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耕牛

耕牛·战马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牛、马的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

历史中的牛:汉代墓室壁画《耕牛》、唐代韩滉《五牛图》、宋人小品《牧牛图》等。

古代马文化:《说文解字》某一部所包括的汉字越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类事物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马文化的精细和完善。

历史中的马:汉代画像石《马》、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卷》(纸本,白描,26.9厘米×204.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元代《二马图》等;

奚官:官名,职司养马。

白描: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题材、耕牛、战马、线描、质感、性情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并尝试用线表现牛的特征。教学中以分析、讨论、实践为重点,教师演示、视频播放为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临摹实践、展示评价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结合历史知识提升对传统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不同时期的牛、马都寄予了画家的心志,让学生体验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中国画线描的体验及感悟。教师应该从理解、表现、运用等角度进行点评学生的学习全程。

教学计划

一、新课导入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新授课程

1. 分析讨论

(1)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马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 思考欣赏

(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笔兼写意。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哪些?

牛,勤劳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3. 探究分析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借此探究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线条在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线条的变化:快慢缓急、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折起伏、提按。

4. 欣赏分析

(1)《五马图》中的线是如何表现物象的?

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渲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得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

(2)《五马图》是如何展示中国画简淡风格的?

构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分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前三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画面虽然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重量感。

(3)《五马图》中的马与奚官的肖像比较。

五个奚官则因性格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而马的神情则与奚官很相像,也许与奚官相处时间长了,跟随了奚官的习性,使其人格化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情感。

5. 探讨交流

(1)中国画中线的表现性特征

《五马图》中线条成为构成画面的独立元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变化,如干湿、粗细、缓急、轻重等,呈现出物象的不同质感、神情变化,使线描独立出来,展现书法般丰富的线条韵律。

(2)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仔细观察,用线描的方法临摹《五牛图》中的任何一头牛。 基本要求:合理运用线条,完成一头牛的临摹。

个性要求:仔细读画,掌握线条的表现语言,尝试运用不同的画笔,表现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

(3)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业,互评及教师点评。

相关链接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为黄麻纸本,淡设色,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五牛各具特征,形态各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中间特设正面透视的一只牛,从构图立意看,有间隔视觉的

作用,使长卷中的五牛产生一种节奏变化。五牛图勾勒粗放豪迈,画风朴实、沉着,结构严谨,色泽花纹各异,皮毛质感真切,不失为形神兼备之佳作。据近代以来绘画史籍的述说,该卷是现存最早的纸本卷轴画,由此可见其珍贵。韩滉为什么要画《五牛图》?为什么要以牛自比?

据史料记载韩滉家里一共有五个兄弟,有人认为五头牛就是指他们五兄弟,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像牛一样任劳任怨地效忠于君王。

牛作为人类的朋友,从驯化到现在,约七八千年了,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水牛遗骸可证。传说黄帝时代就有“服牛乘马”之说,或可证明畜牧业的出现。从出土的一些商代犁、铧判断,殷、周当已出现牛耕,至春秋、战国时期普遍盛行,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牛耕图”,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从古到今,牛代表着农业生产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自然受到韩滉的重视,所以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关于《五牛图》的主题,元代大画家赵孟頫认为其画的是梁代陶弘景辞谢梁武帝征聘的典故。据说梁武帝即位后欲起用陶弘景为相,陶弘景画了二头牛,一头以金带络笼束着头,被人牵扯驱使,另一头则放于水草之间,自由自在,梁武帝看画后,受到感动,不再勉强陶弘景出仕。

附录1:

牛年话“牛画”

刘咏阁(老墨)

一、说在“牛画”之前

牛,是最早与人类“为伍”的动物。应该说自有了关于人的记载,也就有了牛的记载。人和牛,牛和人,可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上,牛的角色非同寻常,它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和艺术都与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与牛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民族是狩猎起家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观和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有我没你的杀戮和掠夺。我们则是农耕文化浸濡的民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也就是顺其自然。双方在对牛的认知以及对牛的态度上,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欧洲,最早出现牛的形象的记载是两万多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一万多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画面中的牛可谓一号主角,但命运多舛,不是被人类追得仓皇逃窜,就是被射杀。西方人的祖先认为,只有牛肉可以强健他们的肌体。而散布在我国西南西北的大量岩画遗存中,则记载的是我们的先民与牛同耕同作,和谐相处的场景,绝没有对牛血淋淋的杀戮。牛是我们的先民膜拜的神,是图腾,是力量和信念的象征。

因而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了解牛的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牛就与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既是我们生产的帮手,又是我们生活的朋友。它温顺的性情,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不经意的给予我们生命进程中的某些启示与思考,被历代文人墨客、志士仁人所推崇。千百年来,更是有大量有关牛的诗赋书画遗存。

二、古人的“牛画”

(一)原始岩画与古象形文字中的“牛画”

中国最早的牛画,无疑是新石器时期的先人刻画在原始洞窟壁上与山崖岩壁之上的牛的图型。这类牛画的特点就是极其简单,或用锋利的器物刻划,或是用动物的血浆直接涂画。这类岩画在西南与西北各省几乎都有发现和保存。

牛的形象经过思考的过程,被转化为既可实用又可以愉悦精神的图像,那应该是在古代先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中了。象形文字中的牛,是一颗水牛牛头的简化图型。从牛角的对称造型,到五官的概括,无不透出先人对牛的认知程度之深。而由象形文字中的牛,到小篆字体中的牛,即演绎了先人智慧的发展过程,更叠就着一幅幅美丽的牛的图画。

(二)汉画像石上的牛画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近似的艺术样式,它们都留存了大量的牛画给后人。我们择两幅来品析:

先来看一幅直接用毛笔画在砖上的彩色牛画。此砖画是西晋墓室壁画中的一块,横长50厘米,宽30厘米。画面向左大半部被前后两排共七只牛撑满,牛的后面是牧牛者手持弓箭尾随护卫。此画对牛的刻画非常精准,画工采用了透视方法,牛与牛之间互有掩映,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牧牛成群的感觉。艺术史上认为,汉代以及魏晋时期的绘画是后来水墨画的雏形。在这幅《牧牛图》中,我们已然看到了粗细有别,刚柔相济,或抑扬、或顿挫的线条。同时,也有以近似今人或墨或色的涂染,来烘托牛群的前后关系和层次的方法。整幅画面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手法娴熟,疏密有致。画中的牛儿们健硕精悍,使人联想那个时期一定是安稳富庶的社会。确切地讲,这是一幅极具生活细节,又极具表现力的“牛画”作品。

