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哲学概述

亚里士多德哲学概述

姓名:马崇明

学号:2010201050

亚里士多德哲学,我的理解以两个词可以概括,突破和局限。正如其本人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一样。他尊敬他伟大的老师和前辈柏拉图,但是他却不以为他的老师的哲学思想是真正的真理,因而终其一生,他都试图摆脱去老师的思路,建立出自己的哲学体系,给予这个世界真正合理、严谨并且完美无缺的解释。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作为柏拉图学生,他想要摆脱柏拉图,批判柏拉图,突破柏拉图,那个他的思考起点就必须以柏拉图开始,以至于他的整个思想给人的感觉仍是笼罩在柏拉图的局限之中;其次,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哲学体系更加的严谨,他很容易就会陷入对于细枝末节过度的关注,他试图在自己的思想中独辟蹊径,不再依赖那种思维和心灵微妙的感受,而是更多运用常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东西来构建和验证自己的学说,却导致在宏观的结构上反而不能够自相融洽,那些他妄图依赖的常识实际根本就已经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反而束缚了他的思想。

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就是开端于对于柏拉图的批判,作为柏拉图的学生,通过与老师的接触和自己的思考,他理所应当的敏锐的感受到柏拉图思想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尝试对以自己的理论去做出解释。但是如果我们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是错误的,那么无论亚里士多德对其思想进行怎样的批判,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说明柏拉图的思想不对,却丝毫无法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正确,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工作不仅是要破,还要立,他的确做出了艰辛的尝试,他减少了柏拉图思想中灵感和激情的成分,取而代之以朴素的常识。但从最终的结果看,他失败了,他的思想在后人看来,一半是常识不是哲学,一半是对柏拉图的修改和注解。

Idea,理念,是柏拉图的思想的一大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改造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柏拉图认为idea这种东西是既存的物质,是每一类东西的普遍概念,也是每一类东西的实体所在和终极理念,它是客观存在,并且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万事万物的idea,但是不同的是,有的已经渐渐忘记了一部分idea,而另外一些人还记得,所以就会可以解释为什么木匠会造桌子,因为桌子的idea就在木匠的脑中,木匠制造桌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会议的过程,但是由于木匠所能够记忆的idea可能并没有最初那个idea那么完整了,于是木匠最终造出的桌子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缺陷的桌子。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认同这种观念,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他想要摆脱idea这种纯粹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不切实际的东西,相反的,他认为一些所谓的常识才是更加切实的,更加值得依靠的。因而他创造出了一种相对的概念与idea相对,就是所谓的,universal,一般概念。他将我们所运用的语言分为两种词,一种是proper name特有名称,例如太阳,月亮,专指某一个事物;另一种称为universal,例如狗,人,指一类事物。这两种都可以用形容词加以修饰,但是proper name,表示的一个实际存在的物质,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我们只用这个词表达这个单独的特殊的东西,因而用this,而universal表达的是一般概念,并不特指某个东西,而仅仅用such来表达某类东西中的一个。这里,universal和idea相对应,就和柏拉图的概念有了不同,柏拉图认为idea是实际存在的,其他的物质都是以这个idea物质为基础创造的,例如所以的各种各样的床都是以idea bed为基础造出来的。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universal只是人工创造出来的一个一般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除非有一类特殊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我们才将它们称为一个universal,这也仅仅是语言上的,名义上的存在,否则universal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床一个一般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这一类床的东西存在,我们是为了方便才创造了床这个一般概念,否则这个一般概念是不存在。

