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4号

《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05年11月2日省人民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工作

秩序,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包

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一)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或者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职业培训、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全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待

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争议;

(五)依法应当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劳动争议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一方,由其法定代表人或

者主要负责人参加处理活动。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争议事实、共同请求事项、共同理由的,为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应当推举1至3名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活动。

第四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和便民的原则,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

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

第二章 用人单位的调解

第六条 用人单位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并接受地方(行业)工

会和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的指导。

第七条 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用人单位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

会代表担任。用人单位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调解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劳动者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推举产生;用人单位代表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

或者主要负责人指定;用人单位工会代表由用人单位工会委员会指定。

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用人单位工会委员会,调解活动经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八条 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

协商决定。

第九条 调解委员会成员参加调解活动,需要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并按正常出勤对待。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并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 第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收到调解申请后,应当征询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对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

调解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

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公正调解。

第十三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经调解达成协议的,

调解委员会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书一

式3份,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1份。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

履行。到期未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反悔的,视为调解

不成。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 仲裁组织与管辖

第十四条 省、设区市、县(市、区)设立的仲裁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

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最多为9人。 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争议

处理机构为本级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仲裁委员会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第十六条 仲裁员分专职仲裁员与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

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和仲裁委员会成员中聘任。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

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期间,由仲裁委员会给予适当的补助。

补助标准参照人民法院办案人员岗位津贴标准执行。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实行一案一庭制。仲裁庭由1名首席

仲裁员和2名仲裁员组成。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另2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各自

选定1名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指定。事实清楚、案情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

员会可以指定1名仲裁员审理。对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应当执行。

第十八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劳动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劳动争议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

会集体决定。

第十九条 省、设区市、县(市、区)仲裁委员会分别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劳动争议:

(一)省仲裁委员会管辖中央驻省和省属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及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

劳动争议;

(二)设区市仲裁委员会管辖市属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本市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

涉外劳动争议,以及上级仲裁委员会移交的劳动争议;

(三)县牗市、区牘仲裁委员会管辖除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

动争议,以及上级仲裁委员会移交的劳动争议。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住所地与经营地不在同一仲裁委员会管辖区域的,劳动争议由经营地的仲裁委

员会管辖。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劳

动者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仲裁委

员会。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

共同的上一级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

第四章 仲裁程序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时限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

应当受理。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

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不予受理

的理由;决定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及仲裁员

名册,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书副本及仲裁员名册,并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应当自

仲裁庭组成之日起3日内将仲裁庭组成人员的基本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第二十四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仲裁庭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被申 请人未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但下列情形除外牶

(一)因用人单位作出解除劳动关系、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

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内部规章制度、工资账册、考勤记录等证据,由用人单位提供;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

仲裁庭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无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庭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七条 与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由仲裁庭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也可由本人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申请,经仲裁庭批准后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八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当审阅申请书、答辩材料,查明争议事实;必要时,

可以调查、收集证据。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材料,当事人应当予

以配合。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可以对

证据进行登记、复印、复制、拍照、摄像;仲裁庭也可以主动采取上述措施。

仲裁员在调查取证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仲裁员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

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根据协议

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在规定期

限内裁决。

第三十条 仲裁庭一般不公开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商业

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的4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双方当事人。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

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

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第三十二条 仲裁庭对下列劳动争议案件,经过初步审理后,可以根据劳动者的申请,裁决用人单

位先行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或者医疗费:

(一)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克扣或者停发工资、报酬,致使劳动者生活确无基本保障的;

(二)劳动者因工负伤,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三)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先行支付裁决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并开始执行。用人单位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申请人民

法院强制执行。当事人对先行支付裁决不服的,可以自先行支付裁决送达之日起15日

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应在仲裁委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裁决。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仲

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争议仲裁中止:

(一)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等待答复的;

(二)需要等待工伤认定和有关专业鉴定结论的;

(三)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仲裁活动的;

(四)依法需要中止仲裁的其他情形。

仲裁庭中止仲裁,应当报仲裁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争议仲裁终止:

(一)提出仲裁申请的劳动者死亡,无近亲属或者近亲属决定放弃权利的;

(二)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

(三)依法需要终止仲裁的其他情形。

仲裁庭终止仲裁,应当报仲裁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

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当事人交纳仲裁费确有困难的,

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交纳仲裁费的,

按撤回申请处理。仲裁费的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财政、物价行政主

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

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一)干扰调解和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的;

(三)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条 处理劳动争议的仲裁工作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泄露秘

密和个人隐私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

议的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6月22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西省企业

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4号

《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05年11月2日省人民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工作

秩序,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包

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一)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或者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职业培训、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全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待

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争议;

(五)依法应当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劳动争议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一方,由其法定代表人或

者主要负责人参加处理活动。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争议事实、共同请求事项、共同理由的,为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应当推举1至3名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活动。

第四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和便民的原则,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

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

第二章 用人单位的调解

第六条 用人单位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并接受地方(行业)工

会和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的指导。

第七条 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用人单位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

会代表担任。用人单位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调解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劳动者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推举产生;用人单位代表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

或者主要负责人指定;用人单位工会代表由用人单位工会委员会指定。

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用人单位工会委员会,调解活动经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八条 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

协商决定。

第九条 调解委员会成员参加调解活动,需要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并按正常出勤对待。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并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 第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收到调解申请后,应当征询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对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

