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
一、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地形类型、特征和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应用)
(5)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和治理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6)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
(7)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8)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9)地域分异规律等。
2、人文地理:
(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
(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人口、城市、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
3、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二、抓好图表训练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1、等值线图,等高(深)线、等温线、等压线(面) 、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PH 值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2、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3、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附:高2011级文科课堂练习(世界地理)
例:洋流底图下的世界多雾区
(填图任务)
在图中填注:洋流名称及洋流流向。
(探究设问)
图1、图2、图3、图4:
(1)四图中位于西半球的是图。
(2)简述海雾形成与洋流的关系。
(3)四图中海雾的形成均与气候。
(4)四图中气候分布呈南北狭长带状的是图 ,其原因是
(5)四图中该气候分布最典型的地区是,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 (1) 3、 4 l 、 2
(2)如暖空气流到冷海面,或冷空气流到暖海面,暖空气遇冷凝结会形成海雾。
(3)寒 热带沙漠
(4)3、4 受沿岸高山阻挡,气候呈带状分布在西侧沿海
(5)撒哈拉沙漠地区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
三、重视教授解法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 ;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解答地理试题,考生动脑的时间长,而动笔表达的时间短。因此,回答地理试题要做到“审题准确,掌握要领,语言规范,答题迅速”。解答非选择题的要领是: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避免杂乱无章。
3、要仔细读图,熟悉各种图例所表示哪些地理事物,然后再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空间联系。
4、要善于利用图上最基本的三要素(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 和地面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河湖、植被) 及经济要素(如矿产、城市、交通线、各经济部门的符号) ,根据题意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要注意图上有量值的内容,它们是帮助我们进行思考问题的必要的不可忽视的条件。
6、分析时要紧紧围绕题目的要求,问什么就分析什么,没有问的不答,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多余答案。
7、注意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以及地理学原理的关键性词语的叙述。
8、注意运用地理方法论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试题所要求的内容要点,一定要答全,观点和结论要准确。
9、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叙述力求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
附:高中地理答题思路
第二轮 复习 (2011年3月---2011年6月)
一、把握四个基本点
1、搞清“考点”
201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较2009年大纲无变化,估计2011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也无较大变化, 2011年的高考地理命题趋势仍将在继承中有发展,继承过去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会更加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
以考纲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逐一理清考点。
2、 突出“重点”
冲刺阶段的复习,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随着复习的深入,题越做越多、越做越偏、越做越难;二是猜题押题。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实,虽然高考题年年在变,命题情境、角度、题型可以变化、更新,但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
从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看,对主干知识点的考查从未回避。
3、 留心“盲点”
例:(备考2010)06-09年重庆高考未涉及:
地图比例尺、等深线、地形剖面图。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热力状况
洋流
地壳物质组成与运动
自然灾害(台风、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
商业贸易与金融
文化景观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欧洲、大洋洲、南极洲、拉美洲没考大题 06-09年高考大题未考重点国家:日本、巴西、埃及、俄罗斯、澳大利亚。
4、 关注“热点”
所谓地理热点,是指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即关系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环保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国内重大工程建设、台湾问题、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旱灾) 、重大科学考察、国际上的地区冲突、资源与能源(如石油危机与煤矿安全生产) 、国家方针政策(如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发展(如西部大开发) 、国际关系(如中美关系等) 。
时间概念:时事地理是指发生在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的重大地理事件。
学科特色:主要从两方面考虑:(1)有些热点问题不受上述时间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近年来一直是地理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全球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西亚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热点地区) 、中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等。(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色是注重研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因此,凡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 的热点问题应备受关注。
关注热点,首先要学会做有心人,留意新闻媒体和教辅资料,及时收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并加以整理归类,将分散的问题系列化。
