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之八[九变篇]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九变篇》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第8篇《九变篇》,本篇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译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项梁

项梁起义

战例一:项梁胜而骄终遭败绩

项梁(?―前208年),秦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项梁世代为楚国贵族,项梁之父项燕是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被杀,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早期项梁因杀人,与侄子项羽(西楚霸王)避仇至吴中。项梁在吴中威信颇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当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办。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子弟。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楚王景驹、将领秦嘉驻军彭城东面,想要抵抗项梁。项梁对军官们说:“陈胜首先起事,作战不利,不知去向。现在秦嘉背叛楚王陈胜而拥立景驹,实属大逆不道!”便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大败而逃。项梁领兵追击到胡陵,秦嘉回师对战了一天,秦嘉战死,他的军队即归降了。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

项梁已经兼并了秦嘉的军队,就驻扎在胡陵,将要率军西进。章邯的军队这时抵达栗,项梁便命另统一军的将领朱鸡石、馀樊君与章军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的队伍吃了败仗,逃奔胡陵。项梁于是率军进入薛,杀了朱鸡石。

刘邦率百余名随从去拜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兵五千名,五大夫级的军官十名。刘邦回去后,又领兵进攻丰邑,攻陷了该城。雍齿投奔魏国。项梁派项羽从另一路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一时攻不下。待到攻陷后,项羽即将守城军民全部活埋掉,然后回报项梁。

项梁听说陈胜确实死了,便将各部将领召集到薛议事,刘邦也前往参加。居人范增,年已七十,一向住在家中,好出奇计,前去劝说项梁道:“陈胜的失败是本来就应当的。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且自从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楚国人怀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说:'楚国即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故而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当时认为他说的很对,就从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芈心这时正在为人家放羊;到夏季,六月,项梁即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的愿望。陈婴任楚国的上柱国,赐封五县,跟随怀王建都盱眙。项梁则自号为武信君。

张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代,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可以立为王,以增树党羽。”项梁于是便派张良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由张良任韩国的司徒,随韩王率一千余人向西攻取过去韩国的领地,夺得数城,但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如此韩军便在颍川一带来回游动。

战死定陶: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就领兵西进,等到达定陶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刘邦又在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张良跪履图

中国古代名人圣人谋圣-张良

定陶县城东北2.5公里有个村庄,名叫刘固堆。该村南100米处有个椭圆形土丘,

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2米,最高处5米。

占地10余亩,这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项梁墓。

司马懿

战例二:司马懿不为激将法所动

对阵五丈原

公元234年(青龙二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曹真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魏明帝知道诸葛亮这次部署不同往年,除派兵增援司马懿外,特地指示司马懿:

必须“坚壁据守”,“以逸待劳”,等诸葛亮没仗可打,

粮食发生困难而不能不撤退时,出兵追击,就可以获得全胜。

2、诸葛亮接着准备同魏军主力决战。可是司马懿针对蜀军远征,粮食接济不便,

因而急于求胜的情况,主动避开蜀军锋芒,凭险坚守,

拒不出战。但同时却紧紧盯住蜀军,不让诸葛亮有可乘之机。

3、有一次,诸葛亮特地让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和装饰,

还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懿说:“你如果甘愿象妇女那样胆小怕事,就收下这套衣服,

不然就决一死战。”诸葛亮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引诱魏军出击。

4、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何侮辱他们,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惩罚蜀军。

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情绪,

他故意给魏明帝上书“请战”。

5、诸葛亮决定再派使者到魏营,名为下战书,实则观察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心中有数,照例收下战书,却故意不谈战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

6、使者告诉司马懿说:“诸葛公起早睡晚,军务繁忙。士卒犯法,

处罚二十板以上,都要亲自是审批,可是吃的东西却很少。”后来,

司马懿对一些部将说:“诸葛亮食少事烦,看来他活不了多久了。”

