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和艺术特征分析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艺术特征研究

学 生:肖国安

学 号:20101711

指导教师:彭辉

专 业:新闻学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O 一四年六月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Rural Teleplays

Undergraduate: Xiao Guoan

Student ID: 20101711

Supervisor: Prof. PengHui

Major: Journalism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4

摘 要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基于以农为本的基本国情,文化艺术作品中自带了中国的乡土味道。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面对大众对现代文化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更好的在社会中演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色尤为重要。新世纪环境下,随着政策、市场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农村题材电视剧摆脱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在创作思维上进行创新突破,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的出路,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利益竞争的充斥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如何突破类型化的批量化生产,需要在市场需求和文化艺术追求的纯粹性上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面对中国的乡土性国情,从业者和传播者理应去开辟新的受众群体,一味固守成规,不能与时代接轨,对行业而言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禁足。如何更好的吸取学院派等其他派别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身内涵建设更为突出。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 媒介, 文化消费, 艺术特征

ABSTRACT

Rural Chinese drama is an unique type of TV drama in China, which is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of agriculture-oriented policy and brings about strong local atmosphere in relating art work.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pursu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Rural Chinese drama, as powerful mass media,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ducting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new era, within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and marketing economy,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this sort of drama transfers from static type into new format with varying innovations and creations,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Living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ng environmen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Rural Chinese drama ,which faces the reality of breaking through mass production, needs to balance between the marketing request and artistic purity.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reality of national agriculture-oriented situation, producers and transmitters, as pioneers to get in touch with new times and catch up with it step, whether in the goal, th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absorbing new ideas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realms, need to locate new potential audience with innovative passion and thinking methods relentlessly.

Key words: Rural teleplays, Medium, Cultural consumption, Artistic features

目 录

中文摘要 .............................................................................................. Ⅰ ABSTRACT . ......................................................................................... Ⅱ

一 绪论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文献综述 . ................................................................................... 2 (三)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 ..................................................................... 3

二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环境 . .................................................... 4 (一)作为媒介文化的社会导向性 . ............................................................ 4 (二)新形势下的矛盾和机遇 . .................................................................. 5

三 现代文化消费中的农村电视剧 . ........................................................ 7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文化语境 . ........................................................ 7 (二)意识形态特征分析 .......................................................................... 8 (三)新世纪的影响因素探析 .................................................................... 8 1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受众是各阶层大众 ................................................. 9 2物质决定意识,创作者需要深入农村 .................................................. 10 3形象化的进程中过于单一,与新世纪的现实融合的作品缺乏 ..................... 10

四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 ................................................... 11 (一)源于现实的艺术取向 ..................................................................... 11 (二)类型化的通俗性叙事 ..................................................................... 12

(三)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的结合............................................................. 12

(四)学院派批判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 14

五 结语 ................................................................................................. 15

六 参考文献 . ......................................................................................... 16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在整个的时间轴上呈现的波动起伏,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是,新时代环境下, 国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得到社会和电视行业的广泛重视。2009—2013年,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相关评选项目正式提到国家层级的高度,中国电视艺术协会、农业频道等其他单位联合组织“金牛奖”的评选,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个广阔平台。

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放眼于中国庞大的农业大国的基础,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引导,让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世纪的“新”农民。作为艺术,这些表象上看没有直接的联系,实际文化在现在信息时代有着其他社会形势无可替代的作用。用新技术、新思想创作新作品,推动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以及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表一:农村剧的发展现状

表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类型统计

(二)农村剧研究文献综述

“三农”一直是中国历届政府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题材电视剧取材于农村,也应该重点去考虑如何让作品真实的贴近真正的农民、农村和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优秀作品出现的荧屏上。创作者贴近“农”字的同时,跟风现象严重,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日趋恶化,熟知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荧屏热捧的对象,但是,西北、南方等区域的相应题材的弄粗题词啊电视剧少之又少,很少有被大众广泛传播的作品。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各方面研究自开始以后的创作阶段中都存在趋同的现象,东北题材电视剧的时间段的流行,研究者许多针对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进行进行人文、创作题材、展现手法以及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逐渐在这个过程中,从某一方面展开论述,或论其创作趋势、创作风格,或就东北剧的热播展开分析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一种默认的惯性,这种盲目性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加之,市场主导市场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实际利益不断的腐蚀文化的本真,让许多创作者迷失方向,给研究者造成一些假象,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批评建议方面,没有能够和其他学科一样汲取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

由仲呈祥、张新英执笔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简述》,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新旧对比中的未来展望、改革阵痛与矛盾呈现、边缘状态下的挣扎与守望以及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时代召唤下复苏。来讲述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历程,在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重获新生,再不断听取外界批评的声音,也在尝试增加本身的艺术分量。就如同薛晋文、曾庆瑞的现实深广度的缺失、人物主体性的匮乏;这种境况虽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新世纪这种寻新的意识已经开始蔓延。大陆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都习惯用陈旧的思

维进行模式化的创作,鲜有对乡村文化特性与精神属性真心实意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这种行业状态不能够实现文化时新和传统的结合突破。

面对农村电视剧,应该看到问题和机遇的并存,从业者理性的分析探讨才是给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做出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贡献。目前,社会各方面营造的大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非常优越,加之工业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的更新,发展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具备,为什么没有经典呈现。农村题材电视剧传统化的叙事是否该照搬照抄,研究者和创作者在自己的理论中都有涉及,但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已经不具备理论的价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世界有目共睹,但是随之而来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更值得思考,现在的创作者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也没有注意到应该让农村题材电视剧走进青年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使得自己给自身装上了本不存在的禁锢。

(三)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对农村电视剧的发展追溯,展现农村剧的发展状态。结合当下新时代的数据和传播等特点,探讨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潜力与潜在的风险。重点研究农村电视剧发展的不平衡,艺术以及人文关怀等特征的欠缺,为农村电视剧新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本文第一个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新时代电视剧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认可同时所辅助的一些活动,把传播的理念结合起来。

其次,本文第二个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整体与部分的研究方法,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了宏观之上的细节研究。

最后,本文第三个创新之处在于与学院派电视剧进行批评的结合,期望达到一种电视剧之间的文化创作互补。

二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环境

电视剧作为一种类型化突出的媒介。电视剧承载着传播价值、引导社会的效用;农村题材电视剧根植于中国庞大的农业大国的现实;作为一种媒介,在社会传播类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接地气的、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以及时代进步中农村变化的一个视窗。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到新世纪《乡村爱情》的热播,大众透过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见相对应时代的一些特征。而其中的人物从其根本来讲,是影射同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民灵魂深处的品质。《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作为“老好人”、《泥土》中地委书记的女儿郭秀扎根农村的优秀青年都是在弘扬农民特有的质朴。与此同时,通过这些来与社会出现的恶习形成对比,从而进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紧跟时局不断的变化。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其发展嬗变中也不断开拓新的视角,其表现内容更加深入,美学风格和艺术形态渐趋丰富,表现视角更加多元。1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以后,思想上的开放创新,《瓜儿甜蜜蜜》、《结婚现场会》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大众眼前的各类荧屏上,与早期的《一口菜饼子》的叙事方式等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对比。80年代后期,电视剧的发展没有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辉煌之后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被时间往前推着走,农村题材2001年在电视剧22231集中只争的9104集的席位;此时的中国的电视剧,更多是站在原来的高度上挣扎、反思。统筹城乡发展等针对农村发展政策的提出,许多媒介的视野也转向农村,向农民身上下注。电视剧的选材也随着“三农”政策深入农村、农民、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高峰。《乡村爱情》等具有东北特色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批量化生产,东北题材的优秀作品与优秀的演员阵容迅速占据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版面。