我们再来看另一幅用刀刻在石砖上的牛画。此幅作品出自汉代,名曰《牛耕图》,一九九二年曾被中国邮政公司印制成邮票。画面讲述了农夫驭两头黄牛抬杠犁地的情节。牛儿健

硕昂首,尾翘蹄扬。农夫左手扶犁右手挥鞭,身后随一童子手提装种子的袋,想必是其幼子。这样一幅优美的牛耕之场景,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想象呢——乍暖还寒的田野;牛儿翻犁过的土地散发着清香;农夫悠然地以歌声抒发着春天的惬意;等等。此画对牛的体态和神情之刻画更可谓匠心独具。比如,画中两只牛的步伐是一致的。二牛抬杠耕地,讲究的是一个统一的节奏,节奏一致了,地就犁的深浅适宜,就陇直迹畅。还比如,两只耕牛体态有力,精神饱满,它们与农夫健硕高大的身影,以及童子健康活泼的身姿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日子是美满的这样一个信息。这幅《牛耕图》堪为汉代画像石中描写牛之形象的精品。

(三)出自唐宋大家笔下的牛画

唐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时期,涌现了很多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和作品。我们先择唐代最具特点的三幅牛画作一品析:

1.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这是一幅长卷形式的画作,作者是唐开元年间的孟令瓒。画面中,一位宿神盘坐牛背,其赤裸上身,腹间有红布围裹;络腮散须且疏发后系,眼神炯炯身姿瘦健;左手扶膝,右手似菩萨手印状臵于胸前。其坐骑是一头正值壮年之牛,牛头侧仰,其面目煞有生气。牛的身驱硕大而充盈力道,四肢劲健而轻盈。作品的表现手法多样,先以游丝描勾勒,尔后多遍着色,且以凹凸法将人物和牛的结构强调出来。统观画面,线条秀逸细劲,色泽古雅匀洁,作者尤其在牛的晕染上下足了功力。此画中牛的身躯庞大,如果缺乏整体设色的把握能力,势必会造成简单或空泛。作者采用了逆光处理,既有意模糊了明暗对比,也增加了主题的神秘感觉。使得画面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都非常精到。孟令瓒的这幅“神牛”之作,有着典型的西域画风的影响。

2. 《五牛图》。这是一幅画在麻纸上的长卷形式的作品,画幅高20.8厘米,长139.8厘米,作者是唐代的韩滉。此画乍看上去,似乎是一幅简单而平淡的作品。但是,当我们驻足凝神于该画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门道正是隐含在表面的简单之中的。韩滉是个有着多方面深厚功力的艺术家。其书法学的是“草圣”张旭,绘画学的是西域风格的名家陆探微。我们先来看《五牛图》的造型用线,可以说讲究至极。平直处,以干涩凝重之笔中锋走过;转折处,以苍润之锋或偏或中而行;细微处,线条虽短却有始有终;整体用线之布局,或抑扬、或顿挫,或稀疏、或稠密,即照应章法之需,又顾及形态结构之用。这样的用线,如果没有很好的书法功力是很难达到的。再看此画的着色。前面说了,韩滉的老师是陆探微。陆氏的画风属西域凹凸风格,强调用色彩之晕染显现物体之结构与形貌。韩滉首先在赭黄色的区域里,确定了五头牛的色相。我们会感到,画面的色彩不是一种跳跃的反差,而是一种暖色相中的区别。在具体的晕染上,他并没有照搬陆式的凹凸法,而是将凹凸法与中原的平涂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牛的形体转折与结构处,他采用了虚染与实染结合的方法,同时以重色和淡色兼顾了明暗的变化。至于五只牛的神情姿态和位臵安排,也是神态各异,静中有动,纵横有别。看该作品,我们是不是还会生出这样的感觉:虽然画面上没有人物出现,但作者以牛的栩栩如生的状态,间侧表达了人与牛共同生存,相互依附的情感。《五牛图》是失而复得的国宝,我们自然多用了一些笔墨来品析它。通观整幅作品,造型精确,形态生动,凝重不失灵动,精微不失整体,是古往今来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牛的肖像”作品。

3. 《斗牛图》。此画是唐代另一位画牛名家,韩滉之弟子戴嵩的作品。与韩滉不同的是,戴嵩以画水牛著名。后人评价他的牛画有“野性筋骨之妙”。明代李日华评其画曰:“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斗牛图》属册页形式,高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与《五牛图》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斗牛的动感十足,二是以浓淡墨渲染未着色。一般意义上讲,古代绘画重意轻形。画家对形的概念是融在对立意的把握之中的。因而,形的准确性会有所降低。然而,戴氏的《斗牛图》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首先说二牛的形体结构,是一种完美的对透视把握之下的准确描绘。一纵一横两只牛,不仅造成了宽阔的空间感,更从多角度展示了水牛的健硕肌体,和看似笨重实则灵动的戏斗情景。

再来看墨色的晕染,更是以唐画少有的纯水墨的形式出现。应该说此画中线的作用被淡化了,重要的造型手段是浓淡墨的凹凸晕染。此画的情趣性比比皆是,首先,两只牛的头一低一扬极具夸张性;二来,后牛以角顶撞前牛后,造成了瞬间的紧张感;再就是牛之野性和顽皮在它们夸张的眼神,腾跃的四蹄,夹着的尾巴等处尽显无余。整幅画只有眼睛,四蹄,犄角用浓墨作了处理,不仅免使画面灰淡,更有点睛之妙用。可以说,传神与生动是该画的最过人之处。我们不得不赞佩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微,绘画技能的高超。

看罢唐代的作品,我们再择两幅宋代名家的牛画作一品析。

1. 《四季牧牛图》。该作品是南宋画家阎次平的作品,属绢本,以近似连环画的形式合装成卷。该画描写了四季之中水牛、牧童、丘野、树木、河湖的不同形貌和精神状态。此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有趣。对牛的描摹,更是精细入微。如果说唐代大师笔下的牛超于生活,更显现画家本人情感所依的话,《四季牧牛图》中的水牛则是彻底回归了生活。四幅作品,四个季节。水牛们或食草,或戏水,或于秋色之中凝眸落叶,或逆朔风急切归返。作者在表现方法上,极尽皴擦渲染之能。在对牛的造型上,作者认真摹写了水牛的习性特征,结构特点,有着很重的写生之痕迹。即便是对牧童,对环境道具的描摹,也非常精到。强调了生活的真实。作品中,有三幅勾画了牧童在牛背上充满情趣的姿态,强化了人与牛的情感和依附关系。作者阎次平是南宋大家,画路宽,技法精,仅从《四季牧牛图》中,我们即可领略他的深厚功力,并可窥见其对自然、对生活积极而乐观的态度。

2. 《风雨归牧图》见附录1-1。作者李迪是南宋孝、光、宁三朝画院的实力派画家。此画描绘两个牧童沿河堤牧牛,忽然风雨大作,河喧柳闹,苇摇草动,牧童策牛逆风疾归的场面。一人披蓑紧拉斗笠,另一童子的斗笠则被大风吹落在地。此画的生活气息之浓,人与牛的精神状态描写的之细腻,可谓画史上罕有。想必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足奇,但画家就是在这平凡之中发现了美,并赋予了它相应的美的形式。整幅画面工谨精细,用笔多见中锋。牛的描写更是神形兼备,憨态可掬。尤其跑在前面的牛,那一瞬惦念后面的伙伴猛然回头张望的情景,煞是令人感叹。此画着色清淡,仅在柳叶苇丛处着淡绿色,却给人丰富的风雨之中的色彩想象。