7、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与魏军作战的机会,

使诸葛亮寝食难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终于卧病不起。

8、诸葛亮自知病危,在临终前,

面授机宜,问杨仪、费祎、姜维等布置了军中后事,拟定了对付魏军的计划。

9、蜀军见魏兵逼近,就掉转军旗,擂着战鼓,摆出向魏军冲杀的架势。

司马懿怀疑蜀军故意引诱魏军深入,立即退兵,不敢追赶。于是蜀军安然撤走。

当地老百姓流传说:“斯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10、等蜀军退尽后,司马懿到诸葛亮生前驻兵的地方去查看,只见营垒设置,有

条不紊,不禁啧啧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九变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九变篇》

孔子學堂·孫子兵法《九變篇》

《九變篇》在《孫子兵法》全書中雖然篇幅最短小,但思想卻十分深邃。在中國,數字“九”並不僅僅指九這個具體的數目,它常常表示的是“多”、“大”的意思。《九變篇》就詳細闡述了在作戰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的情況,靈活變換戰術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集中體現了孫子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思想。

“五不”原則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靈活機動,應變自如,這是軍事活動所應遵循的根本原則,是戰場上奪取主動權,殺敵致勝的重要保障。整部《孫子兵法》都貫穿著這一精神,而《九變篇》則集中闡述了這方面的具體要求以及方法。

孫子認為將帥應該根據五種不同的地理條件實施靈活的指揮,並明確提出以“五不”為內容的隨機應變處置軍事行動的具體要求,即“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強調精通各種機變的方法,方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才算是真正懂得和掌握了用兵之道。

五危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在孫子的心目中,將帥是國家的輔木、軍隊的主宰,他的才能、品德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戰爭的勝負。同樣的道理,能否實施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也依賴於將帥個人的主觀條件。基於這樣的認識,孫子強調,為了真正貫徹“九變”的靈活作戰指導原則,必須高度重視將帥隊伍的建設。為此,他在本篇結尾處語重心長地叮囑那些身為將帥的人,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等五種缺陷,以避免“覆軍殺將”這一類悲劇的發生。

孫子的這番論述,是他關於“九變”原則實施的條件保障,也是他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的集中體現。眾所週知,春秋時期樸素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屬性之一,是事物轉化觀點上“節”與“度”概念的提出。當時一些著名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已對事物轉化的臨界點--“度”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認為要保持事物的穩定性,既不可不及,又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孫子“將有五危”論述就是這種社會思潮理性精神在軍事領域的反映。其實勇於犧牲,善於保全,同仇敵愾,廉潔自律,愛民善卒等等,本來都是將帥應具有的優良品德,然而一旦過了度,也就是說假如發展到“必”這一程度的話,那麼性質也就起了轉化,走向反面,而成為“覆軍殺將”的誘因了。

拿破仑

滑鐵盧之戰

滑鐵盧之戰

雜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老子曾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意思是事物之間具有普遍聯繫的特徵,即使是在同一事物的內部,也存在著不同傾向相互對立、互為滲透的屬性,利與害互為依存,互為轉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孫子作為清醒的樸素唯物論者,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在他眼裏,勝利和失敗僅僅是一線之隔,勝利中往往隱藏著危機,而失敗裏也常常包含著致勝的因素。因此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善於保持清醒的頭腦,盡可能做到全面辯證地觀察問題,正確地處理戰爭中的利害得失,趨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制勝於久遠。

孫子講“雜于利害”,除了辯證看待利害之外,還有一層重要的意思,這就是怎樣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利有大利,有小利,有眼前之利,有長遠之利,這是根本與枝節,實質與表面的關係問題。作為一個有哲學頭腦的成熟戰爭指導者,不能見了利便熱血賁張,直奔主題,而應該先分清它的主次本末,妥善處理道德與功利的關係,做到義與利的高度統一。

老子“福禍相依”