总结来说,他认为一切的一般概念,一切一般修饰性形容词,都来源于一个具体或者一类具

体存在的物质才具有意义。但是不能认为具体存在的物质要依托于一般概念或者形容词。分别说明一下1.即使没有人这个一般概念,我们人还是人,还是这种生物,只不过可能不叫人,而是有了另一种称呼;没有甜这个一般概念,甜所表达的这种属性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把它称作甜,而把它称作酸或者其他的名称,但是这个酸所表达的属性仍然是我们通常所用的甜所表达的属性。2.即使物质改变了一些属性,这个物质仍然是这个物质,例如脸通常是红彤彤的,但是生病了之后变得苍白,脸仍然是脸;糖变质有了酸味,但它还是变质了的糖,就是说无知的存在不依赖于这些性质。但是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突破性的想法,显然更多涉及到的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是句法语法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把语法上的差异当做了形而上学的差异,把研究形而上学中概念中的不同错误的转移到了研究语言上表达概念的不同。虽然这一发现,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语言学的问题,只能通过创造另一种更好的简单而准确的表达意思的语言来解决,而不能通过形而上学来解释,亚里士多德不幸将这两个问题搞混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并不能发现的自己的错误,他认为自己否定了柏拉图idea的观念,事物并不是从实际存在的idea中回忆创造出来,他提出了重要的新论断,the distinction of form and matter,形式和物质的区分。到了这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才真正进入了哲学的领域,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物质的存在是建立在有form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很常识的概念,就是一个具体物质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界限去约束它的形式。以水为例,在很多很多的水当中,我们取出一部分装在一个容器中,那么装在容器中的这一部分水就去其他的水相区别了,变成了“a thing”,但是如果它仍然和其他的水混在一起,那么永远不会变成“a thing”。再举一个例子,一块大理石,把它当做雕成塑像的材料,在经行雕琢之前,它和采石场中的石块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一旦将它雕刻之后,它就有了form,那么它就不在只是一块石头,而变成了一个statue,塑像。因而是form给予这块石头以物质性,让它真正的成为了某一种东西,能够实际的存在。同理,我们很容易想到soul,灵魂是我们肉体body的约束和界限,是灵魂这个form使我们的肉体成为了“a thing”。当“a thing”形成之后,form又给予了其目的,什么是我们的body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器官的特性去判断,例如眼睛就是用来看的,它是由于灵魂的形式才能看到事物,一旦失去form形式,那么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了,就像眼睛一旦离开身体就再也看不见了。亚里士多德这个灵魂给予身体以目的的想法有点类似于目的论,但是更为复杂。

这里form很明显区别于universal,form才是客观存在的,而universal不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matter,最高级的东西,就是god神,是只有form形式的,因而也是永恒的。而只有matter没有form的东西也是存在的,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存在的物质,他只用一种potentiality存在的潜在可能性。因而事物总是不断减少matter,增加form,这就是事物存在的目的,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要部分,之后还会具体介绍。但现在我们就已经可以发现,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通过提出universal的思想与柏拉图的idea思想相对应,并且以此否定了idea的思想,然后在提出自己思想中form和明天matter的区别,从而使我们有种错觉,通过universal和idea想对应,我们很容易忽视form与idea的关系,但实际上相比universal而言,form思想才真正与柏拉图的idea思想有更大的联系,form和idea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对于form更详细的说明去体会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人造了两个铜球,那么每个球都有一个独特的球形,这是实质存在的,每两个具体的铜球都是球这个一般概念中的一个例子,但显然这两个铜球个体不是一般概念。当它们分别有了自己的form的时候,由于没有摆脱matter,form有限,因而是不可知的,只有当他们摆脱matter,增加form,才能最终被感知。但是它们的form又各不相同,这里又会有个疑问,

它们虽然都是不断向球形的form改变,但是它们的form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最终的那个终极的form,终极球形也是不相同,而且是有多少个球就有多少个终究球形。就是说可能有无数个终极标准的圆,但是这些终极的圆又各不相同。

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继续以form为基础产生出了自己目的论、宇宙观和宗教观。 他将form形式和matter物质与actuality实在性和potentiality潜在性相对应。绝对的form产生绝对的actuality,这种绝对的form就是god,神。而没有form只有matter是非实质物质,是potentiality是潜在的存在。而事物的目的就是不断的增加自己的form,这就好比一种有目的性的进化论。这种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也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他总结出有三种物质,1.可感知可消失,如动植物;2.可感知,不可消灭,如行星;3.不可感知不可消灭,如神,灵魂。但是,为什么行星是可感知,为什么行星是运动,为什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将目的论,宇宙观,宗教观进行了融合。