(四)明清画家笔下的牛画

这里,我们把元代空了过去,只因为笔者暂时还找不出元代画牛的名家。据传有毛伦和杜本擅画牛,但见不到画迹就不便多说了。

在艺术史上,明清两代堪称是艺术的整合与总结期。明清画家笔下的牛也是很多的,但像唐宋那样的画牛大家却没再涌现。这里,我们择四幅作品来作品析。

1. 《牛耕图》。这是一幅被收入《中国绘画全集》的作品,作者是明代画家马轼。此画描写了春耕时节,农夫驭牛耕田的场景。画面上人牛混杂,石坡,杂树,荒草,一派春闹的景象。牛在其中,似乎并不是主角。但略带俯视角度的耕牛,还是以其躬身用力的姿态抓住了观者的眼球。想来,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这幅画中,可以见识作者的笔墨功力是深厚的。就牛的表现力来说,虽不及唐宋大家,却也以简率的造型将牛融在了大的环境之中。牛毛的干笔直写,与水墨湿润的擦染浑然一体,令灰色调的牛亦颇有质感。此画的整体风格近于率意。

2. 《夏晌》和《江田种秫图》。这两幅作品是清代画家萧晨的力作。之所以放在一起品赏,盖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幅作品的风格都是清新淡雅,也都是人牛共享自然之美。《夏晌》的画幅下端,人在柳荫下静卧小憩,享受晌午的美梦,而牛则在一旁同享惬意,时不时俯身寻觅草中的香气。画的上半部分空灵,似有云雾悠然流淌。《江田种秫图》同是一幅充盈着南方乡野味道的佳作。画面上,牛在前,人在后同过小桥,向着柳林一侧的田头而去。牛的神态轻松,蹄下绝无倦怠之虞。两幅牛作的格调,因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而凸现高雅不群。

3. 《秋江牛牧图》。该画的作者是以画楼台界画著称的清代画家袁江。这虽是一幅牛牧图,却依然保持了作者惯有的大气萧然之风。江的对岸,林木亭阁掩映,以一片秋雾衔接淡墨泼就的远山。秋江自左至右胁穿,水气缭绕。画的左下角一线江堤,头戴斗笠的牧童,俯在一只牛的背上,轻唤另一只看上去不大愿意离开的牛。整幅画最浓重的墨色,也在这两只牛的身上。画面充盈着萧然秋意,更漫溢着牧童与牛的情义。袁江是清代画坛上的大师,故而他对该画的描绘是精益致精的。画面几无颜色,秀美的笔墨是该画主要的表述语言。

4. 《溪林散牧图》。此画系长卷,横长527厘米,纵高37厘米,作者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王翚。这是一幅拟宋人刘松年笔意的力作。画面总计活跃着四十一只水牛,十八个牧童,五只山羊,数十只雀鸟,数十棵树木,以及溪水、石桥、湖泊、田野、小路、沟谷石坡、荆棘灌木等等。王翚是名震至今的山水画宗师,但它也是清代少有的画风多样,涉猎题材广泛的大家。如果说韩滉的《五牛图》是牛之静止的肖像,那么王翚的《溪林散牧图》就是牛之动态的全书。这幅作品不仅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山水、人物、花鸟多方面的才华,更是在牛的刻画上凸现了独到的造诣。虽说是拟古人笔意的作品,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牛画珍品。细细品阅,画上的牛绝无重复之躯,且神态各异,尽享自然之赐予,尽得世人之关爱。

古人画牛,用心用情。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相对淡泊的心灵之应,确实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牛画之佳作。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叙述了。

三、今人画牛

时代不同了,今人与古人反映在“牛画”上的无论方法还是思想,会变化不小。我们拾两幅过来一同品析吧。

1. 《五牛图》。当代画家林曦明刻意在自己的这幅作品上题写了与古人画作相同的名称,用以自勉。林先生的《五牛图》无论画法、用意、效果与韩滉的《五牛图》绝无半点瓜葛。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白的昭示:他是以韩滉的《五牛图》作为自己创作的坐标和引领。林先生的《五牛图》是一幅纯水墨泼洒样式的牛作,牛的或站或卧,或静或动都统一在了大写意水墨的语言之中。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这其实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审美和哲学思想的概括。该画作中的五只牛没有任何细节的描摹,也没有刻意位臵安排。但它仍将牛的鲜活,与牛的精神状态传达给了我们。画中的几笔粗线,不仅概括了牛的结构,也注解了作者对牛的精神,牛的力量,牛的诚笃的认知。我们眼前这五只墨色浓淡各异的牛,是可以仰靠的大山,是我们生活中最淡然的且又是最亲密的朋友。

2. 《春曲》。这幅作品是当代画家张广的力作。简单地说,这是一幅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牛身边的囡囡,牛身后的麻雀都是作者极富夸张的设计,即是出于画面对比之需,也为烘托春的气氛。牛的结构与动态处理,都恰到好处。作者有意识将牛堆砌成山石的感觉,以强化长久以来我们的民族与牛的那份渊源。

今人画牛的名家还有徐悲鸿、潘天寿、李可染、宋吟可、范曾等。

我们由古至今品析了许多牛画。其实,牛一直是与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相依相随的伴侣。它的形象在四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在汉代的铜灯造型上,在历朝历代的各种材质和形式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都有遗迹。工美史上古老的“牛尊”和“铜牛”,即是明证。今年是牛年,相信牛会将好运带给我们每一个热爱牛的人。

附录2:

戴嵩画牛

原文

②③④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

⑦⑧⑨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②宝:以……为宝,珍藏。③尤:特别、尤其。④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⑤拊(fǔ)掌:拍手。⑥搐(chù):抽缩。⑦掉尾:摇尾巴。⑧然:认为对。⑨婢(bì):女佣人。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启示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简介

戴嵩的《斗牛图》(戴嵩 册页 绢本 水墨 纵44厘米 横40.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常规、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 画家简介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其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⑤⑥

附录2-1

《柳塘钓隐》

新荷点点、绿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长堤、小桥,逶迤地通往这处池畔幽居。屋宅周围,掩映着如绿瀑般的垂柳。山池的这一头,大、小水鸭儿们在水阁前悠游、鹭鸶在芦苇间穿梭;山池的另一头,则见幽居的主人,正倚着扁舟、伴着美酒,在烟波中留连。

自北宋起,山水画的面目,除了描绘北方严峻、荒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渐渐将花鸟融入山水,发展出表现溪塘汀渚虚旷之美的小景。这些作品由于笔风清丽,画幅较小,充满诗意,后来也成为南宋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幅“柳塘钓隐”以广角取景,处处充满生机,画面明净而开阔,展现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间鸭凫及鹭鸶,不仅为山池增添几分野趣,更表明了画中主人翁远离尘俗、隐遁江湖的心意。

这幅“柳塘钓隐”没有名款。全幅设色轻柔,在描绘点景人物、游禽水鸟、与柳树荷叶等的细腻严谨笔触中,仍保有朴质的写实之美。这与南宋常见的较为圆熟、硬劲、多转折、波磔的笔触稍有不同,推测这应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鸟作为点景的山水佳作。

