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成才之道

邵飘萍的成才之道

【摘要】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 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办报活动;历史贡献

【正文】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 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

一、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活动

(一) 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 ,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 国民舆论代表” 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 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二是唤醒民众。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 “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三是“ 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 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 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

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 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 作用是积极的。

(二) 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这样的思想无论对于我们的新闻研究,还是新闻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邵飘萍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2],“凡是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3]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

邵飘萍还十分重视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他自己就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鼻”、“新闻脑”,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三)致力于新闻事业改革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从开始办报的第一天,他就致力于新闻改革,在新闻写作、编辑、采访和报纸经营管理方面,邵飘萍都有不少的建树。邵飘萍的采访思想和采访技能,曾经使新闻界同行为之叹服。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在总结采访经验时,邵飘萍提出记者必须细致、机警、敏捷,有很强的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在新闻通讯写作上,邵飘萍使用的是一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的体裁,他的文章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在编辑工作上,邵飘萍也有不少改革。他非常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他所主办的《京报》,栏目众多,新闻通讯和评论结合紧密,标题多行多层次,在当时报纸死板的情况下,《京报》的异军突起,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改革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四)社会进步的参与者。

邵飘萍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揭露政治黑暗,抨击最高当局,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1915年1月18日,日本外相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面交袁世凯,并且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首先在外国报纸上披露,邵飘萍得知后,立即驰报国内。国内民众悲愤交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并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五四前夕,邵飘萍出席北大的会议,向青年学生介绍了巴黎和会的经过和决议,激动的说:“中华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该挺身而出„„并举行五四运动,邵飘萍是发起者之一。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旗帜鲜明地反对段棋瑞,拒绝“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他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的滔天罪行„„,邵飘萍的这些态度都对大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冯玉祥要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4]

二.邵飘萍的贡献。

邵飘萍之于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新闻和政治两个方面,在新闻方面,他创办《京报》,提出“每顺世界进步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崇拜真理,反对武力”的《京报》持论之精神;抨击时政,不平则鸣,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在新闻学术方面,他提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对新闻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政

治方面,他依靠报纸舆论的力量干预政治,改变祖国贫弱面貌,以一支辛辣的笔搅动整个社会思潮,牵动各界情绪,笑傲苍穹。

浅浅读了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揭露时局变幻,政治斗争的大事,且毫无顾忌,开门见山,直抒己见;笔端感情丰富,充满救国救民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文笔犀利,似乎每一个字都能在那些无耻政客的身上划下深深的口子,将他们暴露无疑。冯玉祥将军说:“邵飘萍一个字抵得过千军万马”此言得之。因而当时的各界“名流”无不对其恨之入骨,最终造成了他被奉系军阀杀害的惨剧。

比之今日,不觉汗颜。当今社会言论较那个时代而言堪称自由,各方面的条件也好的多,记者的社会地位,人身保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罕见一些如邵飘萍般不畏强权,坚持事实的记者。反而,那些极尽谄媚之态,为了金钱而舍弃真理的记者并不鲜见。而且记者写作模式大多过于套话,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连记者自己都难以区分。

这不仅是时代的原因,更是报人或者记者本身的原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本能的有一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去指引他们,让他们担负起整个民族的兴衰,去承担起整个民族的责任。而且这些报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残破不堪的现状都使他们无法甘于平庸,匍匐于强权之下,他们大多把办报当做实现国家振兴,开学习邵飘萍等报人的办报思想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报业的终生认同感,真心实意的为社会做一些事,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争他人之不敢争,而不为金钱利益或者暴力强权所动,心中惟存正义与真理,这便是一个报人所该拥有也必须具有的品德。

邵飘萍最大的贡献便是启发了我们后一代的新闻从业者,交给新闻业者么么应持何种的新闻思想,应坚持何种的道德底线,应该坚持新闻记者的本分,不屈不挠,服务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美],《西行漫记》[M],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P228.

[2][3]孙晓阳,新闻界人物(一)[M],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P88.

[4]胡晓,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OL],2010

邵飘萍的成才之道

【摘要】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 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办报活动;历史贡献

【正文】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 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

一、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活动

(一) 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 ,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 国民舆论代表” 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 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二是唤醒民众。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 “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三是“ 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 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 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

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 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 作用是积极的。

(二) 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这样的思想无论对于我们的新闻研究,还是新闻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邵飘萍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2],“凡是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3]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

邵飘萍还十分重视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他自己就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鼻”、“新闻脑”,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三)致力于新闻事业改革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从开始办报的第一天,他就致力于新闻改革,在新闻写作、编辑、采访和报纸经营管理方面,邵飘萍都有不少的建树。邵飘萍的采访思想和采访技能,曾经使新闻界同行为之叹服。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在总结采访经验时,邵飘萍提出记者必须细致、机警、敏捷,有很强的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在新闻通讯写作上,邵飘萍使用的是一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的体裁,他的文章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在编辑工作上,邵飘萍也有不少改革。他非常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他所主办的《京报》,栏目众多,新闻通讯和评论结合紧密,标题多行多层次,在当时报纸死板的情况下,《京报》的异军突起,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改革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四)社会进步的参与者。

