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故乡]中的闰土形象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曾于1919年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前去北平,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这次回乡作者还见到儿时的朋友章运水(闰土的原型),面对一切,鲁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0年就以此次经历为素材,创作小说《故乡》。   “故乡”是中国人的精神的反应――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活力怎样被扼杀。   文章关于闺土的描写集中在两个时期,少年闺土及中年闺土。   少年闺土:   这个部分的核心是我与闺土的交往,“我”与“闺土”的交往从身份看是有隔阂的,“我”是家景很好人家的少爷,“闺土”是我家请来的“忙月”的孩子,是来做工的。   “我”与“闺土”的心灵交往是没有距离的。文中开始记叙我和闺土的交往,叙述的笔法就发生了变化,采用儿童的口吻,天真、活泼而又饱含“真诚”。文中这样写道“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闺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我便飞跑地去看。”对闺土的期盼成了“我”当时生活的一个核心,“好容易”这完全是少年口吻,把那种急不可待的盼望之情写得活灵活现,正因为这份急切,才有下文“飞跑”(要知道“我”是成年后,历经沧桑再回忆这份生活),对闺土的渴盼期望,实乃“未成曲调先有情”,见到闺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具江南乡村特点(小毡帽,银项圈)健壮(紫色的圆脸)可爱的少年,他纯朴(见人很怕羞),天真(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时,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的交往没有任何障碍。具体写到两个人的交往,很有意思,“我”这个素有语言天份的人,只是闺土的忠实听者和“粉丝”。   少年的交往,那样鲜活,那样富有动感,这一切,却并不是建立在相交动感的交往上,而重在对闺土的叙述。通常情况,和人物的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家往往会选择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但本文恰恰选择语言的记叙,几乎全是闰土的原话,只是偶尔插入“我”的感受及问句。这样写是有深意的,闰土没上过学,更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训练,言为心声,他的语言是不会做假的,是他的生活及思维的真实反应,少年的他没有什么捆绑他的思想,生活经验丰富,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充满活力,生命得以张扬。   少年闺土的叙述可用三个画面来概括: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滩奇遇。   雪地捕鸟:   雪地捕鸟在小孩子眼里是那样神奇、复杂、不可思议的事情,经闺土口出,再现神奇,去掉复杂,简单明了,似乎觉得捕鸟有什么难的,就那么简单!这使我们想到了“庖丁解牛”这个典故,闺土叙述捕鸟,就那么几个动词“下、扫、支、撒、缚、拉、罩”,OK,就有了一大堆的鸟成了俘虏,注意:这里“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不是用顿号,而是逗号,外加一个省略号,可想见闺土那份神气、自豪……这段叙述除了准确使用动词外,这段叙述多符合人物的能干,那样干净、利落。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闺土,他的聪慧,他的能干,小小年纪的他思维那样清晰,他的表达像成人那样干练,又不失儿童的稚气、天真(一个逗号)。按照常理,日后的闰土应有所作为,生活幸福。   作为“粉丝”的“我”,作者很惜墨,一句话“于是我又很盼望下雪”,岂只我盼望,每个读者似乎都想跃跃欲试。   月夜刺猹:   如果说雪地捕鸟是一件很富有美感,对儿童来说有趣的事情,那么夏夜守瓜恐怕就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了。漫漫长夜,在野外的瓜地,小孩不要说怕不怕,固然有父亲在身旁,单就要战胜困意与虫子的叮咬就不简单,何况还有野兽的侵袭。(解读文本,有时必须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结合文本对比阅读。)但是,这一切在闺土的眼中是那样美丽、鲜活又富有动感。   夏天是鲜丽的,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海水、西瓜地,有五彩的贝壳,有漂亮伶俐的小动物……   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更是动感的。有一个神奇的小英雄:“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一个机警、生活经验丰富的闺土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勇敢、轻捷的闺土,“你便刺”。勇猛、刚健的闰土,但刺猹不是目的,闺土不会去追猹,并不要置猹于死地。守瓜才是目的,那“油一般的皮毛”、“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勾起听者无穷的想象,漂亮机警的动物与我们的小英雄相互衬托,更显人物的可爱。守瓜的日子在闺土眼里是那样有趣,好玩。一个“伶俐”反映出闺土居然喜爱对瓜产生威胁的动物,可见人物那份单纯、天真、善良可爱。从这段我们更可见闺土语言表现力极强,闺土这段语言采用极其简短的句式,“你听……便捏了……轻轻地走去……看见猹了,你便刺……”极富动感,我们感到洋溢在少年闺土身上的灵气、活力、朝气……一个极富朝气,极富生命力的少年闺土。   海滩奇遇:   就那么一句话,“我们沙地里,潮讯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的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脚……”单是跳鱼儿就有趣,而且还在跳,再加上许多,更有奇特的形状“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会勾起你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所以“我”感慨,对闺土多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闺土的叙述中,每一个阶段都是“省略号”收笔,少年闺土语言不仅表现力极强,而且滔滔不绝,他知道得太多,他的思维活跃敏捷,他对生活那样饱含热情,这世上有太多有趣有味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整个人都散发着朝气,放射着活力,他的生命力不仅照亮了他自己,也感染着“我”,他处处勾起“我”的向往,“我”的佩服,“我”的赞叹……   少年闺土与少年的“我”两颗纯真自然的心灵融合,情感交流畅通无阻。   中年闺土:   少年闺土是在作者急切的盼望之下相见,在“哭”中别离。几十年后的相见又该是多么令人憧憬欣喜的事情!事实上,“我”是在惊慌之中再见闺土,现实总跟我们期待想象有距离,有时甚至相差甚远。“我看时,不由的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只有一个“迎着”符合我们的想象,闺土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闺土,岁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身材增加一倍”,“脸色很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我们不难想象到闺土的勤劳、艰辛及生活的贫困。