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德育工作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因此进行德育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德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德育的内容应当有哪些改变?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应以什么为“载体”?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应有哪些新的变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如何统一?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笔者就一些具有方法和意义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中外,总是从“天命”“上帝”或者是类似于神的“理论”那里去寻找道德的根源。在中国,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行之谓教”。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成为主宰一切的东西,上帝成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抛弃了“上帝”的观念,到人性中去找根源,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追求快乐和幸福,提倡伦理观念的根源不在于神的意志而是人的理性。但他们没有从本质上说明道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从社会物质生活出发,特点是从经济关系出发,阐明了道德的本质问题。诸如,道德根源问题,道德的社会作用、历史性和阶段性等问题,这些思想为道德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片面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把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仅仅限制在为政治服务上。尤其是“文革”时期,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承认道德的继承性,只讲社会经济关系对思想道德的决定作用,不讲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更不讲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甚至达到只讲“政治”不讲道德的地步。在这些片面、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思想道德教育走向了歧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也没有忽视思想道德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理解德育工作,辩证地认识德育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做到德育工作既不脱离社会物质生活的客观实际,又要积极地提高德育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的能动作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上表现为言与行的关系。中国的伦理观讲求言行一致,主张“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言行一致,把认识和行动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各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如既往地进行“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笔者认为,“知”要成为信念,“行”要成为习惯。没有切身的体验,没有反复的实践,思想道德教育便不能落到实处。实践可以提高认识,可以加深体验,还可以锻炼意志,形成习惯。当然,实践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   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在新形势下,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当有哪些新的要求,以什么为载体?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之辩证关系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德育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环节,而且要将实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要增加公益劳动和锻炼等活动。为此,许多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譬如,年年举行艺术节、夏令营,增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艺欣赏等选修课程等等。这些措施充实了实践课的内容,既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也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也是教育史上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如主内与主外之争、他率与自律之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不能割裂开的,虽然在不同的教育对象或不同的教育时机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的特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在转化过程中,没有教育者的指导,受教育者自发地进行自我教育固然不行,但只有指导没有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和自我思想斗争,更是不可思议。因此,德育工作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而行。笔者认为,学生原有的思想状况是接受或拒绝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教机、启发学生的自觉。通过学生的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自我教育斗争,使教育者的意图变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在我国也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如自省、自强、悔过自新等,都反映出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克制、自我思想斗争等多方面的自我修养功夫。   要解决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还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作为教育者,一要改变用自身经验来看待学生的思维定式;二要改变方法,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视为“代沟“,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四、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看到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不良现象嫉恶如仇的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他们仍然幼稚单纯,对问题认识程度不深,往往被动适应,心态不稳,容易冲动。笔者认为,学生对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克服他们思想上的遗留问题非常困难。所以,对待学生思想上的正当要求,要尽力满足,对于他们向学校教师所提的批评意见,更应该慎重对待,即使他们的意见不一定正确。   2.要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确定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求学生听话顺从,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教育者决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万能者,要相信并牢记一点: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你的观点和思想,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启迪和教益,德育工作也才能收到效果。   【责编 田彩霞】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因此进行德育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德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德育的内容应当有哪些改变?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应以什么为“载体”?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应有哪些新的变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如何统一?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笔者就一些具有方法和意义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中外,总是从“天命”“上帝”或者是类似于神的“理论”那里去寻找道德的根源。在中国,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行之谓教”。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成为主宰一切的东西,上帝成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抛弃了“上帝”的观念,到人性中去找根源,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追求快乐和幸福,提倡伦理观念的根源不在于神的意志而是人的理性。但他们没有从本质上说明道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从社会物质生活出发,特点是从经济关系出发,阐明了道德的本质问题。诸如,道德根源问题,道德的社会作用、历史性和阶段性等问题,这些思想为道德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片面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把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仅仅限制在为政治服务上。尤其是“文革”时期,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承认道德的继承性,只讲社会经济关系对思想道德的决定作用,不讲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更不讲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甚至达到只讲“政治”不讲道德的地步。在这些片面、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思想道德教育走向了歧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也没有忽视思想道德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理解德育工作,辩证地认识德育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做到德育工作既不脱离社会物质生活的客观实际,又要积极地提高德育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的能动作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上表现为言与行的关系。中国的伦理观讲求言行一致,主张“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言行一致,把认识和行动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各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如既往地进行“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笔者认为,“知”要成为信念,“行”要成为习惯。没有切身的体验,没有反复的实践,思想道德教育便不能落到实处。实践可以提高认识,可以加深体验,还可以锻炼意志,形成习惯。当然,实践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   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在新形势下,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当有哪些新的要求,以什么为载体?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之辩证关系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德育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环节,而且要将实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要增加公益劳动和锻炼等活动。为此,许多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譬如,年年举行艺术节、夏令营,增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艺欣赏等选修课程等等。这些措施充实了实践课的内容,既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也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也是教育史上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如主内与主外之争、他率与自律之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不能割裂开的,虽然在不同的教育对象或不同的教育时机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的特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在转化过程中,没有教育者的指导,受教育者自发地进行自我教育固然不行,但只有指导没有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和自我思想斗争,更是不可思议。因此,德育工作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而行。笔者认为,学生原有的思想状况是接受或拒绝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教机、启发学生的自觉。通过学生的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自我教育斗争,使教育者的意图变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在我国也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如自省、自强、悔过自新等,都反映出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克制、自我思想斗争等多方面的自我修养功夫。   要解决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还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作为教育者,一要改变用自身经验来看待学生的思维定式;二要改变方法,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视为“代沟“,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四、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看到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不良现象嫉恶如仇的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他们仍然幼稚单纯,对问题认识程度不深,往往被动适应,心态不稳,容易冲动。笔者认为,学生对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克服他们思想上的遗留问题非常困难。所以,对待学生思想上的正当要求,要尽力满足,对于他们向学校教师所提的批评意见,更应该慎重对待,即使他们的意见不一定正确。   2.要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确定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求学生听话顺从,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教育者决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万能者,要相信并牢记一点: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你的观点和思想,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启迪和教益,德育工作也才能收到效果。   【责编 田彩霞】


相关内容

  • 课题论证材料
  • 小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启蒙教育 的研究 一.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意义 1.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 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q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 图一说明: 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 ...

  •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孙 正 聿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 ...

  •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
  • 谢晓玲 [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之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是精心选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的精髓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册书中的 ...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一.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 ...

  • 阶段质量检测(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 阶段质量检测(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目要求的) 1.2012年6月,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下发了<首批高校师生理论学习推荐书目>,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位列其中.高校师生理论学习要重视哲学,这是因为( ) ①哲学致力于探索人的精神 ...

  • 学案45时代精神的精华
  • 学案45 时代精神的精华 本课考点: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查重点:哲学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关注热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贯 ...

  • 大学生就业中_三观_教育的作用_余卉
  •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生就业中"三观"教育的作用 余卉 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普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数研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目标不清晰, 眼高 ...

  •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指导实践
  • 摘 要: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物质的第一性,认识的第二性观点运用到实践当中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指导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坚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 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