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一中 赵丽伟
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这个论文题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也萌发了谈语文学习中积累做法的冲动,只不过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谈的只是我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进步的经历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而注重平时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中考题型中,课本上的知识出现的越来越少,更多地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课外知识,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窄,阅读面更有限,尤其在平时的写作中就明显的表现出写作吃力,无话可说、无词可用、无事可叙的问题。事实上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农村学生语言匮乏,语言积累与应用的不足,可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积累是改变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的当务之急,但实际上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引导学生背诵了许多名言警句、诗词名句,但学生仅仅运用于答题,并没有把背诵的诗句运用到平时的表达交流写作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语言,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积累运用语言,使学以致用。
一、训练学生多读好书、读优秀的学生习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就是要不断的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教
学中我总是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至少看一篇文章,第二天上课前把自己读的内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重点说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词语,或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书籍读物,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阅读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其实积累词语就是丰富我们的语言,形成表达能力和读写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关注细节,在课堂和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注重学生让分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析语句的妙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做到语言文字生动贴切,最好能出口成章。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并能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层出不穷的事情永远是学生创作丰富的源泉,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内容,忘记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新的教科书在每一个单元结束都编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寻觅春天的足迹等,我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中、经历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留心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阅读文学名著,留心积累词汇,积累写作技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7-9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
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中列出了推荐书目。我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做积累,要求学生从故事梗概到人物的性格,再到文章的精彩片段,直至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讲座,对学生不理解的语调和句子、不好理解的作品内涵以及艺术境界进行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阅读鉴赏能力,最终逐渐掌握积累的方法。我曾指导一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看《简爱》、《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名著,结果他越看越爱看,词汇积累上去了,作文的语言丰富了,写作技巧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显著提高。
四、做有心人,注意平时整理摘抄语言素材。
一是直接摘抄课本、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边读边记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摘抄下来,整理起来。当然可以是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段诗歌散文甚至广告语、生活语言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搜集的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词语更是丰富、鲜活灵动,为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摘抄。可让学生按一定的主题搜集语言信息,如在教学生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课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样的搜集虽然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
五、群策群力,众人拾柴,交流合作。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读文章总有自己的见地视角,通过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积累到了
许多风格迥异的语言信息,在对文章内容分析和选择中进行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对自己表达的成功感。交流的形式当然不拘一格各式各样,可采用课堂小组辩论、谈读书心得体会、展示积累成果(如读书笔记)等形式。
语言积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形成较强的读写技能。如果不会运用,即是积累再多,也是做无用功,也徒劳;因此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勤活勤用课外文章中优秀的句子。多做诗文改编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优秀文章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其次是在写作过程中准确借用原文语句,在反复的运用中加深对优美词句的理解。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运用并积累生活中的语言。倡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口语,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通俗、易懂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点评。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写作文章中自己的语言风格。
3、掌握教材中的词语。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都列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其实编者的编排意图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正确,写规范,而是要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时可要求学生口头造句、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课本的词语变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不能致千里。要言之有物、有序,必须下苦功夫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一中
赵丽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一中 赵丽伟
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这个论文题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也萌发了谈语文学习中积累做法的冲动,只不过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谈的只是我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进步的经历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而注重平时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中考题型中,课本上的知识出现的越来越少,更多地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课外知识,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窄,阅读面更有限,尤其在平时的写作中就明显的表现出写作吃力,无话可说、无词可用、无事可叙的问题。事实上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农村学生语言匮乏,语言积累与应用的不足,可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积累是改变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的当务之急,但实际上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引导学生背诵了许多名言警句、诗词名句,但学生仅仅运用于答题,并没有把背诵的诗句运用到平时的表达交流写作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语言,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积累运用语言,使学以致用。
一、训练学生多读好书、读优秀的学生习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就是要不断的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教
学中我总是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至少看一篇文章,第二天上课前把自己读的内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重点说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词语,或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书籍读物,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阅读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其实积累词语就是丰富我们的语言,形成表达能力和读写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关注细节,在课堂和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注重学生让分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析语句的妙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做到语言文字生动贴切,最好能出口成章。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并能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层出不穷的事情永远是学生创作丰富的源泉,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内容,忘记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新的教科书在每一个单元结束都编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寻觅春天的足迹等,我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中、经历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留心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阅读文学名著,留心积累词汇,积累写作技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7-9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
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中列出了推荐书目。我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做积累,要求学生从故事梗概到人物的性格,再到文章的精彩片段,直至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讲座,对学生不理解的语调和句子、不好理解的作品内涵以及艺术境界进行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阅读鉴赏能力,最终逐渐掌握积累的方法。我曾指导一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看《简爱》、《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名著,结果他越看越爱看,词汇积累上去了,作文的语言丰富了,写作技巧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显著提高。
四、做有心人,注意平时整理摘抄语言素材。
一是直接摘抄课本、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边读边记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摘抄下来,整理起来。当然可以是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段诗歌散文甚至广告语、生活语言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搜集的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词语更是丰富、鲜活灵动,为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摘抄。可让学生按一定的主题搜集语言信息,如在教学生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课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样的搜集虽然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
五、群策群力,众人拾柴,交流合作。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读文章总有自己的见地视角,通过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积累到了
许多风格迥异的语言信息,在对文章内容分析和选择中进行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对自己表达的成功感。交流的形式当然不拘一格各式各样,可采用课堂小组辩论、谈读书心得体会、展示积累成果(如读书笔记)等形式。
语言积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形成较强的读写技能。如果不会运用,即是积累再多,也是做无用功,也徒劳;因此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勤活勤用课外文章中优秀的句子。多做诗文改编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优秀文章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其次是在写作过程中准确借用原文语句,在反复的运用中加深对优美词句的理解。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运用并积累生活中的语言。倡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口语,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通俗、易懂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点评。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写作文章中自己的语言风格。
3、掌握教材中的词语。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都列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其实编者的编排意图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正确,写规范,而是要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时可要求学生口头造句、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课本的词语变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不能致千里。要言之有物、有序,必须下苦功夫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一中
赵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