老子《道德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有備無患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在《九變篇》中,孫子深刻地闡述了有備無患的備戰思想,強調指出不能寄希望於敵人“不來”、“不攻”,而要立足於自己作好充分的準備,擁有強大的實力,震懾住敵人,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孫子認為奪取戰爭的勝利,必須具備主客觀條件,兩者缺一不可。活用“九變”,機動靈活,屬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範疇,它是制勝的重要途徑,但是要使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應該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而強大的實力則來自於認真的備戰。從這個意義上說,“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謂是“九變”方法實施的必要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孫子有備無患的思想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它揭示了國防建設的一般規律。“備者,國之重”,在階級社會裏,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正確的對策是,既反對戰爭,又不懼怕戰爭,以戰止戰,爭取和平。

要做到“有以待”、“有所不可攻”,就必須修明政治,動員民眾,發展經濟,加強軍隊建設。這樣廣大民眾才會積極投身於國防建設事業,國家才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支援反侵略戰爭,軍隊才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這些都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基本條件,也是孫子有備無患思想應有的邏輯意義。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九变篇》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第8篇《九变篇》,本篇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译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项梁

项梁起义

战例一:项梁胜而骄终遭败绩

项梁(?―前208年),秦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项梁世代为楚国贵族,项梁之父项燕是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被杀,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早期项梁因杀人,与侄子项羽(西楚霸王)避仇至吴中。项梁在吴中威信颇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当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办。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子弟。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楚王景驹、将领秦嘉驻军彭城东面,想要抵抗项梁。项梁对军官们说:“陈胜首先起事,作战不利,不知去向。现在秦嘉背叛楚王陈胜而拥立景驹,实属大逆不道!”便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大败而逃。项梁领兵追击到胡陵,秦嘉回师对战了一天,秦嘉战死,他的军队即归降了。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

项梁已经兼并了秦嘉的军队,就驻扎在胡陵,将要率军西进。章邯的军队这时抵达栗,项梁便命另统一军的将领朱鸡石、馀樊君与章军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的队伍吃了败仗,逃奔胡陵。项梁于是率军进入薛,杀了朱鸡石。

刘邦率百余名随从去拜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兵五千名,五大夫级的军官十名。刘邦回去后,又领兵进攻丰邑,攻陷了该城。雍齿投奔魏国。项梁派项羽从另一路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一时攻不下。待到攻陷后,项羽即将守城军民全部活埋掉,然后回报项梁。

项梁听说陈胜确实死了,便将各部将领召集到薛议事,刘邦也前往参加。居人范增,年已七十,一向住在家中,好出奇计,前去劝说项梁道:“陈胜的失败是本来就应当的。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且自从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楚国人怀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说:'楚国即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故而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当时认为他说的很对,就从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芈心这时正在为人家放羊;到夏季,六月,项梁即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的愿望。陈婴任楚国的上柱国,赐封五县,跟随怀王建都盱眙。项梁则自号为武信君。

张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代,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可以立为王,以增树党羽。”项梁于是便派张良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由张良任韩国的司徒,随韩王率一千余人向西攻取过去韩国的领地,夺得数城,但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如此韩军便在颍川一带来回游动。

战死定陶: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就领兵西进,等到达定陶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刘邦又在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张良跪履图

中国古代名人圣人谋圣-张良

定陶县城东北2.5公里有个村庄,名叫刘固堆。该村南100米处有个椭圆形土丘,

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2米,最高处5米。

占地10余亩,这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项梁墓。

司马懿

战例二:司马懿不为激将法所动

对阵五丈原

公元234年(青龙二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曹真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魏明帝知道诸葛亮这次部署不同往年,除派兵增援司马懿外,特地指示司马懿:

必须“坚壁据守”,“以逸待劳”,等诸葛亮没仗可打,

粮食发生困难而不能不撤退时,出兵追击,就可以获得全胜。

2、诸葛亮接着准备同魏军主力决战。可是司马懿针对蜀军远征,粮食接济不便,

因而急于求胜的情况,主动避开蜀军锋芒,凭险坚守,

拒不出战。但同时却紧紧盯住蜀军,不让诸葛亮有可乘之机。

3、有一次,诸葛亮特地让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和装饰,

还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懿说:“你如果甘愿象妇女那样胆小怕事,就收下这套衣服,