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曾于1919年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前去北平,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这次回乡作者还见到儿时的朋友章运水(闰土的原型),面对一切,鲁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0年就以此次经历为素材,创作小说《故乡》。   “故乡”是中国人的精神的反应――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活力怎样被扼杀。   文章关于闺土的描写集中在两个时期,少年闺土及中年闺土。   少年闺土:   这个部分的核心是我与闺土的交往,“我”与“闺土”的交往从身份看是有隔阂的,“我”是家景很好人家的少爷,“闺土”是我家请来的“忙月”的孩子,是来做工的。   “我”与“闺土”的心灵交往是没有距离的。文中开始记叙我和闺土的交往,叙述的笔法就发生了变化,采用儿童的口吻,天真、活泼而又饱含“真诚”。文中这样写道“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闺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我便飞跑地去看。”对闺土的期盼成了“我”当时生活的一个核心,“好容易”这完全是少年口吻,把那种急不可待的盼望之情写得活灵活现,正因为这份急切,才有下文“飞跑”(要知道“我”是成年后,历经沧桑再回忆这份生活),对闺土的渴盼期望,实乃“未成曲调先有情”,见到闺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具江南乡村特点(小毡帽,银项圈)健壮(紫色的圆脸)可爱的少年,他纯朴(见人很怕羞),天真(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时,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的交往没有任何障碍。具体写到两个人的交往,很有意思,“我”这个素有语言天份的人,只是闺土的忠实听者和“粉丝”。   少年的交往,那样鲜活,那样富有动感,这一切,却并不是建立在相交动感的交往上,而重在对闺土的叙述。通常情况,和人物的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家往往会选择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但本文恰恰选择语言的记叙,几乎全是闰土的原话,只是偶尔插入“我”的感受及问句。这样写是有深意的,闰土没上过学,更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训练,言为心声,他的语言是不会做假的,是他的生活及思维的真实反应,少年的他没有什么捆绑他的思想,生活经验丰富,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充满活力,生命得以张扬。   少年闺土的叙述可用三个画面来概括: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滩奇遇。   雪地捕鸟:   雪地捕鸟在小孩子眼里是那样神奇、复杂、不可思议的事情,经闺土口出,再现神奇,去掉复杂,简单明了,似乎觉得捕鸟有什么难的,就那么简单!这使我们想到了“庖丁解牛”这个典故,闺土叙述捕鸟,就那么几个动词“下、扫、支、撒、缚、拉、罩”,OK,就有了一大堆的鸟成了俘虏,注意:这里“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不是用顿号,而是逗号,外加一个省略号,可想见闺土那份神气、自豪……这段叙述除了准确使用动词外,这段叙述多符合人物的能干,那样干净、利落。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闺土,他的聪慧,他的能干,小小年纪的他思维那样清晰,他的表达像成人那样干练,又不失儿童的稚气、天真(一个逗号)。按照常理,日后的闰土应有所作为,生活幸福。   作为“粉丝”的“我”,作者很惜墨,一句话“于是我又很盼望下雪”,岂只我盼望,每个读者似乎都想跃跃欲试。   月夜刺猹:   如果说雪地捕鸟是一件很富有美感,对儿童来说有趣的事情,那么夏夜守瓜恐怕就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了。漫漫长夜,在野外的瓜地,小孩不要说怕不怕,固然有父亲在身旁,单就要战胜困意与虫子的叮咬就不简单,何况还有野兽的侵袭。(解读文本,有时必须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结合文本对比阅读。)但是,这一切在闺土的眼中是那样美丽、鲜活又富有动感。   夏天是鲜丽的,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海水、西瓜地,有五彩的贝壳,有漂亮伶俐的小动物……   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更是动感的。有一个神奇的小英雄:“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一个机警、生活经验丰富的闺土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勇敢、轻捷的闺土,“你便刺”。勇猛、刚健的闰土,但刺猹不是目的,闺土不会去追猹,并不要置猹于死地。守瓜才是目的,那“油一般的皮毛”、“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勾起听者无穷的想象,漂亮机警的动物与我们的小英雄相互衬托,更显人物的可爱。守瓜的日子在闺土眼里是那样有趣,好玩。一个“伶俐”反映出闺土居然喜爱对瓜产生威胁的动物,可见人物那份单纯、天真、善良可爱。从这段我们更可见闺土语言表现力极强,闺土这段语言采用极其简短的句式,“你听……便捏了……轻轻地走去……看见猹了,你便刺……”极富动感,我们感到洋溢在少年闺土身上的灵气、活力、朝气……一个极富朝气,极富生命力的少年闺土。   海滩奇遇:   就那么一句话,“我们沙地里,潮讯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的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脚……”单是跳鱼儿就有趣,而且还在跳,再加上许多,更有奇特的形状“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会勾起你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所以“我”感慨,对闺土多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闺土的叙述中,每一个阶段都是“省略号”收笔,少年闺土语言不仅表现力极强,而且滔滔不绝,他知道得太多,他的思维活跃敏捷,他对生活那样饱含热情,这世上有太多有趣有味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整个人都散发着朝气,放射着活力,他的生命力不仅照亮了他自己,也感染着“我”,他处处勾起“我”的向往,“我”的佩服,“我”的赞叹……   少年闺土与少年的“我”两颗纯真自然的心灵融合,情感交流畅通无阻。   中年闺土:   少年闺土是在作者急切的盼望之下相见,在“哭”中别离。几十年后的相见又该是多么令人憧憬欣喜的事情!事实上,“我”是在惊慌之中再见闺土,现实总跟我们期待想象有距离,有时甚至相差甚远。“我看时,不由的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只有一个“迎着”符合我们的想象,闺土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闺土,岁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身材增加一倍”,“脸色很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我们不难想象到闺土的勤劳、艰辛及生活的贫困。


