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许克振
2012年第3期 ——支点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宜昌、荆州、岳阳、益阳、常德等),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涵盖整个长江中游,跨越三省,穿越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近9000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位优势明显,人口众多,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良好,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和后续工作规划启动、长江“黄金水道”加速开发建设、沿江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及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展开,特别是随着国家“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纵深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对于加速中部崛起进程,进而促进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目的
(一)共同探索一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攻方向的工业化新路径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共同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三大城市群跨越三省,穿越两湖,具有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明显特征,集合集成、整体规划、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将为三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发掘更加强大的内需动力。
(二)共同寻求一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二元结构深刻改变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形式
湘鄂赣三省都是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三省同时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障区和全国淡水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三省转型发展及城镇化中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基于共同的使命和共同责任,三省有必要携手共进,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在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巩固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共同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凝聚和激发促进中部崛起的强大合力,加快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适应区域竞争“城市群化”的客观趋势,近一阶段国家级跨区域规划密集出台,东部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南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有京津冀经济区等。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跨区域规划和共同行动尚处在探索阶段。当前,长江流域的发展战略由东向西已经全面展开,在战略层面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连南结北、承东启西的天然优势。在全国十多个国家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中,长江中游地区是唯一地跨三省的区域,在这一地区加快构建一个大型的城市集群,在城市集群的空间地域形态上,更加扎实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更加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会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四)创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体制机制
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关键的动力源泉,而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平衡,将是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复杂的重大课题。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要求,三省将共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平等协商、放开放活、共谋发展、共同行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以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重要产业分工协作机制、重点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市场开放和要素流动机制、重要资源整合配置机制、科教文卫及其它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共同开展创新试验。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现实条件
(一)政策机遇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
1、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规划和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之后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和意见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提供了规划和决策依据。
2、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 “长江中游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内陆地区唯一跨三省的重点开发区域和最有希望率先构建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鼓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联系,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4、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心和重视。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上半年来湖北视察工作时强调,湖北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充分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同中西部省份特别是沿江省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对内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迈进。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北期间,省委、省政府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问题专题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温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进行研究,国家发改委在向国务院的回复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三省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充满活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合作基础
1、湘鄂赣三省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长江中游地区一水(长江)相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地域相连,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形成一个天然的“金三角”,核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已连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网络格局。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是楚文化重要发源地,人文地理交相辉映,文化魂脉广为传承,同宗、同源的文化属性使区域合作交流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外,长江中游地区人口流动历来比较频繁,奠定了人缘相亲的特定基础。地理毗邻拉近了空间的距离,文化相近减少了交流的障碍,人缘相亲增加了彼此认同,这些都为区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为构建跨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济联系紧密。一直以来,湘鄂赣三省在经济上存在密切的往来。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三省不断加强经济技术合作。1987年5月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囊括了湘鄂赣三个城市群中的所有城市。从发展现状看,湘鄂赣要素禀赋以及政策机遇较为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水平相近,面临的诸多挑战相同
或相似,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诉求,如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提升装备制造业和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开发打造长江“黄金水道”、联合开展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联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3、城市密集区已具雏形。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地域范围上不仅包括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还包括宜昌、黄石、岳阳、株洲、九江、景德镇等重点城市,是三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武汉出发沿“汉长昌”高速环路,经赤壁进入湖南,经醴陵进入江西,经九江进入湖北,沿线共经过22座县级以上城市,每座城市间距平均不到50公里,城镇连绵带已初步形成。
4、三省达成初步共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构建工作,通过互访、交流、考察、研讨等多种方式,达成了广泛共识。2011年4月和7月,李鸿忠同志带领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湖南、江西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湖南、江西两省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沟通,深入探讨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的战略机遇、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得到了湖南、江西两省的积极回应。周强同志强调要携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发展,推动建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市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一体化。苏荣同志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双方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携手创造中部地区崛起的美好未来。各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论证和宣传,三省各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本思路
(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典范区。
发展目标:在5-10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五个一体化建设,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为中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力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具有全国性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路径设想
1、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综合交通网络。利用长江航道,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港口群,加快长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武广高铁、京九客运专线等为主体,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节点,突破性建设三大城市圈之间的快速交通走廊。
2、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融合。从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促进企业间跨省域兼并重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此外,在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上,三省可在产业合作框架下,联合行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可以互通信息,互相借鉴,统筹谋划,协调行动。
3、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打造国家农业强区的目标,集聚整合城市群内农业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布局,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跨区域构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大范围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依托产业带和基地,推动共生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新型农业加工园区。按照城市集群区域布局规划,跨区域联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可靠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4、共同加强河流湖泊治理。三省河湖纵横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利水患并存。从长江中游治水的历史来看,统一调度、联合行动是制胜的重要法宝。三省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重点是加强大江大河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
