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概论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

1、 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

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 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

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 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 因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三、新闻的含义

 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的解释:

 猎奇,反常、趣味、刺激:

•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

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

• 新闻建立在三个 “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

Wrongdoing(坏事)。(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

坦利•瓦利克尔)

•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美国堪萨斯

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四、新闻的基本特点

 (一)新鲜

 “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 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

•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二)及时

 新鲜事实的传播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别强。新闻总是及时地报

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

(三)真实

(四)事件性

(五)广泛关注性

五、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

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六、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此处的新闻客体主要是指 新闻事实,新

闻主体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

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时新性 (2)重要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 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 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

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

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 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

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

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4.新闻敏感:

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

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 七、新闻真实

1.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2. 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

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 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

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

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常见原因

 (1)文学性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 (3)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一种变相的假新闻)泛滥

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有意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 (6)套话、套路描写造成的不真实

 (7)故意不报道公认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是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

 八、新闻客观性原则

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应做到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态度表述事实(原则上不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明显褒义

或贬义的词)

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

 “客观”更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在形

式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

九、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传播的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十、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1.符号( sign ) ,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

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 2.“讯息”与“信息”的差别

 讯息的对应词是message,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包括声像形态)、一封电

报、一项通知、一个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照片等等。

 “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或相对宏观。信息概念在讯息概念之上。

十一、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指信源,信息的发出者 受传者:指信宿,信息的接受者。 讯息:传播的内容。

媒介:传播渠道,联系的纽带。 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一)传统的线性模式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优点: 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

一大创举。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 不足: 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 优点: ①导入“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

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②香农一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 不足: ①由于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

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②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 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

I. 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II. 它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

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 优点: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 不足:

1、把传播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

2、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施拉姆传播模式的特点:

A.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B.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

处获得推测性反馈;

C.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

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 意义:

①突出了反馈的机能。②拓展了噪音的影响。③表现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 不足:

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

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 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

把握。

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传播

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 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

统有着互动关系。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

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概念出发, 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个部分:一种

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一种是与人类物质生产相关的;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关的。

 日本学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对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十二、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的定义:

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

面所发生的变化。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 枪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

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见教材,具体理解。)

3.休眠效果

 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劝服)效果变化的一个概

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 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

说明力不能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 亦表明尽管信源的可信度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唯一因素,态度

改变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异常复杂的过程。

4.“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5.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

 “议程设置功”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 其主要观点有:

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

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

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

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

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6.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 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

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

触大量电视暴力节 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7.知沟理论主要观点

 1、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经济状况好的人比坏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

得知识。

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这

些知识。

 3、在特定的时间内,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受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

关性。

8.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诺伊曼于1974年提出,1980年全面阐述。构成沉默螺旋理论的三个命题:①人的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9.第三人效果

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发表论文《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论

证了一种传播中的心理现象:

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常常认为媒介的最大影响不在“你或我”,而在“他们

——第三人”。尽管这只是一个认知现象,它可能会导致许多传播策略和行为方面的后果。

十二、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

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

1、 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

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 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

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 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 因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三、新闻的含义

 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的解释:

 猎奇,反常、趣味、刺激:

•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

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

• 新闻建立在三个 “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

Wrongdoing(坏事)。(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

坦利•瓦利克尔)

•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美国堪萨斯

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四、新闻的基本特点

 (一)新鲜

 “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 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

•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二)及时

 新鲜事实的传播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别强。新闻总是及时地报

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

(三)真实

(四)事件性

(五)广泛关注性

五、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

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六、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此处的新闻客体主要是指 新闻事实,新

闻主体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

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时新性 (2)重要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 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 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

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

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 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

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

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4.新闻敏感:

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

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 七、新闻真实

1.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2. 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

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 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

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

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常见原因

 (1)文学性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 (3)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一种变相的假新闻)泛滥

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有意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 (6)套话、套路描写造成的不真实

 (7)故意不报道公认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是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

 八、新闻客观性原则

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应做到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态度表述事实(原则上不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明显褒义

或贬义的词)

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

 “客观”更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在形

式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

九、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传播的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十、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1.符号( sign ) ,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