(一)作为媒介文化的社会导向性

电视剧于媒介的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文化,通过对生活事件的选择再组合,按照一定的序列加注一定的文化艺术,以激发特定的情感,来显现社会的价值观。电视剧艺术文化学的结构,自始至终都洋溢着文化审美的精神,是一种蕴聚了人的本能力量、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品格和意识形态的具有文化审美精神的“有意1 仲呈祥 张新英执主编《辉煌历史 激情展望——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简述》

味的形式”,具有不同于人的一般快感的“文化审美情感”。2基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群基数,农村题材电视剧展示的是时代前进中中国农村的真实和形象,通过传播,大众看到荧屏上的画面,就是通过这些自身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特点在本能的凝聚人的情感,传达正确的、国家所倡导、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求创作人员是真实的去过农村、体验过农业、了解农民,以此为根据,在叙事以及演员的塑造上都不至于脱离社会真实,能够建构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

进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宽松。国家相关部门也对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播放做出规定,给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传播给出了广泛传播的途径。国家广电总局对农村题词电视剧价值观的引导和把控较之以前,更加注重,因此从大的政策角度分析,新世纪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再者是由地方宣传部门主动带头进行农村剧的拍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如《焦裕禄》等的拍摄,时下从上至下有着一个全面的环境正在构成体系化的组织来推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选材、创作和传播。

(二)新形式下的矛盾和机遇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在整个的时间轴上呈现的波动起伏,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国产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得到社会和电视行业的广泛重视。不断出现的由国家多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水平的评选和交流活动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开放,对于从业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交流互动舞台。与此同时,农村题材作为一种艺术,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在机遇和矛盾中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或许将永远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思考的问题。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速度在新世纪迅速拓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拉大的现实和“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农村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正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最好媒介,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9亿的农民的现实,走进农村,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品质,成为艺术、文化等不可或缺的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承载着反映现实农村生活、引导人们精神生活、对文化进行宣导的作用,从而从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结构模式、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精神阵地的搭建。现实主义要求农村题材电视剧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浓郁,《插树岭》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回归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剧中朝阳、红叶、蓝天展现的现实生活的美感;用琐碎的小事组合,来表现主题的深刻,都从现实的角度2韩骏伟、周月亮,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20页

出发,打造了《插树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源于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化的艺术作品,而厚重的现实感又使其成为一段艺术化的生活。电视剧本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市场经济的形式下,不能过分的为了利益去迎合低趣味和心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处在一种博弈之中。

三 现代文化消费中的农村电视剧

马克斯·韦伯曾经讲过,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中之物。而大众统一被称为文化人,在自己的前进过程中针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人分类,如艺术家、知识分子、学者、媒介人形成而不断消解。面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大众在消解其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国的电视剧不仅是一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镜子,同时更体现着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把电视剧投射在市场中,其收视率、播出频率、播出时间等在反映作品本身好坏的同时,道出了时代前进中人们对电视剧艺术的消费理念。

农村题材电视剧和其他的其他商品一样,经历过后现代主义的斥责和选择,面对文化竞争的潮起潮落,呈现出时代和年龄直接选择的差异。社会阶层和年龄的差距使得各自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存在区别,按照目前社会普遍对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北京大学通过2012年对文化消费的调研,结果表明现代社会中年白领将自己可支配资金更多的花费在社会文化消费产品上。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文化语境

电视剧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由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物质所决定。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自1958年诞生之初,作为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品,进入社会视野被人们接受,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蜕变,市场经济占据成为社会主导。在电视剧的行业里面,面对市场第一要求其生存成为根本,电视剧的商品属性越来越突出。选题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面临的挑战也在新世纪愈加严重,经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徘徊反思,东北题材的农村电视剧成为荧屏上一股热浪,被大众接受,同时也创下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历史性的高潮,整个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呈现出一篇繁荣的景象,个性明显的去表现农村干部以及农村妇女的形象,如《大村官》、《干部》、《郭秀明》、《古村女人》等。

市场的时效附加在原有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上面,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视剧的一种累赘和枷锁,市场带给农村电视剧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原有的艺术特色。商业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去达到收买其他的目的,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农村剧也成为商品被操作者买卖、交换,原有的创作信念和理想被逐渐庸俗化。更多的不是在为了纯粹的创作去制作,疯狂的技术让电视剧批量化生产,商业性、通俗化、娱乐性更多的取代作为艺术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形象性、审美

性,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社会性语境更多的占据了语言性语境。

(二)意识形态特征分析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单纯的空洞,现实、思想、阶级、独立和依赖成为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意识形态的现实性要求必须要在批判中去搜寻属于自身的统治核心,盲目的遵从其他会丧失自己的思想价值,任何事件和产品,人们都会想办法为它量身定做一套属于该事件和产品本身的思想体系,农村题材电视剧要在荧屏的众多题材剧目中占据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必须在思想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系。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源于农村的真实,反映的是农民这个阶层的现实,从意识形态角度观察,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是农民阶层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种渠道、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源于社会最基层的思想积累,决定着自身的相对于其他的独立性。农村题材电视剧从自身作品的定位上看,是比较狭窄的,大多数作品是脱离了青年群体,造成一种青年不喜欢关注这类型的电视剧这样一种假象。但是事实并未如此,2014年上映的《大村官》就是反驳这种假象的最好例证,电视剧中的大学毕业生孙浩然,跟现在很多的城市青年一样,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基层当了村官,带着当地人民发家致富,初出茅庐的狂妄被后来的踏实稳重逐渐取代,通过农村题词电视剧这种媒介展现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基层建设的良好风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等政策和倡议的社会实际动态的体现。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任何的意识形态必须依赖于所在领域真实的社会存在。不论农村电视剧会做出怎样的大突破、怎样创新,农民、农村以及农业的存在是一种深入该题材电视剧灵魂不可抹去的印记。在形成当今中国独有的名词大学生村官题材,紧抓大学生进村进社的现实,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和依赖关系。

(三)新世纪的影响因素探析

费孝通提到过,中国的社会从最基层来分析,自带了一种乡土文化,也就是乡土性。从几千年的历史中窥探中国,更多是与“农”字在打交道,进入新世纪,中国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是也没有离开庞大的农民基数。乡土性的底子决定中国的许多艺术创作自带了根植于骨子里面的气息,农村题材电视剧也是属于之一。许多的创作者在前进的过程中,带着这种乡土的底子在一起发展,此种做法是提倡的;同时,太多的创作者试图

