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的认识

对戏曲的认识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剧种繁多有趣,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戏曲的种类

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调、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中国五大戏曲。

戏曲的历史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

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昆曲---《牡丹亭》 戏曲之中,最爱昆曲。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中国戏曲之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现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昆曲之中,最爱牡丹亭。初识《牡丹亭》是从这曲开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昆曲如此优雅,戏文很多是古诗词,曾因曲高和寡而没落。可是,我就是喜欢这高雅的戏文,营造着古典的意境,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演绎着悲悲切切,生生死死。除了唱词唱腔,演员的扮相、服装、动作都很唯美。惊梦一出,杜丽娘枕肘入梦,这时众花神身披绣花纱衣,伴随着昆笛编钟和鼓的妙音围绕于左右,她们张开宽大的袖袍,绣着红色粉色牡丹花的白色丝衫袅袅地舞动,在众花神一

一地闪现退去后,出现了身着白衣的俊美小生柳梦梅,俊美的男子在花神的簇拥下出场。正值云雨之后,身着白衣的两人在众花神的背景下边舞边唱,唱得婉转,舞得柔美,令人如醉如痴。

戏曲的传承

现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较少,主要是不了解戏曲,无法理解它的美。作为21世纪的新一辈,我们有义务去发展它,千万不要在我们这代,把这个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与内涵的戏曲艺术变成活文物、活化石。

对戏曲的认识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剧种繁多有趣,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戏曲的种类

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调、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中国五大戏曲。

戏曲的历史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

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昆曲---《牡丹亭》 戏曲之中,最爱昆曲。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中国戏曲之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现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昆曲之中,最爱牡丹亭。初识《牡丹亭》是从这曲开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昆曲如此优雅,戏文很多是古诗词,曾因曲高和寡而没落。可是,我就是喜欢这高雅的戏文,营造着古典的意境,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演绎着悲悲切切,生生死死。除了唱词唱腔,演员的扮相、服装、动作都很唯美。惊梦一出,杜丽娘枕肘入梦,这时众花神身披绣花纱衣,伴随着昆笛编钟和鼓的妙音围绕于左右,她们张开宽大的袖袍,绣着红色粉色牡丹花的白色丝衫袅袅地舞动,在众花神一

一地闪现退去后,出现了身着白衣的俊美小生柳梦梅,俊美的男子在花神的簇拥下出场。正值云雨之后,身着白衣的两人在众花神的背景下边舞边唱,唱得婉转,舞得柔美,令人如醉如痴。

戏曲的传承

现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较少,主要是不了解戏曲,无法理解它的美。作为21世纪的新一辈,我们有义务去发展它,千万不要在我们这代,把这个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与内涵的戏曲艺术变成活文物、活化石。


相关内容

  • 戏曲进入高校的重要性
  • 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单一的局面.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艺术诸如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却知之甚少.由于市 ...

  • 对中国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再认识
  • 中国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艺术的在我国艺术领域中的的发展历史久远.作为与印度梵剧.希腊戏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剧种之一的中国国粹――戏曲,在其发展了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戏曲唱腔对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整个戏曲艺术中的重 ...

  • 戏曲起源.形成若干问题再探讨
  • 作者:黄仕忠 艺术百家 1997年08期 内容提要:自本世纪初王国维奠定戏曲史学科之后,几十年来在戏曲形成的时代这一问题上一直聚讼纷纭.然而持不同观点的诸家,其所据材料却并无二致,其分歧乃在于诠释的标准和角度的差异.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对长期以来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了反思与探讨. 关键 ...

  • 六年级[戏曲人物]教学反思
  • <画戏曲人物>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 ...

  • 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 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三位戏曲领军人物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编者按:中国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非同小可,中国戏曲的振兴又紧密牵连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在第八次文化会期间,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三位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三位南方才子聚集北京,他们就中国戏曲所面临的种种 ...

  • 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 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魏中林 谢遂联 摘要 李渔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人目之为"曲中杜甫".本文分三个阶段回顾了 本世纪70多年的李渔曲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并从学界较关注的美学层次的观照.编剧结构论以及喜剧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力图较客观地把握本世纪李渔曲论研究的 ...

  • 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唯中国戏曲艺术流传千年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季国平 时间:2015-08-18 俗话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与看戏当场互动的重要性于此可见.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带梅花奖艺术团到法国和德国演出精华版昆曲<白蛇传>时的情形.在巴黎,法国观众不了解中国戏曲,看戏时如同观赏歌剧般正襟危 ...

  • 强调中国戏曲美学的必要性(文艺新视界)
  • 季国平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8日   14 版) 戏曲与西方舞台艺术在演绎故事.创造人物.传达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共同点,但在审美风范和表现方式上又有很大差异,如果对戏曲的审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戏曲美在哪里,好在何处 中华文化是戏曲审美风范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文 ...

  • 戏曲进校园方案
  • "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巩义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