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作者:肖永国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两岸以建立政治互信为基础,在发展两岸关系的各个层面上均达成政治和解与政治默契。其中,以两岸实现了“大三通”、签订若干协议及台湾如愿参加WHA等为标志,“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两岸开展深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各种不和谐的政治杂音、政治阻挠和政治障碍开始从台湾执政当局传出。即使在两岸都没有政治异议的经贸文化领域,台湾执政当局也表现出设置政治障碍的政治操作。

一、台湾执政当局设置大陆投资台湾的政治障碍的原因分析:

如果细究台湾执政当局在两岸经贸文化议题上设置政治障碍的原因,大致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两岸基于长达60年的政治敌视、冲突、对立和隔绝,在台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敌视和对峙年代遗留的与中国大陆对抗的制度、政策和思维。这种历史留下的“政治遗物”,尤其是针对中国大陆的“对抗思维”,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两岸采取的是“搁置政治争议”,本着“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所以,两岸的交流和融合犹如“沙漠与大海的谈判”一样:“沙漠”只希望要“大海”的水,而不希望带进来大海的盐;“大海” 只希望要“沙漠”的沙而不希望带进入沙漠的土。事实上,当“大海”与“沙漠”真正交融的时候,那一定是盐与水并进、沙和土齐飞。同理,台湾执政当局妄图在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同时设置一条中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难以逾越的政治屏障。这才是台湾执政当局的本质目的。

二、台湾执政当局设置大陆投资台湾的政治障碍的政治评估;

为此,中国大陆在重申不干涉台湾内部政治事务外,更要向马英九执政团队表达希望台湾政治现状积极政治转变的政治态度。中国大陆希望顺其自然的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就必须打造能够顺其自然的“两岸内外”的共同政治利益和共同政治危害。所以,无论台湾执政当局是否政治阻挠或设置政治屏障,建立两岸正常化的经贸文化关系就是发展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做充分的政治评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下,从战略角度而言,台湾执政当局对“陆资”、“陆生”、“陆产”、“陆客”等政治阻碍是不会有政治成效的。但是,从策略与战术层面上而言,必然会对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政策徒增诸多的经济成本,甚至会造成许多的政治问题。

这才是中国大陆投资台湾不得不考虑的投资环境和政治现实及投资安全等问题。因此,中国大陆对台湾投资,从策略与战术层面上,简单地说,需要考虑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两个方面。

所谓“投资效率”就是中国大陆对台投资能够获得台湾民众和社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所谓“投资效果”就是中国大陆涉台投资对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社会发展及政治转变的影响程度。

研究涉台投资的效率和效果,离不开对台湾现有体制、制度和政策的利用成本的思考,也必须考虑台湾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和条件带来的附加成本。在此基础上,中国大陆要依据 “发展台湾经济”、“服务台湾民生”、“密切两岸经济联系”、“保障投资的政治和社会效益”等基本目标,选择适宜的投资途径和投资形式。

三、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投资模式分析;

总起而言,按照中国大陆对台湾投资的效率和效果的标准,可以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高;

如两岸产业合作、两岸行业合作、两岸产业创新、两岸项目市场互换及两岸设立行业标准的应用等,都属于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高的投资模式。这种类型的投资模式一般是基于两岸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或者台湾方面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基础,通过两岸经济互补或强强联合的方式达到较好的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投资适合于采取“多向投资”与“联合控股”的发展模式。“多向投资”就是依照台湾执政当局设置的股份限制,采取“陆资”、“港资”、“台资”、“外资”等分别投资的方式。然后再采取“联合控股”的方式实现对所投资的公司的控制。

第二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低;

如两岸联合设立的文化教育类产业项目或台湾政党实业或政党项目,或具有中国大陆优势特征的产业项目等。此类投资模式一般都有台湾的市场,但是需要在开发市场、拓展市场及维护市场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之所以出现“投资效率低”的另一个是台湾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的社会格局,很容易使一般的经济问题政治化。台湾本土企业都深受其害,更何况是两岸联合投资设立的行业、项目或企业呢?