地理热点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国家大政、方针:如三农问题、“十二五”规划等;②重大工程建设:如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等;③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成渝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等;④资源、能源问题:如石油问题(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 、水资源问题、清洁能源开发(西气东输二期工程) 等;⑤重大自然灾害:如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2010年8月7日舟曲县泥石流、9月超强台风凡亚比登陆台湾造成重创、“十一”期间,海南普降暴雨、俄罗斯大火等;⑥生态环境问题:如北方沙尘暴、近海赤潮、西南石漠化、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⑦世界盛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4年6月8日至18日对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开幕式、胡锦涛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
次缔约方会议11月29日上午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等;⑧科学考察:如“嫦娥一号”、美国火星考察、南极考察、大洋考察等;⑨世界(中国)热点区域:如巴以冲突、朝鲜半岛问题、两岸关系新发展等;⑩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等。
地理热点问题虽然时效性强,但是某些问题依然具有延续性,如能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合作问题、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对于这些持续时间长、关注程度高的地理热点问题在复习时应多加关注。
热点问题的复习,要避免片面地追逐热点材料本身,要重视“热点回归教材”。课本内容是分析、解决有关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答案的落脚点。所以应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融会点,强化训练那些与热点相关的教材考点。
有两类“热点”值得关注:
(1) 区域合作与发展
例: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日本横滨
举行。
背景材料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简称APEC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
年。APEC 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
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
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APEC 现有21个
成员,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
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
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华台
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背景资料二: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AFTA ) 于1992年提出,现包括原东盟6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和4个新成员国(、、、),共10个国家,陆地总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人口5.3亿。经过10年的构建,原东盟6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其他新成员国也将加快关税的削减速度。
背景材料三: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定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这一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
命题方向:成员国涉及东亚、东南亚、北亚、北美、拉美、大洋洲等区域,仅以东南亚为例可以考查东南亚政区(岛国、沿海国、内陆国、跨洲国、火山国);东南亚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地域类型;菲律宾气候的特殊性;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泛亚铁路与海上运输;克拉地峡开凿与中缅输油管道;南海争端;湄公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等。
(2) 自然灾害:
例:海南国庆期间暴雨成灾
背景资料一:10月上旬,受弱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共同影响,海南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 天气过程。大暴雨持续9天,范围波及15个市县,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达648.3毫米,为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60年中最严重的大暴雨过程。
背景资料二: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30日20时至10月10日08时,琼海、文昌、万宁、陵水、海口、定安、琼中、保亭和屯昌等9个市县共122个乡镇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800毫米,其中定安、文昌、海口、陵水、琼海、琼中和万宁共77个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1000毫米,有11个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1400毫米,文昌文城镇南阳小学达到1754.3毫米。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达648.3毫米,是常年同期(93.1毫米) 的6倍,为历史同期最多值,也突破历史以来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最高记录。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9天,突破我省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大暴雨天数。大暴雨影响范围波及15个市县,为历史最大范围的大暴雨过程。
背景资料三:海南出现此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的原因何在? 据气候专家分析,今年前期5—9月,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对流活动总体偏弱,台风活动显著偏少。同
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范围异常偏大,受此海洋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我省前期基本表现出温高雨少的气候特征。9月末开始,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海洋大气运动出现突然调整,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明显北抬,使得南海北部热带对流活动进入活跃阶段。同时,受冷空气活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减弱,撤出海南及其邻近地区,我省附近被一稳定少变的热带低压系统控制,导致异常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的发生。
背景资料四:造成几十年不遇暴雨的原因 ,一是近20年来,地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大气的环流、水流循环等受到影响,造成雨水在局部、短时期的变化增大了;二是城市化的影响很大,碳排放增加、热岛效应明显,局部温度急剧变化,易造成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局部极端降水的频率确实增加了。
