移。
8、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段,沿水系呈线状延伸简称分散流。
9、 总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
10、指示元素: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11、 指示植物: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
12、 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
13、 原生异常:是发育于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也就是指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气成作用及热液作用等内生地质作用和沉积作用过程中与矿体或矿化同时形成的、赋存在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14、 次生异常 :矿体或原生异常在地表经风化解体后,异常物质在地球分散到各种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15、 异常下限:背景含量的最高值。
16、 背景区:元素呈背景含量的地区
17、变异系数:反映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8、 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
19、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是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岩石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联系,并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1、简述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10分)
答题要点:对地球化学声场的系统调查来建立地化异常与矿的相互关系来找矿的思路。工作程序如下:工作设计,样品布局,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解释和评价报告编写等。另外,从工作性质及范围可分为区域化探,普查、详查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选不同的化探方法来实施
2、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10分)
答题要点:背景值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在化探中常用剔除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异常值后求得的均值加减两倍方差的计算法,也有直观经验的作图法,如概率格纸法等。
4、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如何确定?(10分)
轴向分带:沿着“前缘—矿体—尾晕”方向上原生晕的分带
有四种方法:
直观经验对比法:元素在剖面上的浓集中心及开口方向来确定 ;
分带性衬度系数法:利用上截面与最下截面线金属量的比值大小来确定 ;
分带指数法:同一中段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后得到分带指数。对于两种情形要引入分带指数变异性指数及变异性指数梯度差来进一步确定。
浓集中心法:对同一元素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后得到浓集系数;对于两种情形要引入浓集系数变异指数及变
异性指数差来进一步确定。
6、试论述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根据热液迁移、运动和热力学因素,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作用有:渗滤和扩散作用。
渗滤作用是热力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的,是热液迁移的主要方式。
扩散作用是在体系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形成的,速度较慢。
影响因素:1、元素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2、含矿热液本身性质
3、构造裂隙
4、围岩性质
7、 简述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答:⑴在成矿与成晕的物质来源方面,既可以是来自深部热液,有时也可以来自附近围岩中的元素的活化迁移;
⑵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基本相同,即由分散的液相的到富集的固相。但是成矿与成晕中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原生晕中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但低于工业要求,而矿体中成矿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工业要求。
⑶成矿成晕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成晕与成矿时间上总的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成矿作用可以经历多个阶段,但矿体往往是在主要成矿阶段形成。成晕过程不限于主要成矿阶段。
8、 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微量元素有那些特征。
答:热液矿床原生晕特征分为形态特征和组分特征。形态特征:以指示元素的异常界限值为界,在三维空间上所圈出的范围。据原生晕空间延伸及与矿体相对位置,将原生晕划分为前缘晕、尾部晕、侧向晕、上盘晕、下盘晕。组分特征:①成矿元素;②伴生元素;③运矿元素;④控矿元素。
9、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常规土壤测量的技术要点。(10分)
分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两种,前者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形成会受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可发生一定的位移。后者是次生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受化学风化形成,受表生景观条件制约,以降雨、气候、运积物性质及粒度,取样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土壤测量中要通过方法试验来选项择合适的条件,如取样的层位、粒度,取样密度,并详细记录土壤的性质及受人类干扰程度。 4、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10分)
10、土壤的分层及其元素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土壤的分层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分层为:A层淋溶层(A1富含有机质的暗色层,A2浅色层)、B 层淀积层、C 层母质层。A 层B 层构成真土层。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 层和A 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 层。 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
② 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12、 简述土壤次生晕形成和产出的控制因素。
答:(1) 矿物性质——矿石中元素的次生分散是矿石矿物风化的结果,所以矿物耐风化能力必然要影响元素的次生分散。
(2)物理化学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对元素次生分散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元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和迁移能力的控制。
(3)生物的作用——生物对成矿物质的次生分散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植物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4)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
13、、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的有利条件及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10分)
有利条件:
1、地形有一定切割;
2、水系发育。
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位置与水系的空间关系、采样季节、地点、采样粒度等会影响到异常的发育。因此,该方法尽管简单,也应进行粒度试验、采样时间、采样距离、选择标示元素等相关测试工作,并尽可能回避人为活动的干扰。
15、试述汞气测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前景。(10分)
答题要点: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土壤发育程度、地质构造(断裂发育)、捕汞设备,测试设备,汞气测量在金属矿床、石油、地热、地震、火山活动等很多方面都有成功的例子。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测试方法。汞气可在多种情形下由固态向原子汞方向发展,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穿透性是它应用广泛的基础和前提。
16、 简述汞气晕与矿体的关系。
(1)倾斜矿体在含矿构造至地表的延伸位置上,一般有异常反映,异常强度与矿体的埋深有关;
(2)水平产出的矿体,异常曲线往往是跳跃式和不连续变化的,但并常的范围基本上与矿体的分布范围一致;
(3)直立矿体的土壤中气体异常一般强度大,衬度高,异常范围窄;(4)断裂构造上出现的异常一般较窄,与直立矿体的异常特征无明显区别。
17、 简述土壤气汞测量的适用条件。
答:矿体汞含量要高于围岩,且有一定规模并不断释放游离汞,围岩构造裂隙发育,使汞蒸汽渗透扩散有良好通道,疏松层覆盖不能太小,以利于汞蒸汽在疏松层中储存。一般要求疏松层厚度不小于0.3 m。
19、试论述异常解释的依据。
答:异常解释:指对异常成因的认识,即对异常是由地质作用或非地质作用引起的进行分析判断。
1、异常所在的地质条件
2、异常所在的地表覆盖物情况
3、当地的气候,地形景观条件
4、其他找矿方法的异常。特别是是物探异常
5、化探异常本身的异常
20、矿床分散流的形成经过那些过程?