他先假设有一种最高级的form,永恒的是在,绝对的实质,永远不动也不变,但是却有它产生了万事万物的运动。这就是god。但god本身是不动不灭的,因为be loved 这种情感,万事万物从有了最原初的motion运动,然后便一个motion造成另一个motion,直至我们现有世界这种形态。God这种绝对的form,是最完美的,是永恒的,是完整的存在和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生命力,实在性就是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这种存在又是自我依赖的,因而是持续的永恒的生命力。由于被爱的这种感受,产生了motion,因而god是推动一切最开始的那个change,但是它本身又是永恒不动的。它的motion的产生,使得行星不断的运转,万事万物在世间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又始终伴随着一种目的论,一种进化论,那就是不断的摆脱matter,增加form,而不断的向god靠近。因为万事万物是不完美的,不是觉得form,所以我们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但是这种运动和变化又是不会完结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摆脱matter。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万事万物不断向form发展。宗教观:就是god是觉得form,god是一切change的源头,我们向往神god,爱神god,向神发展,但神只是被爱,只是不断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无法影响到他的沉思的,因而god是不会爱我们人的,但我们人应当不断向god靠近。宇宙观:我们的存在有四个cause原因,第一层,我们的物质性,就像塑像的matter材料是大理石。第二层,是我们的形式,form,就是塑像的外形。第三层,转化的过程,efficient,就像大理石被雕刻成塑像的过程。最高一层,final end 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增加自己的form。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和希腊人一样强调了沉思对于人走向final end的重要性。他认为灵魂是肉体的约束,灵魂和肉体就像form和matter一样,他们是一体的,共存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力,人的个性都是存在灵魂之中,因为灵魂才是form,而肉体不过是器官的共同体。而思想mind,也是极为特殊的部分,它属于soul,但是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理解为soul中极为特殊的部分,因为mind思想不像灵魂,它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它独立于灵魂的其他部分。Mind思想使我们能够思考,产生数学和哲学,并且思考的内容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约束的,所以思想本身也是不受时间约束的。而灵魂的作用只是将肉体组合起来,是肉体有了实在性,能够运动、吃饭、感知,只有mind使人思考,并且超越了肉体,摆脱了运动,也无关乎于现世中世俗的事物。因而mind是极其特殊的。但是有了mind并不代表人可以脱离人,人的灵魂中有理性的部分但是也有非理性的部分,因而人无法摆脱非理性,人始终为人。但是人却可以通过思考来接近god,分享god思考中的快乐和神圣,并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和最大的快乐,但是人始终是不能完全得到理性,完全的思考的,因为那对我们要求过高,我们只能将思考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哲学概述

姓名:马崇明

学号:2010201050

亚里士多德哲学,我的理解以两个词可以概括,突破和局限。正如其本人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一样。他尊敬他伟大的老师和前辈柏拉图,但是他却不以为他的老师的哲学思想是真正的真理,因而终其一生,他都试图摆脱去老师的思路,建立出自己的哲学体系,给予这个世界真正合理、严谨并且完美无缺的解释。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作为柏拉图学生,他想要摆脱柏拉图,批判柏拉图,突破柏拉图,那个他的思考起点就必须以柏拉图开始,以至于他的整个思想给人的感觉仍是笼罩在柏拉图的局限之中;其次,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哲学体系更加的严谨,他很容易就会陷入对于细枝末节过度的关注,他试图在自己的思想中独辟蹊径,不再依赖那种思维和心灵微妙的感受,而是更多运用常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东西来构建和验证自己的学说,却导致在宏观的结构上反而不能够自相融洽,那些他妄图依赖的常识实际根本就已经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反而束缚了他的思想。

