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诗歌的力量

  张怀存从事儿童诗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一些诗作,尤其是幼儿诗,已广泛引起众多诗家的关注。读张怀存的诗,如春风般扑面而来,感到清新和愉悦。   真正见到张怀存,是在广东的一次会议上。与她聊天,她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起儿童诗。我从她的谈话间似乎意识到,她与儿童诗已结下不解之缘,她甚至对儿童诗已完全陷入一种痴迷的程度。从她的谈话中得知,她不但写儿童诗,也画儿童画,她是儿童诗诗界罕见的一手写诗、一手作画的人。   不知是她的诗给她的画提供了优美的意境,还是她的画为她的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想,她的诗和画,原本就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硕大的瓜。   诗歌品质的优劣,我想关键是在诗歌的语言。张怀存的诗,语言是极富特色的。      凝聚与扩张   我们常说,诗的感觉和知觉,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知觉,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感觉的变异上。那么,它又是怎样变异的呢?它表现在两个极端,一是高度凝聚,二是高度扩张。诗人张怀存深谙这一点,她的诗是凝聚与扩张的结合。我们不妨看看她的诗《小鸟的眼睛》的第一部分:   小鸟/一只/两只/三只/它们飞来了/从绿绿的树梢/从蓝蓝的天空//树上全是房子/好多好多的房子呀/我和哥哥站在树下/看小鸟飞进我们做好的房子里/瞧/那些五颜六色的小房子//你住那里它住这里/我和哥哥抬着头/给小鸟选房子呢//风儿笑了/树儿笑了/我笑了/哥哥笑了//小鸟的眼睛/看到/全世界都是欢乐   从这首诗的前半部,可以看出诗人在尽量凝聚自己的感觉,尽可能把全部的感觉向一两种知觉集中。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感觉凝聚在三只鸟儿身上,这已经够集中的了,但在诗人看来,似乎还不够集中,最后,她竟然集中在小鸟的一个感官――眼睛上。这种高度的凝聚,很像《诗品》里“万取一收”的手法。其实,这首诗,开始是散点,只有三只小鸟;后来,散点逐渐扩大,逐渐增多,树,小鸟的房子,风,我和哥哥;这里便有了点扩张的味道。最后,这些散点归为一点,小鸟的眼睛,这便是高度凝聚了。“万取一收”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不完整的完整。仅仅只有小鸟的眼睛,这看似不完整了,但却使读者产生更主动、更自由、更广泛而且弹性更大的联想,试想,小鸟的眼睛走进了些什么?这便引起读者更大的还原力、想像空间和想像自由。   而这首诗的下半部分,不是采用凝聚的手法,而是反凝聚,故意扩张一点把整体放大:   风儿来了/鸟儿来了/云儿来了/蝴蝶来了//爬在树上的我/摇来摇去//风儿火了/鸟儿火了/云儿火了/树流泪了//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像断了翅膀的蝴蝶/我我……//我不摇啦? 不摇啦/风儿笑了/云儿笑了/鸟儿笑了/小树笑了/我也笑了   你看,风、鸟、云、蝴蝶和我,这里不再是一个散点,而是几个或一束散点。诗人在同一首诗里,既有“收”又有“放”,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想像与变异   幼儿诗,是供幼儿诵唱的诗。幼儿在这一年龄段,智力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写给幼儿的诗首先要有丰富的想像。张怀存曾担任过小学教师,深谙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她的幼儿诗,是大胆的、激情的,乃至是出格的想像。我们不妨看看她的《铅笔树》:   彩色铅笔/是我最心爱的笔/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河流/田野/树林/都是七彩的//到处是铅笔树/五颜六色的铅笔树/它站在画纸上/跳起欢乐的舞蹈//跳呀跳呀/花儿出现了/向我点点头/小草出来了/向我招招手/还有小星星呢/对我眨眨眼/它们大声对我说/我们是彩色铅笔舞出来的   诗人写彩色的铅笔,也是极普通的孩子极常见的用品。可是,诗人并没有就彩色铅笔去写彩色铅笔,而是从铅笔丢失后的一个梦生发开来,写河流、田野、树林都变成了七彩的世界。如果说想像,这也许是想像的第一层次,但诗人并没有满足第一层次的想像。当彩色的铅笔在舞蹈的同时,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雪莱说:“诗使所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想像的变形,是诗人把外部观察和内心的感性直接当成诗的时候,追求的一种想像的超越。   如果说《铅笔树》的想像,是诗人追求一种想像中的变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那么,它的变幅还不够大。她的另一首诗《我的书包》,则变幅更大更强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我把/风儿/海水/装进了书包//我把/花儿/早晨的阳光/装进了书包//我把/老师的声音/同学的笑声/装进了书包//我把/妈妈的爱/自己的梦/装进了书包   书包,也是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要写出新意来,不大容易。怀存这首《我的书包》,所选用的意象,不是“公用”意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也是诗人独具的意象。诗家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肯接受逻辑和语法的规范,即所谓反逻辑、反语法。正如艾略特所说:“扭断语法的脖子”。可我要说反常必须合道,合乎事物的内在逻辑。试想,风儿、海水、花儿、阳光、声音、笑声、爱和梦,都是孩子每天在游戏、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这些有悖理性、有违逻辑的非常之语,是依赖于情理通达的正常之语的。否则,便是“满纸荒唐言”,不堪卒读了。   读怀存的诗,像在绿叶上寻觅到一颗清新的露珠,那般晶莹、那般剔透。这小小的莹光,在阳光下烁烁闪亮,让人惊喜,令人心旷神怡。