附录2-2

《柳塘呼犊》

佚名 团扇 绢本 设色 纵24.9厘米 横26.6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眯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啰!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

附录2-3

《石谷骑牛图》

杨晋 立轴纸本墨笔 纵81.6厘米 横3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又号谷林樵客、鹤道人,又署野鹤,江苏常熟人,王翠入室弟子。擅画山水、牛、马,兼及人物、花鸟。曾与王翠合绘《康熙南巡图》。晚年多率笔,苍而不润,然画农村景物则颇精工。传世作品有《石谷骑牛图》《豪家佚乐图》等。此图款题为“画白石翁诗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所画者为王翠,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为清初“虞山派”创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经常与师同绘画作。此图中王翠头戴斗笠,身垫蓑衣,骑于牛背之上,缓缓而行,像是雨过天晴之后,徜徉于乡野小径。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却神韵俱足,充满诗情画意。

附录2-4

《柳荫放牧图》

佚名 立轴 绢本 淡设色 纵99.1厘米 横48.3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描绘牧童放牛的情景。临溪草坡上,牧童伏于柳树下小憩,二水牛也呈自在之状,境界静谧雅逸。柳树描绘十分细腻,枝干出笔一丝不苟,疏密、浓淡、粗细相间,富有变化。画风与南宋画牛名家阎次平相似。

附录2-5

《雪涧盘车图》

佚名 页 绢本 设色 纵23.5厘米 横21.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旅人和牛车队走在崎岖曲折的山径途中。同时用初冬萧瑟的雪霁山景加以烘托,情景交融,使人联想到画外千里征途的艰辛景色。全图结构谨严,写实功力深厚,是南宋院

画中的杰出小品。

附录3

中国古代名马

1.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

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

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

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

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2.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3.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4.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5.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6. 骕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7.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8.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9.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10.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11.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12.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臵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13.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14.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15.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16.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17.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18.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19.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20.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21.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22. 紫骍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23.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24. 扬武

《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

25. 赭白

《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臵之蓟城东掖门。

26. 赤龙驹

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

27. 赤蛇

《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

28. 龙骧

《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

29. 闪电

《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

30. 青海骢

《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

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31. 狮子骢

《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32. 忽雷驳

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33. 决波瑜

《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

34. 唐太宗十骥

《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35. 昭陵六骏

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所乘六马曰青骓,曰什伐赤,曰特勒骠,曰飒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乌,乃琢石为象并赞可昭陵。

36. 黄骢骠

《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

37. 蹀马

《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38. 太原异马

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

39. 滑州龙子

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

40. 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

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

41. 唐舞马

《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42. 九花虬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43. 照夜白

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44. 宁远马

《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

45. 玉花骢

《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46. 望云骓

《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

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47. 黄骝

《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49. 玉逍遥

《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

50. 碧云霞

《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51. 元佑三马

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

52. 义瑜

《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臶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

53. 飞越峰

《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

54. 西域马

《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参考书目

1. 《彩墨动物画法:骏马》杨志斌 天津杨柳青画社

2.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晚唐》关友惠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01年1月1日)

内容简介:晚唐时期,沙州(敦煌)弃蕃归唐,摆脱部落制桎梏,恢复了农业生产。一时社会安定,丝路畅通。以世族地主集团为首,在莫高窟又开始了新的窟造佛书壁高潮。五十八年间开造的石窟,现存有六十座,大型经变书三百铺,还有大量独幅佛、菩萨书像和不计其数的装饰图案。晚唐壁画是中唐壁画的继续和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画有二十八种,几乎包括了唐代壁画的所有内容,佛教各主要宗门的主要经典多有绘制。阿弥陀三经、弥勒、乐师诸净土变相相绘制最多。密经变相超过前代,并有专一绘制观音变相的石窟三座。《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晚唐)》选取其中二十一个窟中的二百四十余幅图面,都是这上时期壁画中的精品。卷首论文对壁书作了全面论述,卷尾图版说明对每幅图面的内容与艺术作了详尽的解说。

3. 《中国敦煌壁画•盛唐》段文杰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 2010年6月1日)

内容简介:盛唐是我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观壁画盛极一时。今天,仅敦煌莫高窟还保存着公元七○五年至公元七八八年期间建造的八十一个洞窟,近五百壁的盛唐丹青。这些壁画大多造型优美,色彩灿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一些代表作,堪称佛教艺术的精品。本卷精选了墓局窟盛唐时代三十五个窟中的二百零二幅图版,包括了神龙、景龙、阔乓天宝、大历诸时期的壁画精华。其中有著名的巨幅经变,神采奕奕的人物,结构谨严的建筑,浓涂重染的山水,描缕精细的花木竹石,色彩华丽的装饰图案。举凡故事小品、比譬情节中具有反映社会生活与审美价值的画面均择要收入卷中,其中部分图版属首次刊印。本卷基本上反映了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在题材方面,除了选入了具有代表性的“净土”、“法华”、“维摩诘”、“华严”、“涅槃”等显宗壁画外,也选人了善无畏等“开匹三大士”在唐土布教时期形成的密宗壁画。卷中包括论文一篇.并附有关插图。各国版均有文字说明,介绍它的艺术特色与内容依据。

4.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 敦煌文物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第2版(2011年7月1日)

内容简介: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是为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的中文版,收录初唐至盛唐时期计38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

5. 《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 谢成水 江苏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2年2月1日)

内容简介: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6. 《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谢成水绘,是从2000多幅敦煌壁画临摹中精选出来的,是敦煌研究院老中青几代人的线描成果。

耕牛·战马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牛、马的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

历史中的牛:汉代墓室壁画《耕牛》、唐代韩滉《五牛图》、宋人小品《牧牛图》等。

古代马文化:《说文解字》某一部所包括的汉字越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类事物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马文化的精细和完善。

历史中的马:汉代画像石《马》、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卷》(纸本,白描,26.9厘米×204.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元代《二马图》等;

奚官:官名,职司养马。

白描: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题材、耕牛、战马、线描、质感、性情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并尝试用线表现牛的特征。教学中以分析、讨论、实践为重点,教师演示、视频播放为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临摹实践、展示评价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结合历史知识提升对传统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不同时期的牛、马都寄予了画家的心志,让学生体验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中国画线描的体验及感悟。教师应该从理解、表现、运用等角度进行点评学生的学习全程。

教学计划

一、新课导入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新授课程

1. 分析讨论

(1)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马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 思考欣赏

(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笔兼写意。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哪些?

牛,勤劳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3. 探究分析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借此探究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线条在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线条的变化:快慢缓急、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折起伏、提按。

4. 欣赏分析

(1)《五马图》中的线是如何表现物象的?

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渲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得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

(2)《五马图》是如何展示中国画简淡风格的?