扔掉这种骨子里面的气息,也就给自己的作品生硬的附加上一些所谓的潮流元素,实际艺术的气味已经渐行渐远。

1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受众是各阶层大众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应该是、本质也是社会各个阶层大众。新世纪的农村电视剧发展随着政策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快速向前迈进,但是区域间的不平衡日益严重。作为艺术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同一个社会中、同在一个国度中,不应该明显的区分西北、东北、南方等区域,东北地方特色的农村电视剧赢得广大观众的掌声,形成了一种中国荧屏农村题材电视剧唯有东北剧的假象,许多的创作公司因此一度过分的推崇传播东北剧,这种区域的不平衡不利于整体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好的主题一方面是对社会以及时代的认识和观察,中国在2006年免除农业税,提出新农村建设,而这些不断的出台的政策措施都是基于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的人民公社化以及后来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艺术要基于现实,但又要高于现实,基于现实意味着创作不能过于理想化,变为充满幻想的无稽之谈;又要高于现实,因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一种媒介,应该起到服务社会,让大众可以在里面看到希望,可以给社会各个群体一种精神积极的指引。理查德·布鲁姆讲过,广告可以随时随地的穿插于每一部电视剧中,但是每一个段落中间都应该给受众提供一定的惊喜和意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因此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剧应该面向大众,不要用生硬的“文学性”、“陌生感”以求增加电视剧的艺术性,而造成电视剧本身与受众的偏离。

农村题材电视剧过分追求地域特色,方言、地方鲤鱼大量出现在剧中,伴随着诸多的脏话同时出现,当下这种态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迎合大众的窥探心理和好奇心,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语言的不文明、不检点的生活作风画面出现,让原本洁净高雅的艺术变得粗俗,甚至低俗。机械性的去为了谋取利益进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让原本引导大众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不覆存在。

2 物质决定意识,创作者需要深入农村

没有经历农村生活,没有研究过农村的变迁,没有体会过农民的24小时,只是静静待在城市里面去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该如何去创作,待在城市里面永远看不到农村的变化,脱离了实际的创作也会丧失物质原有的品位。“花团锦簇的富贵气象并不能遮蔽农村中仍然存在的精神与物质贫瘠,温情脉脉的流水叙事之轻已

3不能承受’三农问题’的种种尖锐和沉重。”创作者应该反思为什么每年农村电视3倪雪礼,《大众叙事中的农民心灵史书写》[J],文艺报,2009年3月29日

剧如此“批量化生产”,如此批量化的作品却没有让世界称赞的作品?中国农民的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在拥有封建腐朽的同时,也有着传统质朴的文化。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农民也精神中也注入了许多新世纪元素。这种精神的不断蜕变需要创作者进入第一线去体验,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的受众希望看到这些原汁原味的素材。

3形象化的进程中过于单一,与新世纪的现实融合的作品缺乏

《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女人进城》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少有突破,如《刘老根》中的塑造的招商引资从而带着农民致富的形象,之后的《乡村爱情》等多部作品都喜欢沿用这类型进行创作,缺乏创新。与之相反,《大村官》中的孙浩然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与现在国家与大学生之间的政策形成了良好的一个对应,而且从现在物质充足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的现实做出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演员选择方面,以往的《静静的白桦树》,以及东北剧的代表演员大多选择地域特色突出的人员来出演,很少能够与青年人群接轨,《大村官》中孙浩然选择在《北京爱情故事》中出演的青年演员贺刚,这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新世纪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可以去了解政策、了解当下青年群体和其他阶层的工作和分布状态,从而适应当下社会复杂和个性交错的大众传媒时代,更好的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形象的单一,造成作品灵魂的欠缺,不能够实现与观众的心理的一拍即合。纵使使用了大量的民风诙谐、戏谑的素材去吸引广大受众,这种批量化生产类型化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没有推陈出新,一味的“传承”以前的艺术创作风格,没有前期对内容、人物塑造、创作手法等进行细致的探索,没有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实质性的材料,后期的缝补无法最终无法填补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一)源于现实的艺术取向

农村题材电视剧反映的是农村的真实,一种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生场景的再现,没有拍摄电影过多手法的修饰。《乡村爱情》之所以可以放大在很多的电视频道中,是因为它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的剧情和人物,实实在在的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东北生活。剧中刘能该角色小心眼、小自私的特征,谢永强和王小蒙的爱情故事、王大拿和刘大脑袋等个性化特征,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可以对应到现实农民身上,整个电视剧没有其他都市剧的大场景和大制作。因为真实,大众在荧屏前看到的就是一个自己的形象;因为现实,收视率不断高升,《乡村爱情》才可以系列化。

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源自社会存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只是众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从前期的选材编剧,能够融入中国的乡土文化,体现真实性;反映农村的真实,要依赖生活化的剧情。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乡土文化加入了诸多新的元素,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的变化现在用天来计算,取材现实,就必须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中国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变化,对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以前的不愿意到农村去到现在的愈演愈热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研究。新世纪,鲁迅之前提到的乡间的死生、泥土气息在迅速和城市、工业等紧密结合,农民也不是古人笔下的愚昧无知,高级知识分子伴着科技进入农村成为新型农民;政策不断倾斜,社会各界都在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摆在眼前的事实,造成此种状况的问题究竟在哪?好的题材农村电视剧需要这些时代带来的变化体现在作品中,对新世纪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真实的农村民间的日常文化,从事艺术和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者,亦或是更多的人群可以注重从内视角的角度关照农民,拥有农民拥有自我认知的文化载体这样的主见,从而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构造能够立足于农民的立场去认真看待农民、农村和农业,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农民对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效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了居伊·德波所说的,现代社会的消费被所谓的“娱乐”困惑,社会媒介和受众逐渐偏离自身,原本的批自我批判和创新淡化了,成为了这种迷惑之下的“奴隶”。

(二)类型化的通俗性叙事

电视剧本身是一种大众叙事的主体,进入21世纪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也面临机器复杂的文化环境,从审美、商业和意义三个层面,依据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性、传统性、道德性来阐释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化。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整体来讲,审美标准还是比较低,诸多作品中的脏话以及不文明的画面带来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消极作用,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在低标准化的要求下生产的产品,虽然可以去填充少部分人的窥探心理,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标准的文化知识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的下降。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独立体系,不能为现在和未来起到传承性效果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经典,亦没有流传的意义。

邻里关系和伦理矛盾成为农村剧创作高潮主要的叙事线索,从而塑造了正反与反派进行任务形象刻画。以家庭为单位的叙事也是类型化过程中的一种,《乡村爱情》是明显的以小家庭为单位,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物和事件,通过邻里关系和家庭矛盾冲突制作情节,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网。新世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在政策上和建设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在传统的叙事方式中有了突破。复杂的邻里关系和伦理矛盾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成为商业寻求观众眼球的一大砝码,通过方言对人物性格刻画,《大村官》中孙浩然在农村收获爱情和事业,《乡村爱情》中刘能家庭、谢永强家庭之间不断的矛盾,诸如此类的情节成为现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法。

(三)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的结合

工业生产催生了现代化电视剧的产生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原有艺术的重新加工。工业带来了不断的技术革新,新媒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剧的生产,视觉效果更加绚丽,为受众营造一种良好的视觉享受。工业生产提倡的是效率和市场,艺术重点是人对物质上升为精神的一种见解和追求;现在工业文明让家家户户待在家中就可以看见世界发生的事情,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大众去欣赏,这就存在了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电视媒介还没有当下如此发达,没有3D 摄像机,甚至早期的电视剧是走进城市去进行这人实地演出,过去对于电视剧的选择没有现在坐在家中拿着遥控器就可以完成,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产生之初还没有录像带,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就是一种奢侈品。早期的电视剧没有广告的植入,艺术家进行电视剧艺