命题方向: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暴雨影响范围及位置特征;海南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影响、防御;海南地理环境特点;海南开发建设方向等。
二、牢记主要地图,强化识图能力
地理学科对地图的考查始终是个重点。地图考查的类型不同,答题角度也不同。对于等值线图,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弯曲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等,在读懂和充分理解图的前提下,再下判断日期,从而推断其他问题。区域图往往考查学生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要根据试题中的信息,确定所给图在地球上的位置。再者是充分利用图例等信息解题。
1、 识记特殊经纬线及附近地理事物
表2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表3七大洲的经纬度范围
表4中国主要的经纬线及其重要的地理事物
2、 落实主要的专题地图
要熟悉世界政区、世界地形、世界气候、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自然带、中国政区、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水系、中国铁路网、八个重点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区域、中国主要矿产地、水电站(尤其关注长江、黄河、珠江上的大型电站)等重要地图。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专题地图过程中,要注重“3W ”(what 、where 、why )方法应用,以世界气候类型图中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
What —明确主题 Where---对应地域 Why —辨析成因
三、培养迁移能力 1、以凌汛为例: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一年发生在冬初、春初两个时段。解决办法(略)。
迁移方向:①其他有凌汛的河流:西伯利亚三大河、松花江、圣劳伦斯河
②凌汛与沼泽形成的关系
(黄河凌汛→鄂毕河凌汛→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沼泽→沼泽形成条件→川西高原的沼泽)
2、高考实例:(2007重庆文综,39)分析图11中,A 、B 区域年降水量特别丰沛
的主要原因。
四、旧卷整理,适当练习
重温旧题,查阅错题档案。可以安排在高考前三四天之前完成这项任务。凡是做错的题,可能是自己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的缺陷之处,对错过的题重新看一遍或再做一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的加深。
在冲刺复习中,最好以梳理、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为主,以练习为辅。要侧重从宏观上把握,要在一、二轮复习的基础上“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即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系统的知识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线与线纵横联系,构成厚实稳固的地理知识“面”,这是高考地理复习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 近年高考题“能力立意”更为突出,呈现形式多是“提供资料、设计情境、考查能力”,侧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冲刺复习阶段,应通过做适量的经典例题、高考真题,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思维模式。
选择练习的题目应注意:题量适中;不选偏、难、怪题;突出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选择综合性强、比较类题目。 附:地理综合思维训练
例题:读“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地貌类型示意图(图一)”及“华北部分地区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示意图(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冲积平原是什么平原?具备哪些主要地形特征?
图中的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坦荡开阔。 (2)该平原的形成与我国哪个地形区有密切联系?请说明该平原的形成原因。
华北平原形成与黄土高原有密切关系。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古代沉降的海湾,被流经黄土高原上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的各支流等) 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 (3)观察图中运河,当时开凿运河在选址时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古冲积扇的东部边缘与侵蚀低山的西部边缘之间为低洼地带,形成一系列湖泊,运河即利用这一地带的自然条件进行开凿。
(4)图一的两座山峰中,较早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哪一座(较高或较低的一座)?该山峰是怎样形成的?
是较高的一座(1524米) ,为东岳泰山;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断层作用形成的断块山(地垒) 。
(5)图二中A 、B 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B 地位于太行山脉山前迎风坡,地处华北平原,降水机率大,年降水量多,故夏季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高;A 地位于太行山脉山后背风坡,地处黄土高原,降水机率小,年降水量少,故夏季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低。
(6)图二所示地区在水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解决该地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库储存丰水期的
水量,以调剂枯水期所需水量;还需要跨流域调水,从空间上调配解决时间上的不足;此外也应节约用水,制定节水措施及规定奖惩办法。
(7)在图一和图二中构成迁移扩散(如传到国外至今仍在发生影响)的文化副区是:
A .燕赵文化副区 B .中原文化副区
C .齐鲁文化副区D .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五、树立信心,应考指导
解高考题时,考生首先心态上不要太紧张。要明确这道题目的主题是什么;分析高考命题老师的意图;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答题的重点和层次;从问题当中确定用哪一章或哪几章知识进行灵活分析,然后根据以上四点来得出答案。地理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先跳过去。此外,还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此外,要注意题目的重点词,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地理学科本身注重考查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意识是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掌握,考生在答地理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题要仔细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一组题的相关性
2.综合题审好题意,表述准确。近几年高考地理学科突出考查学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题中往往隐藏着多种信息,审题的过程就是检索信息的过程,并利用这些信息分析试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审题时不要忽略试题中给出的条件,特别是隐含的信息。当试题与平常练习题类似时,要注意给出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否与过去做过的一样,不可马虎大意。地理语言在表达上决不能用“好像”、“可能”、“大概”来作答。答卷中用词不准确或不完整,也会影响得分。回答问题要抓住关键词,所有填空题的标准答案都源于教材上的准确语言。
3.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地理的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