构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分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前三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画面虽然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重量感。

(3)《五马图》中的马与奚官的肖像比较。

五个奚官则因性格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而马的神情则与奚官很相像,也许与奚官相处时间长了,跟随了奚官的习性,使其人格化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情感。

5. 探讨交流

(1)中国画中线的表现性特征

《五马图》中线条成为构成画面的独立元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变化,如干湿、粗细、缓急、轻重等,呈现出物象的不同质感、神情变化,使线描独立出来,展现书法般丰富的线条韵律。

(2)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仔细观察,用线描的方法临摹《五牛图》中的任何一头牛。 基本要求:合理运用线条,完成一头牛的临摹。

个性要求:仔细读画,掌握线条的表现语言,尝试运用不同的画笔,表现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

(3)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业,互评及教师点评。

相关链接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为黄麻纸本,淡设色,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五牛各具特征,形态各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中间特设正面透视的一只牛,从构图立意看,有间隔视觉的

作用,使长卷中的五牛产生一种节奏变化。五牛图勾勒粗放豪迈,画风朴实、沉着,结构严谨,色泽花纹各异,皮毛质感真切,不失为形神兼备之佳作。据近代以来绘画史籍的述说,该卷是现存最早的纸本卷轴画,由此可见其珍贵。韩滉为什么要画《五牛图》?为什么要以牛自比?

据史料记载韩滉家里一共有五个兄弟,有人认为五头牛就是指他们五兄弟,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像牛一样任劳任怨地效忠于君王。

牛作为人类的朋友,从驯化到现在,约七八千年了,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水牛遗骸可证。传说黄帝时代就有“服牛乘马”之说,或可证明畜牧业的出现。从出土的一些商代犁、铧判断,殷、周当已出现牛耕,至春秋、战国时期普遍盛行,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牛耕图”,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从古到今,牛代表着农业生产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自然受到韩滉的重视,所以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关于《五牛图》的主题,元代大画家赵孟頫认为其画的是梁代陶弘景辞谢梁武帝征聘的典故。据说梁武帝即位后欲起用陶弘景为相,陶弘景画了二头牛,一头以金带络笼束着头,被人牵扯驱使,另一头则放于水草之间,自由自在,梁武帝看画后,受到感动,不再勉强陶弘景出仕。

附录1:

牛年话“牛画”

刘咏阁(老墨)

一、说在“牛画”之前

牛,是最早与人类“为伍”的动物。应该说自有了关于人的记载,也就有了牛的记载。人和牛,牛和人,可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上,牛的角色非同寻常,它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和艺术都与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与牛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民族是狩猎起家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观和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有我没你的杀戮和掠夺。我们则是农耕文化浸濡的民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也就是顺其自然。双方在对牛的认知以及对牛的态度上,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欧洲,最早出现牛的形象的记载是两万多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一万多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画面中的牛可谓一号主角,但命运多舛,不是被人类追得仓皇逃窜,就是被射杀。西方人的祖先认为,只有牛肉可以强健他们的肌体。而散布在我国西南西北的大量岩画遗存中,则记载的是我们的先民与牛同耕同作,和谐相处的场景,绝没有对牛血淋淋的杀戮。牛是我们的先民膜拜的神,是图腾,是力量和信念的象征。

因而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了解牛的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牛就与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既是我们生产的帮手,又是我们生活的朋友。它温顺的性情,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不经意的给予我们生命进程中的某些启示与思考,被历代文人墨客、志士仁人所推崇。千百年来,更是有大量有关牛的诗赋书画遗存。

二、古人的“牛画”

(一)原始岩画与古象形文字中的“牛画”

中国最早的牛画,无疑是新石器时期的先人刻画在原始洞窟壁上与山崖岩壁之上的牛的图型。这类牛画的特点就是极其简单,或用锋利的器物刻划,或是用动物的血浆直接涂画。这类岩画在西南与西北各省几乎都有发现和保存。

牛的形象经过思考的过程,被转化为既可实用又可以愉悦精神的图像,那应该是在古代先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中了。象形文字中的牛,是一颗水牛牛头的简化图型。从牛角的对称造型,到五官的概括,无不透出先人对牛的认知程度之深。而由象形文字中的牛,到小篆字体中的牛,即演绎了先人智慧的发展过程,更叠就着一幅幅美丽的牛的图画。

(二)汉画像石上的牛画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近似的艺术样式,它们都留存了大量的牛画给后人。我们择两幅来品析:

先来看一幅直接用毛笔画在砖上的彩色牛画。此砖画是西晋墓室壁画中的一块,横长50厘米,宽30厘米。画面向左大半部被前后两排共七只牛撑满,牛的后面是牧牛者手持弓箭尾随护卫。此画对牛的刻画非常精准,画工采用了透视方法,牛与牛之间互有掩映,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牧牛成群的感觉。艺术史上认为,汉代以及魏晋时期的绘画是后来水墨画的雏形。在这幅《牧牛图》中,我们已然看到了粗细有别,刚柔相济,或抑扬、或顿挫的线条。同时,也有以近似今人或墨或色的涂染,来烘托牛群的前后关系和层次的方法。整幅画面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手法娴熟,疏密有致。画中的牛儿们健硕精悍,使人联想那个时期一定是安稳富庶的社会。确切地讲,这是一幅极具生活细节,又极具表现力的“牛画”作品。

我们再来看另一幅用刀刻在石砖上的牛画。此幅作品出自汉代,名曰《牛耕图》,一九九二年曾被中国邮政公司印制成邮票。画面讲述了农夫驭两头黄牛抬杠犁地的情节。牛儿健

硕昂首,尾翘蹄扬。农夫左手扶犁右手挥鞭,身后随一童子手提装种子的袋,想必是其幼子。这样一幅优美的牛耕之场景,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想象呢——乍暖还寒的田野;牛儿翻犁过的土地散发着清香;农夫悠然地以歌声抒发着春天的惬意;等等。此画对牛的体态和神情之刻画更可谓匠心独具。比如,画中两只牛的步伐是一致的。二牛抬杠耕地,讲究的是一个统一的节奏,节奏一致了,地就犁的深浅适宜,就陇直迹畅。还比如,两只耕牛体态有力,精神饱满,它们与农夫健硕高大的身影,以及童子健康活泼的身姿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日子是美满的这样一个信息。这幅《牛耕图》堪为汉代画像石中描写牛之形象的精品。

(三)出自唐宋大家笔下的牛画

唐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时期,涌现了很多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和作品。我们先择唐代最具特点的三幅牛画作一品析:

1.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这是一幅长卷形式的画作,作者是唐开元年间的孟令瓒。画面中,一位宿神盘坐牛背,其赤裸上身,腹间有红布围裹;络腮散须且疏发后系,眼神炯炯身姿瘦健;左手扶膝,右手似菩萨手印状臵于胸前。其坐骑是一头正值壮年之牛,牛头侧仰,其面目煞有生气。牛的身驱硕大而充盈力道,四肢劲健而轻盈。作品的表现手法多样,先以游丝描勾勒,尔后多遍着色,且以凹凸法将人物和牛的结构强调出来。统观画面,线条秀逸细劲,色泽古雅匀洁,作者尤其在牛的晕染上下足了功力。此画中牛的身躯庞大,如果缺乏整体设色的把握能力,势必会造成简单或空泛。作者采用了逆光处理,既有意模糊了明暗对比,也增加了主题的神秘感觉。使得画面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都非常精到。孟令瓒的这幅“神牛”之作,有着典型的西域画风的影响。