所以,对第二种类型的投资,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即先联合台湾本地企业共同发展,在排除台湾制约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后,再独立进一步扩大运营和增加投资。

第三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差、投资效率低;

如由中国大陆独资行业、项目或企业,很容易遭到竞争者或政治狂热者的攻击和干扰。从近期的“星巴克”注册标注的事件上,我们基本就可以看出端倪。台湾所谓的“国家”或“主权”的意识形态对一般经济行为的干扰或破坏是长期的。特别是提供社区类项目或产品,会表现的更加突出。

对于第三种类型的投资,可以采取“暂缓投资”或“交叉投资”,或者与台湾企业联合投资等方式,化解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和政治成本。

第四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差、投资效率高;

如中国大陆组织的“团进团出”模式的观光旅游、“急单生产”等项目。这些项目在短期内对台湾经济或相关行业、企业有较大的刺激作用,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并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发展作用。所以,对两岸的经济融合、社会进步及政治统一等的贡献是有限的。

为此,可以采取台湾订单“大陆生产”或增加大陆投资,或者增加支持统一的政治条款或默契,或者两岸合作生产等协商条件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促进两岸融合的目标。

四、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不同投资模式的政治分析;

在这四种对台湾的大陆投资中,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投资模式是“第一种投资模式”。但是,该种投资模式又属于台湾执政当局政治限制的范畴,而且适合的数量毕竟有限;

“第四种投资模式”表面上看快捷高效、规模巨大,但是仅仅适合于“紧急输血”,并不能让台湾经济体产生“造血功能”,因此需要持续化的改进和完善;

对于“第三种投资模式”针对的主要是缺乏成熟社会环境支持,而台湾社会环境的改变则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加快两岸全方位融合的要求而言不是适合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如果要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发展“第一种投资模式”、适时推出“第四种投资模式”、适当限制“第三种投资模式”,大力发展 “第二种投资模式”,特别是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政党项目”或“政党产业”等。

五、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政党实业”等存在的政治顾虑;

1、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是否与台湾的政治主流相违背?

鼓励中国大陆大力发展 “第二种投资模式”必然会带来许多关心两岸朋友的政治疑问:中国国民党都在努力对“党产”实行“化整为零”,中国大陆却大力支持台湾维护统一的政党发展“政党实业”,是否与台湾的政治主流相违背?

事实上,中国国民党之所以要对党产“化整为零”是因为其党产是由政府资源转化过来的。在台湾推行政党自由化发展的政策后,本质上,这些党产都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因此,中国国民党的“党产”遭到台湾社会普遍的政治诟病是必然的。而大陆鼓励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发展“政党实业”是在台湾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所得。这些资产不从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而是属于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全体党员,是发展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的保障力量,是服务于两岸和平统一的。

所以,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大力发展的“政党实业”都是来源光明正大,自觉接受台湾社会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监督。这些政党实业不存在“化整为零”的问题,相反,应该是“化零为整”的过程。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主张循序渐进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目标。在维护统一的两岸政党实现“大三通”的历史机遇的条件下,面对台湾执政当局推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中国大陆需要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目标分解为三个基本的目标,即:“融合经贸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政治转变”。达到这三个目标的政治根本就是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必须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该“现实力量”主要表现在“台湾政党确立维护两岸统一的政治方向”、“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维护统一的台

湾政党持续获得台湾政权”。这三者是递进的关系。而构建这一切的政治基础又是“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支持”。一旦缺乏这一政治基础,无论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执政当局,宁肯让两岸维持和平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也不愿意让两岸民众和社会“被迫统一”。

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方面,改变台湾民众和社会对“两岸统一”的政治排斥,只有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从影响台湾民众的衣、食、住、用、行的生活入手,从“提升生活品质”、“改进历史教育”、“发展政党成员”、“加强媒体宣传”、“突出执政主导”和“注重两岸交流”等方面开拓进取;

另一个方面,中国大陆能保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可以认同中国人在有保障的中国主权和领土上实现台湾人民的“完全自治”。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维护统一的台湾执政党,实现这一切都是没有希望。

另外,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要实现在台湾的执政,除了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公平公平竞争中获得台湾民众的政治选票。俗话说,“能走多远,脚说了算;能否当选,票说了算”,就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台湾政党即便支持两岸统一,也缺乏对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影响力。

这就是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的主要原因。

3、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是否具有紧迫性?