答: a.溶解:在表生环境下,金属矿物的可溶性是水成分散的重要前提。b. 迁移:成晕组分被溶解转入地下水或土壤中水中,可通过扩散,渗透,毛细管作用等方式迁移分散。 c.沉淀:成晕组分以各种形式(稳定络合物,简单离子,盐类形式,有机化合物)迁移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平衡,是液相组分转变为固相组分沉淀。
21、 地球化学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确定方法。
答:常用者有长剖面法及图解法(其中包括直方图解法、概率格纸图解法) 和计算法等。后二种方法均属于整理统计方法。
23、运用所学知识,请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化探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简要说明所用方法的依据(20分)
化探中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较多,且多为热液矿床,主要的化探方法如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中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这种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对于热液矿床,土壤测量既可用于区域化探,又可用于化探普查到详查等每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化探方法。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化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从异常形成机制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主要用于区域化探及普查阶段,可有效地识别、不易遗漏异常。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 气、Rn 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汞气异常的形成机制来看,在热液矿床的周围介质及上覆土壤中一般均会发育汞气异常。因而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探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利用生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的关系来发现矿体分布。另可借助遥感技术,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找矿。
24、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深部的隐伏矿、盲矿相关的勘探技术正受到更多的重视。请列出化探中寻找深部的隐伏矿、盲矿相关的勘探技术及技术要点。(20分)
1)、在基岩出露区或人工出露良好时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尤其是轴向分带,这些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2)、在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到达地表,形成各种异常,如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及地气异常;
主要化探主法:
A、常规方法: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全量+冷提取
B 、非常规方法:水文地球化学测量: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地气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后生异常中的上移水成异常可反映出深部矿体的信息。实践中采用活动态金属测量等办法进行。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对区圈定大的成矿带是一种较好的化探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这些异常多来自深部矿体,故也是深部矿体的可选方法之一。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 气、Rn 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气体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对探测深部矿体非常有利。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纲要
1、 地球化学特点:
(1) 通过微观领域的研究,用直接信息进行勘查
(2) 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手段
(3) 方法适用性强
(4) 快速,经济,效率高
第一章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
1、克拉克值是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
2、浓度克拉克值=某地质体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相对集中;反之,则分散。)
3、浓集系数=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克拉克值
4、元素的存在形式:
⑴ 独立矿物:独立矿物是元素在宏观的集中状态下的主要存在形式。
⑵ 类质同像:类质同像是微量元素重要的存在形式,
⑶ 吸附离子:元素以离子形式被吸附于胶体颗粒表面,少数情况下还能结合于胶粒晶格。
5、元素的迁移:
⑴元素迁移的方式:
I .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
① 硅酸盐熔体迁移
② 水及水溶液迁移
③ 气体迁移
II .机械迁移
III .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⑵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
① 元素的存在形式
②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③ 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形式
① 元素的沉淀
① 复分解反应
② 溶液PH 值的变化
③ 氧化还原反应
④ 胶体作用
6、地球化学异常(异常):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背景):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正常的现象。
元素呈背景含量的地区(或地段)叫做背景地区(背景地段)
背景含量的平均值称为背景值,背景含量最高值称为背景上限值。高于背景上限值的含量即为异常含量。
7、异常的分类:
与矿体或成矿作用是否有关
异常的形成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元素异常与介质形成的时间关系
成晕与成壤时间
分散晕:习惯上常将矿床的原生晕和矿床的次生晕,统称为矿床的分散晕。
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段,沿水系呈线状延伸,简称分散流。
8、 地球化学找矿:
(1)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2)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
(4)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5)气体地球化学找矿;
(6)生物地球化学找矿。
9、地球化学指标: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它包括指示元素及其特征含量范围、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特定的矿物组合分带等内容。
10、指示元素:是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包括同位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第二章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是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岩石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联系,并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1、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意义:
(1)各类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最全面的保留了成矿时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矿床和异常形成机理的研究和找矿实践中的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2)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包括矿体)是各类次生地球化学异常物质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类次生地球化学异常,都是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派生产物。
(3)寻找深部的盲矿体,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2、成晕元素的迁移
在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是呈液相迁移,元素在液相条件下的迁移方式有两种,既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
(1)渗透迁移:由于压力差而造成的。
(2)扩散迁移:由于浓度差引起成矿有关组分的迁移。
3、影响元素迁移成晕的因素 :
⑴含矿热液性质
含矿热液对元素迁移成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热液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方面。
⑵构造裂隙
构造裂隙对成晕元素的迁移影响较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构造裂隙为含矿溶液迁移提供了通道;二是构造裂隙的变化,影响了溶液的压力,破坏了原来的平衡,使成矿元素析出沉淀。
⑶围岩性质: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4、指示元素
(1)概念:是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2)条件:a, 对找矿有一定指示意义;
b, 成晕明显(一般来说,浓集系数大的元素成晕明显);
c, 在当前的测试技术条件下,分析简便,经济。
(3)分类:根据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距离的不同,指示元素可以划分为:
A ,近程指示元素:W 、Mo 、Sn 、Be 、Co 、Ni B,
中程指示元素:Cu 、Pb 、Zn 、Ag
C,远程指示元素:Sb 、Hg 、Ba 、As 、I 、Br
5、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的应用条件:
主要应用于矿产的普查评价阶段。对有矿化、蚀变或物探、化探异常的找矿远景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可寻找盲矿体,并对矿化蚀变带或物化探异常区的找矿远景作出评价。
应用条件:最基本的是有基岩出露,或被覆盖的地段有工程揭露,以便能够观察和采集样品。
第三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通过成壤作用逐渐形成的。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及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等部分所组成。
土壤分层
A 层:也称为淋滤层或腐殖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生物活动的影响强烈,腐殖质含量最高。富含碳酸的有机酸,在降水过程中,此层土壤中的元素发生强烈的淋滤和溶解作用。该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层。 B 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 层的下部,一般为棕色或黄褐色,主要由砂质粘土组成。与A
层相比,B 层的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含量减少。从A 层淋滤下来的各种微量元素,在B 层被吸附发生沉淀富集,因此在金属矿产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往往把B 层土壤作为样品。
C 层:也称母质层,位于B 层的下部,也是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下部,由尚未明显淋滤、沉淀影响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3、次生晕的形成作用
(1)概念:次生晕是指由于矿体及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上覆土壤中形成的,以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
(2)次生分散:
A. 机械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固相(原生矿物、难溶的次生矿物)迁移而形成的分散。
B. 水成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液相(溶液)迁移而形成的分散。成矿物质水成分散的过程包括矿石的氧化、溶解、迁移和析出。
4、成矿元素次生分散因素的控制:
⑴矿物性质 各类矿物根据次生分解由难到易的程度可排列如下: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 在硫化物中氧化速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毒砂〉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
⑵物理化学环境 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⑶生物的作用
⑷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 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地形影响风化和剥蚀的速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元素的分散。
5、 最佳层位的确定依据:
(1):指示元素的含量较高
(2):异常的清晰度好,能够有效的发现与矿有关的异常。
(3):指示元素分布的均匀性好,以减小采样误差和样品的原始重量
意义:(1):不同深度和粒度中指示元素分布不相同,选择合理的深度和粒度,才能有效地发现矿体
(2):大规模工作前必须做深度,粒度试验,或获得已有资料。
第四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1、概念: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是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了解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其分散、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附近基岩中地质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分散流与次生晕的区别: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适合在地形切割剧烈,水系发育的山区进行,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的山区,
其应用效果受到限制。
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天然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元素含量、PH 值、Eh 值等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它们在天然水中分布分配变化的规律,以发现其中与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
1、 天然水正常的化学成分:
⑴ 主要离子为
⑵ 次要离子为
⑶ 气体成分有
2、 水晕: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的元素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它们中一些可溶性元素转入水中,
使水中某些元素含量增高或者水的其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PH 值降低等),即形成水晕。