2. 《五牛图》。这是一幅画在麻纸上的长卷形式的作品,画幅高20.8厘米,长139.8厘米,作者是唐代的韩滉。此画乍看上去,似乎是一幅简单而平淡的作品。但是,当我们驻足凝神于该画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门道正是隐含在表面的简单之中的。韩滉是个有着多方面深厚功力的艺术家。其书法学的是“草圣”张旭,绘画学的是西域风格的名家陆探微。我们先来看《五牛图》的造型用线,可以说讲究至极。平直处,以干涩凝重之笔中锋走过;转折处,以苍润之锋或偏或中而行;细微处,线条虽短却有始有终;整体用线之布局,或抑扬、或顿挫,或稀疏、或稠密,即照应章法之需,又顾及形态结构之用。这样的用线,如果没有很好的书法功力是很难达到的。再看此画的着色。前面说了,韩滉的老师是陆探微。陆氏的画风属西域凹凸风格,强调用色彩之晕染显现物体之结构与形貌。韩滉首先在赭黄色的区域里,确定了五头牛的色相。我们会感到,画面的色彩不是一种跳跃的反差,而是一种暖色相中的区别。在具体的晕染上,他并没有照搬陆式的凹凸法,而是将凹凸法与中原的平涂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牛的形体转折与结构处,他采用了虚染与实染结合的方法,同时以重色和淡色兼顾了明暗的变化。至于五只牛的神情姿态和位臵安排,也是神态各异,静中有动,纵横有别。看该作品,我们是不是还会生出这样的感觉:虽然画面上没有人物出现,但作者以牛的栩栩如生的状态,间侧表达了人与牛共同生存,相互依附的情感。《五牛图》是失而复得的国宝,我们自然多用了一些笔墨来品析它。通观整幅作品,造型精确,形态生动,凝重不失灵动,精微不失整体,是古往今来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牛的肖像”作品。

3. 《斗牛图》。此画是唐代另一位画牛名家,韩滉之弟子戴嵩的作品。与韩滉不同的是,戴嵩以画水牛著名。后人评价他的牛画有“野性筋骨之妙”。明代李日华评其画曰:“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斗牛图》属册页形式,高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与《五牛图》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斗牛的动感十足,二是以浓淡墨渲染未着色。一般意义上讲,古代绘画重意轻形。画家对形的概念是融在对立意的把握之中的。因而,形的准确性会有所降低。然而,戴氏的《斗牛图》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首先说二牛的形体结构,是一种完美的对透视把握之下的准确描绘。一纵一横两只牛,不仅造成了宽阔的空间感,更从多角度展示了水牛的健硕肌体,和看似笨重实则灵动的戏斗情景。

再来看墨色的晕染,更是以唐画少有的纯水墨的形式出现。应该说此画中线的作用被淡化了,重要的造型手段是浓淡墨的凹凸晕染。此画的情趣性比比皆是,首先,两只牛的头一低一扬极具夸张性;二来,后牛以角顶撞前牛后,造成了瞬间的紧张感;再就是牛之野性和顽皮在它们夸张的眼神,腾跃的四蹄,夹着的尾巴等处尽显无余。整幅画只有眼睛,四蹄,犄角用浓墨作了处理,不仅免使画面灰淡,更有点睛之妙用。可以说,传神与生动是该画的最过人之处。我们不得不赞佩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微,绘画技能的高超。

看罢唐代的作品,我们再择两幅宋代名家的牛画作一品析。

1. 《四季牧牛图》。该作品是南宋画家阎次平的作品,属绢本,以近似连环画的形式合装成卷。该画描写了四季之中水牛、牧童、丘野、树木、河湖的不同形貌和精神状态。此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有趣。对牛的描摹,更是精细入微。如果说唐代大师笔下的牛超于生活,更显现画家本人情感所依的话,《四季牧牛图》中的水牛则是彻底回归了生活。四幅作品,四个季节。水牛们或食草,或戏水,或于秋色之中凝眸落叶,或逆朔风急切归返。作者在表现方法上,极尽皴擦渲染之能。在对牛的造型上,作者认真摹写了水牛的习性特征,结构特点,有着很重的写生之痕迹。即便是对牧童,对环境道具的描摹,也非常精到。强调了生活的真实。作品中,有三幅勾画了牧童在牛背上充满情趣的姿态,强化了人与牛的情感和依附关系。作者阎次平是南宋大家,画路宽,技法精,仅从《四季牧牛图》中,我们即可领略他的深厚功力,并可窥见其对自然、对生活积极而乐观的态度。

2. 《风雨归牧图》见附录1-1。作者李迪是南宋孝、光、宁三朝画院的实力派画家。此画描绘两个牧童沿河堤牧牛,忽然风雨大作,河喧柳闹,苇摇草动,牧童策牛逆风疾归的场面。一人披蓑紧拉斗笠,另一童子的斗笠则被大风吹落在地。此画的生活气息之浓,人与牛的精神状态描写的之细腻,可谓画史上罕有。想必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足奇,但画家就是在这平凡之中发现了美,并赋予了它相应的美的形式。整幅画面工谨精细,用笔多见中锋。牛的描写更是神形兼备,憨态可掬。尤其跑在前面的牛,那一瞬惦念后面的伙伴猛然回头张望的情景,煞是令人感叹。此画着色清淡,仅在柳叶苇丛处着淡绿色,却给人丰富的风雨之中的色彩想象。

(四)明清画家笔下的牛画

这里,我们把元代空了过去,只因为笔者暂时还找不出元代画牛的名家。据传有毛伦和杜本擅画牛,但见不到画迹就不便多说了。

在艺术史上,明清两代堪称是艺术的整合与总结期。明清画家笔下的牛也是很多的,但像唐宋那样的画牛大家却没再涌现。这里,我们择四幅作品来作品析。

1. 《牛耕图》。这是一幅被收入《中国绘画全集》的作品,作者是明代画家马轼。此画描写了春耕时节,农夫驭牛耕田的场景。画面上人牛混杂,石坡,杂树,荒草,一派春闹的景象。牛在其中,似乎并不是主角。但略带俯视角度的耕牛,还是以其躬身用力的姿态抓住了观者的眼球。想来,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这幅画中,可以见识作者的笔墨功力是深厚的。就牛的表现力来说,虽不及唐宋大家,却也以简率的造型将牛融在了大的环境之中。牛毛的干笔直写,与水墨湿润的擦染浑然一体,令灰色调的牛亦颇有质感。此画的整体风格近于率意。

2. 《夏晌》和《江田种秫图》。这两幅作品是清代画家萧晨的力作。之所以放在一起品赏,盖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幅作品的风格都是清新淡雅,也都是人牛共享自然之美。《夏晌》的画幅下端,人在柳荫下静卧小憩,享受晌午的美梦,而牛则在一旁同享惬意,时不时俯身寻觅草中的香气。画的上半部分空灵,似有云雾悠然流淌。《江田种秫图》同是一幅充盈着南方乡野味道的佳作。画面上,牛在前,人在后同过小桥,向着柳林一侧的田头而去。牛的神态轻松,蹄下绝无倦怠之虞。两幅牛作的格调,因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而凸现高雅不群。