相关内容

  • [少年闰土]教材解读
  • <少年闰土>教材解读 "深蓝的天空中„„"(配乐朗读这一段)这便是<少年闰土>最精彩的一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闰土>教材解读.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安排了精读课文<少年闰土> ...

  • (转)王君:学生读[故乡]
  • <故乡>绝对是值得精教细教的经典文本. 每一次教<故乡>,我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上一届,两年以前,我摒弃了以前围绕着"变"字的诸多巧妙设计,以让学生全程提问的方式来组织的教学.那一次的教学经历很难忘,其中的部分细节也记录在了"青春之语文" ...

  • [呐喊 故乡 ]"藏碗碟"接受之歧义辨
  • 标签: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小说<呐喊>末尾提到一个关于"藏碗碟"的情节,许多相关的研究文章推理认为是闰土或者杨二嫂"藏碗碟".但我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发现这其中的许多推理是有问题的.我基于文本细读和相关学术研究,尝试对小说中"藏碗碟" ...

  • 王敏勤说课稿
  • 走进小说世界,感悟社会人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故乡>"说课标说教材"展示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下面我按照& ...

  • [少年闰土]说课稿
  • <少年闰土>说课稿 Xxxxxx教师( xxxxxx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 ...

  •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小语教材中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特点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功能定位 文学文本不同于文章体文本,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 ...

  • 细读文本,再现经典―――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人物描写浅析
  • 2012<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中有这么一项:"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 九上第三单元
  • 第三单元 教村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 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 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 ...

  • [故乡]观课报告
  • <故乡>观课报告 通过<故乡>这一节课例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独特的,主要表现在教师让学生就山寨版的内容和原版进行对比性学习,找出二者之间差异,并在课堂设计中尝试运用‚变易理论‛和‚叙述学理论‛进行小说教学,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些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