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北通涿郡之鱼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句是指( )

A.隋运河开凿的理由 B.隋运河开凿的作用

C.唐代对外交通发达 D.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了( )

A.勤于政事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 B.虚心纳谏是有效治国的必须

C.发展生产是国家昌盛的基础 D.人民的拥护是统治稳定的基础

3. 对“开元盛世”的“盛”字解释最贴切的是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交通便利

D.文化发达

4.后人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主要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视发展农业

C.她善于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6.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A. 骨耜 B. 耦犁 C. 翻车 D. 曲辕犁

7.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 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这里的考试制度就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列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 )

①隋炀帝 ②唐太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17年,一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③

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

《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2. 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3. 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14. 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

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

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

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15.“中国法师阐释佛经,破除异端邪说,十八天来,无人能敌。”这里所说的“法师”是指( )

A.玄奘 B.鉴真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知识

C.研究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7.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事件或现象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学习印度佛法

C.考生们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与吐蕃的交流

18.一座古代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19.下图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它产生于( )

A.东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2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下列主题中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2.右图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飞天》剧照,七

年级一班的唐杰一家在观看此节目时,发出了以下议

论,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

A.妈妈:她们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演活了,

真是美轮美奂

B.爸爸: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

一,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C.唐杰: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D.叔叔:我到陕西西部旅游时参观过敦煌莫高窟

23.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24.下列各项中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无关的是( )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C.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材料解析:

25、阅读以下唐太宗的话语,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1) 唐太宗的统治局面被后人称为什么?(2分)他在政治上采

取了什么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4分)

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 材料二中的“新科进士”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2

分)唐太宗完善该制度上有什么举措?(3分)

(4) 材料二中提到的制度在历史上有什么积极的影响?(6分)

2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每个问号2分,共20分)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 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 柳宗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材料二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你能举出唐朝对日本在文化方面影响的事例吗?

材料三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图一 图二

(3)指出材料三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结合上图,指出他对外交往的起点?“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材料四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图二指出,这位“僧人”是谁?结合图一指出 “这条求知之路”的终点是哪里? “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 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作什么?哪位首领统一了青藏高原?(4分)

(3)举出唐朝与西藏地区友好往来的一个事例。(2分)

(5)结合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方式,谈谈应如何处理民族关系?(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D 3.B 4.D 5.B 6.D 7.C 8.D 9.B

10.B 11.B 12.D 13.A 14. A 15. A 16. D

17.C 18.A 19.B 20.C 21.B 22.D 23.C

24.C

二、 非选择题

25(1)贞观之治。 措施:合并州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1)科举制。(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了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26.( 1) 唐太宗

( 2) 遣唐使 文字,和服

( 3) 鉴真 日本 扬州 唐玄宗

( 4) 玄奘 天竺 唐太宗

27. (1)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吐蕃 松赞干布

(3)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吐蕃。

(4)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北通涿郡之鱼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句是指( )

A.隋运河开凿的理由 B.隋运河开凿的作用

C.唐代对外交通发达 D.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了( )

A.勤于政事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 B.虚心纳谏是有效治国的必须

C.发展生产是国家昌盛的基础 D.人民的拥护是统治稳定的基础

3. 对“开元盛世”的“盛”字解释最贴切的是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交通便利

D.文化发达

4.后人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主要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视发展农业

C.她善于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6.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A. 骨耜 B. 耦犁 C. 翻车 D. 曲辕犁

7.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 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这里的考试制度就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列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 )

①隋炀帝 ②唐太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17年,一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③

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

《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2. 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3. 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14. 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

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

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

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15.“中国法师阐释佛经,破除异端邪说,十八天来,无人能敌。”这里所说的“法师”是指( )

A.玄奘 B.鉴真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知识

C.研究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7.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事件或现象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学习印度佛法

C.考生们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与吐蕃的交流

18.一座古代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19.下图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它产生于( )

A.东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2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下列主题中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2.右图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飞天》剧照,七

年级一班的唐杰一家在观看此节目时,发出了以下议

论,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

A.妈妈:她们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演活了,

真是美轮美奂

B.爸爸: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

一,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C.唐杰: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D.叔叔:我到陕西西部旅游时参观过敦煌莫高窟

23.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24.下列各项中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无关的是( )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C.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材料解析:

25、阅读以下唐太宗的话语,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1) 唐太宗的统治局面被后人称为什么?(2分)他在政治上采

取了什么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4分)

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 材料二中的“新科进士”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2

分)唐太宗完善该制度上有什么举措?(3分)

(4) 材料二中提到的制度在历史上有什么积极的影响?(6分)

2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每个问号2分,共20分)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 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 柳宗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材料二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你能举出唐朝对日本在文化方面影响的事例吗?

材料三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图一 图二

(3)指出材料三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结合上图,指出他对外交往的起点?“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材料四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图二指出,这位“僧人”是谁?结合图一指出 “这条求知之路”的终点是哪里? “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 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作什么?哪位首领统一了青藏高原?(4分)

(3)举出唐朝与西藏地区友好往来的一个事例。(2分)

(5)结合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方式,谈谈应如何处理民族关系?(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D 3.B 4.D 5.B 6.D 7.C 8.D 9.B

10.B 11.B 12.D 13.A 14. A 15. A 16. D

17.C 18.A 19.B 20.C 21.B 22.D 23.C

24.C

二、 非选择题

25(1)贞观之治。 措施:合并州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1)科举制。(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了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26.( 1) 唐太宗

( 2) 遣唐使 文字,和服

( 3) 鉴真 日本 扬州 唐玄宗

( 4) 玄奘 天竺 唐太宗

27. (1)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吐蕃 松赞干布

(3)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吐蕃。

(4)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内容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作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所以答案是C ...

  •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测试题(包含答案)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填空.(47分) 1. 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山"指的是 ,它被誉为 . 2.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 . . . "四绝"著称于世.是我国著名的 和 . 年被联合国列入 ...

  •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1.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 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2.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宋朝人,你们已经懂得哪些科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上的是七年级(1)班和七年级(5)班,此两个班中,七(1)班纪律较为松懈,有相当部分学生总是无天野地,结果纵然及格人数不少,可由于许多学生落后太多,导致了两级分化太大,结果均分也上不去.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他们学习 ...

  • 201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秉烈中学:钱永梅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期末考试已结束了,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6页.选择题25小题共计50分,非选择题四大题14小题共计50分. 一.考试 ...

  • 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4)[试题][答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唐太宗说"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以下哪一名臣不属于他统治时期 A姚崇 B长孙无忌 C房玄龄 D杜如晦 2.右图是唐朝时期使用的农具--筒车,它的功能是 A纺织 B鼓风 C灌溉 ...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0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符号填入括号内) 1. 左图史实发生于 ( ) A.1917年3月 B.1917年4月 C.1917年7月 D.1917年11月 2. 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 彼得堡(彼得格勒)举 ...

  • 2016年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答案精英家教网
  • 载 X 下一页 >> 目录查找(点击展开或折叠章节目录)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收藏练习册 < ...

  • 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测试题
  •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鳌拜       D.康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