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教学目的

1. 知识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李鸿章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 情感价值方面: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宏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3. 学习能力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教材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并据此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

● 重点难点

1. 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教学手段

1.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 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讲授、分析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由整体感知到细节感受,最后讨论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运用电教媒体,运用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 导入新课

【视频】甲午祭

(内容:穿越甲午黄海的阴霾

硝烟迷失了泪眼

血洗全城的杀戮

染红了《马关条约》的笔尖

喉管哽咽泪水

愤怒成低沉的呜咽

黄海,我依然浮起不朽的灵魂

120年不停地涌起北洋水师的尊严

我的旌旗,插进中弹的胸膛

我的炮管,射出悲壮的呐喊

我的炮舰,承载不屈的水师

我的舵盘,剑指倭寇的旗舰

、、、、、、

黄海,潮起潮落的倾泻,倾泻120年不绝的哀怨

黑夜,海水携着风,祭奠北洋旗舰定远

黑暗中,浪涛簇拥着信旗

啊!谁能穿过大清的闪电,让海水沸腾,硝烟弥漫

黄海,黄海啊!我不忍触摸你溶血的海水

我不愿阅读甲午屈辱的条款

穿过血雨腥风

黄海,正在集聚民族复兴的夙愿

黄海,喷薄欲出的能量

必将托举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明天)

如刚刚所提,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

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影响既深且远。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但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到底败于何处。历史的真相永远不会沉没,下面让我们一起重回120年前的壮阔诡谲的往事,共同思考:甲午,我们为什么战败?

● 教学内容

一、背景、原因

甲午战争的爆发不是突发事件,它和当时中日两国国情及世界发展趋势

与利益角逐都有着密切关联。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

[板书]一、战争背景

1. 日本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几则材料,并思考一下从这些材料可以透露出什么

关于当时日本的信息。

【材料】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

“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三: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

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自茅《征韩论》

问:大家认为这些材料反映出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答:侵略朝鲜、中国、台湾。

问:是什么决定了日本会有这样的意图呢?

答:日本自身局限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地图】

好,从日本地图中可以看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另外在明治维新之后,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但由于自身限制,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中仍存在危机: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人民起义不断。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制定实施了“大陆政策”。

【图片】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

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征韩侵华是早有预谋的既定国策。其实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它一改西方列强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大陆政策”是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侵略方针。侵华既是要满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又是它的既定方针,其蓄谋已久,所以日本必然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1.日本:实力增强、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与之相对,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板书]2.中国: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中国一败再败,加上它内部与日俱增的腐败无能,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迫于压力和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的需要,在慈禧太后支持下长期实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战前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直至战争爆发后,仍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是清朝自己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能。

【图片】李鸿章、慈禧

[板书]2.中国:腐朽落后、避战求和——可能性

那么,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列强会否如他们所愿呢?

[板书]3.列强:

请看材料

【材料】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在这过程中他们之间也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图片】

可以看出,无论出于何种考量,列强都采取了或支持、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这无疑更加催化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板书]3.列强:支持、默许、纵容态度——催化剂

那么,自身蓄谋已久,对手软弱无能,就是列强的不作为,战争的发动与日本来说,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此时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对日本则是恰到好处。

[板书]4.朝鲜:

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则怂恿清政府出兵,阴谋把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井,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又另一面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当清政府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两国同时撤军,反而增兵。后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最终,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板书]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二、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经过

【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战争爆发。

[板书]1.爆发:丰岛海战

2. 战争的性质:侵略战争

根据日本不宣而战,由此看出战争的性质: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板书]3. 主要战役

~1894年9月 和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两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表中所示的四次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表格】《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黄海战役:其实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需要考量的是,根据最新学术考证,“致远”其实不存在被日军鱼雷击沉的可能性,它在冲向日本军舰时舰体已经严重向右倾斜,表明舰体某部位被击穿造成了舰内严重进水,最终可能是进水过多,海水淹入了锅炉舱引起了锅炉大爆炸而沉没。

