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

作者:邹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9期

摘 要:《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艾青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全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意象;视角转换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一、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行,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表意之象。意象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在我国古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意象广泛而丰富地存在着,它对于诗人的情感抒发,有着独特的

作用。

在本诗的题目中,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土地。在下面的十行诗中,诗人描写次数最多的意象也是土地。因此,土地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而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线索就是“土地情结”。围绕这一“土地情结”,诗人还描写了下列众多重要的意象。 意象之一 ——“鸟”开篇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要歌颂土地,却不直接说“我”,而要让一只鸟来替自己说,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般描写鸟的叫声都是用“清脆”或者“悦耳动听”,这里用“嘶哑的喉咙”,说明这只鸟饱受磨难,以至于喉咙嘶哑,而它所饱受的磨难包括了诗人个人经历的坎坷以及广大中华儿女所受到的磨难。尽管喉咙嘶哑,但是仍然要唱歌,体现出这只鸟在面对磨难时,不畏艰险,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永不停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爱是强烈的、执着的、深沉的。同时“也”这个字表明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意象之二——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土地意象象征着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大地,也隐喻了人民的苦难。

意象之三——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个河流意象象征着人们心中的一种悲愤之情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意象之四——风。“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这个意象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像狂风一样在怒吼。河流和风这两个意象都隐喻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反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意象之五——黎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这一意象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诗人在描写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组意象时,用了7个“的”,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但是诗人却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他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紧接着,诗人又回到“鸟”这个意象上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于此,歌于此,葬于此,至死不渝,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二、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在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是一只鸟,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而且用了丰富的意象,显得形象含蓄;在第二节中,抒情主人公转变成了诗人自己,转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实虚结合,全诗结构非常完整。

同时,第二小节只有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换句话说,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只能用满眼的泪水来表达,不能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这也使得诗人的土地情结进一步升华了,虽然只有两句,但短小精悍,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参考文献:

彭乐群.我爱这土地的意象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10).

作者简介:邹创,女,1984年5月出生,硕士,现就职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我爱这土地》赏析

作者:邹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9期

摘 要:《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艾青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全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意象;视角转换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一、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行,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表意之象。意象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在我国古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意象广泛而丰富地存在着,它对于诗人的情感抒发,有着独特的

作用。

在本诗的题目中,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土地。在下面的十行诗中,诗人描写次数最多的意象也是土地。因此,土地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而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线索就是“土地情结”。围绕这一“土地情结”,诗人还描写了下列众多重要的意象。 意象之一 ——“鸟”开篇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要歌颂土地,却不直接说“我”,而要让一只鸟来替自己说,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般描写鸟的叫声都是用“清脆”或者“悦耳动听”,这里用“嘶哑的喉咙”,说明这只鸟饱受磨难,以至于喉咙嘶哑,而它所饱受的磨难包括了诗人个人经历的坎坷以及广大中华儿女所受到的磨难。尽管喉咙嘶哑,但是仍然要唱歌,体现出这只鸟在面对磨难时,不畏艰险,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永不停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爱是强烈的、执着的、深沉的。同时“也”这个字表明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意象之二——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土地意象象征着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大地,也隐喻了人民的苦难。

意象之三——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个河流意象象征着人们心中的一种悲愤之情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意象之四——风。“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这个意象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像狂风一样在怒吼。河流和风这两个意象都隐喻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反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意象之五——黎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这一意象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诗人在描写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组意象时,用了7个“的”,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但是诗人却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他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紧接着,诗人又回到“鸟”这个意象上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于此,歌于此,葬于此,至死不渝,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二、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在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是一只鸟,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而且用了丰富的意象,显得形象含蓄;在第二节中,抒情主人公转变成了诗人自己,转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实虚结合,全诗结构非常完整。

同时,第二小节只有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换句话说,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只能用满眼的泪水来表达,不能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这也使得诗人的土地情结进一步升华了,虽然只有两句,但短小精悍,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参考文献:

彭乐群.我爱这土地的意象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10).

作者简介:邹创,女,1984年5月出生,硕士,现就职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相关内容

  •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导读曹津源太 ...

  • [我爱这土地]比较阅读
  • 阅读<树>,然后答题.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________ ...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
  •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 ...

  •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 一、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 ...

  • 初中现代诗歌赏析
  • 初中现代诗歌赏析 一、复习要点:1、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注意语感。 2、感知现代诗歌写作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分析作者的写思路、写作技巧及采用的手法(含修辞)。 二、常考题目型 1、正确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 2、欣赏作品有形象和表 ...

  • [我爱这土地]教案1
  • 1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 ...

  • 我爱这土地 习题精选
  • 我爱这土地 习题精选 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以<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 2.国难当头,爱国受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 ...

  • [我爱这土地][_乡愁]练习题
  • <我爱这土地><乡愁> [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hóu( )咙 悲fèn( ) lí( )明 fǚ ( )烂 坟mù( ) 海xiá( ) 2.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撕哑 喉咙 汹涌 B.温柔 腐烂 深冗 C.邮票 坟墓 海陕 D. 激 ...

  • 现代诗歌鉴赏题
  •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