3. 《秋江牛牧图》。该画的作者是以画楼台界画著称的清代画家袁江。这虽是一幅牛牧图,却依然保持了作者惯有的大气萧然之风。江的对岸,林木亭阁掩映,以一片秋雾衔接淡墨泼就的远山。秋江自左至右胁穿,水气缭绕。画的左下角一线江堤,头戴斗笠的牧童,俯在一只牛的背上,轻唤另一只看上去不大愿意离开的牛。整幅画最浓重的墨色,也在这两只牛的身上。画面充盈着萧然秋意,更漫溢着牧童与牛的情义。袁江是清代画坛上的大师,故而他对该画的描绘是精益致精的。画面几无颜色,秀美的笔墨是该画主要的表述语言。

4. 《溪林散牧图》。此画系长卷,横长527厘米,纵高37厘米,作者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王翚。这是一幅拟宋人刘松年笔意的力作。画面总计活跃着四十一只水牛,十八个牧童,五只山羊,数十只雀鸟,数十棵树木,以及溪水、石桥、湖泊、田野、小路、沟谷石坡、荆棘灌木等等。王翚是名震至今的山水画宗师,但它也是清代少有的画风多样,涉猎题材广泛的大家。如果说韩滉的《五牛图》是牛之静止的肖像,那么王翚的《溪林散牧图》就是牛之动态的全书。这幅作品不仅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山水、人物、花鸟多方面的才华,更是在牛的刻画上凸现了独到的造诣。虽说是拟古人笔意的作品,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牛画珍品。细细品阅,画上的牛绝无重复之躯,且神态各异,尽享自然之赐予,尽得世人之关爱。

古人画牛,用心用情。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相对淡泊的心灵之应,确实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牛画之佳作。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叙述了。

三、今人画牛

时代不同了,今人与古人反映在“牛画”上的无论方法还是思想,会变化不小。我们拾两幅过来一同品析吧。

1. 《五牛图》。当代画家林曦明刻意在自己的这幅作品上题写了与古人画作相同的名称,用以自勉。林先生的《五牛图》无论画法、用意、效果与韩滉的《五牛图》绝无半点瓜葛。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白的昭示:他是以韩滉的《五牛图》作为自己创作的坐标和引领。林先生的《五牛图》是一幅纯水墨泼洒样式的牛作,牛的或站或卧,或静或动都统一在了大写意水墨的语言之中。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这其实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审美和哲学思想的概括。该画作中的五只牛没有任何细节的描摹,也没有刻意位臵安排。但它仍将牛的鲜活,与牛的精神状态传达给了我们。画中的几笔粗线,不仅概括了牛的结构,也注解了作者对牛的精神,牛的力量,牛的诚笃的认知。我们眼前这五只墨色浓淡各异的牛,是可以仰靠的大山,是我们生活中最淡然的且又是最亲密的朋友。

2. 《春曲》。这幅作品是当代画家张广的力作。简单地说,这是一幅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牛身边的囡囡,牛身后的麻雀都是作者极富夸张的设计,即是出于画面对比之需,也为烘托春的气氛。牛的结构与动态处理,都恰到好处。作者有意识将牛堆砌成山石的感觉,以强化长久以来我们的民族与牛的那份渊源。

今人画牛的名家还有徐悲鸿、潘天寿、李可染、宋吟可、范曾等。

我们由古至今品析了许多牛画。其实,牛一直是与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相依相随的伴侣。它的形象在四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在汉代的铜灯造型上,在历朝历代的各种材质和形式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都有遗迹。工美史上古老的“牛尊”和“铜牛”,即是明证。今年是牛年,相信牛会将好运带给我们每一个热爱牛的人。

附录2:

戴嵩画牛

原文

②③④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

⑦⑧⑨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②宝:以……为宝,珍藏。③尤:特别、尤其。④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⑤拊(fǔ)掌:拍手。⑥搐(chù):抽缩。⑦掉尾:摇尾巴。⑧然:认为对。⑨婢(bì):女佣人。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启示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简介

戴嵩的《斗牛图》(戴嵩 册页 绢本 水墨 纵44厘米 横40.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常规、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 画家简介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其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⑤⑥

附录2-1

《柳塘钓隐》

新荷点点、绿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长堤、小桥,逶迤地通往这处池畔幽居。屋宅周围,掩映着如绿瀑般的垂柳。山池的这一头,大、小水鸭儿们在水阁前悠游、鹭鸶在芦苇间穿梭;山池的另一头,则见幽居的主人,正倚着扁舟、伴着美酒,在烟波中留连。

自北宋起,山水画的面目,除了描绘北方严峻、荒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渐渐将花鸟融入山水,发展出表现溪塘汀渚虚旷之美的小景。这些作品由于笔风清丽,画幅较小,充满诗意,后来也成为南宋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幅“柳塘钓隐”以广角取景,处处充满生机,画面明净而开阔,展现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间鸭凫及鹭鸶,不仅为山池增添几分野趣,更表明了画中主人翁远离尘俗、隐遁江湖的心意。

这幅“柳塘钓隐”没有名款。全幅设色轻柔,在描绘点景人物、游禽水鸟、与柳树荷叶等的细腻严谨笔触中,仍保有朴质的写实之美。这与南宋常见的较为圆熟、硬劲、多转折、波磔的笔触稍有不同,推测这应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鸟作为点景的山水佳作。

附录2-2

《柳塘呼犊》

佚名 团扇 绢本 设色 纵24.9厘米 横26.6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眯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啰!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

附录2-3

《石谷骑牛图》

杨晋 立轴纸本墨笔 纵81.6厘米 横3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又号谷林樵客、鹤道人,又署野鹤,江苏常熟人,王翠入室弟子。擅画山水、牛、马,兼及人物、花鸟。曾与王翠合绘《康熙南巡图》。晚年多率笔,苍而不润,然画农村景物则颇精工。传世作品有《石谷骑牛图》《豪家佚乐图》等。此图款题为“画白石翁诗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所画者为王翠,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为清初“虞山派”创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经常与师同绘画作。此图中王翠头戴斗笠,身垫蓑衣,骑于牛背之上,缓缓而行,像是雨过天晴之后,徜徉于乡野小径。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却神韵俱足,充满诗情画意。

附录2-4

《柳荫放牧图》

佚名 立轴 绢本 淡设色 纵99.1厘米 横48.3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描绘牧童放牛的情景。临溪草坡上,牧童伏于柳树下小憩,二水牛也呈自在之状,境界静谧雅逸。柳树描绘十分细腻,枝干出笔一丝不苟,疏密、浓淡、粗细相间,富有变化。画风与南宋画牛名家阎次平相似。