【图片】邓世昌、丁汝昌

辽东之战: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

威海之战:出于避战自保方针,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不仅宣告了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板书]4..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从上面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壤战役中清军因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到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导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但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吗?不是。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可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图片】梁启超《李鸿章传》、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能片面,每个人物和每个历史事件一样,都是复杂因素内外作用而形成的,李鸿章就是这一典型代表。他有才识、有智谋,“不能谓其非英雄也”,可惜他只是时势所造的英雄,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一路高升,兴办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海军,但却不能造时势,因而时势一变亦自一变,有阅历却无血性。但他穷其一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非常人所能及。

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这两本书。《走向共和》中对于这位争议的诠释更可谓传神。

三、战争结果——《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关于条约签定的具体情况,同学们可以回去以后看课本小字内容。我们接下来来学习《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

【视频】《马关条约》的谈判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yMTc4MjYw.html?from=y1.2-1-96.3.4-2.1-1-1-3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自《走向共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3ODA5MDM2.html

(可思考用,仅供参考)

[板书]三、战争结果——《马关条约》

1. 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那么,这次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呢?

[板书]2. 危害

为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看《马关条约》与之前签订的条约存在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

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它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填满了日本财阀的钱袋,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刺激了与军需有关工业的发展,使它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加紧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板书]3. 影响: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之间在侵略中国上既可做伙伴,也会产生矛盾。比如三国干涉还辽,对于该问题只对学生讲清楚两个要点:①一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②二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结果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3000万两白银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的割让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4. 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

【诗文】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音频】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下面大家看课本,看一下,台湾人民的斗争是谁领导的?清政府对台湾人民的斗争采取了什么态度?结果怎样?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说明:台湾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回到祖国怀抱)

反观现在的台独,与当年热血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和他们坚强的意志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背道而驰。

[板书]四、思考讨论

1.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

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冰心的遗憾】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教学目的

1. 知识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李鸿章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 情感价值方面: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宏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3. 学习能力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教材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并据此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

● 重点难点

1. 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教学手段

1.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 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讲授、分析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由整体感知到细节感受,最后讨论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运用电教媒体,运用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 导入新课

【视频】甲午祭

(内容:穿越甲午黄海的阴霾

硝烟迷失了泪眼

血洗全城的杀戮

染红了《马关条约》的笔尖

喉管哽咽泪水

愤怒成低沉的呜咽

黄海,我依然浮起不朽的灵魂

120年不停地涌起北洋水师的尊严

我的旌旗,插进中弹的胸膛

我的炮管,射出悲壮的呐喊

我的炮舰,承载不屈的水师

我的舵盘,剑指倭寇的旗舰

、、、、、、

黄海,潮起潮落的倾泻,倾泻120年不绝的哀怨

黑夜,海水携着风,祭奠北洋旗舰定远

黑暗中,浪涛簇拥着信旗

啊!谁能穿过大清的闪电,让海水沸腾,硝烟弥漫

黄海,黄海啊!我不忍触摸你溶血的海水

我不愿阅读甲午屈辱的条款

穿过血雨腥风

黄海,正在集聚民族复兴的夙愿

黄海,喷薄欲出的能量

必将托举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明天)

如刚刚所提,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

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影响既深且远。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但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到底败于何处。历史的真相永远不会沉没,下面让我们一起重回120年前的壮阔诡谲的往事,共同思考:甲午,我们为什么战败?

● 教学内容

一、背景、原因

甲午战争的爆发不是突发事件,它和当时中日两国国情及世界发展趋势

与利益角逐都有着密切关联。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

[板书]一、战争背景

1. 日本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几则材料,并思考一下从这些材料可以透露出什么

关于当时日本的信息。

【材料】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

“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三: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

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自茅《征韩论》

问:大家认为这些材料反映出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答:侵略朝鲜、中国、台湾。

问:是什么决定了日本会有这样的意图呢?

答:日本自身局限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地图】

好,从日本地图中可以看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另外在明治维新之后,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但由于自身限制,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中仍存在危机: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人民起义不断。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制定实施了“大陆政策”。

【图片】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

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征韩侵华是早有预谋的既定国策。其实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它一改西方列强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大陆政策”是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侵略方针。侵华既是要满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又是它的既定方针,其蓄谋已久,所以日本必然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1.日本:实力增强、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与之相对,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板书]2.中国: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中国一败再败,加上它内部与日俱增的腐败无能,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迫于压力和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的需要,在慈禧太后支持下长期实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战前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直至战争爆发后,仍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是清朝自己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能。

【图片】李鸿章、慈禧

[板书]2.中国:腐朽落后、避战求和——可能性

那么,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列强会否如他们所愿呢?