台湾是“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对立”、“行政能力有限”及“民间力量强大”的社会形态。发展两岸关系必然要允许“陆资”、“陆生”、“陆产”、“陆客”等合法的进入台湾。这种建立两岸正常的基本经贸文化关系的政策,必然受到台湾执政当局内外的政治波动和反覆。

与此同时,如果深入研究台湾政党的政治现状,会发现150个台湾政党处于极度失衡的发展状态。除了传统的“蓝”“绿”政治分野和对立外,绝大多数政党都处于政治闲置或衰退的状态。即便是“蓝绿阵营”的各自内部,也存在“不平衡性”、“边缘化”和“泡沫化”的问题。而台湾的政治现实又是严重政治内耗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做后盾,是无法在台湾政治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简单地说,台湾政党的发展特点是“两极对立、一党独大”、“政党资源极度失衡”、“政党衰退、闲置严重”、“政党改革是必然出路”。

台湾政党面临的“转型”、“生存”与“发展”等现实问题,不是某一个政党才有的,而是台湾每一个政党都存在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点不假。要念好“政党经”,必须精通“两岸经”;要精通“两岸经”,必须熟稔“统一经”;要熟稔“统一经”,必须掌握“实业经”。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在台湾的震荡转型中生存下来的政党,其微型化和泡沫化是必然的。同样的,不能利用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契机发展起来的政党,其政治衰败同样是无法避免的政治结局。

所以,不要以为一些政党表面上很强大、很顽强,如果这些台湾政党不经历转折性的政治改革,其分裂或垮台也是指日可待的。当前的台湾“蓝绿”都背负着很大的政治改革的压力,尤其是台湾民进党。最先发生“政治改革”或“政治转变”的只可能是台湾民进党。因为中国国民党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压力。反而是处于“边缘化”或“泡沫化”的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崛起,或者台湾民

进党的重大政治转折,会迫使中国国民党做重大的政治转变。

顺便说一句,对于台湾民进党的“政治改革”或“政治转变”而言,蔡英文的不安全感会促使其做许多的政治尝试,为后任者创造更多的“政治机缘”,但是却无法最终做出重大改变的政治决断。我们对蔡英文最大的政治希望是:在蔡英文即将离任的前夕,希望蔡英文能把“政治冲动”,变为“政治行动”。环视台湾民进党上下,能继任蔡英文而完成台湾民进党“政治改革”的人只有陈菊。至于实现台湾民进党“政治转变”的人,那是2020年的事情,已经不是陈菊可以政治主导的事情了。

总之,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要获得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支持,需要扎根台湾社会,服从和服务于台湾民众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台湾民众通过劳动获得更优质的生活水平、通过支持统一获得更自由的政治权利、通过加强两岸交融获得更崇高的国际尊严。

更准确地说,如果没有充实的经济实力,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连基本的生存都维系不下来,哪来的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这才是中国大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最大的政治难点。由此可见,发展和壮大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实力就变得刻不容缓。

4、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有哪些政治作用?

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在“扎根台湾民众”、“服务台湾人民”、“引导台湾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台湾政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因为这需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从初级阶段做起,即“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政治票源”、“培养骨干党员”和“推荐政治候选人”。只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在发展“政党实业”、积极开展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合法、有序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一定能达到“胜者益强”的政治目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对台湾政治、社会还是经济、民生,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都一定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政治作用。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作用:

1、 有利于跨越台湾执政当局为发展两岸关系制造的政治障碍或政治屏障;

2、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两岸政治基础;

3、 有利于增强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4、 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主张实现“扎根台湾社会”、“服务台湾人民”;

5、 有利于落实两岸达成的综合协议;

6、 有利于对“台独”政治势力及反对两岸统一的顽固势力造成政治制衡;

当然,不排除关心两岸问题的朋友还有其他的政治疑问。事实上,只要认真研究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实情,质疑台湾维护统一的政党发展“政党实业”的人会慢慢减少。相对的,支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不断实现政治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多。唯有如此,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未来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作者:肖永国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两岸以建立政治互信为基础,在发展两岸关系的各个层面上均达成政治和解与政治默契。其中,以两岸实现了“大三通”、签订若干协议及台湾如愿参加WHA等为标志,“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两岸开展深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各种不和谐的政治杂音、政治阻挠和政治障碍开始从台湾执政当局传出。即使在两岸都没有政治异议的经贸文化领域,台湾执政当局也表现出设置政治障碍的政治操作。

一、台湾执政当局设置大陆投资台湾的政治障碍的原因分析:

如果细究台湾执政当局在两岸经贸文化议题上设置政治障碍的原因,大致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两岸基于长达60年的政治敌视、冲突、对立和隔绝,在台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敌视和对峙年代遗留的与中国大陆对抗的制度、政策和思维。这种历史留下的“政治遗物”,尤其是针对中国大陆的“对抗思维”,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两岸采取的是“搁置政治争议”,本着“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所以,两岸的交流和融合犹如“沙漠与大海的谈判”一样:“沙漠”只希望要“大海”的水,而不希望带进来大海的盐;“大海” 只希望要“沙漠”的沙而不希望带进入沙漠的土。事实上,当“大海”与“沙漠”真正交融的时候,那一定是盐与水并进、沙和土齐飞。同理,台湾执政当局妄图在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同时设置一条中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难以逾越的政治屏障。这才是台湾执政当局的本质目的。

二、台湾执政当局设置大陆投资台湾的政治障碍的政治评估;

为此,中国大陆在重申不干涉台湾内部政治事务外,更要向马英九执政团队表达希望台湾政治现状积极政治转变的政治态度。中国大陆希望顺其自然的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就必须打造能够顺其自然的“两岸内外”的共同政治利益和共同政治危害。所以,无论台湾执政当局是否政治阻挠或设置政治屏障,建立两岸正常化的经贸文化关系就是发展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做充分的政治评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下,从战略角度而言,台湾执政当局对“陆资”、“陆生”、“陆产”、“陆客”等政治阻碍是不会有政治成效的。但是,从策略与战术层面上而言,必然会对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政策徒增诸多的经济成本,甚至会造成许多的政治问题。

这才是中国大陆投资台湾不得不考虑的投资环境和政治现实及投资安全等问题。因此,中国大陆对台湾投资,从策略与战术层面上,简单地说,需要考虑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两个方面。

所谓“投资效率”就是中国大陆对台投资能够获得台湾民众和社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所谓“投资效果”就是中国大陆涉台投资对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社会发展及政治转变的影响程度。

研究涉台投资的效率和效果,离不开对台湾现有体制、制度和政策的利用成本的思考,也必须考虑台湾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和条件带来的附加成本。在此基础上,中国大陆要依据 “发展台湾经济”、“服务台湾民生”、“密切两岸经济联系”、“保障投资的政治和社会效益”等基本目标,选择适宜的投资途径和投资形式。

三、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投资模式分析;

总起而言,按照中国大陆对台湾投资的效率和效果的标准,可以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高;

如两岸产业合作、两岸行业合作、两岸产业创新、两岸项目市场互换及两岸设立行业标准的应用等,都属于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高的投资模式。这种类型的投资模式一般是基于两岸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或者台湾方面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基础,通过两岸经济互补或强强联合的方式达到较好的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投资适合于采取“多向投资”与“联合控股”的发展模式。“多向投资”就是依照台湾执政当局设置的股份限制,采取“陆资”、“港资”、“台资”、“外资”等分别投资的方式。然后再采取“联合控股”的方式实现对所投资的公司的控制。

第二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好、投资效率低;

如两岸联合设立的文化教育类产业项目或台湾政党实业或政党项目,或具有中国大陆优势特征的产业项目等。此类投资模式一般都有台湾的市场,但是需要在开发市场、拓展市场及维护市场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之所以出现“投资效率低”的另一个是台湾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的社会格局,很容易使一般的经济问题政治化。台湾本土企业都深受其害,更何况是两岸联合投资设立的行业、项目或企业呢?

所以,对第二种类型的投资,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即先联合台湾本地企业共同发展,在排除台湾制约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后,再独立进一步扩大运营和增加投资。

第三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差、投资效率低;

如由中国大陆独资行业、项目或企业,很容易遭到竞争者或政治狂热者的攻击和干扰。从近期的“星巴克”注册标注的事件上,我们基本就可以看出端倪。台湾所谓的“国家”或“主权”的意识形态对一般经济行为的干扰或破坏是长期的。特别是提供社区类项目或产品,会表现的更加突出。

对于第三种类型的投资,可以采取“暂缓投资”或“交叉投资”,或者与台湾企业联合投资等方式,化解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和政治成本。

第四种投资模式:投资效果差、投资效率高;

如中国大陆组织的“团进团出”模式的观光旅游、“急单生产”等项目。这些项目在短期内对台湾经济或相关行业、企业有较大的刺激作用,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并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发展作用。所以,对两岸的经济融合、社会进步及政治统一等的贡献是有限的。