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就是开端于对于柏拉图的批判,作为柏拉图的学生,通过与老师的接触和自己的思考,他理所应当的敏锐的感受到柏拉图思想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尝试对以自己的理论去做出解释。但是如果我们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是错误的,那么无论亚里士多德对其思想进行怎样的批判,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说明柏拉图的思想不对,却丝毫无法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正确,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工作不仅是要破,还要立,他的确做出了艰辛的尝试,他减少了柏拉图思想中灵感和激情的成分,取而代之以朴素的常识。但从最终的结果看,他失败了,他的思想在后人看来,一半是常识不是哲学,一半是对柏拉图的修改和注解。

Idea,理念,是柏拉图的思想的一大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改造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柏拉图认为idea这种东西是既存的物质,是每一类东西的普遍概念,也是每一类东西的实体所在和终极理念,它是客观存在,并且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万事万物的idea,但是不同的是,有的已经渐渐忘记了一部分idea,而另外一些人还记得,所以就会可以解释为什么木匠会造桌子,因为桌子的idea就在木匠的脑中,木匠制造桌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会议的过程,但是由于木匠所能够记忆的idea可能并没有最初那个idea那么完整了,于是木匠最终造出的桌子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缺陷的桌子。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认同这种观念,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他想要摆脱idea这种纯粹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不切实际的东西,相反的,他认为一些所谓的常识才是更加切实的,更加值得依靠的。因而他创造出了一种相对的概念与idea相对,就是所谓的,universal,一般概念。他将我们所运用的语言分为两种词,一种是proper name特有名称,例如太阳,月亮,专指某一个事物;另一种称为universal,例如狗,人,指一类事物。这两种都可以用形容词加以修饰,但是proper name,表示的一个实际存在的物质,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我们只用这个词表达这个单独的特殊的东西,因而用this,而universal表达的是一般概念,并不特指某个东西,而仅仅用such来表达某类东西中的一个。这里,universal和idea相对应,就和柏拉图的概念有了不同,柏拉图认为idea是实际存在的,其他的物质都是以这个idea物质为基础创造的,例如所以的各种各样的床都是以idea bed为基础造出来的。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universal只是人工创造出来的一个一般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除非有一类特殊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我们才将它们称为一个universal,这也仅仅是语言上的,名义上的存在,否则universal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床一个一般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这一类床的东西存在,我们是为了方便才创造了床这个一般概念,否则这个一般概念是不存在。

总结来说,他认为一切的一般概念,一切一般修饰性形容词,都来源于一个具体或者一类具

体存在的物质才具有意义。但是不能认为具体存在的物质要依托于一般概念或者形容词。分别说明一下1.即使没有人这个一般概念,我们人还是人,还是这种生物,只不过可能不叫人,而是有了另一种称呼;没有甜这个一般概念,甜所表达的这种属性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把它称作甜,而把它称作酸或者其他的名称,但是这个酸所表达的属性仍然是我们通常所用的甜所表达的属性。2.即使物质改变了一些属性,这个物质仍然是这个物质,例如脸通常是红彤彤的,但是生病了之后变得苍白,脸仍然是脸;糖变质有了酸味,但它还是变质了的糖,就是说无知的存在不依赖于这些性质。但是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突破性的想法,显然更多涉及到的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是句法语法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把语法上的差异当做了形而上学的差异,把研究形而上学中概念中的不同错误的转移到了研究语言上表达概念的不同。虽然这一发现,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语言学的问题,只能通过创造另一种更好的简单而准确的表达意思的语言来解决,而不能通过形而上学来解释,亚里士多德不幸将这两个问题搞混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并不能发现的自己的错误,他认为自己否定了柏拉图idea的观念,事物并不是从实际存在的idea中回忆创造出来,他提出了重要的新论断,the distinction of form and matter,形式和物质的区分。到了这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才真正进入了哲学的领域,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物质的存在是建立在有form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很常识的概念,就是一个具体物质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界限去约束它的形式。以水为例,在很多很多的水当中,我们取出一部分装在一个容器中,那么装在容器中的这一部分水就去其他的水相区别了,变成了“a thing”,但是如果它仍然和其他的水混在一起,那么永远不会变成“a thing”。再举一个例子,一块大理石,把它当做雕成塑像的材料,在经行雕琢之前,它和采石场中的石块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一旦将它雕刻之后,它就有了form,那么它就不在只是一块石头,而变成了一个statue,塑像。因而是form给予这块石头以物质性,让它真正的成为了某一种东西,能够实际的存在。同理,我们很容易想到soul,灵魂是我们肉体body的约束和界限,是灵魂这个form使我们的肉体成为了“a thing”。当“a thing”形成之后,form又给予了其目的,什么是我们的body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器官的特性去判断,例如眼睛就是用来看的,它是由于灵魂的形式才能看到事物,一旦失去form形式,那么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了,就像眼睛一旦离开身体就再也看不见了。亚里士多德这个灵魂给予身体以目的的想法有点类似于目的论,但是更为复杂。

