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一)“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本步的关键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己觉察到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由于认知失调而急需设法解决的心理状态。

问题情境创设应具备的要素:

一是情境要指向新的未知的事物。

二是情境要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愿望。

三是情境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本步注意事项:

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要重点研究问题的方式:

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

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

2.猜想假设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 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两个环节:

一是猜想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

二是假设环节,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

假设与猜想的关系

假设是建立在猜想基础上的,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

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时要注意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而对探究过程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时,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规律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

方向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

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开放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探究—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3.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 一个较合理详细的方案应反映的项目:

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

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

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

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

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

研究的结论

本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确定方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活动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进行分工等等。方案须经小组充分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

第二是选择器材

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最好比所需的要多一些,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众多的仪器中判断并进行优选。另外,实验器材要尽可能取自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件。

要注意的事项

(1)放开,让学生真正设计。

(2)交流,让学生共享成果。

(3)提供材料,给学生启发。

4.实施探究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 合作探究的形式

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4人或6人,最多不超过8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

探究的过程

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是探究的基础,信息收集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探究的成败。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收集,因而教师在实验时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

二是数据的整理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第一步就是对实验数据和观测资料的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来找问题的本质,得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三是与假设的对比

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如果不正确则要重新进行其它的猜想假设,再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一

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挫折,逐步养成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要敢于面对、不气馁、不放弃的科学精神。

四是结论的得出

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在表达形式上不做苛刻要求,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只要能说明白、讲清楚即可。当然,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3)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4)教师要深入指导

5.展示交流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对科学结论的理解。

操作要领: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与交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个步骤是组内展示与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二个步骤是全班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各自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展示交流的注意事项:

在展示与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展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如:文字表达、表演、画图、展示作品等;

还要特别重视课堂中新问题的生成,针对新的问题,教师要冷静思考、妥善解决,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或不予理睬;

还要重视学生倾听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教给倾听的方法,如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及实验中的发现,选择要点进行简要记录的方法等。

6.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

本步注意事项:

内容上,一方面要注重与本课探究主题相联系。在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有利于本课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

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

在评价上以鼓励为主。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

(二)“探究—体验”式课外实践教学策略

1.确立活动主题

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

操作要领: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与学生共同筛选要开展的课外实践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立遵循的原则:

1.注重本土的原则

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2.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在确定主题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尤其在内容的难度上进行恰当地把握。难度偏低,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结论,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难度偏高,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很难得到结果,容易挫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失去了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

3.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称为长线主题;能通过一两个课时完成研究的主题为短线主题。短线主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短:活动内容短小精悍,利于及时活动;平: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开展;快:速度快,更新快,

信息交流快,它避免了长线主题活动时间长,牵涉精力多,内容范围广的缺陷。长线主题与短线主题的有机融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2.自行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操作要领: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思考,自行确立比较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方案实施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定。

注意事项:

方案的制定,可参照“探究—体验”课堂教学策略中的方案制定方法。

要让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除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外,活动前还要让学生准备好各类活动记录表格,这一点学生常常忽视,因而在活动前教师教给学生各类表格的制定方法、提醒准备好表格是非常必要的。如:①计划表。②调查表。③实验报告表。

3.自主开展活动

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方案,经历自主探究活动。

操作要领:依据制定的方案,学生自行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判断,形成初步的成果。活动应突出自主性,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甚至更大范围中开展的合作探究。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给学生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相互扬长避短,分享集体信息和各人创意,利于思维的碰撞,促进交流。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分合有序,以发挥小组、个人学习的各自长处。

基本程序:

(1) 调查访问,深入实践。

通过去图书馆、向他人询问或上网查找等形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或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寻求信息。

(2) 整合资料,引发思考。

调查访问结束后,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思考,进行科学分析。

(3)撰写报告,形成结论。

学生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4.展示交流成果

学习目标:在自主活动后,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达到成果的共享。

操作要领:各个主题小组把获得到的成果用最明确、简练、精彩的方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展示交流要注意的内容:

1.交流方式提倡多样性。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提倡通过辩论会、展览会、出墙报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

2.展示内容注重真实性。展示交流活动中,学生要真实地向老师、同学交流自己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经过、体会,展示在活动中收获的第一手资料,表达自己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出的初步成果。

3.展示过程鼓励开放性。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要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还要主动征求建议。

5.拓展与创新

学习目标:应用所获得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操作要领: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

-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一)“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本步的关键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己觉察到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由于认知失调而急需设法解决的心理状态。

问题情境创设应具备的要素:

一是情境要指向新的未知的事物。

二是情境要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愿望。

三是情境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本步注意事项:

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要重点研究问题的方式:

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

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

2.猜想假设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 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两个环节:

一是猜想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

二是假设环节,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

假设与猜想的关系

假设是建立在猜想基础上的,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

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时要注意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而对探究过程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时,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规律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

方向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

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开放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探究—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3.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 一个较合理详细的方案应反映的项目:

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

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

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

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

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

研究的结论

本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确定方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活动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进行分工等等。方案须经小组充分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

第二是选择器材

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最好比所需的要多一些,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众多的仪器中判断并进行优选。另外,实验器材要尽可能取自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件。