为此,可以采取台湾订单“大陆生产”或增加大陆投资,或者增加支持统一的政治条款或默契,或者两岸合作生产等协商条件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促进两岸融合的目标。

四、中国大陆投资台湾的不同投资模式的政治分析;

在这四种对台湾的大陆投资中,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投资模式是“第一种投资模式”。但是,该种投资模式又属于台湾执政当局政治限制的范畴,而且适合的数量毕竟有限;

“第四种投资模式”表面上看快捷高效、规模巨大,但是仅仅适合于“紧急输血”,并不能让台湾经济体产生“造血功能”,因此需要持续化的改进和完善;

对于“第三种投资模式”针对的主要是缺乏成熟社会环境支持,而台湾社会环境的改变则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加快两岸全方位融合的要求而言不是适合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如果要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发展“第一种投资模式”、适时推出“第四种投资模式”、适当限制“第三种投资模式”,大力发展 “第二种投资模式”,特别是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政党项目”或“政党产业”等。

五、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政党实业”等存在的政治顾虑;

1、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是否与台湾的政治主流相违背?

鼓励中国大陆大力发展 “第二种投资模式”必然会带来许多关心两岸朋友的政治疑问:中国国民党都在努力对“党产”实行“化整为零”,中国大陆却大力支持台湾维护统一的政党发展“政党实业”,是否与台湾的政治主流相违背?

事实上,中国国民党之所以要对党产“化整为零”是因为其党产是由政府资源转化过来的。在台湾推行政党自由化发展的政策后,本质上,这些党产都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因此,中国国民党的“党产”遭到台湾社会普遍的政治诟病是必然的。而大陆鼓励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发展“政党实业”是在台湾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所得。这些资产不从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而是属于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全体党员,是发展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的保障力量,是服务于两岸和平统一的。

所以,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大力发展的“政党实业”都是来源光明正大,自觉接受台湾社会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监督。这些政党实业不存在“化整为零”的问题,相反,应该是“化零为整”的过程。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主张循序渐进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目标。在维护统一的两岸政党实现“大三通”的历史机遇的条件下,面对台湾执政当局推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中国大陆需要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目标分解为三个基本的目标,即:“融合经贸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政治转变”。达到这三个目标的政治根本就是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必须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该“现实力量”主要表现在“台湾政党确立维护两岸统一的政治方向”、“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维护统一的台

湾政党持续获得台湾政权”。这三者是递进的关系。而构建这一切的政治基础又是“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支持”。一旦缺乏这一政治基础,无论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执政当局,宁肯让两岸维持和平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也不愿意让两岸民众和社会“被迫统一”。

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方面,改变台湾民众和社会对“两岸统一”的政治排斥,只有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从影响台湾民众的衣、食、住、用、行的生活入手,从“提升生活品质”、“改进历史教育”、“发展政党成员”、“加强媒体宣传”、“突出执政主导”和“注重两岸交流”等方面开拓进取;

另一个方面,中国大陆能保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可以认同中国人在有保障的中国主权和领土上实现台湾人民的“完全自治”。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维护统一的台湾执政党,实现这一切都是没有希望。

另外,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要实现在台湾的执政,除了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公平公平竞争中获得台湾民众的政治选票。俗话说,“能走多远,脚说了算;能否当选,票说了算”,就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台湾政党即便支持两岸统一,也缺乏对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影响力。

这就是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的主要原因。

3、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是否具有紧迫性?

台湾是“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对立”、“行政能力有限”及“民间力量强大”的社会形态。发展两岸关系必然要允许“陆资”、“陆生”、“陆产”、“陆客”等合法的进入台湾。这种建立两岸正常的基本经贸文化关系的政策,必然受到台湾执政当局内外的政治波动和反覆。

与此同时,如果深入研究台湾政党的政治现状,会发现150个台湾政党处于极度失衡的发展状态。除了传统的“蓝”“绿”政治分野和对立外,绝大多数政党都处于政治闲置或衰退的状态。即便是“蓝绿阵营”的各自内部,也存在“不平衡性”、“边缘化”和“泡沫化”的问题。而台湾的政治现实又是严重政治内耗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做后盾,是无法在台湾政治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简单地说,台湾政党的发展特点是“两极对立、一党独大”、“政党资源极度失衡”、“政党衰退、闲置严重”、“政党改革是必然出路”。