这里form很明显区别于universal,form才是客观存在的,而universal不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matter,最高级的东西,就是god神,是只有form形式的,因而也是永恒的。而只有matter没有form的东西也是存在的,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存在的物质,他只用一种potentiality存在的潜在可能性。因而事物总是不断减少matter,增加form,这就是事物存在的目的,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要部分,之后还会具体介绍。但现在我们就已经可以发现,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通过提出universal的思想与柏拉图的idea思想相对应,并且以此否定了idea的思想,然后在提出自己思想中form和明天matter的区别,从而使我们有种错觉,通过universal和idea想对应,我们很容易忽视form与idea的关系,但实际上相比universal而言,form思想才真正与柏拉图的idea思想有更大的联系,form和idea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对于form更详细的说明去体会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人造了两个铜球,那么每个球都有一个独特的球形,这是实质存在的,每两个具体的铜球都是球这个一般概念中的一个例子,但显然这两个铜球个体不是一般概念。当它们分别有了自己的form的时候,由于没有摆脱matter,form有限,因而是不可知的,只有当他们摆脱matter,增加form,才能最终被感知。但是它们的form又各不相同,这里又会有个疑问,

它们虽然都是不断向球形的form改变,但是它们的form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最终的那个终极的form,终极球形也是不相同,而且是有多少个球就有多少个终究球形。就是说可能有无数个终极标准的圆,但是这些终极的圆又各不相同。

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继续以form为基础产生出了自己目的论、宇宙观和宗教观。 他将form形式和matter物质与actuality实在性和potentiality潜在性相对应。绝对的form产生绝对的actuality,这种绝对的form就是god,神。而没有form只有matter是非实质物质,是potentiality是潜在的存在。而事物的目的就是不断的增加自己的form,这就好比一种有目的性的进化论。这种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也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他总结出有三种物质,1.可感知可消失,如动植物;2.可感知,不可消灭,如行星;3.不可感知不可消灭,如神,灵魂。但是,为什么行星是可感知,为什么行星是运动,为什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将目的论,宇宙观,宗教观进行了融合。