术创作没有太多利益的竞争关系,凭借着自己对农村乡土文化的执着,靠着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一直在进行创作。但是这种纯粹的追求在媒介技术面前逐渐被淡化,工业化伴随着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不是几年完成一部片子,有些画面只需要在摄影棚中进行动作拍摄,加上后期的技术特效就能够完成大众眼前的“巨作”。人作为对媒介的一种延伸,带来的这种技术和文化艺术关系的突变,使得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传播方式的拓展,网络、4G 的运用,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整体来讲,为农村题材电视剧营造的媒介生态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日趋完善。

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是一种互相推动的过程,工业生产可以帮助艺术创作实现更好的创作,艺术追求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工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在此消彼长中共同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中国的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整体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中国目前高文化水平的公民大都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如同《乡村爱情》中的刘能等角色会针对某一件事情与其他农民刻意制造一定的矛盾,并进行言语的“讽刺”,这种现象直接反应的是知识层次和社会认知之间的差距,同时,在一部电视剧中的谢永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回乡创业青年,思想和价值观跟同一家庭中的父亲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矛盾出现的时候,谢永强会在父子之情和邻里关系中间权衡,更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自己的判断。事实证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式的农民还没有在知识层面上达到工业化、信息化所需要的水平,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和媒介技术化的现代,中国式农民的思想还比较滞后,这就给农民和从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者提出了挑战,艺术追求和媒介技术创新带来了优秀的作品,需要相匹配的受众去欣赏;如果没有这样大批量匹配的观众,优秀作品将会给品位较低的作品让出空间,这就是目前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农”字在中国的分量非常重要,是绝大部分经济、艺术的基础,中国式的农村电视剧来源于“农”字,也应该反馈给“农”字身上的农民;社会和政府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措施去培养农民的艺术文化素质,让工业生产催生下的媒介技术和文化艺术拥有一片独立和谐的发展空间。

(四)学院派批判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学院派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是对某一领域比较专业的肯定,通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派与中国电视剧存在真正交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基于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对于艺术、文化等精神文明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对社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要求,伫立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大学

和广电总局注意到这样的趋势,为更好的丰富此类文化,达到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电视剧创作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相继建立电视剧编导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等相应的被学界认可的学位也为影视相关专业开设,此类专业真正的和其他学科一样在高校发展,享受国家相同水平的重视。 学院派作为中国电视剧的新型派别,在中国电视剧的迷茫时期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批评和建议见长,在现实和利益的充斥影视创作电视剧创作圈子的时候,学院派电视剧的出现可谓给到了迷乱的电视剧行业的作用是当头棒喝。作为一种探索,学院派在摸索中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不断前行,高校走出来的学生能否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的电视剧需求,身在象牙塔中的影视创作者每天和着书本的理论打交道,是否了解中国农村现实,尤其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优越的物质条件已经填满了这些大学生“影视爱好者”的眼睛,他们还愿不愿意去低下头、弯下腰去触碰在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农民,这些都是社会在反思的问题。从事实上讲,经过不停的探索,由中国传媒大学、西安曲江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的《小麦进城》,解答了社会和大众的疑问,《小麦进城》通过讲述一位农村妇女进城以及进城之后发生的故事,证明了学院派和现实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成功。

学院派的出现不只是在中国的高等学府去培养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等学历的创作者,也在进行为影视行业、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培养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接班人,如《大村官》中的演员男女主人公及其他演员,大多都是经过学院派的培养进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学院派正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了解社会的底层,步入中国社会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应该随时随地的准备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准备一支清醒剂,谨记学院派以批评和自由见长的舆论特点,去警醒哪些已经迷失在利益竞争中的农村剧创作者或者正在走向次方向的影视从业者。目前从事农村剧创作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大都是在以前在农村当过知青、或者就是由农民成长以来的演员,他们知道农民的生活习惯是怎样,了解过去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面貌,或许他们现在已经成名,走出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但是现在不一定非常了解自己以前生存的土地以及几十年前与自己一起成长的那些人,现在的成果或许已经让他们忘记了之前。这就是学院派在象牙塔中看不到的变化,在提倡批评他人以促使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同时,更应该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学院派担当起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的重任,让学府中的知识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结合,在进步的时代中进行自我批评,如此才能真正的转化学院派的角色,农村题材电视剧才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市场。

五 结语

农村题材电视剧扎根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创新,伴随政策、经济,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从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真正诞生之日起,它的发展呈现波段性上涨,低估和发展高潮跌宕起伏。但是随着新世纪人们物质基础的不断丰富,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高,给传媒行业带了新的机遇,农村题材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复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相关从业者提出了问题,地域间的不平衡、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的缺失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的绊脚石。面对这些问题,传媒人士应该反思要给社会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文化艺术对社会的作用;受众应该提出自己对于精神文化的真正需求,同时应该与时俱进,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运用到电视剧的创作中,让新的血液给传统的农村电视剧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周月亮 韩俊伟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郝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电视剧原理》,曾庆瑞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 《学院派电视剧批评研究》吴素玲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5. 《中国农村电视剧史论》,孙宝国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6. 《电视剧艺术》,严前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 《电视剧艺术论》,刘晔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 《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吴素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0.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曾庆瑞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 《农村电视剧面临转折:略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状与发展》,朱虹,苏品晶,中国电视 2010 第3期

12. 《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审美特征》,孙国强, 2010

13. 《农村题材电视剧“东北现象”研究》,杨成杰, 2013

14. 《农民工题材电视剧论析》,顾志庆,2013

15. 《新世纪农村女性题材电视剧研究》,杨婧,河北大学, 2012

16.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底层叙事手法研究》,亓亮,山东师范大学,2011

17. 《中国乡土电视剧的文化精神解析》,刘维付,辽宁大学, 2011

18. 《19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宁叶乔, 2008

19.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平民形象研究》,周绍芬, 2010

16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艺术特征研究

学 生:肖国安

学 号:20101711

指导教师:彭辉

专 业:新闻学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O 一四年六月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Rural Teleplays

Undergraduate: Xiao Guoan

Student ID: 20101711

Supervisor: Prof. PengHui

Major: Journalism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4

摘 要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基于以农为本的基本国情,文化艺术作品中自带了中国的乡土味道。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面对大众对现代文化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更好的在社会中演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色尤为重要。新世纪环境下,随着政策、市场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农村题材电视剧摆脱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在创作思维上进行创新突破,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的出路,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利益竞争的充斥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如何突破类型化的批量化生产,需要在市场需求和文化艺术追求的纯粹性上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面对中国的乡土性国情,从业者和传播者理应去开辟新的受众群体,一味固守成规,不能与时代接轨,对行业而言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禁足。如何更好的吸取学院派等其他派别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身内涵建设更为突出。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 媒介, 文化消费, 艺术特征

ABSTRACT

Rural Chinese drama is an unique type of TV drama in China, which is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of agriculture-oriented policy and brings about strong local atmosphere in relating art work.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pursu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Rural Chinese drama, as powerful mass media,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ducting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new era, within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and marketing economy,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this sort of drama transfers from static type into new format with varying innovations and creations,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Living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ng environmen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Rural Chinese drama ,which faces the reality of breaking through mass production, needs to balance between the marketing request and artistic purity.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reality of national agriculture-oriented situation, producers and transmitters, as pioneers to get in touch with new times and catch up with it step, whether in the goal, th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absorbing new ideas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realms, need to locate new potential audience with innovative passion and thinking methods relentlessly.

