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

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职业教育在这里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它培养的则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分为两类:一是研发性人才,不同于科学教育中的工程性人才,这种人才类型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背景要求;二是岗位性人才,他们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或工作现场。这种类型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能力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设计为原则,基础理论达到通用、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要求实用,教学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第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从层次结构上看,包括专、本、硕、博,层次设置很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本应与普通教育一样有多种学历层次,至少要有专科与本科两个层次,可是目前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仅限于专科学历层次,而对本科及以上的层次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认识都普遍不足,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发展的失衡状态。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而且进入21世纪后有了较快发展,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由2000年的383所增加到87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68.28万人;可是普通高等学校在2004年已发展到1731所,在校生的本、专科学生达到了1333.5万人,(其中本科人数737.85万人,专科人数595.65万人,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人数仅为268.28万人)。通过此数据明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可以划分为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而处于高等教育的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属于专科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同样存在着问题,从根本上说,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人才需要最终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高、中、低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因此就出现了相应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结构,可是我国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结构明显失重,专、本、研三个层次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具体表现为:专科层次偏小,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向本科看齐;而本科教育规模却偏大扩展过快,造成师生比过大(据调查一些学校师生比以达1:30),严重影响生均教育资源,导致就业压力大(从2001年高校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地方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2.5%)。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

3.3%,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徘徊在2.5%左右,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仅为6936.5亿元,其中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为3850.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32%,2008年这个比例达到3.48%.原定在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至

今都为达成。教育经费投资不足,而在其内部也出现了不平衡状态。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性教育经费达8419亿元,其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1.16%,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到2006年职业教育经费的投资有所提高,达到11.62%。可还是很少,而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情况相比就更加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平衡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为5940.77元,高等职业教育的则为2959.08元,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增加到6395.38元,高等职业教育也增加到3233.24元。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等职业的近两倍。从成本角度说,职业教育是一种重实际操作,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需要大量投资购买教学设施及实践需要的各类物资,而相关统计表明,职业教育生均成本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的3倍。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情况来看,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着实很少,两者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第三,从区域结构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高校本学体制,以及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所造成的。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职业教育分布同样有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数量集中于大城市且呈现由东到中、西逐步减少的分布状态。从2000年调查的数据看,全国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14个省市区有576所,中部7省有274所,西部9省有202所。54.36%的普通高校分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只有19.37%,而且也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的中心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从2007年我国各地“985工程”的高校分布来看,北京8所,上海4所,占了近三分之一,湖南、陕西各3所,广东、江苏、天津、四川、山东、辽宁、湖北各2所,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安徽、浙江、甘肃各1所,其余省份都没有,从这个分布情况看,国家队高等教育的投资多数在于东部,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得到的扶持反而很少。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分布失衡状况,职业教育也同样存在问题。通过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便可看出差异明显。首先是省际间存在差异,从2005年的统计看,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是北京,达到5431.40元,最低为江西省仅为523.32,相差近10倍,极差达到4908.08元,而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则呈现出“中部凹陷”的趋势,东中西部的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分别为2233.79、1097.54、1769.14,东西部平均值相差不远,而中部仅为1097.54元比全国平均数1749.05元还低38%,由于中部地区经济不如西部,得到的国家扶持不如西部,所以造成这种情况。

从总体看,东部的高等教育是最发达的,中西部因为经济不发达,国家政策等原因,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体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

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快速变化,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部门的紧密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高校人数不断增长,普通高等学校扩招钱1997年本科与专科在校生比例平均为1.6:1,2004年这一比例为1.23: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与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一般说来,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呈正金字塔型,而我国的就业队伍则呈倒金字塔型,实用人才和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由人才结构的失衡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迫切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为此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满足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1993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给地方,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完善。比如美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就是注重职业技术的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他们一般紧密结合职业市场的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的熟练劳动者。截止到2006年底,美国共有1202所社区学院,入学人数达到1160万人,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占美国大学总数的45%,有近60%的大学适龄人口去申请就读两年制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分布式相对比较平衡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形成了绝对优势,学校数已达130多所,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过, 且呈发展趋势;从就学人数的分布看,约二分之一的新生进入大学,三分之一的新生进入高专和职业学院,六分之一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师范学院。全国最大规模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目前