邵飘萍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揭露政治黑暗,抨击最高当局,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1915年1月18日,日本外相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面交袁世凯,并且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首先在外国报纸上披露,邵飘萍得知后,立即驰报国内。国内民众悲愤交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并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五四前夕,邵飘萍出席北大的会议,向青年学生介绍了巴黎和会的经过和决议,激动的说:“中华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该挺身而出„„并举行五四运动,邵飘萍是发起者之一。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旗帜鲜明地反对段棋瑞,拒绝“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他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的滔天罪行„„,邵飘萍的这些态度都对大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冯玉祥要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4]

二.邵飘萍的贡献。

邵飘萍之于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新闻和政治两个方面,在新闻方面,他创办《京报》,提出“每顺世界进步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崇拜真理,反对武力”的《京报》持论之精神;抨击时政,不平则鸣,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在新闻学术方面,他提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对新闻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政

治方面,他依靠报纸舆论的力量干预政治,改变祖国贫弱面貌,以一支辛辣的笔搅动整个社会思潮,牵动各界情绪,笑傲苍穹。

浅浅读了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揭露时局变幻,政治斗争的大事,且毫无顾忌,开门见山,直抒己见;笔端感情丰富,充满救国救民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文笔犀利,似乎每一个字都能在那些无耻政客的身上划下深深的口子,将他们暴露无疑。冯玉祥将军说:“邵飘萍一个字抵得过千军万马”此言得之。因而当时的各界“名流”无不对其恨之入骨,最终造成了他被奉系军阀杀害的惨剧。

比之今日,不觉汗颜。当今社会言论较那个时代而言堪称自由,各方面的条件也好的多,记者的社会地位,人身保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罕见一些如邵飘萍般不畏强权,坚持事实的记者。反而,那些极尽谄媚之态,为了金钱而舍弃真理的记者并不鲜见。而且记者写作模式大多过于套话,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连记者自己都难以区分。

这不仅是时代的原因,更是报人或者记者本身的原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本能的有一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去指引他们,让他们担负起整个民族的兴衰,去承担起整个民族的责任。而且这些报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残破不堪的现状都使他们无法甘于平庸,匍匐于强权之下,他们大多把办报当做实现国家振兴,开学习邵飘萍等报人的办报思想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报业的终生认同感,真心实意的为社会做一些事,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争他人之不敢争,而不为金钱利益或者暴力强权所动,心中惟存正义与真理,这便是一个报人所该拥有也必须具有的品德。

邵飘萍最大的贡献便是启发了我们后一代的新闻从业者,交给新闻业者么么应持何种的新闻思想,应坚持何种的道德底线,应该坚持新闻记者的本分,不屈不挠,服务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美],《西行漫记》[M],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P228.

[2][3]孙晓阳,新闻界人物(一)[M],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P88.

[4]胡晓,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OL],2010


相关内容

  • 五字悲伤诗句锦集
  • 五字悲伤诗句锦集 1.叶落地生根,头尾紧相连. 2.风雨三十天,陆地归大海.可怜深圳人,日日不安宁! 3.谁知辛酸苦,流尽世间泪? 4.海枯心不枯,石烂情未烂. 5.今燕又南飞,飘萍湖四海. 6.问君何时归?此处最相思. 7.本是有情人,但却两分别. 8.空负少年才,魂归不知处. 9.弃厂进南豪,钱 ...

  • 新闻全才人物介绍
  • 新闻全才:邵飘萍 1. 邵飘萍: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 新闻全才" ." 乱世飘萍" ." ...

  • 邵飘萍一笔力敌千万军
  • 在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后,在军阀割据.列强觊觎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拥有无上的勇气.无穷的动力:他们拥有不同的理想,但都是为了中国的觉醒. "同学们!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中华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 90年前,一 ...

  •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
  • 研究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 石伟泰 [摘 要]纵观当今媒体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更加迅捷.资讯日益发达,新闻活动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伸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但是,新闻传播中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也随之凸显.为了解决这 ...

  • [报人邵飘萍]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鉴赏 评论:<报人邵飘萍>(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了解邵飘萍及本文背景资料,掌握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 记者实习总结
  • 我一直十分崇拜邵飘萍先生。在我看来,要当好一名记者那是需要天赋的,而邵飘萍先生拥有当记者的所有天资。他交际能力极强,上达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耳目众多。他聪慧机灵,“守若处女,动若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强。他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会打心理战。有人说过 ...

  • 悲伤诗句选集
  • 1.没钱欲投宿,谎称考状元.心中虽有数,笔下却无言. 2.今燕又南飞,飘萍湖四海. 3.海枯心不枯,石烂情未烂.悲伤诗句选集. 4.隐见美嫦娥,落泪思后羿. 5.本是有情人,但却两分离. 6.钝刀能见血,蠢猪能成才.若跟时间奔,瞬间栋梁材. 7.弃厂进南豪,钱少挨骂多.有怨无处诉,唯有记诗中. 8. ...

  • 民国时期的图书发展
  • 民国时期的文献发展 2011年5月16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1.民国文献概况 1911-1948年,短短38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转型 ...

  •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