3、 水晕形成时元素转入天然水中的作用:
⑴ 溶解
⑵ 氧化
⑶ 电化学溶解
⑷ 碳酸的作用
⑸ 生物的作用
⑹ 胶体的作用
第六章气体地球化学测量
1、概念: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土壤空气和大气中的某些气态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它们分布、分配和变化规律,以发现与矿有关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以及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⑴土壤气体测量
⑵地面气体测量
⑶航空气体测量
2、气体异常的形成:
⑴热液成矿作用中形成的原生气晕
⑵在表生带中矿床经氧化还原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次生气晕
⑶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气晕
⑷由断裂构造形成的气体异常
⑷ 由现在构造运动形成的气体异常
3找矿的指示气体:
汞蒸气
二氧化硫
硫化氢
二氧化碳
4、 土壤汞气晕的特征:
⑴ 汞含量可高于背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⑵ 地表土壤中汞气异常与下伏矿体之间的距离可比汞的原生晕范围大。
⑶ 地表所测得的土壤气异常的范围,大体上与矿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下相吻合。
5、 土壤汞气晕的控制因素:
⑴ 地质因素
⑵ 土壤的性质和厚度
⑶ 取样深度
⑷ 气候条件
6、 土壤气汞量测量的适用条件:是矿体汞含量要高于围岩,且有一定规模并不断释放游离汞,围岩构造裂
隙发育,使汞蒸气渗透扩散有良好通道,疏松层厚度不能太小,以利于汞蒸气在疏松层中储存。一般要求疏松层厚度不小于0.3m 。
作用是用于寻找盲矿和被疏松层覆盖的矿体,特别是寻找被厚层、外来疏松层覆盖的矿体,此外用于发现隐伏断裂构造及地震预报等。
第七章 化探野外工作
1、一个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踏勘、试验、工作设计、采样、样品加工处理、分析、资料整理、异常解释评价与验证、提交报告。
第一节踏勘、试验与工作设计
1、试验种类:⑴方法试验 ⑵技术试验 ⑶专题试验
第二节化探方法的选择
⑴区域化探涉及的面积大(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其目的是迅速圈出成矿的远景区,以便进一步普查和详查。
在中低山区甚至是高寒山区水系发育时宜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有条件配合水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残破积层分布广泛、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在此阶段配合少量岩石地球化学,以研究岩浆岩、地层构造的含矿性,以及计算图幅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和不同地层、岩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每个地质单元取30—200个样。
⑵普查设计面积较大(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 适于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时仍使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配合水化学测量;适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当基岩出露良好时,可使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⑶详查勘探在普查圈定的含矿有利地段或已知矿区的临近进行。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
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⑷开采阶段则多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在地表(包括探槽、浅井)、钻孔和坑道中采样,以寻找盲矿体。
第三节指示元素的选择
1、 选择的原则:
⑴ 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体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⑵ 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有区分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⑶ 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⑷ 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够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⑸ 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选择的方法:
⑴类比法:根据前人在不同矿床型总结出的找矿指示元素,结合矿区具体情况参照选择。
⑵理论分析方法:以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作指导,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运用不同类型岩石,矿床元素共生组合规律来选择。
⑶扫视法:根据样品全分析的资料选择适当的指示元素。
第四节采样布局
1、 化探采样点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格子”采样法
⑵ 规则测网
⑶ 以一定的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布置采样点,测线方向垂直于矿体或构造走向。测线、测点间距一方
面取决于异常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工作的程度即比例尺。
⑷ 不规则测线
第五节采样
1、 水系沉积物测量
2、 土壤测量
3、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
第六节样品加工处理
1、样品加工的目的: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第十章资料整理及异常值的确定
第一节地球化学背景值及背景上限值的确定
1、 确定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方法:
① 长剖面法(以对比剖面地质观察和样品分析结果来确定背景值及背景上限)
② 直方图解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③ 概率格纸图解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④ 计算法(建立在元素在地质体中一般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第三节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与评价
1、 异常解释与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⑴ 分析各类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的规律性,阐明它们与不同时代地层、沉积
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岩体的成因联系,以及与主要控岩控矿构造的空间联系。
⑵ 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矿产分布的资料进行找矿预测,划出各种矿床找矿远景区、成
矿带。
第四节地球化探异常解释与评价方法
1、 地球化学异常的等级评价
① 应用异常衬度值进行等级评价
② 应用面金属量作等级评价
2、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的确定
㈠分带性衬度系列法
㈡分带指数法
㈢金属量梯度()法
3、 应用原生晕特征评价异常
㈠应用分带性指数()评价剥蚀程度
㈡应用成矿和成晕能评价找矿远景
㈢研究原生晕的形成机理,预测深部矿化规模。
一、 名词解释
1、 元素丰度:指地壳中各个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的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2. 、地球化学指标: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它包括指示元素及其特征含量范围、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特定的矿物组合分带等内容。