在校生已达15000余人;从调查结果看,60%的学生期望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失业率低于大学,使公民把矛头指向大学,原有支持高等学校的各利益团体纷纷转向对高等专科学校的关注,从而加速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很严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 从总体上说, 高等教育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 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又很不平衡, 应当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2. 国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 专科) 学校。除少数行业性强的院校外, 大多数院校通过调整、共建等多种途径逐步转变为主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转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 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3. 通过改革和扩大内涵对现有高等学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要逐步通过合作、联合、合并等多种途径把现有多数单科性院校改革成为有明显专业、学科特色的多科性院校, 并努力办好一些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等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4. 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努力使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继续拓宽本科以上专业、学科的口径, 努力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要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含财经、政法、管理) , 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 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重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优先保证国家重点行业、教育和国防军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5. 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 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 和高中后的短期高等教育( 重点是社区教育) , 努力打通人才通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渠道和积极面向第三产业就业,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道路。

6. 全国学历教育要统一到普通高等学校中。成人高等教育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 岗位培训要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结合, 继续教育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学校。

7.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坚持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 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8. 全国高等学校数进一步减少, 在校生规模、生师比、生员( 教职员工) 比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

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职业教育在这里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它培养的则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分为两类:一是研发性人才,不同于科学教育中的工程性人才,这种人才类型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背景要求;二是岗位性人才,他们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或工作现场。这种类型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能力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设计为原则,基础理论达到通用、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要求实用,教学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第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从层次结构上看,包括专、本、硕、博,层次设置很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本应与普通教育一样有多种学历层次,至少要有专科与本科两个层次,可是目前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仅限于专科学历层次,而对本科及以上的层次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认识都普遍不足,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发展的失衡状态。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而且进入21世纪后有了较快发展,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由2000年的383所增加到87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68.28万人;可是普通高等学校在2004年已发展到1731所,在校生的本、专科学生达到了1333.5万人,(其中本科人数737.85万人,专科人数595.65万人,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人数仅为268.28万人)。通过此数据明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可以划分为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而处于高等教育的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属于专科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同样存在着问题,从根本上说,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人才需要最终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高、中、低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因此就出现了相应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结构,可是我国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结构明显失重,专、本、研三个层次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具体表现为:专科层次偏小,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向本科看齐;而本科教育规模却偏大扩展过快,造成师生比过大(据调查一些学校师生比以达1:30),严重影响生均教育资源,导致就业压力大(从2001年高校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地方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2.5%)。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

3.3%,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徘徊在2.5%左右,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仅为6936.5亿元,其中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为3850.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32%,2008年这个比例达到3.48%.原定在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至

今都为达成。教育经费投资不足,而在其内部也出现了不平衡状态。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性教育经费达8419亿元,其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1.16%,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到2006年职业教育经费的投资有所提高,达到11.62%。可还是很少,而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情况相比就更加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平衡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为5940.77元,高等职业教育的则为2959.08元,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增加到6395.38元,高等职业教育也增加到3233.24元。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等职业的近两倍。从成本角度说,职业教育是一种重实际操作,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需要大量投资购买教学设施及实践需要的各类物资,而相关统计表明,职业教育生均成本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的3倍。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情况来看,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着实很少,两者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第三,从区域结构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高校本学体制,以及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所造成的。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职业教育分布同样有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数量集中于大城市且呈现由东到中、西逐步减少的分布状态。从2000年调查的数据看,全国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14个省市区有576所,中部7省有274所,西部9省有202所。54.36%的普通高校分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只有19.37%,而且也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的中心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从2007年我国各地“985工程”的高校分布来看,北京8所,上海4所,占了近三分之一,湖南、陕西各3所,广东、江苏、天津、四川、山东、辽宁、湖北各2所,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安徽、浙江、甘肃各1所,其余省份都没有,从这个分布情况看,国家队高等教育的投资多数在于东部,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得到的扶持反而很少。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分布失衡状况,职业教育也同样存在问题。通过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便可看出差异明显。首先是省际间存在差异,从2005年的统计看,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是北京,达到5431.40元,最低为江西省仅为523.32,相差近10倍,极差达到4908.08元,而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则呈现出“中部凹陷”的趋势,东中西部的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分别为2233.79、1097.54、1769.14,东西部平均值相差不远,而中部仅为1097.54元比全国平均数1749.05元还低38%,由于中部地区经济不如西部,得到的国家扶持不如西部,所以造成这种情况。