他先假设有一种最高级的form,永恒的是在,绝对的实质,永远不动也不变,但是却有它产生了万事万物的运动。这就是god。但god本身是不动不灭的,因为be loved 这种情感,万事万物从有了最原初的motion运动,然后便一个motion造成另一个motion,直至我们现有世界这种形态。God这种绝对的form,是最完美的,是永恒的,是完整的存在和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生命力,实在性就是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这种存在又是自我依赖的,因而是持续的永恒的生命力。由于被爱的这种感受,产生了motion,因而god是推动一切最开始的那个change,但是它本身又是永恒不动的。它的motion的产生,使得行星不断的运转,万事万物在世间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又始终伴随着一种目的论,一种进化论,那就是不断的摆脱matter,增加form,而不断的向god靠近。因为万事万物是不完美的,不是觉得form,所以我们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但是这种运动和变化又是不会完结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摆脱matter。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万事万物不断向form发展。宗教观:就是god是觉得form,god是一切change的源头,我们向往神god,爱神god,向神发展,但神只是被爱,只是不断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无法影响到他的沉思的,因而god是不会爱我们人的,但我们人应当不断向god靠近。宇宙观:我们的存在有四个cause原因,第一层,我们的物质性,就像塑像的matter材料是大理石。第二层,是我们的形式,form,就是塑像的外形。第三层,转化的过程,efficient,就像大理石被雕刻成塑像的过程。最高一层,final end 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增加自己的form。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和希腊人一样强调了沉思对于人走向final end的重要性。他认为灵魂是肉体的约束,灵魂和肉体就像form和matter一样,他们是一体的,共存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力,人的个性都是存在灵魂之中,因为灵魂才是form,而肉体不过是器官的共同体。而思想mind,也是极为特殊的部分,它属于soul,但是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理解为soul中极为特殊的部分,因为mind思想不像灵魂,它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它独立于灵魂的其他部分。Mind思想使我们能够思考,产生数学和哲学,并且思考的内容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约束的,所以思想本身也是不受时间约束的。而灵魂的作用只是将肉体组合起来,是肉体有了实在性,能够运动、吃饭、感知,只有mind使人思考,并且超越了肉体,摆脱了运动,也无关乎于现世中世俗的事物。因而mind是极其特殊的。但是有了mind并不代表人可以脱离人,人的灵魂中有理性的部分但是也有非理性的部分,因而人无法摆脱非理性,人始终为人。但是人却可以通过思考来接近god,分享god思考中的快乐和神圣,并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和最大的快乐,但是人始终是不能完全得到理性,完全的思考的,因为那对我们要求过高,我们只能将思考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相关内容

  • 西哲的一些经典题目
  • 西哲 名词解释: 此在(3次) 自然状态 形而上学自然观 统觉 原罪 权力意志(3次) 四假象(3次) 语言游戏(2次) 绝对命令(2次) 自然法 崇高感 三位一体(2次) 美德即知识(2次) 逻各斯(3次) 我思故我在 卡夫丁峡谷 马赫主义 先天综合判断 反思 科学共同体 始基 三表法(培根)(2 ...

  • 西方哲学史试题精选
  • 西方哲学史试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10×4=40分) 1.德性即知识 2.波菲利问题 3.存在就是感知 4.主奴关系 二.简答题(25×2=50分) 1.简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及在哲学史上 的意义. 2.试述启蒙运动及其影响,并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30×2=60分) 1.论述 ...

  • 1.第一讲+西方哲学史概述
  • 第一讲 西方哲学史概观 参考书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4.梯利.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 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 ...

  • 4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_张明国
  • 2012年第4期总第80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4.2012TotalNo.8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 ...

  •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 2008年10月 总第175期第10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Oct.,2008SerialNo.175No.10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陆杰荣1,牛小侠1'2 (I.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 ...

  • 哲学概论txt
  • 哲学编辑?[zhé xué]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研究普遍而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精神.语言等有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和对理性论证的依赖.在日常用语中,"哲 ...

  • 亚里士多德简介
  • 亚里士多德 中文名称: 亚里士多德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国 别: 古希腊 生平简介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 ,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 ...

  •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概述
  •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罗马文学反映了欧美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生活. 爱琴海--浪漫之岛屿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 主要内容: 一.古希腊文明的产生 二.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四个时期及其文学成就x 一.古希腊文明的产生 (一)天时地利人和 气候.地理. ...

  • 吴国盛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 深信天人合一.缺乏一个独立不依的客观自然界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根本原因.希腊理性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出现了"自然"的观念.英国科学史家劳埃德(G.E.R. Lloyd, 1933-)最早提出"自然的发现"这个说法,并以此作为希腊科学发端的标志.后来,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