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2

佛 教 用 语 之 二

十声念佛法

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後,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麼,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麼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

我们拜佛是弯身时念三句阿弥陀佛,翻掌时念三句,起身时念三句,最后合掌再念一句,总共一拜佛是十声阿弥陀佛。念佛也是一样,初开始是念三声

你可以用念珠念,也可以用按手指来记。若用念珠就每念三声佛号拨一粒念珠,你不要念一句拨一粒,这样一粒粒拨过去很容易打妄想。我们用功念佛一定要用心念,用功这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忙碌事务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弥陀印结法 两手掌心向上,放于丹田处,两大拇指相抵。两手是相迭的,左手在上面是弥陀印,右手在上面是法界定印。

无漏 佛法讲无漏,阿罗汉是无漏果位,佛证漏尽通,一般鬼神虽有五通,但却没有漏尽通。什么是漏尽通?所有的漏洞都修补得天衣无缝,到达了生命的

圆满无缺,完美无瑕。

无生 无生有两种意思

1、又称无起。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2、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

在一些经典中也有提到无生,现把原经文列出来,来帮助理解:

1、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

2、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3、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

“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无灭,也就是证得涅槃之妙果,成就了。这是回向中美好的愿望,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无生法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

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南无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佛号的意义太深广了,我在此地略微解释一下。“南无”不能念成南方的“南”,有无的“无”,这么念法就错了。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念“拿摩”,这是古音。“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名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意思内容太深广了。我们将之归纳起来,阿弥陀佛的意义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四十八愿,这就是无量觉的浓缩;若将之展开,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无量寿经》还只是略说,再详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有没有更详细的?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细说。诸位要是能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就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

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没漏掉,在佛法里可说是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现在所讲的总纲领、总

原则,“南无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受持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成就,决定得生。这是佛的名号简单的解释。

摩诃 又作莫诃 译曰:大,多,胜 。摩诃无量,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四依法的依了意 四依(梵语)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即是依止,依凭之义。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如维摩诘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与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语),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语),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依义不依语(梵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依智不依识(梵语),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学佛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圣佛陀慈悲学佛者,恐有堕于妄情、妄识、不了义经、不了义语,因此再三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学佛法,则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则有陷入世间法之危机,欲升反堕之堪忧。唯愿有心学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证,则可同登佛地

问:四依法为佛金口所说,此中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语,不是指何经典,因教中各各分宗,各主各之经典为了义,究竟佛意以何为了义?(

答:了义者,明示究竟之实义,能令众生依之而证无上正觉,不如此者,即不了义。并不限于何宗。缘各宗所依之经典,各有其归元,归元即真实也。然亦小有分别,从大乘言,则视小乘为不了义;从小乘言则视人天小果为不了

义。

戒律中的开、遮、持、犯

1.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戒律里头,要懂得开遮持犯,搞清楚了,你戒律受持,就得心应手。

2.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

3.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

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得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乐阿兰那行 阿罗汉道:即是离烦恼障、离欲也;

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无事相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行者,功行也;

乐者,好也;好之至极曰乐,有性命以之之意;

乐阿兰那行者:即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无诤三昧之意,盖如华严经所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也;

故若有得无诤之念,则仍有能所之心,能得便是我相,所得即法相,如是,便非阿罗汉道,更不是乐阿兰那行者,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此是反显无念方成阿罗汉道,方是乐阿兰那行者。

佛 教 用 语 之 二

十声念佛法

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後,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麼,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麼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

我们拜佛是弯身时念三句阿弥陀佛,翻掌时念三句,起身时念三句,最后合掌再念一句,总共一拜佛是十声阿弥陀佛。念佛也是一样,初开始是念三声

你可以用念珠念,也可以用按手指来记。若用念珠就每念三声佛号拨一粒念珠,你不要念一句拨一粒,这样一粒粒拨过去很容易打妄想。我们用功念佛一定要用心念,用功这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忙碌事务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弥陀印结法 两手掌心向上,放于丹田处,两大拇指相抵。两手是相迭的,左手在上面是弥陀印,右手在上面是法界定印。

无漏 佛法讲无漏,阿罗汉是无漏果位,佛证漏尽通,一般鬼神虽有五通,但却没有漏尽通。什么是漏尽通?所有的漏洞都修补得天衣无缝,到达了生命的

圆满无缺,完美无瑕。

无生 无生有两种意思

1、又称无起。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2、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