不然就决一死战。”诸葛亮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引诱魏军出击。

4、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何侮辱他们,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惩罚蜀军。

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情绪,

他故意给魏明帝上书“请战”。

5、诸葛亮决定再派使者到魏营,名为下战书,实则观察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心中有数,照例收下战书,却故意不谈战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

6、使者告诉司马懿说:“诸葛公起早睡晚,军务繁忙。士卒犯法,

处罚二十板以上,都要亲自是审批,可是吃的东西却很少。”后来,

司马懿对一些部将说:“诸葛亮食少事烦,看来他活不了多久了。”

7、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与魏军作战的机会,

使诸葛亮寝食难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终于卧病不起。

8、诸葛亮自知病危,在临终前,

面授机宜,问杨仪、费祎、姜维等布置了军中后事,拟定了对付魏军的计划。

9、蜀军见魏兵逼近,就掉转军旗,擂着战鼓,摆出向魏军冲杀的架势。

司马懿怀疑蜀军故意引诱魏军深入,立即退兵,不敢追赶。于是蜀军安然撤走。

当地老百姓流传说:“斯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10、等蜀军退尽后,司马懿到诸葛亮生前驻兵的地方去查看,只见营垒设置,有

条不紊,不禁啧啧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九变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九变篇》

孔子學堂·孫子兵法《九變篇》

《九變篇》在《孫子兵法》全書中雖然篇幅最短小,但思想卻十分深邃。在中國,數字“九”並不僅僅指九這個具體的數目,它常常表示的是“多”、“大”的意思。《九變篇》就詳細闡述了在作戰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的情況,靈活變換戰術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集中體現了孫子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思想。

“五不”原則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靈活機動,應變自如,這是軍事活動所應遵循的根本原則,是戰場上奪取主動權,殺敵致勝的重要保障。整部《孫子兵法》都貫穿著這一精神,而《九變篇》則集中闡述了這方面的具體要求以及方法。

孫子認為將帥應該根據五種不同的地理條件實施靈活的指揮,並明確提出以“五不”為內容的隨機應變處置軍事行動的具體要求,即“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強調精通各種機變的方法,方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才算是真正懂得和掌握了用兵之道。

五危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在孫子的心目中,將帥是國家的輔木、軍隊的主宰,他的才能、品德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戰爭的勝負。同樣的道理,能否實施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也依賴於將帥個人的主觀條件。基於這樣的認識,孫子強調,為了真正貫徹“九變”的靈活作戰指導原則,必須高度重視將帥隊伍的建設。為此,他在本篇結尾處語重心長地叮囑那些身為將帥的人,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等五種缺陷,以避免“覆軍殺將”這一類悲劇的發生。

孫子的這番論述,是他關於“九變”原則實施的條件保障,也是他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的集中體現。眾所週知,春秋時期樸素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屬性之一,是事物轉化觀點上“節”與“度”概念的提出。當時一些著名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已對事物轉化的臨界點--“度”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認為要保持事物的穩定性,既不可不及,又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孫子“將有五危”論述就是這種社會思潮理性精神在軍事領域的反映。其實勇於犧牲,善於保全,同仇敵愾,廉潔自律,愛民善卒等等,本來都是將帥應具有的優良品德,然而一旦過了度,也就是說假如發展到“必”這一程度的話,那麼性質也就起了轉化,走向反面,而成為“覆軍殺將”的誘因了。

拿破仑

滑鐵盧之戰

滑鐵盧之戰

雜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老子曾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意思是事物之間具有普遍聯繫的特徵,即使是在同一事物的內部,也存在著不同傾向相互對立、互為滲透的屬性,利與害互為依存,互為轉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孫子作為清醒的樸素唯物論者,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在他眼裏,勝利和失敗僅僅是一線之隔,勝利中往往隱藏著危機,而失敗裏也常常包含著致勝的因素。因此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善於保持清醒的頭腦,盡可能做到全面辯證地觀察問題,正確地處理戰爭中的利害得失,趨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制勝於久遠。