附录2-5

《雪涧盘车图》

佚名 页 绢本 设色 纵23.5厘米 横21.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旅人和牛车队走在崎岖曲折的山径途中。同时用初冬萧瑟的雪霁山景加以烘托,情景交融,使人联想到画外千里征途的艰辛景色。全图结构谨严,写实功力深厚,是南宋院

画中的杰出小品。

附录3

中国古代名马

1.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

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

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

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

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2.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3.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4.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5.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6. 骕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7.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8.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9.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10.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11.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12.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臵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13.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14.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15.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16.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17.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18.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19.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20.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21.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22. 紫骍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23.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24. 扬武

《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

25. 赭白

《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臵之蓟城东掖门。

26. 赤龙驹

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

27. 赤蛇

《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

28. 龙骧

《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

29. 闪电

《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

30. 青海骢

《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

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31. 狮子骢

《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32. 忽雷驳

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33. 决波瑜

《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

34. 唐太宗十骥

《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35. 昭陵六骏

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所乘六马曰青骓,曰什伐赤,曰特勒骠,曰飒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乌,乃琢石为象并赞可昭陵。

36. 黄骢骠

《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

37. 蹀马

《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38. 太原异马

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

39. 滑州龙子

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

40. 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

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

41. 唐舞马

《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42. 九花虬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43. 照夜白

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44. 宁远马

《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

45. 玉花骢

《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46. 望云骓

《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

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47. 黄骝

《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49. 玉逍遥

《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

50. 碧云霞

《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51. 元佑三马

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

52. 义瑜

《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臶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

53. 飞越峰

《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

54. 西域马

《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参考书目

1. 《彩墨动物画法:骏马》杨志斌 天津杨柳青画社

2.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晚唐》关友惠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01年1月1日)

内容简介:晚唐时期,沙州(敦煌)弃蕃归唐,摆脱部落制桎梏,恢复了农业生产。一时社会安定,丝路畅通。以世族地主集团为首,在莫高窟又开始了新的窟造佛书壁高潮。五十八年间开造的石窟,现存有六十座,大型经变书三百铺,还有大量独幅佛、菩萨书像和不计其数的装饰图案。晚唐壁画是中唐壁画的继续和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画有二十八种,几乎包括了唐代壁画的所有内容,佛教各主要宗门的主要经典多有绘制。阿弥陀三经、弥勒、乐师诸净土变相相绘制最多。密经变相超过前代,并有专一绘制观音变相的石窟三座。《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晚唐)》选取其中二十一个窟中的二百四十余幅图面,都是这上时期壁画中的精品。卷首论文对壁书作了全面论述,卷尾图版说明对每幅图面的内容与艺术作了详尽的解说。

3. 《中国敦煌壁画•盛唐》段文杰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 2010年6月1日)

内容简介:盛唐是我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观壁画盛极一时。今天,仅敦煌莫高窟还保存着公元七○五年至公元七八八年期间建造的八十一个洞窟,近五百壁的盛唐丹青。这些壁画大多造型优美,色彩灿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一些代表作,堪称佛教艺术的精品。本卷精选了墓局窟盛唐时代三十五个窟中的二百零二幅图版,包括了神龙、景龙、阔乓天宝、大历诸时期的壁画精华。其中有著名的巨幅经变,神采奕奕的人物,结构谨严的建筑,浓涂重染的山水,描缕精细的花木竹石,色彩华丽的装饰图案。举凡故事小品、比譬情节中具有反映社会生活与审美价值的画面均择要收入卷中,其中部分图版属首次刊印。本卷基本上反映了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在题材方面,除了选入了具有代表性的“净土”、“法华”、“维摩诘”、“华严”、“涅槃”等显宗壁画外,也选人了善无畏等“开匹三大士”在唐土布教时期形成的密宗壁画。卷中包括论文一篇.并附有关插图。各国版均有文字说明,介绍它的艺术特色与内容依据。

4.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 敦煌文物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第2版(2011年7月1日)

内容简介: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是为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的中文版,收录初唐至盛唐时期计38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

5. 《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 谢成水 江苏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2年2月1日)

内容简介: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6. 《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谢成水绘,是从2000多幅敦煌壁画临摹中精选出来的,是敦煌研究院老中青几代人的线描成果。


相关内容

  • 西府人生产劳动中的礼
  • 发表时间:2016-10-13   来源:宝鸡日报 不攘青苗.爱护耕牛.善待麦客.捡拾麦穗--在西府大地上,有一系列关于生产劳动的规矩,一辈辈西府农人共同遵守着这些规矩,形成牢固的生产劳动习惯.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率周部族迁岐以来,周人就在周原大地上种地.打猎.建屋,并在生产劳动中遵守一定的原则,如 ...

  • 爱路护路宣传教育年度工作总结
  • 2006年,我县爱路护路宣传月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区护路办和省市护路办的安排,我县自2006年4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以新《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契机,以提高全民爱路意识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大了宣传月活动的领导力度 领导重 ...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耕牛保险保险单
  • 本公司依照耕牛保险试行条款及在保险单上注明的其它条件承保被保险人________的下列耕牛: 被保险人地址:________________ 保险单号码:__________________ 耕牛种类畜龄畜性毛色特 征保险金额保险费备注 总保险金额:人民币 佰 拾 万 仟 佰 拾 元整保险费总数:人 ...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耕牛保险投保单
  • 兹将下列耕牛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耕牛保险 耕牛种类畜龄 畜性 毛色 特征 保险金额 保险费 帐面或市价金额投保成数 总保险金额:人民币 佰 拾 万 仟 佰 拾 元整保险费总数:人民币 万 仟 佰 拾 元 角 分 保险费率: %保险期限: 个月 自 年 月 日零时起至 年 月 日二十四时止备注:投保 ...

  • 歇后语包公断案
  • 歇后语包公断案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包公断案的故事(一) 包拯早年做天长县的县令时,县里发生 ...

  • 不用套绳索的耕牛
  • 也许你见过农民家养的耕牛,但是你可曾听说过或者看到过农民在使用牛耕田的时候不需要套绳索吗? 1996年5月,我到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二都去看望战友.当我和战友在路过一片田地的时候,一种奇怪的现象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原来在地里,有几个农民在用牛耕田,这些牛鼻子上没有套绳,主人只是在后面扶着犁,每条牛拖着犁 ...

  • 诗歌中的牛
  • 诗歌中的牛 诗歌中的牛 一提起牛,就被看作勤劳的象征.它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温和驯良,深受 人们喜爱.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都曾自喻为牛:郭 沫若先生还愿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 ...

  • 雷州半岛的"牛棚"
  • □谢清科 说起"牛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季羡林笔下的<牛棚杂忆>.但从真实存在而言,"牛棚"却是雷州半岛耕牛的天堂. 雷州半岛有田的地方都可见牛的踪迹,有牛的农户家都可见牛棚的影子.在"湛江十八怪"的民谚中,有一怪就是&q ...

  • [节日饮食]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
  • 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些地方称之为"十月朝".糍粑是十月朝常吃的美食,那么你知道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吗?其实这个习俗与牛有关. 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

  • [温软的稻草]阅读答案
  •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 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 片的稻田就是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