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用 语 之 二
十声念佛法
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後,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麼,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麼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
我们拜佛是弯身时念三句阿弥陀佛,翻掌时念三句,起身时念三句,最后合掌再念一句,总共一拜佛是十声阿弥陀佛。念佛也是一样,初开始是念三声
你可以用念珠念,也可以用按手指来记。若用念珠就每念三声佛号拨一粒念珠,你不要念一句拨一粒,这样一粒粒拨过去很容易打妄想。我们用功念佛一定要用心念,用功这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忙碌事务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弥陀印结法 两手掌心向上,放于丹田处,两大拇指相抵。两手是相迭的,左手在上面是弥陀印,右手在上面是法界定印。
无漏 佛法讲无漏,阿罗汉是无漏果位,佛证漏尽通,一般鬼神虽有五通,但却没有漏尽通。什么是漏尽通?所有的漏洞都修补得天衣无缝,到达了生命的
圆满无缺,完美无瑕。
无生 无生有两种意思
1、又称无起。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2、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
在一些经典中也有提到无生,现把原经文列出来,来帮助理解:
1、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
2、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3、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
“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无灭,也就是证得涅槃之妙果,成就了。这是回向中美好的愿望,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无生法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
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南无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佛号的意义太深广了,我在此地略微解释一下。“南无”不能念成南方的“南”,有无的“无”,这么念法就错了。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念“拿摩”,这是古音。“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名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意思内容太深广了。我们将之归纳起来,阿弥陀佛的意义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四十八愿,这就是无量觉的浓缩;若将之展开,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无量寿经》还只是略说,再详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有没有更详细的?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细说。诸位要是能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就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
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没漏掉,在佛法里可说是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现在所讲的总纲领、总
原则,“南无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受持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成就,决定得生。这是佛的名号简单的解释。
摩诃 又作莫诃 译曰:大,多,胜 。摩诃无量,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四依法的依了意 四依(梵语)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即是依止,依凭之义。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如维摩诘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与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语),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语),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依义不依语(梵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依智不依识(梵语),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学佛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圣佛陀慈悲学佛者,恐有堕于妄情、妄识、不了义经、不了义语,因此再三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学佛法,则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则有陷入世间法之危机,欲升反堕之堪忧。唯愿有心学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证,则可同登佛地
问:四依法为佛金口所说,此中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语,不是指何经典,因教中各各分宗,各主各之经典为了义,究竟佛意以何为了义?(
答:了义者,明示究竟之实义,能令众生依之而证无上正觉,不如此者,即不了义。并不限于何宗。缘各宗所依之经典,各有其归元,归元即真实也。然亦小有分别,从大乘言,则视小乘为不了义;从小乘言则视人天小果为不了
义。
戒律中的开、遮、持、犯
1.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戒律里头,要懂得开遮持犯,搞清楚了,你戒律受持,就得心应手。
2.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
3.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
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得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乐阿兰那行 阿罗汉道:即是离烦恼障、离欲也;
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无事相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行者,功行也;
乐者,好也;好之至极曰乐,有性命以之之意;
乐阿兰那行者:即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无诤三昧之意,盖如华严经所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也;
故若有得无诤之念,则仍有能所之心,能得便是我相,所得即法相,如是,便非阿罗汉道,更不是乐阿兰那行者,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此是反显无念方成阿罗汉道,方是乐阿兰那行者。
佛 教 用 语 之 二
十声念佛法
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後,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麼,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麼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
我们拜佛是弯身时念三句阿弥陀佛,翻掌时念三句,起身时念三句,最后合掌再念一句,总共一拜佛是十声阿弥陀佛。念佛也是一样,初开始是念三声
你可以用念珠念,也可以用按手指来记。若用念珠就每念三声佛号拨一粒念珠,你不要念一句拨一粒,这样一粒粒拨过去很容易打妄想。我们用功念佛一定要用心念,用功这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忙碌事务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弥陀印结法 两手掌心向上,放于丹田处,两大拇指相抵。两手是相迭的,左手在上面是弥陀印,右手在上面是法界定印。
无漏 佛法讲无漏,阿罗汉是无漏果位,佛证漏尽通,一般鬼神虽有五通,但却没有漏尽通。什么是漏尽通?所有的漏洞都修补得天衣无缝,到达了生命的
圆满无缺,完美无瑕。
无生 无生有两种意思
1、又称无起。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2、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
在一些经典中也有提到无生,现把原经文列出来,来帮助理解:
1、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
2、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3、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
“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无灭,也就是证得涅槃之妙果,成就了。这是回向中美好的愿望,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无生法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
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南无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佛号的意义太深广了,我在此地略微解释一下。“南无”不能念成南方的“南”,有无的“无”,这么念法就错了。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念“拿摩”,这是古音。“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名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意思内容太深广了。我们将之归纳起来,阿弥陀佛的意义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四十八愿,这就是无量觉的浓缩;若将之展开,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无量寿经》还只是略说,再详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有没有更详细的?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细说。诸位要是能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就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
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没漏掉,在佛法里可说是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现在所讲的总纲领、总
原则,“南无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受持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成就,决定得生。这是佛的名号简单的解释。
摩诃 又作莫诃 译曰:大,多,胜 。摩诃无量,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四依法的依了意 四依(梵语)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即是依止,依凭之义。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如维摩诘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与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语),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语),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依义不依语(梵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依智不依识(梵语),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学佛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圣佛陀慈悲学佛者,恐有堕于妄情、妄识、不了义经、不了义语,因此再三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学佛法,则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则有陷入世间法之危机,欲升反堕之堪忧。唯愿有心学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证,则可同登佛地
问:四依法为佛金口所说,此中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语,不是指何经典,因教中各各分宗,各主各之经典为了义,究竟佛意以何为了义?(
答:了义者,明示究竟之实义,能令众生依之而证无上正觉,不如此者,即不了义。并不限于何宗。缘各宗所依之经典,各有其归元,归元即真实也。然亦小有分别,从大乘言,则视小乘为不了义;从小乘言则视人天小果为不了
义。
戒律中的开、遮、持、犯
1.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戒律里头,要懂得开遮持犯,搞清楚了,你戒律受持,就得心应手。
2.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
3.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
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得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乐阿兰那行 阿罗汉道:即是离烦恼障、离欲也;
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无事相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行者,功行也;
乐者,好也;好之至极曰乐,有性命以之之意;
乐阿兰那行者:即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无诤三昧之意,盖如华严经所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也;
故若有得无诤之念,则仍有能所之心,能得便是我相,所得即法相,如是,便非阿罗汉道,更不是乐阿兰那行者,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此是反显无念方成阿罗汉道,方是乐阿兰那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