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养,没文化

  【摘要】本文章拟探索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在白人文化中迷失并“白化”自我,最终成为有教养没文化的特殊群体,表明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应该在白人文化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以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白人文化;非洲裔女性美国人;“白化”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瑞森的处女作。该书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奴隶制废除,但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仍沉淀与社会各阶层。在白人文化的包围下,黑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近年来,对此书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白人文化对黑人及黑人家庭的影响,对小说中一个特殊人群―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有所忽略。本文拟关注白人文化对非洲裔女性美国人的影响,力图唤醒她们的自我认同,坚定自己的民族身分,健康的生活下去。   一 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的历史   美国黑人最初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对于白人而言,黑奴是私有财产。黑奴没有任何人生自由,遭受奴隶主的剥削。男性黑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女性黑奴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还是奴隶主的泻欲工具。出生后的混血儿并不因为自己的白人血统受到优待,母亲的身份决定了孩子的身份。所以混血儿依然重复着悲惨的命运。   女性混血儿更是生活在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长期暴露于极端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下的空气中,她们中一部分逐渐接受了白人的歧视,认同了白人的审美观:黑人是一个低等的民族,白人是一个高等的民族。于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内化白人的审美标准,以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为美,黑皮肤,绻头发为丑,甚至以身体里的黑人血液为耻。她们排斥黑人文化传统,千方百计的与黑人种群隔离,最终成了“有教养,没文化”的特殊群体[1]。   二 白人文化的侵蚀   在《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无处不在。牛奶杯子上雪莉坦布尔有着金发和蓝眼睛;金发蓝眼睛的洋娃娃是圣诞节最好的礼物;糖纸上也印着白皮肤,蓝眼睛的小姑娘。似乎女性就该是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在这种无孔不入的白人文化前,黑色的皮肤,蜷曲的头发都变成了低劣与丑陋的特征,成了黑人无法摆脱自己命运的绊脚石。于是部分黑人和具有黑人血统的有色人种认为只要向白人文化看齐,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主动割裂了自己与黑人文化的联系,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一种混血儿的审美观产生了:按体内白色血液的多少将黑人划分等级,浅色的皮肤是美丽的,黑色的皮肤是丑陋的。后殖民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法龙在其《黑皮肤,白面具》中指出: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会无意中对自己产生憎恨,从而在心灵与肉体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境地。   三 “白化”的非洲裔女性美国人   在混血儿审美观的冲击下,部分有色人种开始了自我“白化”。但是放弃民族性,白化自我,只会把混血儿们推向民族压迫与歧视的深渊。小说中成年女性杰萝丹和未成年女性莫里恩就是自我白化的受害者。   杰萝丹出生在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接受过白人的教育,是有“教养的”有色人种。受白人文化的影响,她时刻牢记“尽善尽美的替白人干活,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的品德,学会抛弃纯真简朴的本色,可怕的纯真感情”[2]。对她来说,夫妻之间的情爱是完成任务,且毫无乐趣而言,她更情愿从一只猫身上寻找快乐。丈夫是生活中的不速之客,出于礼貌与教养,她尽心尽力的照顾其起居。她不许儿子哭闹,抑制孩子的天性;不许儿子跟黑人小孩玩耍,因为根据白人的审美观,黑皮肤是丑陋的;她不停的给儿子梳洗,想使他更接近白色;她也不和孩子谈笑,逗乐,因为她压抑纯真简朴的感情,包括母子之情。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她心灵极度扭曲。为了掩盖自己的黑人性,她很少出门,借此避免与黑人产生接触而“黑化自己”。佩科拉的出现,提醒着她与黑人文化割不断的联系,提醒着她身体里流淌着的黑人血液。她憎恨佩科拉,憎恨自己。这种憎恨与自我憎恨,正是源于白人文化鼓吹的白人至上黑人低劣的审美标准。   另一个是未成年的莫里恩,她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却以白人自居,在“白化”自我的过程中变得道貌岸然。明明鄙视黑人,以浅色皮肤为傲,却装出一副关心黑人的样子,帮助克劳迪娅姐妹解救被黑人男孩欺负的佩科拉。她甚至挽起佩科拉的胳膊,以示友好。这并不是因为莫里恩关心佩科拉,而是因为自己的浅色皮肤而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佩科拉。在解救佩科拉后,她拿出钱买东西给佩科拉吃,借此炫耀自己的经济地位。作为有色人种,她的经济地位更高,更有优越感。最终在一次争吵后,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2]   四 结论   作为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白人血统不曾使她们被白人社会接受;反而使她们隔离黑人文化,在不断“白化”的过程中,心灵扭曲。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莫里恩这样的少年一代女混血儿在面对强大的白人文化时,丧失自己的黑人性,是令人同情,但杰萝丹们却不是。她们接受过教育,有文化,是她们自己割裂与黑人文化的联系,盲目的接受白人文化,遗失自己的文化身份,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3]   通过对这些白化自己的非洲裔女性混血儿的状况的描写,莫里森想告诉我们:基于肤色等外特征之上的自我假象的优越感,是软弱无力的表现,因为肤色不过是个生物学的特征,与内在价值的完善并无关系;相反,紧紧抱定这一有害观念会妨碍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黑人社会的分裂。[4]所以在白人文化充斥的当下,黑人或是混血只有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完整,身心健康的活下去。      参考文献   [1] 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得森.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 刘向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3] 安丽娜,乔洪克, 无家可归的灵魂――评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的必然性及其寓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7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海燕(1983-),女,安徽省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学   本论文受到安徽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资助