台湾政党面临的“转型”、“生存”与“发展”等现实问题,不是某一个政党才有的,而是台湾每一个政党都存在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点不假。要念好“政党经”,必须精通“两岸经”;要精通“两岸经”,必须熟稔“统一经”;要熟稔“统一经”,必须掌握“实业经”。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在台湾的震荡转型中生存下来的政党,其微型化和泡沫化是必然的。同样的,不能利用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契机发展起来的政党,其政治衰败同样是无法避免的政治结局。

所以,不要以为一些政党表面上很强大、很顽强,如果这些台湾政党不经历转折性的政治改革,其分裂或垮台也是指日可待的。当前的台湾“蓝绿”都背负着很大的政治改革的压力,尤其是台湾民进党。最先发生“政治改革”或“政治转变”的只可能是台湾民进党。因为中国国民党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压力。反而是处于“边缘化”或“泡沫化”的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崛起,或者台湾民

进党的重大政治转折,会迫使中国国民党做重大的政治转变。

顺便说一句,对于台湾民进党的“政治改革”或“政治转变”而言,蔡英文的不安全感会促使其做许多的政治尝试,为后任者创造更多的“政治机缘”,但是却无法最终做出重大改变的政治决断。我们对蔡英文最大的政治希望是:在蔡英文即将离任的前夕,希望蔡英文能把“政治冲动”,变为“政治行动”。环视台湾民进党上下,能继任蔡英文而完成台湾民进党“政治改革”的人只有陈菊。至于实现台湾民进党“政治转变”的人,那是2020年的事情,已经不是陈菊可以政治主导的事情了。

总之,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要获得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政治支持,需要扎根台湾社会,服从和服务于台湾民众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台湾民众通过劳动获得更优质的生活水平、通过支持统一获得更自由的政治权利、通过加强两岸交融获得更崇高的国际尊严。

更准确地说,如果没有充实的经济实力,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连基本的生存都维系不下来,哪来的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这才是中国大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最大的政治难点。由此可见,发展和壮大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实力就变得刻不容缓。

4、大力发展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有哪些政治作用?

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在“扎根台湾民众”、“服务台湾人民”、“引导台湾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台湾政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因为这需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从初级阶段做起,即“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政治票源”、“培养骨干党员”和“推荐政治候选人”。只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在发展“政党实业”、积极开展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合法、有序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一定能达到“胜者益强”的政治目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对台湾政治、社会还是经济、民生,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都一定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政治作用。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作用:

1、 有利于跨越台湾执政当局为发展两岸关系制造的政治障碍或政治屏障;

2、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两岸政治基础;

3、 有利于增强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治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4、 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主张实现“扎根台湾社会”、“服务台湾人民”;

5、 有利于落实两岸达成的综合协议;

6、 有利于对“台独”政治势力及反对两岸统一的顽固势力造成政治制衡;

当然,不排除关心两岸问题的朋友还有其他的政治疑问。事实上,只要认真研究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实情,质疑台湾维护统一的政党发展“政党实业”的人会慢慢减少。相对的,支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不断实现政治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多。唯有如此,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未来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相关内容

  • [概论]试题库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二)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认清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的( A ) A.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B.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 C.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 D.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环境 2.党的十一届三 ...

  •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专题练习
  •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1."一五"期间,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其中哪三条公路的修建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西藏的 联系( ). ①青藏公路 ②滇藏公路 ③康藏公路 ④新藏公路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 ...

  • 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所要"
  • 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所要" 刘 红 12/22/2005/16:24 华夏经纬网 社会主流意识是指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社会主要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制约,并且作用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政治行为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台湾社会主流意识的内涵及意义,充分认识台湾 ...

  • 台湾主要政党兴衰史
  • 作者: 曾润梅 2008-03-21 18:54:00 来源:名牌杂志 已有评论4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国民党当局于1987年开放"党禁"以后,岛内政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迄今已有95个政党登记在册.但绝大多数政党实力薄弱,无法在全岛性的选举中获得 ...

  • 毛概题库答案
  • <概论>试题库试卷分章节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CADDC ABBD 二.多选题: ABD ABCD ABCD 三.判断题: 全部正确 四.简答题: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

  •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 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

  • 近代史考试名词解释
  • 近代史考试名词解释 1<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

  • 初中历史总结
  • 掌门1对1教育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一)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秦朝.西汉.东汉: (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唐朝: (四)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 十六大报告
  •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共分十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七.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