一、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地形类型、特征和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应用)
(5)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和治理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6)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
(7)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8)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9)地域分异规律等。
2、人文地理:
(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
(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人口、城市、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
3、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二、抓好图表训练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1、等值线图,等高(深)线、等温线、等压线(面) 、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PH 值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2、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3、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附:高2011级文科课堂练习(世界地理)
例:洋流底图下的世界多雾区
(填图任务)
在图中填注:洋流名称及洋流流向。
(探究设问)
图1、图2、图3、图4:
(1)四图中位于西半球的是图。
(2)简述海雾形成与洋流的关系。
(3)四图中海雾的形成均与气候。
(4)四图中气候分布呈南北狭长带状的是图 ,其原因是
(5)四图中该气候分布最典型的地区是,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 (1) 3、 4 l 、 2
(2)如暖空气流到冷海面,或冷空气流到暖海面,暖空气遇冷凝结会形成海雾。
(3)寒 热带沙漠
(4)3、4 受沿岸高山阻挡,气候呈带状分布在西侧沿海
(5)撒哈拉沙漠地区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
三、重视教授解法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 ;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解答地理试题,考生动脑的时间长,而动笔表达的时间短。因此,回答地理试题要做到“审题准确,掌握要领,语言规范,答题迅速”。解答非选择题的要领是: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避免杂乱无章。
3、要仔细读图,熟悉各种图例所表示哪些地理事物,然后再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空间联系。
4、要善于利用图上最基本的三要素(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 和地面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河湖、植被) 及经济要素(如矿产、城市、交通线、各经济部门的符号) ,根据题意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要注意图上有量值的内容,它们是帮助我们进行思考问题的必要的不可忽视的条件。
6、分析时要紧紧围绕题目的要求,问什么就分析什么,没有问的不答,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多余答案。
7、注意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以及地理学原理的关键性词语的叙述。
8、注意运用地理方法论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试题所要求的内容要点,一定要答全,观点和结论要准确。
9、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叙述力求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
附:高中地理答题思路
第二轮 复习 (2011年3月---2011年6月)
一、把握四个基本点
1、搞清“考点”
201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较2009年大纲无变化,估计2011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也无较大变化, 2011年的高考地理命题趋势仍将在继承中有发展,继承过去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会更加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
以考纲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逐一理清考点。
2、 突出“重点”
冲刺阶段的复习,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随着复习的深入,题越做越多、越做越偏、越做越难;二是猜题押题。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实,虽然高考题年年在变,命题情境、角度、题型可以变化、更新,但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
从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看,对主干知识点的考查从未回避。
3、 留心“盲点”
例:(备考2010)06-09年重庆高考未涉及:
地图比例尺、等深线、地形剖面图。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热力状况
洋流
地壳物质组成与运动
自然灾害(台风、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
商业贸易与金融
文化景观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欧洲、大洋洲、南极洲、拉美洲没考大题 06-09年高考大题未考重点国家:日本、巴西、埃及、俄罗斯、澳大利亚。
4、 关注“热点”
所谓地理热点,是指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即关系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环保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国内重大工程建设、台湾问题、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旱灾) 、重大科学考察、国际上的地区冲突、资源与能源(如石油危机与煤矿安全生产) 、国家方针政策(如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发展(如西部大开发) 、国际关系(如中美关系等) 。
时间概念:时事地理是指发生在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的重大地理事件。
学科特色:主要从两方面考虑:(1)有些热点问题不受上述时间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近年来一直是地理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全球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西亚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热点地区) 、中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等。(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色是注重研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因此,凡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 的热点问题应备受关注。
关注热点,首先要学会做有心人,留意新闻媒体和教辅资料,及时收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并加以整理归类,将分散的问题系列化。