3、 地球化学异常: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地质体或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正常的现象
4、 地球化学旋回: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岩浆作用一热液作用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这一地质大旋回中的演化。
5、 地球化学晕:在成矿过程中或成矿以后,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使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索分散到矿体周围的围岩、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水体及植物体中,形成相对富集的高含量地带,称为地球化学晕或分散晕。
6、次生晕:是指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上覆土壤中形成的,以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
(原生晕与次生晕: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7、 渗透迁移:当围岩中存在着压力差时,作为溶质的成矿有关的组分与溶液一起沿着岩石的裂隙和孔隙流动而产生迁移。
8、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段,沿水系呈线状延伸简称分散流。
9、 总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
10、指示元素: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化学元素,称为找矿指示元素
11、 指示植物: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
12、 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
13、 原生异常:是发育于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也就是指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气成作用及热液作用等内生地质作用和沉积作用过程中与矿体或矿化同时形成的、赋存在基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14、 次生异常 :矿体或原生异常在地表经风化解体后,异常物质在地球分散到各种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15、 异常下限:背景含量的最高值。
16、 背景区:元素呈背景含量的地区
17、变异系数:反映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8、 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
19、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是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岩石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联系,并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1、简述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10分)
答题要点:对地球化学声场的系统调查来建立地化异常与矿的相互关系来找矿的思路。工作程序如下:工作设计,样品布局,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解释和评价报告编写等。另外,从工作性质及范围可分为区域化探,普查、详查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选不同的化探方法来实施
2、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10分)
答题要点:背景值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在化探中常用剔除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异常值后求得的均值加减两倍方差的计算法,也有直观经验的作图法,如概率格纸法等。
4、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如何确定?(10分)
轴向分带:沿着“前缘—矿体—尾晕”方向上原生晕的分带
有四种方法:
直观经验对比法:元素在剖面上的浓集中心及开口方向来确定 ;
分带性衬度系数法:利用上截面与最下截面线金属量的比值大小来确定 ;
分带指数法:同一中段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后得到分带指数。对于两种情形要引入分带指数变异性指数及变异性指数梯度差来进一步确定。
浓集中心法:对同一元素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后得到浓集系数;对于两种情形要引入浓集系数变异指数及变
异性指数差来进一步确定。
6、试论述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根据热液迁移、运动和热力学因素,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作用有:渗滤和扩散作用。
渗滤作用是热力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的,是热液迁移的主要方式。
扩散作用是在体系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形成的,速度较慢。
影响因素:1、元素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2、含矿热液本身性质
3、构造裂隙
4、围岩性质
7、 简述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答:⑴在成矿与成晕的物质来源方面,既可以是来自深部热液,有时也可以来自附近围岩中的元素的活化迁移;
⑵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基本相同,即由分散的液相的到富集的固相。但是成矿与成晕中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原生晕中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但低于工业要求,而矿体中成矿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工业要求。
⑶成矿成晕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成晕与成矿时间上总的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成矿作用可以经历多个阶段,但矿体往往是在主要成矿阶段形成。成晕过程不限于主要成矿阶段。
8、 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微量元素有那些特征。
答:热液矿床原生晕特征分为形态特征和组分特征。形态特征:以指示元素的异常界限值为界,在三维空间上所圈出的范围。据原生晕空间延伸及与矿体相对位置,将原生晕划分为前缘晕、尾部晕、侧向晕、上盘晕、下盘晕。组分特征:①成矿元素;②伴生元素;③运矿元素;④控矿元素。
9、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常规土壤测量的技术要点。(10分)
分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两种,前者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形成会受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可发生一定的位移。后者是次生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受化学风化形成,受表生景观条件制约,以降雨、气候、运积物性质及粒度,取样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土壤测量中要通过方法试验来选项择合适的条件,如取样的层位、粒度,取样密度,并详细记录土壤的性质及受人类干扰程度。 4、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10分)