Key words: Rural teleplays, Medium, Cultural consumption, Artistic features

目 录

中文摘要 .............................................................................................. Ⅰ ABSTRACT . ......................................................................................... Ⅱ

一 绪论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文献综述 . ................................................................................... 2 (三)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 ..................................................................... 3

二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环境 . .................................................... 4 (一)作为媒介文化的社会导向性 . ............................................................ 4 (二)新形势下的矛盾和机遇 . .................................................................. 5

三 现代文化消费中的农村电视剧 . ........................................................ 7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文化语境 . ........................................................ 7 (二)意识形态特征分析 .......................................................................... 8 (三)新世纪的影响因素探析 .................................................................... 8 1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受众是各阶层大众 ................................................. 9 2物质决定意识,创作者需要深入农村 .................................................. 10 3形象化的进程中过于单一,与新世纪的现实融合的作品缺乏 ..................... 10

四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 ................................................... 11 (一)源于现实的艺术取向 ..................................................................... 11 (二)类型化的通俗性叙事 ..................................................................... 12

(三)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的结合............................................................. 12

(四)学院派批判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 14

五 结语 ................................................................................................. 15

六 参考文献 . ......................................................................................... 16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在整个的时间轴上呈现的波动起伏,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是,新时代环境下, 国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得到社会和电视行业的广泛重视。2009—2013年,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相关评选项目正式提到国家层级的高度,中国电视艺术协会、农业频道等其他单位联合组织“金牛奖”的评选,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个广阔平台。

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放眼于中国庞大的农业大国的基础,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引导,让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世纪的“新”农民。作为艺术,这些表象上看没有直接的联系,实际文化在现在信息时代有着其他社会形势无可替代的作用。用新技术、新思想创作新作品,推动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以及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表一:农村剧的发展现状

表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类型统计

(二)农村剧研究文献综述

“三农”一直是中国历届政府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题材电视剧取材于农村,也应该重点去考虑如何让作品真实的贴近真正的农民、农村和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优秀作品出现的荧屏上。创作者贴近“农”字的同时,跟风现象严重,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日趋恶化,熟知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荧屏热捧的对象,但是,西北、南方等区域的相应题材的弄粗题词啊电视剧少之又少,很少有被大众广泛传播的作品。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各方面研究自开始以后的创作阶段中都存在趋同的现象,东北题材电视剧的时间段的流行,研究者许多针对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进行进行人文、创作题材、展现手法以及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逐渐在这个过程中,从某一方面展开论述,或论其创作趋势、创作风格,或就东北剧的热播展开分析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一种默认的惯性,这种盲目性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加之,市场主导市场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实际利益不断的腐蚀文化的本真,让许多创作者迷失方向,给研究者造成一些假象,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批评建议方面,没有能够和其他学科一样汲取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

由仲呈祥、张新英执笔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简述》,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新旧对比中的未来展望、改革阵痛与矛盾呈现、边缘状态下的挣扎与守望以及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时代召唤下复苏。来讲述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历程,在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重获新生,再不断听取外界批评的声音,也在尝试增加本身的艺术分量。就如同薛晋文、曾庆瑞的现实深广度的缺失、人物主体性的匮乏;这种境况虽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新世纪这种寻新的意识已经开始蔓延。大陆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都习惯用陈旧的思

维进行模式化的创作,鲜有对乡村文化特性与精神属性真心实意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这种行业状态不能够实现文化时新和传统的结合突破。

面对农村电视剧,应该看到问题和机遇的并存,从业者理性的分析探讨才是给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做出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贡献。目前,社会各方面营造的大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非常优越,加之工业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的更新,发展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具备,为什么没有经典呈现。农村题材电视剧传统化的叙事是否该照搬照抄,研究者和创作者在自己的理论中都有涉及,但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已经不具备理论的价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世界有目共睹,但是随之而来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更值得思考,现在的创作者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也没有注意到应该让农村题材电视剧走进青年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使得自己给自身装上了本不存在的禁锢。

(三)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对农村电视剧的发展追溯,展现农村剧的发展状态。结合当下新时代的数据和传播等特点,探讨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潜力与潜在的风险。重点研究农村电视剧发展的不平衡,艺术以及人文关怀等特征的欠缺,为农村电视剧新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本文第一个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新时代电视剧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认可同时所辅助的一些活动,把传播的理念结合起来。

其次,本文第二个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整体与部分的研究方法,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了宏观之上的细节研究。

最后,本文第三个创新之处在于与学院派电视剧进行批评的结合,期望达到一种电视剧之间的文化创作互补。

二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环境

电视剧作为一种类型化突出的媒介。电视剧承载着传播价值、引导社会的效用;农村题材电视剧根植于中国庞大的农业大国的现实;作为一种媒介,在社会传播类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接地气的、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以及时代进步中农村变化的一个视窗。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到新世纪《乡村爱情》的热播,大众透过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见相对应时代的一些特征。而其中的人物从其根本来讲,是影射同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民灵魂深处的品质。《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作为“老好人”、《泥土》中地委书记的女儿郭秀扎根农村的优秀青年都是在弘扬农民特有的质朴。与此同时,通过这些来与社会出现的恶习形成对比,从而进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紧跟时局不断的变化。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其发展嬗变中也不断开拓新的视角,其表现内容更加深入,美学风格和艺术形态渐趋丰富,表现视角更加多元。1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以后,思想上的开放创新,《瓜儿甜蜜蜜》、《结婚现场会》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大众眼前的各类荧屏上,与早期的《一口菜饼子》的叙事方式等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对比。80年代后期,电视剧的发展没有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辉煌之后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被时间往前推着走,农村题材2001年在电视剧22231集中只争的9104集的席位;此时的中国的电视剧,更多是站在原来的高度上挣扎、反思。统筹城乡发展等针对农村发展政策的提出,许多媒介的视野也转向农村,向农民身上下注。电视剧的选材也随着“三农”政策深入农村、农民、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高峰。《乡村爱情》等具有东北特色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批量化生产,东北题材的优秀作品与优秀的演员阵容迅速占据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版面。

(一)作为媒介文化的社会导向性

电视剧于媒介的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文化,通过对生活事件的选择再组合,按照一定的序列加注一定的文化艺术,以激发特定的情感,来显现社会的价值观。电视剧艺术文化学的结构,自始至终都洋溢着文化审美的精神,是一种蕴聚了人的本能力量、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品格和意识形态的具有文化审美精神的“有意1 仲呈祥 张新英执主编《辉煌历史 激情展望——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简述》

味的形式”,具有不同于人的一般快感的“文化审美情感”。2基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群基数,农村题材电视剧展示的是时代前进中中国农村的真实和形象,通过传播,大众看到荧屏上的画面,就是通过这些自身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特点在本能的凝聚人的情感,传达正确的、国家所倡导、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求创作人员是真实的去过农村、体验过农业、了解农民,以此为根据,在叙事以及演员的塑造上都不至于脱离社会真实,能够建构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