从总体看,东部的高等教育是最发达的,中西部因为经济不发达,国家政策等原因,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体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

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快速变化,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部门的紧密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高校人数不断增长,普通高等学校扩招钱1997年本科与专科在校生比例平均为1.6:1,2004年这一比例为1.23: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与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一般说来,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呈正金字塔型,而我国的就业队伍则呈倒金字塔型,实用人才和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由人才结构的失衡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迫切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为此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满足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1993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给地方,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完善。比如美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就是注重职业技术的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他们一般紧密结合职业市场的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的熟练劳动者。截止到2006年底,美国共有1202所社区学院,入学人数达到1160万人,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占美国大学总数的45%,有近60%的大学适龄人口去申请就读两年制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分布式相对比较平衡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形成了绝对优势,学校数已达130多所,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过, 且呈发展趋势;从就学人数的分布看,约二分之一的新生进入大学,三分之一的新生进入高专和职业学院,六分之一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师范学院。全国最大规模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目前

在校生已达15000余人;从调查结果看,60%的学生期望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失业率低于大学,使公民把矛头指向大学,原有支持高等学校的各利益团体纷纷转向对高等专科学校的关注,从而加速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很严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 从总体上说, 高等教育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 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又很不平衡, 应当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2. 国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 专科) 学校。除少数行业性强的院校外, 大多数院校通过调整、共建等多种途径逐步转变为主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转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 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3. 通过改革和扩大内涵对现有高等学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要逐步通过合作、联合、合并等多种途径把现有多数单科性院校改革成为有明显专业、学科特色的多科性院校, 并努力办好一些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等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4. 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努力使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继续拓宽本科以上专业、学科的口径, 努力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要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含财经、政法、管理) , 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 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重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优先保证国家重点行业、教育和国防军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5. 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 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 和高中后的短期高等教育( 重点是社区教育) , 努力打通人才通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渠道和积极面向第三产业就业,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道路。

6. 全国学历教育要统一到普通高等学校中。成人高等教育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 岗位培训要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结合, 继续教育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学校。

7.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坚持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 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8. 全国高等学校数进一步减少, 在校生规模、生师比、生员( 教职员工) 比进一步提高。


相关内容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JS0947641 09级金融6班 许晨 [摘要]我国从2000年后,经济进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在增长上依然保持平稳,特别是在加入世贸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中国经济更是突飞猛进.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支出的提 ...

  •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浅析 2.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 3.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4.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5.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宪政视角下的我国财政改革 7.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 8.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 ...

  •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 第23卷第3期Vol123No13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CONTINUINGEDUCATIONCOLLEGEOFMS2004年9月Sep12004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张瑞琰,王峥艳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74) [摘要] 目的:我 ...

  •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权威版)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 作者: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2年02期 教育发展方式是指推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我国学术界对于"教育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专门研究极其薄弱,数量偏少,方法简单,落后于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 第17卷第4期 2010年4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7 No.4A p r . 2010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 ...

  • 人力资本结构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 人力资本结构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颜 敏 [摘要]文章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框架,将异质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纳入技术无效方程,利用1996-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估算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发现: 我国经济增长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存在区域差异,但总体区域差异有缩 ...

  •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摘 要:一国人口的结构会对该国 经济 .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分析,研究其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更好的 发展 我国消 费市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口结构:消费结构:老龄化 1 我国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状况 中国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总量变动 ...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乾1,王广波2,黄淑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10023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