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完整的人格是指实现了知、意、情统一的人格。只有把人的情感与智力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健全完整的人格。小学生人格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得失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人格教育必须坚持全面整体、持、统一、个体特色和社会化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对于家长、老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让孩子建立自信
曾有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很多。所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微笑,让学生找到自信
如每个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好奇、或胆怯、或积极、或羞涩等,不同的心态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位老师曾成功地运用了“微笑工程”。她对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叮嘱就是“微笑”,让学生微笑面对学习、生活。这一富有情趣的叮嘱,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抚慰,对他们健康成长的企盼。孩子们从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不仅受教育内容的影响,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它是极其微小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一旦孩子有过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1.3 要让孩子不断发现新的自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原先自信的优点、长处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可能就不突出了,必须培养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尽自己所能去听、去看、去思考,使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棵吸收养分的树,不断地生长,遇到任何风雨都能巍然屹立。
2.让孩子学会负责
2.1 鼓励孩子独立生活,为自己承担责任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尊是通过努力提高能力和履行责任来实现的。在孩子面临学业和生活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朝着独立的方向努力,以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自己来负责。 2.2 鼓励孩子参与班级管理,关心集体事务
在学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在班级设置的若干个岗位中找
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对每个岗位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
2.3 鼓励孩子接触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说教。总是回避社会的复杂性,回避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而学校的一切准备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承担社会责任。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阶段,正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时,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最好途径之一。
3.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该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要让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了解无论在哪个社
会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顺利”等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理想。
3.2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3.2.1 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由外部转向内部。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要对由不同归因水平的学生作具体指导。
3.2.2 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赞扬,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对那些成败结果一概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责备自己的学生也要正确引导。 3.3.3 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3 创设挫折情景,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给予恰当的批评。
总之,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应各种环境,承受失败与挫折的教育,进行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独立人格,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适应21世纪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完整的人格是指实现了知、意、情统一的人格。只有把人的情感与智力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健全完整的人格。小学生人格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得失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人格教育必须坚持全面整体、持、统一、个体特色和社会化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对于家长、老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让孩子建立自信
曾有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很多。所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微笑,让学生找到自信
如每个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好奇、或胆怯、或积极、或羞涩等,不同的心态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位老师曾成功地运用了“微笑工程”。她对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叮嘱就是“微笑”,让学生微笑面对学习、生活。这一富有情趣的叮嘱,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抚慰,对他们健康成长的企盼。孩子们从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不仅受教育内容的影响,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它是极其微小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一旦孩子有过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1.3 要让孩子不断发现新的自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原先自信的优点、长处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可能就不突出了,必须培养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尽自己所能去听、去看、去思考,使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棵吸收养分的树,不断地生长,遇到任何风雨都能巍然屹立。
2.让孩子学会负责
2.1 鼓励孩子独立生活,为自己承担责任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尊是通过努力提高能力和履行责任来实现的。在孩子面临学业和生活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朝着独立的方向努力,以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自己来负责。 2.2 鼓励孩子参与班级管理,关心集体事务
在学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在班级设置的若干个岗位中找
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对每个岗位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
2.3 鼓励孩子接触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说教。总是回避社会的复杂性,回避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而学校的一切准备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承担社会责任。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阶段,正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时,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最好途径之一。
3.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该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要让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了解无论在哪个社
会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顺利”等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理想。
3.2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3.2.1 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由外部转向内部。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要对由不同归因水平的学生作具体指导。
3.2.2 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赞扬,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对那些成败结果一概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责备自己的学生也要正确引导。 3.3.3 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3 创设挫折情景,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给予恰当的批评。
总之,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应各种环境,承受失败与挫折的教育,进行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独立人格,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适应21世纪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