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课外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也为学生适应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及课外小实验与制作。所谓课外小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或提示),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小实验一般包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些身边常见易得的简单物品自制仪器并独立或合作地进行的观察或实验;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室外观察和测量。一般而言,课外小实验具有取材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它不同于演示实验对实验仪器的精密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也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操作的整齐划一,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验的空间区域具有较强的广阔性。本课题所提及的课外小实验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用一些身边常见易得的简单的物品自制仪器而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也有学生合作完成的实验。
1开展课外小实验的意义
1.1加强了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骑车走S形是斜面原理的应用;鞋底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喝水的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在课外实验中,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通过课外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1.3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双基”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课外小实验与教学进度同步,学生在进行小实验时,必然会用到新学的知识中的一些原理,这就督促学生在课后去复习刚学的内容,比单纯的课外作业更易被学生接受,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其次,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少农村中学都不能开齐和开足规定的物理实验,很多时候是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甚至是老师说实验学生听实验,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严重的是,
这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弥补了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低的不足之处,不失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2对课外小实验的指导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有各种各样日常生活提供的训练课题和创造活动。教材中也设置了众多的“小实验”和“实践性习题”。它们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这些小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运用物理知识对经常发生而又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现象或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和技术的兴趣,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发展期,他们在研究、观察实验时,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有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去完成课外实验。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督促。
2.1学校应组织教师编制课外小实验校本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课外小实验贯穿在学生初中阶段两年的学习,因此教师编制课外小实验校本教材很有必要。让本校物理教师有更多沟通、交流、借鉴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掌握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获得科学概念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直接体验进行自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无穷乐趣。
2.2勤于动手动脑,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开展课外小实验的基本目的。除了让学生做课本上规定的家庭小实验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重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已的想法,去探索、研究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让课外小实验发挥最大的作用。
2.3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学校以“课外小实验”为题,开展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但兴趣很浓,而且还学生激发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4加强指导和督促。课外小实验往往是学生一个人在家里完成,而学生做实验会局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或片面地追求实验过程的完整,而忽视了对细微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思考,不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其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否则,实验会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在布置小实验之前,要对实验用品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观察的重点等作好指导;其次还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自己探究,得出结论。另外还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结论的取得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认真实验、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还应加强督促,抓好落实,即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解答,学生完成实验返校后,应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予以解答,对学生的小制作还可以进行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小实验带给他们的快乐,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实践证明,如果对学生的课外小实验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发挥课外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也为学生适应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及课外小实验与制作。所谓课外小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或提示),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小实验一般包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些身边常见易得的简单物品自制仪器并独立或合作地进行的观察或实验;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室外观察和测量。一般而言,课外小实验具有取材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它不同于演示实验对实验仪器的精密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也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操作的整齐划一,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验的空间区域具有较强的广阔性。本课题所提及的课外小实验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用一些身边常见易得的简单的物品自制仪器而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也有学生合作完成的实验。
1开展课外小实验的意义
1.1加强了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骑车走S形是斜面原理的应用;鞋底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喝水的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在课外实验中,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通过课外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1.3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双基”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课外小实验与教学进度同步,学生在进行小实验时,必然会用到新学的知识中的一些原理,这就督促学生在课后去复习刚学的内容,比单纯的课外作业更易被学生接受,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其次,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少农村中学都不能开齐和开足规定的物理实验,很多时候是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甚至是老师说实验学生听实验,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严重的是,
这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弥补了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低的不足之处,不失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2对课外小实验的指导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有各种各样日常生活提供的训练课题和创造活动。教材中也设置了众多的“小实验”和“实践性习题”。它们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这些小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运用物理知识对经常发生而又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现象或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和技术的兴趣,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发展期,他们在研究、观察实验时,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有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去完成课外实验。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督促。
2.1学校应组织教师编制课外小实验校本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课外小实验贯穿在学生初中阶段两年的学习,因此教师编制课外小实验校本教材很有必要。让本校物理教师有更多沟通、交流、借鉴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掌握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获得科学概念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直接体验进行自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无穷乐趣。
2.2勤于动手动脑,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开展课外小实验的基本目的。除了让学生做课本上规定的家庭小实验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重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已的想法,去探索、研究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让课外小实验发挥最大的作用。
2.3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学校以“课外小实验”为题,开展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但兴趣很浓,而且还学生激发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4加强指导和督促。课外小实验往往是学生一个人在家里完成,而学生做实验会局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或片面地追求实验过程的完整,而忽视了对细微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思考,不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其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否则,实验会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在布置小实验之前,要对实验用品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观察的重点等作好指导;其次还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自己探究,得出结论。另外还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结论的取得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认真实验、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还应加强督促,抓好落实,即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解答,学生完成实验返校后,应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予以解答,对学生的小制作还可以进行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小实验带给他们的快乐,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实践证明,如果对学生的课外小实验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