要注意的事项

(1)放开,让学生真正设计。

(2)交流,让学生共享成果。

(3)提供材料,给学生启发。

4.实施探究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 合作探究的形式

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4人或6人,最多不超过8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

探究的过程

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是探究的基础,信息收集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探究的成败。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收集,因而教师在实验时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

二是数据的整理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第一步就是对实验数据和观测资料的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来找问题的本质,得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三是与假设的对比

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如果不正确则要重新进行其它的猜想假设,再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一

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挫折,逐步养成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要敢于面对、不气馁、不放弃的科学精神。

四是结论的得出

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在表达形式上不做苛刻要求,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只要能说明白、讲清楚即可。当然,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3)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4)教师要深入指导

5.展示交流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对科学结论的理解。

操作要领: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与交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个步骤是组内展示与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二个步骤是全班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各自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展示交流的注意事项:

在展示与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展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如:文字表达、表演、画图、展示作品等;

还要特别重视课堂中新问题的生成,针对新的问题,教师要冷静思考、妥善解决,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或不予理睬;

还要重视学生倾听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教给倾听的方法,如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及实验中的发现,选择要点进行简要记录的方法等。

6.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

本步注意事项:

内容上,一方面要注重与本课探究主题相联系。在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有利于本课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

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

在评价上以鼓励为主。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

(二)“探究—体验”式课外实践教学策略

1.确立活动主题

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

操作要领: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与学生共同筛选要开展的课外实践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立遵循的原则:

1.注重本土的原则

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2.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在确定主题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尤其在内容的难度上进行恰当地把握。难度偏低,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结论,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难度偏高,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很难得到结果,容易挫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失去了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

3.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称为长线主题;能通过一两个课时完成研究的主题为短线主题。短线主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短:活动内容短小精悍,利于及时活动;平: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开展;快:速度快,更新快,

信息交流快,它避免了长线主题活动时间长,牵涉精力多,内容范围广的缺陷。长线主题与短线主题的有机融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2.自行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操作要领: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思考,自行确立比较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方案实施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定。

注意事项:

方案的制定,可参照“探究—体验”课堂教学策略中的方案制定方法。

要让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除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外,活动前还要让学生准备好各类活动记录表格,这一点学生常常忽视,因而在活动前教师教给学生各类表格的制定方法、提醒准备好表格是非常必要的。如:①计划表。②调查表。③实验报告表。

3.自主开展活动

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方案,经历自主探究活动。

操作要领:依据制定的方案,学生自行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判断,形成初步的成果。活动应突出自主性,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甚至更大范围中开展的合作探究。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给学生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相互扬长避短,分享集体信息和各人创意,利于思维的碰撞,促进交流。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分合有序,以发挥小组、个人学习的各自长处。

基本程序:

(1) 调查访问,深入实践。

通过去图书馆、向他人询问或上网查找等形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或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寻求信息。

(2) 整合资料,引发思考。

调查访问结束后,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思考,进行科学分析。

(3)撰写报告,形成结论。

学生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4.展示交流成果

学习目标:在自主活动后,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达到成果的共享。

操作要领:各个主题小组把获得到的成果用最明确、简练、精彩的方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展示交流要注意的内容:

1.交流方式提倡多样性。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提倡通过辩论会、展览会、出墙报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

2.展示内容注重真实性。展示交流活动中,学生要真实地向老师、同学交流自己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经过、体会,展示在活动中收获的第一手资料,表达自己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出的初步成果。

3.展示过程鼓励开放性。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要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还要主动征求建议。

5.拓展与创新

学习目标:应用所获得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操作要领: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

-


相关内容

  • 一.小学语文学科
  •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协作组的研究 5.建立校内骨干教师教学沙龙的实践 6.提高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7.备课质量评价的新探索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 ...

  • 小学语文学科_3
  • (一)新课程实施 1.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2.课程意识的全面体现和落实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颖作业设计 4.防止低年级识字回生的研究 5.扩大阅读量与增加学习负担的辩证关系 6.综合性与学科性贯通的综合研究 7.基础落实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 9.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

  • 小学科学论文题目参考
  • 小学科学论文题目参考 论 文 题 目 小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测试和评价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小学科学课实施"以学评价"的操作策略研究 从情境中探究 在兴趣中发展 选择性学习在科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 践行新课标 教研出成效 放手让孩子去水乡古镇学科学.做科学 科学记 ...

  •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一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 课时)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 1. 信息的概念 2. 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2)知识性(3)指向性(4)共享性(5)无限性(6) 时效性(7)传播性 3.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信息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

  •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重大 ...

  • 教育科研课题分类
  • 教育科研课题分类 (一)综合类高效课堂研究课题指南 1.高效课堂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2.学科教学课堂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研究 4.高效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 6.高效课堂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7.高效课堂形成的外在保障机制研究 8.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研究 ...

  • 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 日照市教育学会2013年度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指南>说明: 1.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本<指南>为课题立项工作服务,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题. 2.课题指南项目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指南仅为学校和广 ...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1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杨春燕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渔"指的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 ...

  • 小学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指南
  • 小学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指南 语文 1.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分项) 2.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探索 3.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4.课外阅读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5.保护学生创作热情的思考与对策 6.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作业评价研究 7.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8.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9.掌握与收信信 ...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