地理热点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国家大政、方针:如三农问题、“十二五”规划等;②重大工程建设:如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等;③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成渝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等;④资源、能源问题:如石油问题(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 、水资源问题、清洁能源开发(西气东输二期工程) 等;⑤重大自然灾害:如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2010年8月7日舟曲县泥石流、9月超强台风凡亚比登陆台湾造成重创、“十一”期间,海南普降暴雨、俄罗斯大火等;⑥生态环境问题:如北方沙尘暴、近海赤潮、西南石漠化、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⑦世界盛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4年6月8日至18日对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开幕式、胡锦涛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
次缔约方会议11月29日上午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等;⑧科学考察:如“嫦娥一号”、美国火星考察、南极考察、大洋考察等;⑨世界(中国)热点区域:如巴以冲突、朝鲜半岛问题、两岸关系新发展等;⑩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等。
地理热点问题虽然时效性强,但是某些问题依然具有延续性,如能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合作问题、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对于这些持续时间长、关注程度高的地理热点问题在复习时应多加关注。
热点问题的复习,要避免片面地追逐热点材料本身,要重视“热点回归教材”。课本内容是分析、解决有关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答案的落脚点。所以应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融会点,强化训练那些与热点相关的教材考点。
有两类“热点”值得关注:
(1) 区域合作与发展
例: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日本横滨
举行。
背景材料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简称APEC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
年。APEC 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
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
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APEC 现有21个
成员,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
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
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华台
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背景资料二: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AFTA ) 于1992年提出,现包括原东盟6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和4个新成员国(、、、),共10个国家,陆地总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人口5.3亿。经过10年的构建,原东盟6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其他新成员国也将加快关税的削减速度。
背景材料三: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定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这一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
命题方向:成员国涉及东亚、东南亚、北亚、北美、拉美、大洋洲等区域,仅以东南亚为例可以考查东南亚政区(岛国、沿海国、内陆国、跨洲国、火山国);东南亚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地域类型;菲律宾气候的特殊性;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泛亚铁路与海上运输;克拉地峡开凿与中缅输油管道;南海争端;湄公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等。
(2) 自然灾害:
例:海南国庆期间暴雨成灾
背景资料一:10月上旬,受弱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共同影响,海南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 天气过程。大暴雨持续9天,范围波及15个市县,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达648.3毫米,为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60年中最严重的大暴雨过程。
背景资料二: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30日20时至10月10日08时,琼海、文昌、万宁、陵水、海口、定安、琼中、保亭和屯昌等9个市县共122个乡镇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800毫米,其中定安、文昌、海口、陵水、琼海、琼中和万宁共77个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1000毫米,有11个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1400毫米,文昌文城镇南阳小学达到1754.3毫米。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达648.3毫米,是常年同期(93.1毫米) 的6倍,为历史同期最多值,也突破历史以来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最高记录。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9天,突破我省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大暴雨天数。大暴雨影响范围波及15个市县,为历史最大范围的大暴雨过程。
背景资料三:海南出现此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的原因何在? 据气候专家分析,今年前期5—9月,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对流活动总体偏弱,台风活动显著偏少。同
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范围异常偏大,受此海洋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我省前期基本表现出温高雨少的气候特征。9月末开始,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海洋大气运动出现突然调整,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明显北抬,使得南海北部热带对流活动进入活跃阶段。同时,受冷空气活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减弱,撤出海南及其邻近地区,我省附近被一稳定少变的热带低压系统控制,导致异常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的发生。
背景资料四:造成几十年不遇暴雨的原因 ,一是近20年来,地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大气的环流、水流循环等受到影响,造成雨水在局部、短时期的变化增大了;二是城市化的影响很大,碳排放增加、热岛效应明显,局部温度急剧变化,易造成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局部极端降水的频率确实增加了。
命题方向: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暴雨影响范围及位置特征;海南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影响、防御;海南地理环境特点;海南开发建设方向等。