进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宽松。国家相关部门也对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播放做出规定,给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传播给出了广泛传播的途径。国家广电总局对农村题词电视剧价值观的引导和把控较之以前,更加注重,因此从大的政策角度分析,新世纪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再者是由地方宣传部门主动带头进行农村剧的拍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如《焦裕禄》等的拍摄,时下从上至下有着一个全面的环境正在构成体系化的组织来推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选材、创作和传播。

(二)新形式下的矛盾和机遇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在整个的时间轴上呈现的波动起伏,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国产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得到社会和电视行业的广泛重视。不断出现的由国家多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水平的评选和交流活动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开放,对于从业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交流互动舞台。与此同时,农村题材作为一种艺术,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在机遇和矛盾中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或许将永远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思考的问题。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速度在新世纪迅速拓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拉大的现实和“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农村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正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最好媒介,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9亿的农民的现实,走进农村,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品质,成为艺术、文化等不可或缺的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承载着反映现实农村生活、引导人们精神生活、对文化进行宣导的作用,从而从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结构模式、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精神阵地的搭建。现实主义要求农村题材电视剧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浓郁,《插树岭》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回归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剧中朝阳、红叶、蓝天展现的现实生活的美感;用琐碎的小事组合,来表现主题的深刻,都从现实的角度2韩骏伟、周月亮,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20页

出发,打造了《插树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源于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化的艺术作品,而厚重的现实感又使其成为一段艺术化的生活。电视剧本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市场经济的形式下,不能过分的为了利益去迎合低趣味和心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处在一种博弈之中。

三 现代文化消费中的农村电视剧

马克斯·韦伯曾经讲过,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中之物。而大众统一被称为文化人,在自己的前进过程中针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人分类,如艺术家、知识分子、学者、媒介人形成而不断消解。面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大众在消解其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国的电视剧不仅是一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镜子,同时更体现着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把电视剧投射在市场中,其收视率、播出频率、播出时间等在反映作品本身好坏的同时,道出了时代前进中人们对电视剧艺术的消费理念。

农村题材电视剧和其他的其他商品一样,经历过后现代主义的斥责和选择,面对文化竞争的潮起潮落,呈现出时代和年龄直接选择的差异。社会阶层和年龄的差距使得各自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存在区别,按照目前社会普遍对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北京大学通过2012年对文化消费的调研,结果表明现代社会中年白领将自己可支配资金更多的花费在社会文化消费产品上。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文化语境

电视剧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由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物质所决定。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自1958年诞生之初,作为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品,进入社会视野被人们接受,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蜕变,市场经济占据成为社会主导。在电视剧的行业里面,面对市场第一要求其生存成为根本,电视剧的商品属性越来越突出。选题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面临的挑战也在新世纪愈加严重,经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徘徊反思,东北题材的农村电视剧成为荧屏上一股热浪,被大众接受,同时也创下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历史性的高潮,整个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呈现出一篇繁荣的景象,个性明显的去表现农村干部以及农村妇女的形象,如《大村官》、《干部》、《郭秀明》、《古村女人》等。

市场的时效附加在原有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上面,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视剧的一种累赘和枷锁,市场带给农村电视剧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原有的艺术特色。商业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去达到收买其他的目的,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农村剧也成为商品被操作者买卖、交换,原有的创作信念和理想被逐渐庸俗化。更多的不是在为了纯粹的创作去制作,疯狂的技术让电视剧批量化生产,商业性、通俗化、娱乐性更多的取代作为艺术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形象性、审美

性,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社会性语境更多的占据了语言性语境。

(二)意识形态特征分析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单纯的空洞,现实、思想、阶级、独立和依赖成为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意识形态的现实性要求必须要在批判中去搜寻属于自身的统治核心,盲目的遵从其他会丧失自己的思想价值,任何事件和产品,人们都会想办法为它量身定做一套属于该事件和产品本身的思想体系,农村题材电视剧要在荧屏的众多题材剧目中占据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必须在思想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系。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源于农村的真实,反映的是农民这个阶层的现实,从意识形态角度观察,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是农民阶层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种渠道、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源于社会最基层的思想积累,决定着自身的相对于其他的独立性。农村题材电视剧从自身作品的定位上看,是比较狭窄的,大多数作品是脱离了青年群体,造成一种青年不喜欢关注这类型的电视剧这样一种假象。但是事实并未如此,2014年上映的《大村官》就是反驳这种假象的最好例证,电视剧中的大学毕业生孙浩然,跟现在很多的城市青年一样,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基层当了村官,带着当地人民发家致富,初出茅庐的狂妄被后来的踏实稳重逐渐取代,通过农村题词电视剧这种媒介展现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基层建设的良好风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等政策和倡议的社会实际动态的体现。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任何的意识形态必须依赖于所在领域真实的社会存在。不论农村电视剧会做出怎样的大突破、怎样创新,农民、农村以及农业的存在是一种深入该题材电视剧灵魂不可抹去的印记。在形成当今中国独有的名词大学生村官题材,紧抓大学生进村进社的现实,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和依赖关系。

(三)新世纪的影响因素探析

费孝通提到过,中国的社会从最基层来分析,自带了一种乡土文化,也就是乡土性。从几千年的历史中窥探中国,更多是与“农”字在打交道,进入新世纪,中国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是也没有离开庞大的农民基数。乡土性的底子决定中国的许多艺术创作自带了根植于骨子里面的气息,农村题材电视剧也是属于之一。许多的创作者在前进的过程中,带着这种乡土的底子在一起发展,此种做法是提倡的;同时,太多的创作者试图

扔掉这种骨子里面的气息,也就给自己的作品生硬的附加上一些所谓的潮流元素,实际艺术的气味已经渐行渐远。

1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受众是各阶层大众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应该是、本质也是社会各个阶层大众。新世纪的农村电视剧发展随着政策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快速向前迈进,但是区域间的不平衡日益严重。作为艺术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同一个社会中、同在一个国度中,不应该明显的区分西北、东北、南方等区域,东北地方特色的农村电视剧赢得广大观众的掌声,形成了一种中国荧屏农村题材电视剧唯有东北剧的假象,许多的创作公司因此一度过分的推崇传播东北剧,这种区域的不平衡不利于整体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好的主题一方面是对社会以及时代的认识和观察,中国在2006年免除农业税,提出新农村建设,而这些不断的出台的政策措施都是基于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的人民公社化以及后来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艺术要基于现实,但又要高于现实,基于现实意味着创作不能过于理想化,变为充满幻想的无稽之谈;又要高于现实,因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一种媒介,应该起到服务社会,让大众可以在里面看到希望,可以给社会各个群体一种精神积极的指引。理查德·布鲁姆讲过,广告可以随时随地的穿插于每一部电视剧中,但是每一个段落中间都应该给受众提供一定的惊喜和意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因此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剧应该面向大众,不要用生硬的“文学性”、“陌生感”以求增加电视剧的艺术性,而造成电视剧本身与受众的偏离。