  张怀存从事儿童诗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一些诗作,尤其是幼儿诗,已广泛引起众多诗家的关注。读张怀存的诗,如春风般扑面而来,感到清新和愉悦。   真正见到张怀存,是在广东的一次会议上。与她聊天,她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起儿童诗。我从她的谈话间似乎意识到,她与儿童诗已结下不解之缘,她甚至对儿童诗已完全陷入一种痴迷的程度。从她的谈话中得知,她不但写儿童诗,也画儿童画,她是儿童诗诗界罕见的一手写诗、一手作画的人。   不知是她的诗给她的画提供了优美的意境,还是她的画为她的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想,她的诗和画,原本就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硕大的瓜。   诗歌品质的优劣,我想关键是在诗歌的语言。张怀存的诗,语言是极富特色的。      凝聚与扩张   我们常说,诗的感觉和知觉,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知觉,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感觉的变异上。那么,它又是怎样变异的呢?它表现在两个极端,一是高度凝聚,二是高度扩张。诗人张怀存深谙这一点,她的诗是凝聚与扩张的结合。我们不妨看看她的诗《小鸟的眼睛》的第一部分:   小鸟/一只/两只/三只/它们飞来了/从绿绿的树梢/从蓝蓝的天空//树上全是房子/好多好多的房子呀/我和哥哥站在树下/看小鸟飞进我们做好的房子里/瞧/那些五颜六色的小房子//你住那里它住这里/我和哥哥抬着头/给小鸟选房子呢//风儿笑了/树儿笑了/我笑了/哥哥笑了//小鸟的眼睛/看到/全世界都是欢乐   从这首诗的前半部,可以看出诗人在尽量凝聚自己的感觉,尽可能把全部的感觉向一两种知觉集中。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感觉凝聚在三只鸟儿身上,这已经够集中的了,但在诗人看来,似乎还不够集中,最后,她竟然集中在小鸟的一个感官――眼睛上。这种高度的凝聚,很像《诗品》里“万取一收”的手法。其实,这首诗,开始是散点,只有三只小鸟;后来,散点逐渐扩大,逐渐增多,树,小鸟的房子,风,我和哥哥;这里便有了点扩张的味道。最后,这些散点归为一点,小鸟的眼睛,这便是高度凝聚了。“万取一收”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不完整的完整。仅仅只有小鸟的眼睛,这看似不完整了,但却使读者产生更主动、更自由、更广泛而且弹性更大的联想,试想,小鸟的眼睛走进了些什么?这便引起读者更大的还原力、想像空间和想像自由。   而这首诗的下半部分,不是采用凝聚的手法,而是反凝聚,故意扩张一点把整体放大:   风儿来了/鸟儿来了/云儿来了/蝴蝶来了//爬在树上的我/摇来摇去//风儿火了/鸟儿火了/云儿火了/树流泪了//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像断了翅膀的蝴蝶/我我……//我不摇啦? 不摇啦/风儿笑了/云儿笑了/鸟儿笑了/小树笑了/我也笑了   你看,风、鸟、云、蝴蝶和我,这里不再是一个散点,而是几个或一束散点。诗人在同一首诗里,既有“收”又有“放”,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想像与变异   幼儿诗,是供幼儿诵唱的诗。幼儿在这一年龄段,智力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写给幼儿的诗首先要有丰富的想像。张怀存曾担任过小学教师,深谙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她的幼儿诗,是大胆的、激情的,乃至是出格的想像。我们不妨看看她的《铅笔树》:   彩色铅笔/是我最心爱的笔/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河流/田野/树林/都是七彩的//到处是铅笔树/五颜六色的铅笔树/它站在画纸上/跳起欢乐的舞蹈//跳呀跳呀/花儿出现了/向我点点头/小草出来了/向我招招手/还有小星星呢/对我眨眨眼/它们大声对我说/我们是彩色铅笔舞出来的   诗人写彩色的铅笔,也是极普通的孩子极常见的用品。可是,诗人并没有就彩色铅笔去写彩色铅笔,而是从铅笔丢失后的一个梦生发开来,写河流、田野、树林都变成了七彩的世界。如果说想像,这也许是想像的第一层次,但诗人并没有满足第一层次的想像。当彩色的铅笔在舞蹈的同时,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雪莱说:“诗使所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想像的变形,是诗人把外部观察和内心的感性直接当成诗的时候,追求的一种想像的超越。   如果说《铅笔树》的想像,是诗人追求一种想像中的变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那么,它的变幅还不够大。她的另一首诗《我的书包》,则变幅更大更强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我把/风儿/海水/装进了书包//我把/花儿/早晨的阳光/装进了书包//我把/老师的声音/同学的笑声/装进了书包//我把/妈妈的爱/自己的梦/装进了书包   书包,也是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要写出新意来,不大容易。怀存这首《我的书包》,所选用的意象,不是“公用”意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也是诗人独具的意象。诗家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肯接受逻辑和语法的规范,即所谓反逻辑、反语法。正如艾略特所说:“扭断语法的脖子”。可我要说反常必须合道,合乎事物的内在逻辑。试想,风儿、海水、花儿、阳光、声音、笑声、爱和梦,都是孩子每天在游戏、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这些有悖理性、有违逻辑的非常之语,是依赖于情理通达的正常之语的。否则,便是“满纸荒唐言”,不堪卒读了。   读怀存的诗,像在绿叶上寻觅到一颗清新的露珠,那般晶莹、那般剔透。这小小的莹光,在阳光下烁烁闪亮,让人惊喜,令人心旷神怡。