[板书]3.列强:

请看材料

【材料】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在这过程中他们之间也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图片】

可以看出,无论出于何种考量,列强都采取了或支持、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这无疑更加催化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板书]3.列强:支持、默许、纵容态度——催化剂

那么,自身蓄谋已久,对手软弱无能,就是列强的不作为,战争的发动与日本来说,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此时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对日本则是恰到好处。

[板书]4.朝鲜:

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则怂恿清政府出兵,阴谋把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井,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又另一面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当清政府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两国同时撤军,反而增兵。后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最终,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板书]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二、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经过

【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战争爆发。

[板书]1.爆发:丰岛海战

2. 战争的性质:侵略战争

根据日本不宣而战,由此看出战争的性质: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板书]3. 主要战役

~1894年9月 和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两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表中所示的四次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表格】《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黄海战役:其实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需要考量的是,根据最新学术考证,“致远”其实不存在被日军鱼雷击沉的可能性,它在冲向日本军舰时舰体已经严重向右倾斜,表明舰体某部位被击穿造成了舰内严重进水,最终可能是进水过多,海水淹入了锅炉舱引起了锅炉大爆炸而沉没。

【图片】邓世昌、丁汝昌

辽东之战: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

威海之战:出于避战自保方针,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不仅宣告了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板书]4..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从上面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壤战役中清军因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到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导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但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吗?不是。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可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图片】梁启超《李鸿章传》、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能片面,每个人物和每个历史事件一样,都是复杂因素内外作用而形成的,李鸿章就是这一典型代表。他有才识、有智谋,“不能谓其非英雄也”,可惜他只是时势所造的英雄,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一路高升,兴办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海军,但却不能造时势,因而时势一变亦自一变,有阅历却无血性。但他穷其一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非常人所能及。

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这两本书。《走向共和》中对于这位争议的诠释更可谓传神。

三、战争结果——《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关于条约签定的具体情况,同学们可以回去以后看课本小字内容。我们接下来来学习《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

【视频】《马关条约》的谈判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yMTc4MjYw.html?from=y1.2-1-96.3.4-2.1-1-1-3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自《走向共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3ODA5MDM2.html

(可思考用,仅供参考)

[板书]三、战争结果——《马关条约》

1. 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那么,这次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呢?

[板书]2. 危害

为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看《马关条约》与之前签订的条约存在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

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它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填满了日本财阀的钱袋,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刺激了与军需有关工业的发展,使它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加紧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板书]3. 影响: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之间在侵略中国上既可做伙伴,也会产生矛盾。比如三国干涉还辽,对于该问题只对学生讲清楚两个要点:①一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②二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结果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3000万两白银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的割让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4. 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

【诗文】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音频】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下面大家看课本,看一下,台湾人民的斗争是谁领导的?清政府对台湾人民的斗争采取了什么态度?结果怎样?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说明:台湾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回到祖国怀抱)

反观现在的台独,与当年热血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和他们坚强的意志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背道而驰。

[板书]四、思考讨论

1.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

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冰心的遗憾】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相关内容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南方周末]对我历史教学的影响
  • <南方周末>对我历史教学的影响 聂忠凯 (户县第八中学,陕西 户县 710308) [关键词]人物性格:历史细节:另类思考:南方周末 最初阅读<南方周末>是上大学期间,工作以后,回到农村教书,为了扩大视野就继续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凡是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文章,都保留起来. 一.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 ...

  • 岳麓必修一教案: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 ...

  •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二课 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 第十二课 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内容分析 德国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他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好战我们可以从它近现代的政制上找到原因.本课讲述的是近现代德国政体的演变历程.首先介绍了德国从四分五裂的状态通过三次皇朝战争完成统一,实现了向君主立宪制的演变,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鞅变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 ...

  • 岳麓历史必修III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
  •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属于欣赏性的内容.本课明确了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