二、牢记主要地图,强化识图能力
地理学科对地图的考查始终是个重点。地图考查的类型不同,答题角度也不同。对于等值线图,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弯曲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等,在读懂和充分理解图的前提下,再下判断日期,从而推断其他问题。区域图往往考查学生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要根据试题中的信息,确定所给图在地球上的位置。再者是充分利用图例等信息解题。
1、 识记特殊经纬线及附近地理事物
表2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表3七大洲的经纬度范围
表4中国主要的经纬线及其重要的地理事物
2、 落实主要的专题地图
要熟悉世界政区、世界地形、世界气候、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自然带、中国政区、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水系、中国铁路网、八个重点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区域、中国主要矿产地、水电站(尤其关注长江、黄河、珠江上的大型电站)等重要地图。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专题地图过程中,要注重“3W ”(what 、where 、why )方法应用,以世界气候类型图中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
What —明确主题 Where---对应地域 Why —辨析成因
三、培养迁移能力 1、以凌汛为例: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一年发生在冬初、春初两个时段。解决办法(略)。
迁移方向:①其他有凌汛的河流:西伯利亚三大河、松花江、圣劳伦斯河
②凌汛与沼泽形成的关系
(黄河凌汛→鄂毕河凌汛→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沼泽→沼泽形成条件→川西高原的沼泽)
2、高考实例:(2007重庆文综,39)分析图11中,A 、B 区域年降水量特别丰沛
的主要原因。
四、旧卷整理,适当练习
重温旧题,查阅错题档案。可以安排在高考前三四天之前完成这项任务。凡是做错的题,可能是自己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的缺陷之处,对错过的题重新看一遍或再做一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的加深。
在冲刺复习中,最好以梳理、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为主,以练习为辅。要侧重从宏观上把握,要在一、二轮复习的基础上“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即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系统的知识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线与线纵横联系,构成厚实稳固的地理知识“面”,这是高考地理复习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 近年高考题“能力立意”更为突出,呈现形式多是“提供资料、设计情境、考查能力”,侧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冲刺复习阶段,应通过做适量的经典例题、高考真题,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思维模式。
选择练习的题目应注意:题量适中;不选偏、难、怪题;突出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选择综合性强、比较类题目。 附:地理综合思维训练
例题:读“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地貌类型示意图(图一)”及“华北部分地区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示意图(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冲积平原是什么平原?具备哪些主要地形特征?
图中的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坦荡开阔。 (2)该平原的形成与我国哪个地形区有密切联系?请说明该平原的形成原因。
华北平原形成与黄土高原有密切关系。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古代沉降的海湾,被流经黄土高原上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的各支流等) 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 (3)观察图中运河,当时开凿运河在选址时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古冲积扇的东部边缘与侵蚀低山的西部边缘之间为低洼地带,形成一系列湖泊,运河即利用这一地带的自然条件进行开凿。
(4)图一的两座山峰中,较早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哪一座(较高或较低的一座)?该山峰是怎样形成的?
是较高的一座(1524米) ,为东岳泰山;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断层作用形成的断块山(地垒) 。
(5)图二中A 、B 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B 地位于太行山脉山前迎风坡,地处华北平原,降水机率大,年降水量多,故夏季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高;A 地位于太行山脉山后背风坡,地处黄土高原,降水机率小,年降水量少,故夏季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低。
(6)图二所示地区在水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解决该地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库储存丰水期的
水量,以调剂枯水期所需水量;还需要跨流域调水,从空间上调配解决时间上的不足;此外也应节约用水,制定节水措施及规定奖惩办法。
(7)在图一和图二中构成迁移扩散(如传到国外至今仍在发生影响)的文化副区是:
A .燕赵文化副区 B .中原文化副区
C .齐鲁文化副区D .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五、树立信心,应考指导
解高考题时,考生首先心态上不要太紧张。要明确这道题目的主题是什么;分析高考命题老师的意图;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答题的重点和层次;从问题当中确定用哪一章或哪几章知识进行灵活分析,然后根据以上四点来得出答案。地理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先跳过去。此外,还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此外,要注意题目的重点词,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地理学科本身注重考查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意识是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掌握,考生在答地理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题要仔细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一组题的相关性
2.综合题审好题意,表述准确。近几年高考地理学科突出考查学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题中往往隐藏着多种信息,审题的过程就是检索信息的过程,并利用这些信息分析试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审题时不要忽略试题中给出的条件,特别是隐含的信息。当试题与平常练习题类似时,要注意给出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否与过去做过的一样,不可马虎大意。地理语言在表达上决不能用“好像”、“可能”、“大概”来作答。答卷中用词不准确或不完整,也会影响得分。回答问题要抓住关键词,所有填空题的标准答案都源于教材上的准确语言。
3.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地理的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