相关内容

  • 检验你写的诗歌
  • 怎么检验你写的诗歌? (1):诗歌不论如何"跳跃",但绝对不能没有逻辑! (2):每一个语言都指向同一义,诗歌就会缺乏张力. (3):很多诗,你的诗歌语言表诉的是真的,缺点就在于你的语言有种流行歌词的韵律,得现成的.而不是你自己精心锤炼得来的,这就是你的要害,它导致的结果就是,会 ...

  • 说木叶说课稿
  • <说'木叶'>说课稿 杨鹏 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 ...

  • 雪莱[西风颂]的语言艺术风格评析
  • 摘 要:在诗歌<西风颂>中,雪莱借助西风这一形象深刻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在他看来,诗人能够对难以琢磨的灵感加以表述,能够发现未来在现在世界的投影,能够不受约束的推动一切向前发展.<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他战斗的檄文和 ...

  •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 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 ...

  •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姚桂招 易 宁 姚耀飞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静" ...

  • [精品][黄河颂]教学反思
  • 篇一:<黄河颂>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 ...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 ...

  • 诗篇:向经典致敬
  • 文学艺术家的经典意识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毫无疑问,陆健是中国当代诗人中较早具有这种意识的.早在199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城与门>便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著名诗歌理论家沈奇曾在<诗城独门――评陆健诗集>一文中,就认为"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特异不凡的独在之门, ...

  •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 唐诗繁荣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