  【摘要】本文章拟探索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在白人文化中迷失并“白化”自我,最终成为有教养没文化的特殊群体,表明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应该在白人文化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以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白人文化;非洲裔女性美国人;“白化”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瑞森的处女作。该书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奴隶制废除,但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仍沉淀与社会各阶层。在白人文化的包围下,黑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近年来,对此书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白人文化对黑人及黑人家庭的影响,对小说中一个特殊人群―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有所忽略。本文拟关注白人文化对非洲裔女性美国人的影响,力图唤醒她们的自我认同,坚定自己的民族身分,健康的生活下去。   一 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的历史   美国黑人最初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对于白人而言,黑奴是私有财产。黑奴没有任何人生自由,遭受奴隶主的剥削。男性黑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女性黑奴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还是奴隶主的泻欲工具。出生后的混血儿并不因为自己的白人血统受到优待,母亲的身份决定了孩子的身份。所以混血儿依然重复着悲惨的命运。   女性混血儿更是生活在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长期暴露于极端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下的空气中,她们中一部分逐渐接受了白人的歧视,认同了白人的审美观:黑人是一个低等的民族,白人是一个高等的民族。于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内化白人的审美标准,以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为美,黑皮肤,绻头发为丑,甚至以身体里的黑人血液为耻。她们排斥黑人文化传统,千方百计的与黑人种群隔离,最终成了“有教养,没文化”的特殊群体[1]。   二 白人文化的侵蚀   在《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无处不在。牛奶杯子上雪莉坦布尔有着金发和蓝眼睛;金发蓝眼睛的洋娃娃是圣诞节最好的礼物;糖纸上也印着白皮肤,蓝眼睛的小姑娘。似乎女性就该是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在这种无孔不入的白人文化前,黑色的皮肤,蜷曲的头发都变成了低劣与丑陋的特征,成了黑人无法摆脱自己命运的绊脚石。于是部分黑人和具有黑人血统的有色人种认为只要向白人文化看齐,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主动割裂了自己与黑人文化的联系,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一种混血儿的审美观产生了:按体内白色血液的多少将黑人划分等级,浅色的皮肤是美丽的,黑色的皮肤是丑陋的。后殖民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法龙在其《黑皮肤,白面具》中指出: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会无意中对自己产生憎恨,从而在心灵与肉体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境地。   三 “白化”的非洲裔女性美国人   在混血儿审美观的冲击下,部分有色人种开始了自我“白化”。但是放弃民族性,白化自我,只会把混血儿们推向民族压迫与歧视的深渊。小说中成年女性杰萝丹和未成年女性莫里恩就是自我白化的受害者。   杰萝丹出生在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接受过白人的教育,是有“教养的”有色人种。受白人文化的影响,她时刻牢记“尽善尽美的替白人干活,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的品德,学会抛弃纯真简朴的本色,可怕的纯真感情”[2]。对她来说,夫妻之间的情爱是完成任务,且毫无乐趣而言,她更情愿从一只猫身上寻找快乐。丈夫是生活中的不速之客,出于礼貌与教养,她尽心尽力的照顾其起居。她不许儿子哭闹,抑制孩子的天性;不许儿子跟黑人小孩玩耍,因为根据白人的审美观,黑皮肤是丑陋的;她不停的给儿子梳洗,想使他更接近白色;她也不和孩子谈笑,逗乐,因为她压抑纯真简朴的感情,包括母子之情。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她心灵极度扭曲。为了掩盖自己的黑人性,她很少出门,借此避免与黑人产生接触而“黑化自己”。佩科拉的出现,提醒着她与黑人文化割不断的联系,提醒着她身体里流淌着的黑人血液。她憎恨佩科拉,憎恨自己。这种憎恨与自我憎恨,正是源于白人文化鼓吹的白人至上黑人低劣的审美标准。   另一个是未成年的莫里恩,她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却以白人自居,在“白化”自我的过程中变得道貌岸然。明明鄙视黑人,以浅色皮肤为傲,却装出一副关心黑人的样子,帮助克劳迪娅姐妹解救被黑人男孩欺负的佩科拉。她甚至挽起佩科拉的胳膊,以示友好。这并不是因为莫里恩关心佩科拉,而是因为自己的浅色皮肤而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佩科拉。在解救佩科拉后,她拿出钱买东西给佩科拉吃,借此炫耀自己的经济地位。作为有色人种,她的经济地位更高,更有优越感。最终在一次争吵后,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2]   四 结论   作为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白人血统不曾使她们被白人社会接受;反而使她们隔离黑人文化,在不断“白化”的过程中,心灵扭曲。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莫里恩这样的少年一代女混血儿在面对强大的白人文化时,丧失自己的黑人性,是令人同情,但杰萝丹们却不是。她们接受过教育,有文化,是她们自己割裂与黑人文化的联系,盲目的接受白人文化,遗失自己的文化身份,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3]   通过对这些白化自己的非洲裔女性混血儿的状况的描写,莫里森想告诉我们:基于肤色等外特征之上的自我假象的优越感,是软弱无力的表现,因为肤色不过是个生物学的特征,与内在价值的完善并无关系;相反,紧紧抱定这一有害观念会妨碍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黑人社会的分裂。[4]所以在白人文化充斥的当下,黑人或是混血只有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完整,身心健康的活下去。      参考文献   [1] 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得森.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 刘向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3] 安丽娜,乔洪克, 无家可归的灵魂――评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的必然性及其寓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7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海燕(1983-),女,安徽省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学   本论文受到安徽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资助