孫子講“雜于利害”,除了辯證看待利害之外,還有一層重要的意思,這就是怎樣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利有大利,有小利,有眼前之利,有長遠之利,這是根本與枝節,實質與表面的關係問題。作為一個有哲學頭腦的成熟戰爭指導者,不能見了利便熱血賁張,直奔主題,而應該先分清它的主次本末,妥善處理道德與功利的關係,做到義與利的高度統一。

老子“福禍相依”

老子《道德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有備無患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在《九變篇》中,孫子深刻地闡述了有備無患的備戰思想,強調指出不能寄希望於敵人“不來”、“不攻”,而要立足於自己作好充分的準備,擁有強大的實力,震懾住敵人,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孫子認為奪取戰爭的勝利,必須具備主客觀條件,兩者缺一不可。活用“九變”,機動靈活,屬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範疇,它是制勝的重要途徑,但是要使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應該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而強大的實力則來自於認真的備戰。從這個意義上說,“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謂是“九變”方法實施的必要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孫子有備無患的思想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它揭示了國防建設的一般規律。“備者,國之重”,在階級社會裏,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正確的對策是,既反對戰爭,又不懼怕戰爭,以戰止戰,爭取和平。

要做到“有以待”、“有所不可攻”,就必須修明政治,動員民眾,發展經濟,加強軍隊建設。這樣廣大民眾才會積極投身於國防建設事業,國家才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支援反侵略戰爭,軍隊才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這些都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基本條件,也是孫子有備無患思想應有的邏輯意義。


相关内容

  • 孙子谈三等谋略:帝道.王道.霸道(文化.智慧)
  • 吴闲云 吴王问谋略于孙武. 孙武说:"谋略有三:上等谋略,为黄帝之类上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帝道:中等谋略,为周武王之类中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王道:下等谋略,为齐桓公之类下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霸道." (一)上等谋略:无往而不胜的帝道 吴王问什么是"帝道". 孙武回答 ...

  • 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
  • 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 2015年4月25日下午2:00,在内江师范学院的西区礼堂由张红扬教授主讲了<孙子兵法及其现代应用>.教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 ...

  •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
  •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课程前言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员,而且还有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领导的宝贵经历. 他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 ...

  •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论文
  • "避实击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用 关键字:孙子兵法 避实击虚 市场竞争 竞争者 攻击 摘要:"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提出的重要策略原则之一.<虚实篇>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所谓"实 ...

  • 论纵横家战争观
  • 第21卷第5期 2011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JINAN(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1No.5 2011 论纵横家战争观 杨新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摘"贬战"要:战国时期纵横家 ...

  • 孙子兵法中全胜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 孙子兵法中全胜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其手段 ...

  •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北大管理学院AAA2天课程
  •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 主讲人:邱明正 2天课程 朝春集团副总裁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总裁班教授 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企业改革国际专家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 主讲人:邱明正 2天课程 朝春集团副总裁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总裁班教授 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企业改革国际专家 一.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十三篇和经营管 ...

  • 竞技体育谋略概念辨析
  • 摘 要:当前竞技体育训练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竞争之激烈,要想获取竞技体育对抗中的胜利,必须具备力.技.智三个基本条件.在实力相当的条件下,就是谋略和智慧的竞争,硬拚硬打是难以取胜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学识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必然会在竞赛中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所以研究竞技体育中的战术谋略,也是广大教练员所关 ...

  • 李雪峰--[孙子兵法]奇正原理与竞争谋略__
  • 在流传下来的兵书中,<孙子>最先提出了"奇正"概念.<孙子·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然而怎样理解"奇正"思想的含义和运用方式方法,则自古以来众说纷坛,古<十一家注孙子>中对&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