10、土壤的分层及其元素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土壤的分层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分层为:A层淋溶层(A1富含有机质的暗色层,A2浅色层)、B 层淀积层、C 层母质层。A 层B 层构成真土层。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 层和A 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 层。 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
② 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12、 简述土壤次生晕形成和产出的控制因素。
答:(1) 矿物性质——矿石中元素的次生分散是矿石矿物风化的结果,所以矿物耐风化能力必然要影响元素的次生分散。
(2)物理化学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对元素次生分散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元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和迁移能力的控制。
(3)生物的作用——生物对成矿物质的次生分散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植物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4)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
13、、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的有利条件及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10分)
有利条件:
1、地形有一定切割;
2、水系发育。
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位置与水系的空间关系、采样季节、地点、采样粒度等会影响到异常的发育。因此,该方法尽管简单,也应进行粒度试验、采样时间、采样距离、选择标示元素等相关测试工作,并尽可能回避人为活动的干扰。
15、试述汞气测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前景。(10分)
答题要点: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土壤发育程度、地质构造(断裂发育)、捕汞设备,测试设备,汞气测量在金属矿床、石油、地热、地震、火山活动等很多方面都有成功的例子。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测试方法。汞气可在多种情形下由固态向原子汞方向发展,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穿透性是它应用广泛的基础和前提。
16、 简述汞气晕与矿体的关系。
(1)倾斜矿体在含矿构造至地表的延伸位置上,一般有异常反映,异常强度与矿体的埋深有关;
(2)水平产出的矿体,异常曲线往往是跳跃式和不连续变化的,但并常的范围基本上与矿体的分布范围一致;
(3)直立矿体的土壤中气体异常一般强度大,衬度高,异常范围窄;(4)断裂构造上出现的异常一般较窄,与直立矿体的异常特征无明显区别。
17、 简述土壤气汞测量的适用条件。
答:矿体汞含量要高于围岩,且有一定规模并不断释放游离汞,围岩构造裂隙发育,使汞蒸汽渗透扩散有良好通道,疏松层覆盖不能太小,以利于汞蒸汽在疏松层中储存。一般要求疏松层厚度不小于0.3 m。
19、试论述异常解释的依据。
答:异常解释:指对异常成因的认识,即对异常是由地质作用或非地质作用引起的进行分析判断。
1、异常所在的地质条件
2、异常所在的地表覆盖物情况
3、当地的气候,地形景观条件
4、其他找矿方法的异常。特别是是物探异常
5、化探异常本身的异常
20、矿床分散流的形成经过那些过程?
答: a.溶解:在表生环境下,金属矿物的可溶性是水成分散的重要前提。b. 迁移:成晕组分被溶解转入地下水或土壤中水中,可通过扩散,渗透,毛细管作用等方式迁移分散。 c.沉淀:成晕组分以各种形式(稳定络合物,简单离子,盐类形式,有机化合物)迁移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平衡,是液相组分转变为固相组分沉淀。
21、 地球化学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确定方法。
答:常用者有长剖面法及图解法(其中包括直方图解法、概率格纸图解法) 和计算法等。后二种方法均属于整理统计方法。
23、运用所学知识,请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化探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简要说明所用方法的依据(20分)
化探中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较多,且多为热液矿床,主要的化探方法如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中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这种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对于热液矿床,土壤测量既可用于区域化探,又可用于化探普查到详查等每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化探方法。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化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从异常形成机制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主要用于区域化探及普查阶段,可有效地识别、不易遗漏异常。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 气、Rn 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汞气异常的形成机制来看,在热液矿床的周围介质及上覆土壤中一般均会发育汞气异常。因而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探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利用生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的关系来发现矿体分布。另可借助遥感技术,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找矿。
24、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深部的隐伏矿、盲矿相关的勘探技术正受到更多的重视。请列出化探中寻找深部的隐伏矿、盲矿相关的勘探技术及技术要点。(20分)
1)、在基岩出露区或人工出露良好时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尤其是轴向分带,这些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2)、在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到达地表,形成各种异常,如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及地气异常;
主要化探主法:
A、常规方法: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全量+冷提取
B 、非常规方法:水文地球化学测量: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地气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后生异常中的上移水成异常可反映出深部矿体的信息。实践中采用活动态金属测量等办法进行。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对区圈定大的成矿带是一种较好的化探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这些异常多来自深部矿体,故也是深部矿体的可选方法之一。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 气、Rn 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气体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对探测深部矿体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