相关内容

  • 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_漆仲明
  • 2015年第6期(总第288期) No.6,2015 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2 漆仲明1, (1. 皖西学院思政部,安徽六安2370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转型期人的社会化因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相杂糅而混沌,青少年良好社会化更是 难上加难.当前青少年出 ...

  • 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 第24卷第2期 ・36・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 Society V01.24No.2Feb.20ll 2011年2月 ・医学社会学研究・ 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汪华张子龙游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摘要武当道教养生文化极富特色,以贵人莺生.道法自然.兼容并蓄 ...

  • 对劳动教养废除论的反思
  • 对劳动教养废除论的反思 □雷 鑫 潘益云 3 摘 要:对劳动教养问题,,忽略了我国法制化的形势,,劳教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矫治轻微违法犯,..完善,而不能废止.中断.关键词:废止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0)02-200-03 劳动教养 ...

  • 高中必修三语文
  • 第二单元 议论文 (说明:全卷共100分,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偏不就犯 尽心竭力 卓有成效 语无伦次 B.统筹兼顾 飞短流长 贪图安逸 波澜壮阔 C.浅尝辄止 标新立异 神 ...

  • 2015北京社会工作师考试考点解析: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 2015北京社会工作师考试考点解析: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人类的行为及有关人类需要的理论,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对人类行为.需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既包括日常活动的互动系统,也包括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京佳教育魏梓琳老师总结了社会环 ...

  • "礼仪之邦"的教养问题
  • 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 ...

  •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 策略: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

  • 教养,就是让别人舒服
  •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 ...

  • 看不见的教养
  • 看不见的教养 1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 ...

  • [看不见的教养]文档
  • 看不见的教养 一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