农村题材电视剧过分追求地域特色,方言、地方鲤鱼大量出现在剧中,伴随着诸多的脏话同时出现,当下这种态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迎合大众的窥探心理和好奇心,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语言的不文明、不检点的生活作风画面出现,让原本洁净高雅的艺术变得粗俗,甚至低俗。机械性的去为了谋取利益进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让原本引导大众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不覆存在。

2 物质决定意识,创作者需要深入农村

没有经历农村生活,没有研究过农村的变迁,没有体会过农民的24小时,只是静静待在城市里面去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该如何去创作,待在城市里面永远看不到农村的变化,脱离了实际的创作也会丧失物质原有的品位。“花团锦簇的富贵气象并不能遮蔽农村中仍然存在的精神与物质贫瘠,温情脉脉的流水叙事之轻已

3不能承受’三农问题’的种种尖锐和沉重。”创作者应该反思为什么每年农村电视3倪雪礼,《大众叙事中的农民心灵史书写》[J],文艺报,2009年3月29日

剧如此“批量化生产”,如此批量化的作品却没有让世界称赞的作品?中国农民的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在拥有封建腐朽的同时,也有着传统质朴的文化。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农民也精神中也注入了许多新世纪元素。这种精神的不断蜕变需要创作者进入第一线去体验,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的受众希望看到这些原汁原味的素材。

3形象化的进程中过于单一,与新世纪的现实融合的作品缺乏

《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女人进城》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少有突破,如《刘老根》中的塑造的招商引资从而带着农民致富的形象,之后的《乡村爱情》等多部作品都喜欢沿用这类型进行创作,缺乏创新。与之相反,《大村官》中的孙浩然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与现在国家与大学生之间的政策形成了良好的一个对应,而且从现在物质充足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的现实做出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演员选择方面,以往的《静静的白桦树》,以及东北剧的代表演员大多选择地域特色突出的人员来出演,很少能够与青年人群接轨,《大村官》中孙浩然选择在《北京爱情故事》中出演的青年演员贺刚,这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新世纪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可以去了解政策、了解当下青年群体和其他阶层的工作和分布状态,从而适应当下社会复杂和个性交错的大众传媒时代,更好的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形象的单一,造成作品灵魂的欠缺,不能够实现与观众的心理的一拍即合。纵使使用了大量的民风诙谐、戏谑的素材去吸引广大受众,这种批量化生产类型化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没有推陈出新,一味的“传承”以前的艺术创作风格,没有前期对内容、人物塑造、创作手法等进行细致的探索,没有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实质性的材料,后期的缝补无法最终无法填补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一)源于现实的艺术取向

农村题材电视剧反映的是农村的真实,一种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生场景的再现,没有拍摄电影过多手法的修饰。《乡村爱情》之所以可以放大在很多的电视频道中,是因为它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的剧情和人物,实实在在的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东北生活。剧中刘能该角色小心眼、小自私的特征,谢永强和王小蒙的爱情故事、王大拿和刘大脑袋等个性化特征,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可以对应到现实农民身上,整个电视剧没有其他都市剧的大场景和大制作。因为真实,大众在荧屏前看到的就是一个自己的形象;因为现实,收视率不断高升,《乡村爱情》才可以系列化。

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源自社会存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只是众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从前期的选材编剧,能够融入中国的乡土文化,体现真实性;反映农村的真实,要依赖生活化的剧情。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乡土文化加入了诸多新的元素,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的变化现在用天来计算,取材现实,就必须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中国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变化,对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以前的不愿意到农村去到现在的愈演愈热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研究。新世纪,鲁迅之前提到的乡间的死生、泥土气息在迅速和城市、工业等紧密结合,农民也不是古人笔下的愚昧无知,高级知识分子伴着科技进入农村成为新型农民;政策不断倾斜,社会各界都在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摆在眼前的事实,造成此种状况的问题究竟在哪?好的题材农村电视剧需要这些时代带来的变化体现在作品中,对新世纪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真实的农村民间的日常文化,从事艺术和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者,亦或是更多的人群可以注重从内视角的角度关照农民,拥有农民拥有自我认知的文化载体这样的主见,从而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构造能够立足于农民的立场去认真看待农民、农村和农业,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农民对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效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了居伊·德波所说的,现代社会的消费被所谓的“娱乐”困惑,社会媒介和受众逐渐偏离自身,原本的批自我批判和创新淡化了,成为了这种迷惑之下的“奴隶”。

(二)类型化的通俗性叙事

电视剧本身是一种大众叙事的主体,进入21世纪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也面临机器复杂的文化环境,从审美、商业和意义三个层面,依据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性、传统性、道德性来阐释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化。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整体来讲,审美标准还是比较低,诸多作品中的脏话以及不文明的画面带来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消极作用,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在低标准化的要求下生产的产品,虽然可以去填充少部分人的窥探心理,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标准的文化知识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的下降。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独立体系,不能为现在和未来起到传承性效果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经典,亦没有流传的意义。

邻里关系和伦理矛盾成为农村剧创作高潮主要的叙事线索,从而塑造了正反与反派进行任务形象刻画。以家庭为单位的叙事也是类型化过程中的一种,《乡村爱情》是明显的以小家庭为单位,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物和事件,通过邻里关系和家庭矛盾冲突制作情节,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网。新世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在政策上和建设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在传统的叙事方式中有了突破。复杂的邻里关系和伦理矛盾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成为商业寻求观众眼球的一大砝码,通过方言对人物性格刻画,《大村官》中孙浩然在农村收获爱情和事业,《乡村爱情》中刘能家庭、谢永强家庭之间不断的矛盾,诸如此类的情节成为现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法。

(三)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的结合

工业生产催生了现代化电视剧的产生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原有艺术的重新加工。工业带来了不断的技术革新,新媒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剧的生产,视觉效果更加绚丽,为受众营造一种良好的视觉享受。工业生产提倡的是效率和市场,艺术重点是人对物质上升为精神的一种见解和追求;现在工业文明让家家户户待在家中就可以看见世界发生的事情,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大众去欣赏,这就存在了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电视媒介还没有当下如此发达,没有3D 摄像机,甚至早期的电视剧是走进城市去进行这人实地演出,过去对于电视剧的选择没有现在坐在家中拿着遥控器就可以完成,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产生之初还没有录像带,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就是一种奢侈品。早期的电视剧没有广告的植入,艺术家进行电视剧艺

术创作没有太多利益的竞争关系,凭借着自己对农村乡土文化的执着,靠着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一直在进行创作。但是这种纯粹的追求在媒介技术面前逐渐被淡化,工业化伴随着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不是几年完成一部片子,有些画面只需要在摄影棚中进行动作拍摄,加上后期的技术特效就能够完成大众眼前的“巨作”。人作为对媒介的一种延伸,带来的这种技术和文化艺术关系的突变,使得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传播方式的拓展,网络、4G 的运用,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整体来讲,为农村题材电视剧营造的媒介生态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日趋完善。