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 2.“讯息”与“信息”的差别

 讯息的对应词是message,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包括声像形态)、一封电

报、一项通知、一个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照片等等。

 “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或相对宏观。信息概念在讯息概念之上。

十一、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指信源,信息的发出者 受传者:指信宿,信息的接受者。 讯息:传播的内容。

媒介:传播渠道,联系的纽带。 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一)传统的线性模式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优点: 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

一大创举。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 不足: 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 优点: ①导入“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

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②香农一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 不足: ①由于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

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②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 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

I. 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II. 它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

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 优点: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 不足:

1、把传播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

2、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施拉姆传播模式的特点:

A.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B.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

处获得推测性反馈;

C.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

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 意义:

①突出了反馈的机能。②拓展了噪音的影响。③表现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 不足:

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

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 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

把握。

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传播

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 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

统有着互动关系。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

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概念出发, 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个部分:一种

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一种是与人类物质生产相关的;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关的。

 日本学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对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十二、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的定义:

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

面所发生的变化。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 枪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

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见教材,具体理解。)

3.休眠效果

 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劝服)效果变化的一个概

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 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

说明力不能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 亦表明尽管信源的可信度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唯一因素,态度

改变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异常复杂的过程。

4.“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5.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

 “议程设置功”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 其主要观点有:

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

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

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

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

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6.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 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

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

触大量电视暴力节 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7.知沟理论主要观点

 1、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经济状况好的人比坏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

得知识。

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这

些知识。

 3、在特定的时间内,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受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

关性。

8.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诺伊曼于1974年提出,1980年全面阐述。构成沉默螺旋理论的三个命题:①人的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9.第三人效果

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发表论文《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论

证了一种传播中的心理现象:

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常常认为媒介的最大影响不在“你或我”,而在“他们

——第三人”。尽管这只是一个认知现象,它可能会导致许多传播策略和行为方面的后果。

十二、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

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相关内容

  • [新闻学概论]案例教学探析--以议程设置理论为视角
  • 第13卷第6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1.13No.62013年11月 JOURNALOFHUNANMASSMEDIA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N0v.2013 <新闻学概论>案例教学探析 --以议程设置理论为视角 刘晓丽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 ...

  • 考研院校信息
  • 新闻学 排名 招生单位 等级 1 中国人民大学 A+ 2 中国传媒大学 A+ 3 复旦大学 A+ 4 武汉大学 A 5 华中科技大学 A 6 四川大学 A 7 南京大学 A 8 北京师范大学 A 9 清华大学 A 10 暨南大学 A 11 南京师范大学 A 12 湖南大学 A B+等级新闻学研究生院 ...

  • 远程教育课程简介
  • 国内留学,艺术类专业远程教育 你想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学费获得全球性认可的香港学府授予的本科.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吗? 你想不出门就能感受到西方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吗? 你想获得香港及内地各大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演艺公司的实习.就业平台吗? 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想修影视传媒.艺术类的第二专业, ...

  •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目录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二) ............... 11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 ...

  •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必读报刊: <读书>月刊 <中华读书报> <文汇读书周报> 一,综合 <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新闻出版大 ...

  • 2002-2010学硕新闻(传播)史论真题
  • 2002年 新闻理论 一.名解: 信息量 硬新闻 大众化报纸 信息反馈 两级传播理论 二.简答: 1. 新闻事实和普通事实的关系怎样 2. 新闻为什么必须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3.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有那些主要观点 三. 论述: 1. 试论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2. ...

  • 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教学大纲
  • <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选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学 分:2分 主讲教师:周建明 指定教材: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发 ...

  • 人大新闻学院课程名称英文翻译
  • 课程翻译备份 一 2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级) 1体育1Computer Application (primary) Physical Education English Ⅱ ⅢⅣⅠⅤ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 ...

  • 大一下新闻学概论
  • 1.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3. 徐宝璜(第一人)<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实 ...

  • 广告学研究生课程及参考书目
  • 广告学研究生课程及参考书目 一. 参考书目 (一)新闻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 郑超然.程曼丽.王太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淦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李良荣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