调解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

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公正调解。

第十三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经调解达成协议的,

调解委员会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书一

式3份,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1份。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

履行。到期未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反悔的,视为调解

不成。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 仲裁组织与管辖

第十四条 省、设区市、县(市、区)设立的仲裁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

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最多为9人。 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争议

处理机构为本级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仲裁委员会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第十六条 仲裁员分专职仲裁员与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

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和仲裁委员会成员中聘任。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

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期间,由仲裁委员会给予适当的补助。

补助标准参照人民法院办案人员岗位津贴标准执行。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实行一案一庭制。仲裁庭由1名首席

仲裁员和2名仲裁员组成。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另2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各自

选定1名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指定。事实清楚、案情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

员会可以指定1名仲裁员审理。对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应当执行。

第十八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劳动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劳动争议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

会集体决定。

第十九条 省、设区市、县(市、区)仲裁委员会分别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劳动争议:

(一)省仲裁委员会管辖中央驻省和省属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及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

劳动争议;

(二)设区市仲裁委员会管辖市属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本市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

涉外劳动争议,以及上级仲裁委员会移交的劳动争议;

(三)县牗市、区牘仲裁委员会管辖除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

动争议,以及上级仲裁委员会移交的劳动争议。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住所地与经营地不在同一仲裁委员会管辖区域的,劳动争议由经营地的仲裁委

员会管辖。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劳

动者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仲裁委

员会。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

共同的上一级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

第四章 仲裁程序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时限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

应当受理。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

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不予受理

的理由;决定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及仲裁员

名册,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书副本及仲裁员名册,并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应当自

仲裁庭组成之日起3日内将仲裁庭组成人员的基本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第二十四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仲裁庭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被申 请人未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但下列情形除外牶

(一)因用人单位作出解除劳动关系、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

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内部规章制度、工资账册、考勤记录等证据,由用人单位提供;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

仲裁庭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无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庭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七条 与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由仲裁庭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也可由本人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申请,经仲裁庭批准后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八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当审阅申请书、答辩材料,查明争议事实;必要时,

可以调查、收集证据。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材料,当事人应当予

以配合。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可以对

证据进行登记、复印、复制、拍照、摄像;仲裁庭也可以主动采取上述措施。

仲裁员在调查取证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仲裁员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

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根据协议

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在规定期

限内裁决。

第三十条 仲裁庭一般不公开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商业

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的4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双方当事人。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

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

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第三十二条 仲裁庭对下列劳动争议案件,经过初步审理后,可以根据劳动者的申请,裁决用人单

位先行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或者医疗费:

(一)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克扣或者停发工资、报酬,致使劳动者生活确无基本保障的;

(二)劳动者因工负伤,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三)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先行支付裁决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并开始执行。用人单位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申请人民

法院强制执行。当事人对先行支付裁决不服的,可以自先行支付裁决送达之日起15日

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应在仲裁委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裁决。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仲

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争议仲裁中止:

(一)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等待答复的;

(二)需要等待工伤认定和有关专业鉴定结论的;

(三)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仲裁活动的;

(四)依法需要中止仲裁的其他情形。

仲裁庭中止仲裁,应当报仲裁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争议仲裁终止:

(一)提出仲裁申请的劳动者死亡,无近亲属或者近亲属决定放弃权利的;

(二)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的;

(三)依法需要终止仲裁的其他情形。

仲裁庭终止仲裁,应当报仲裁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

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当事人交纳仲裁费确有困难的,

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交纳仲裁费的,

按撤回申请处理。仲裁费的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财政、物价行政主

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

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一)干扰调解和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的;

(三)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条 处理劳动争议的仲裁工作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泄露秘

密和个人隐私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

议的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6月22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西省企业

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相关内容

  • 三合一管理体系适用的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清单
  • 三合一管理体系适用的规范.标准及 法律.法规清单 编制:王哲 畅新会 樊月英 审核:张雪娥 审批:石会荣 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一月六日 目 录 第一部分:三合一管理体系相关规范.标准清单 一.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清单------------------1 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标准 ...

  • 陕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0)
  • 陕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办法 (1990年11月17日)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企业.(包括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 ...

  •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19940110(颁布时间) 19940110(实施时间) 20020929(失效时间)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 (1994年1月10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94年1月10日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工 ...

  • 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
  •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 通 知 (晋政办发[2007]1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农业厅制定的<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 ...

  • 陕西省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办法
  • 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单位)19950226(颁布时间)19950226(实施时间)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3号(文号)陕西省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办法第一条 为了深化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保障企业和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 ...

  • 劳动纠纷纠纷案件现状及情况分析
  • 遇到劳动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劳动纠纷纠纷案件现状及情况分析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现状 随着江西省永丰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矛盾愈加激烈,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呈现持续上升的势 ...

  • 20.1法律法规清单
  •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编号:UEEV--14-A/8序号法律法规及标准名称颁布日期/修订日 期或标准号实施时间列入清单 日期适用部门/ 活动内容(摘要)备注被替代法规列入 清单日期 一.基本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10.272006.1.12/2010全部内容链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 ...

  • 业办法江西省残疾人就
  • [法规名称]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省政府令第182号 [发布日期]2010-04-16 [生效日期]201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正文] 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 (省政府令第182号) <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g ...

  • 法律知识办法江西省残疾人就业
  • [法规名称]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省政府令第182号 [发布日期]2010-04-16 [生效日期]201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正文] 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 (省政府令第182号) <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