在一些经典中也有提到无生,现把原经文列出来,来帮助理解:

1、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

2、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3、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

“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无灭,也就是证得涅槃之妙果,成就了。这是回向中美好的愿望,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无生法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

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南无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佛号的意义太深广了,我在此地略微解释一下。“南无”不能念成南方的“南”,有无的“无”,这么念法就错了。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念“拿摩”,这是古音。“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名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意思内容太深广了。我们将之归纳起来,阿弥陀佛的意义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四十八愿,这就是无量觉的浓缩;若将之展开,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无量寿经》还只是略说,再详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有没有更详细的?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细说。诸位要是能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就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

所以,佛教导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没漏掉,在佛法里可说是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现在所讲的总纲领、总

原则,“南无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受持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成就,决定得生。这是佛的名号简单的解释。

摩诃 又作莫诃 译曰:大,多,胜 。摩诃无量,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四依法的依了意 四依(梵语)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即是依止,依凭之义。在大乘经典皆有论谈四依法,如维摩诘经、涅槃经、方等经、大智度论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与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语),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语),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依义不依语(梵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依智不依识(梵语),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学佛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大圣佛陀慈悲学佛者,恐有堕于妄情、妄识、不了义经、不了义语,因此再三叮咛依此四依法而修学佛法,则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则有陷入世间法之危机,欲升反堕之堪忧。唯愿有心学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证,则可同登佛地

问:四依法为佛金口所说,此中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语,不是指何经典,因教中各各分宗,各主各之经典为了义,究竟佛意以何为了义?(

答:了义者,明示究竟之实义,能令众生依之而证无上正觉,不如此者,即不了义。并不限于何宗。缘各宗所依之经典,各有其归元,归元即真实也。然亦小有分别,从大乘言,则视小乘为不了义;从小乘言则视人天小果为不了

义。

戒律中的开、遮、持、犯

1.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戒律里头,要懂得开遮持犯,搞清楚了,你戒律受持,就得心应手。

2.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

3.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

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得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乐阿兰那行 阿罗汉道:即是离烦恼障、离欲也;

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无事相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行者,功行也;

乐者,好也;好之至极曰乐,有性命以之之意;

乐阿兰那行者:即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无诤三昧之意,盖如华严经所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也;

故若有得无诤之念,则仍有能所之心,能得便是我相,所得即法相,如是,便非阿罗汉道,更不是乐阿兰那行者,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此是反显无念方成阿罗汉道,方是乐阿兰那行者。


相关内容

  •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中的「求生」
  •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中的「求生」] 在此我想要引用一个最好的例子──「求生」(sambhavesi),来说明法的语言和日常用语之间的差别.当我们在回向仪式中洒法水时,将会念一段回向经文:「唯愿所有众生,已生或求生的众生,皆在快乐之中.」这意思是有两种众生:一为已投生的众生,称为「已生」(bhuta) ...

  • 关于元宵节的灯谜,元宵灯谜答案
  • 元宵节灯谜 风涛翻复拂天池(打一地理词语) 门(打常用语二): 虚心参加比赛(打一军队用语) 三头六臂(打一常用语) 力主议和(打一战争) 羽(打一常用语) 无尺土之封(打字一) 尾生死前犹念伊(打字一): 为数虽少,却在百万之上(打字一) 东郊远树看如画(打字一) 泪(打一成语) 羽(打一成语) ...

  • 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 ...

  •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 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汉语博大精深,那么,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化吧!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 ...

  • 佛教理论对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影响
  • 第29卷第2期 济宁学院学报Vol.29 No.2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 文章编号:1004-1877(2008)02-0035-05 2008年4月Apr.2008 佛教理论对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影响 李建春,李艳丽 (济宁学院,山东曲阜 273155) 摘 要:意境理 ...

  • 泰国街头文化.
  •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 题:泰国街头文化 指导老师: 组 长: 组 员: 执 笔 人: 课题背景 泰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学 艺术 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泰国政府很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泰国文化体现的是国格,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根基,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 国王蒲美蓬说过: 维护文化就是维护 ...

  • 孙中山先生
  • 孙中山先生: 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 学习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 ...

  • 浅论[儒林外史]的外来词
  •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外来词 一.研究的现状 任何的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语言内部自己的调整外,还有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外来语的引用,外来语形成的文字就是外来词.而这些引进来的外来词,不断地与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融合,最后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得语言更加具有生机 ...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下面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