工业生产和艺术追求是一种互相推动的过程,工业生产可以帮助艺术创作实现更好的创作,艺术追求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工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在此消彼长中共同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中国的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整体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中国目前高文化水平的公民大都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如同《乡村爱情》中的刘能等角色会针对某一件事情与其他农民刻意制造一定的矛盾,并进行言语的“讽刺”,这种现象直接反应的是知识层次和社会认知之间的差距,同时,在一部电视剧中的谢永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回乡创业青年,思想和价值观跟同一家庭中的父亲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矛盾出现的时候,谢永强会在父子之情和邻里关系中间权衡,更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自己的判断。事实证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式的农民还没有在知识层面上达到工业化、信息化所需要的水平,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和媒介技术化的现代,中国式农民的思想还比较滞后,这就给农民和从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者提出了挑战,艺术追求和媒介技术创新带来了优秀的作品,需要相匹配的受众去欣赏;如果没有这样大批量匹配的观众,优秀作品将会给品位较低的作品让出空间,这就是目前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农”字在中国的分量非常重要,是绝大部分经济、艺术的基础,中国式的农村电视剧来源于“农”字,也应该反馈给“农”字身上的农民;社会和政府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措施去培养农民的艺术文化素质,让工业生产催生下的媒介技术和文化艺术拥有一片独立和谐的发展空间。

(四)学院派批判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学院派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是对某一领域比较专业的肯定,通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派与中国电视剧存在真正交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基于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对于艺术、文化等精神文明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对社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要求,伫立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大学

和广电总局注意到这样的趋势,为更好的丰富此类文化,达到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电视剧创作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相继建立电视剧编导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等相应的被学界认可的学位也为影视相关专业开设,此类专业真正的和其他学科一样在高校发展,享受国家相同水平的重视。 学院派作为中国电视剧的新型派别,在中国电视剧的迷茫时期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批评和建议见长,在现实和利益的充斥影视创作电视剧创作圈子的时候,学院派电视剧的出现可谓给到了迷乱的电视剧行业的作用是当头棒喝。作为一种探索,学院派在摸索中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不断前行,高校走出来的学生能否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的电视剧需求,身在象牙塔中的影视创作者每天和着书本的理论打交道,是否了解中国农村现实,尤其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优越的物质条件已经填满了这些大学生“影视爱好者”的眼睛,他们还愿不愿意去低下头、弯下腰去触碰在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农民,这些都是社会在反思的问题。从事实上讲,经过不停的探索,由中国传媒大学、西安曲江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的《小麦进城》,解答了社会和大众的疑问,《小麦进城》通过讲述一位农村妇女进城以及进城之后发生的故事,证明了学院派和现实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成功。

学院派的出现不只是在中国的高等学府去培养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等学历的创作者,也在进行为影视行业、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培养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接班人,如《大村官》中的演员男女主人公及其他演员,大多都是经过学院派的培养进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学院派正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了解社会的底层,步入中国社会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应该随时随地的准备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准备一支清醒剂,谨记学院派以批评和自由见长的舆论特点,去警醒哪些已经迷失在利益竞争中的农村剧创作者或者正在走向次方向的影视从业者。目前从事农村剧创作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大都是在以前在农村当过知青、或者就是由农民成长以来的演员,他们知道农民的生活习惯是怎样,了解过去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面貌,或许他们现在已经成名,走出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但是现在不一定非常了解自己以前生存的土地以及几十年前与自己一起成长的那些人,现在的成果或许已经让他们忘记了之前。这就是学院派在象牙塔中看不到的变化,在提倡批评他人以促使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同时,更应该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学院派担当起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的重任,让学府中的知识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结合,在进步的时代中进行自我批评,如此才能真正的转化学院派的角色,农村题材电视剧才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市场。

五 结语

农村题材电视剧扎根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创新,伴随政策、经济,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从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真正诞生之日起,它的发展呈现波段性上涨,低估和发展高潮跌宕起伏。但是随着新世纪人们物质基础的不断丰富,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高,给传媒行业带了新的机遇,农村题材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复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相关从业者提出了问题,地域间的不平衡、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的缺失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的绊脚石。面对这些问题,传媒人士应该反思要给社会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文化艺术对社会的作用;受众应该提出自己对于精神文化的真正需求,同时应该与时俱进,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运用到电视剧的创作中,让新的血液给传统的农村电视剧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周月亮 韩俊伟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郝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电视剧原理》,曾庆瑞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 《学院派电视剧批评研究》吴素玲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5. 《中国农村电视剧史论》,孙宝国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6. 《电视剧艺术》,严前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 《电视剧艺术论》,刘晔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 《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吴素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0.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曾庆瑞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 《农村电视剧面临转折:略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状与发展》,朱虹,苏品晶,中国电视 2010 第3期

12. 《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审美特征》,孙国强, 2010

13. 《农村题材电视剧“东北现象”研究》,杨成杰, 2013

14. 《农民工题材电视剧论析》,顾志庆,2013

15. 《新世纪农村女性题材电视剧研究》,杨婧,河北大学, 2012

16.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底层叙事手法研究》,亓亮,山东师范大学,2011

17. 《中国乡土电视剧的文化精神解析》,刘维付,辽宁大学, 2011

18. 《19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宁叶乔, 2008

19.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平民形象研究》,周绍芬, 2010

16


相关内容

  • 广电毕业论文选题A
  • 新闻传媒学院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试论影视批评的文化责任 栏目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传媒视点>校园文化影响力研究 <传媒视点>节目构成形态分析 大学校园DV 的现状与趋势 新世纪以来李安电影创作论 抗日题材长篇电视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独播剧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科研立项选题参考
  • 文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参考选题 现当代文学方向 1.校园文学社团现状 2.校园诗歌现状 3.当前大学生影视观赏趣味 4.经典作品改编成影视对大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 5.网络文学研究 6.大学生对当前文学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7.当前大学生小说阅读取向 8.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9.张爱玲与电影文化 10 ...

  • [题目]近十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发展探究
  • [题目]近十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发展探究 摘 要 国内首次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要追溯到 2000 年,在这十五年里从起步逐渐走向繁荣,本文选取了 2004 年到 2015 年近十年的时间段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进行研究,根据相关统计每年由网络小说而改编的电视剧数量呈递增趋势,已经渐渐成为电视剧市场的 ...

  • [平凡的世界]: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刻性
  • 我要评论2015年04月13日 08:28:15 来源: 光明日报 评论 分享 打印 字大 字小 原标题:<平凡的世界>: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刻性 根据文学名著<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火遍全国,并在视频网站和微博上成为播放与话题讨论的热点.一部充满传统现实主义风格. ...

  • 中国电视剧50年
  •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83-02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之日起,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电视剧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电视剧成为影响最大.覆 ...

  • "十七年"中国农村电影题材特征研究
  • "十七年"中国农村电影题材特征研究 [摘要]"十七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建国初"写工农兵","写给工农兵看"思想的指导下,农村题材电影大量涌现,从内容到类型都表现出与时 ...

  •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浅议
  •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浅议 ――从<乡村爱情>说开去 近几年来,随着韩剧风靡全国之后,紧接着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了新生主力军,迅速刮遍大江南北.从<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希望的田野>到<乡村爱情>.<福喜临门 ...

  •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
  •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 [摘要] 本文分析了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提出了电影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艺术语言的特点,并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 电影语言 文学语言 特点 电影是以镜头画面的形式进行叙述和触发思想,把画面形象变成电影语言. 媒介关系,这是直接的接触.人.物本身就是 描写的,又以声音(对话.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