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1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 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

1. 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 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 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 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 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 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 3

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 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 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看 相看

鸟尽云闲←————坐←——————→敬亭山

(备感孤独) (寻求安慰)

4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5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5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6

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 7

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8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教学反思:

《忆江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 9

南的诗词。

二、理解“词”

宋代最盛,又称“诗余”“曲子词”,忆江南为词牌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学生齐读

四、解诗题

揭题:《忆江南》。

“忆”回忆,思念。思念江南之意。此曲牌名下,多为写回忆江南。

五、知作者

(1)简介诗人“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六、抓字眼 明诗意

(一)“江南好”一句的作用,写出了什么?与题目为《忆江南》关系?

10

教师点拨:总括江南特点。“好”不但景美,而且还有让人留恋的地方。照应题目“忆”

(二)“忆”“日出江花红胜火”

景美1.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三)“忆”“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美2.朴素、典雅、温婉、平静。碧绿、清澈 小结: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充满生机。

(四)“风景旧曾谙” “谙”含义是什么?“能不忆江南”句式?

1.“谙”熟悉。 2.反问句式结尾,表达赞叹与眷恋之情。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当然,是忆的还有人。那里有他的好友,有爱戴他的百姓。

五、多诵读 悟诗情

学生自读、齐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体会作者浓浓的江南情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11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总写“好” 具体写江花 回忆美景

赞美眷恋 怀念江水 教学反思:

12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1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 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

1. 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 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 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 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 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 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 3

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 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 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看 相看

鸟尽云闲←————坐←——————→敬亭山

(备感孤独) (寻求安慰)

4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5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5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6

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 7

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8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教学反思:

《忆江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 9

南的诗词。

二、理解“词”

宋代最盛,又称“诗余”“曲子词”,忆江南为词牌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学生齐读

四、解诗题

揭题:《忆江南》。

“忆”回忆,思念。思念江南之意。此曲牌名下,多为写回忆江南。

五、知作者

(1)简介诗人“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六、抓字眼 明诗意

(一)“江南好”一句的作用,写出了什么?与题目为《忆江南》关系?

10

教师点拨:总括江南特点。“好”不但景美,而且还有让人留恋的地方。照应题目“忆”

(二)“忆”“日出江花红胜火”

景美1.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三)“忆”“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美2.朴素、典雅、温婉、平静。碧绿、清澈 小结: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充满生机。

(四)“风景旧曾谙” “谙”含义是什么?“能不忆江南”句式?

1.“谙”熟悉。 2.反问句式结尾,表达赞叹与眷恋之情。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当然,是忆的还有人。那里有他的好友,有爱戴他的百姓。

五、多诵读 悟诗情

学生自读、齐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体会作者浓浓的江南情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11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总写“好” 具体写江花 回忆美景

赞美眷恋 怀念江水 教学反思:

12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教案及教学反思二
  •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 ...

  •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忆江南3
  • 课 时 教 学 笔 记 总课时: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 09 年 月 日 新授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内容 忆江南 课型 1.会写一个生字,认识一个生字.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目标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看注释,边读 ...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案
  •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4教案
  •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以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兴的心情以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

  •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乡村四月教案
  • <乡村四月>(6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

  • 小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1[人教版]
  • 题西林壁(1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要求: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 郭家坝镇明德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执教者:胡成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 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 题的说说写写.<古诗 ...

  •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 附录古诗词赏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此词的大意.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3.背诵默写此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1.3难点:目标2三.教学用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①导入语:以辛弃疾同题<破阵子>导入,认识到两种风格的不同.②作者简介:晏殊:字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 人教版小学三年语文教学教案 乞(qǐ) 巧 作者:唐 林杰 1 2 七夕 今宵 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 人们望着 看 碧 霄 深蓝色的星空 仿佛看到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①叙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 在七夕这一天 人们对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