污染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三省对跨区域的重大水利项目和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共同申报立项,共同组织实施,将大大提高水利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调节淡水资源配置效率。
5、深化环保、商务、旅游和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以水环境保护合作为重点,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按照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三省旅游资源整合;发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市场独特的区位优势,相互开放内贸市场,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培育文化支柱产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协作。■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许克振
2012年第3期 ——支点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宜昌、荆州、岳阳、益阳、常德等),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涵盖整个长江中游,跨越三省,穿越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近9000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位优势明显,人口众多,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良好,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和后续工作规划启动、长江“黄金水道”加速开发建设、沿江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及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展开,特别是随着国家“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纵深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对于加速中部崛起进程,进而促进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目的
(一)共同探索一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攻方向的工业化新路径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共同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三大城市群跨越三省,穿越两湖,具有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明显特征,集合集成、整体规划、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将为三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发掘更加强大的内需动力。
(二)共同寻求一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二元结构深刻改变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形式
湘鄂赣三省都是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三省同时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障区和全国淡水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三省转型发展及城镇化中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基于共同的使命和共同责任,三省有必要携手共进,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在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巩固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共同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凝聚和激发促进中部崛起的强大合力,加快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适应区域竞争“城市群化”的客观趋势,近一阶段国家级跨区域规划密集出台,东部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南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有京津冀经济区等。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跨区域规划和共同行动尚处在探索阶段。当前,长江流域的发展战略由东向西已经全面展开,在战略层面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连南结北、承东启西的天然优势。在全国十多个国家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中,长江中游地区是唯一地跨三省的区域,在这一地区加快构建一个大型的城市集群,在城市集群的空间地域形态上,更加扎实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更加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会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四)创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体制机制
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关键的动力源泉,而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平衡,将是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复杂的重大课题。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要求,三省将共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平等协商、放开放活、共谋发展、共同行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以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重要产业分工协作机制、重点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市场开放和要素流动机制、重要资源整合配置机制、科教文卫及其它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共同开展创新试验。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现实条件
(一)政策机遇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
1、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规划和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之后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和意见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提供了规划和决策依据。
2、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 “长江中游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内陆地区唯一跨三省的重点开发区域和最有希望率先构建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鼓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联系,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4、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心和重视。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上半年来湖北视察工作时强调,湖北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充分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同中西部省份特别是沿江省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对内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迈进。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北期间,省委、省政府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问题专题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温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进行研究,国家发改委在向国务院的回复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三省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充满活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合作基础
1、湘鄂赣三省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长江中游地区一水(长江)相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地域相连,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形成一个天然的“金三角”,核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已连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网络格局。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是楚文化重要发源地,人文地理交相辉映,文化魂脉广为传承,同宗、同源的文化属性使区域合作交流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外,长江中游地区人口流动历来比较频繁,奠定了人缘相亲的特定基础。地理毗邻拉近了空间的距离,文化相近减少了交流的障碍,人缘相亲增加了彼此认同,这些都为区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为构建跨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济联系紧密。一直以来,湘鄂赣三省在经济上存在密切的往来。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三省不断加强经济技术合作。1987年5月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囊括了湘鄂赣三个城市群中的所有城市。从发展现状看,湘鄂赣要素禀赋以及政策机遇较为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水平相近,面临的诸多挑战相同
或相似,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诉求,如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提升装备制造业和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开发打造长江“黄金水道”、联合开展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联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3、城市密集区已具雏形。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地域范围上不仅包括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还包括宜昌、黄石、岳阳、株洲、九江、景德镇等重点城市,是三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武汉出发沿“汉长昌”高速环路,经赤壁进入湖南,经醴陵进入江西,经九江进入湖北,沿线共经过22座县级以上城市,每座城市间距平均不到50公里,城镇连绵带已初步形成。
4、三省达成初步共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构建工作,通过互访、交流、考察、研讨等多种方式,达成了广泛共识。2011年4月和7月,李鸿忠同志带领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湖南、江西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湖南、江西两省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沟通,深入探讨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的战略机遇、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得到了湖南、江西两省的积极回应。周强同志强调要携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发展,推动建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市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一体化。苏荣同志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双方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携手创造中部地区崛起的美好未来。各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论证和宣传,三省各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本思路
(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典范区。
发展目标:在5-10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五个一体化建设,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为中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力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具有全国性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路径设想
1、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综合交通网络。利用长江航道,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港口群,加快长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武广高铁、京九客运专线等为主体,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节点,突破性建设三大城市圈之间的快速交通走廊。
2、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融合。从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促进企业间跨省域兼并重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此外,在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上,三省可在产业合作框架下,联合行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可以互通信息,互相借鉴,统筹谋划,协调行动。
3、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打造国家农业强区的目标,集聚整合城市群内农业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布局,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跨区域构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大范围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依托产业带和基地,推动共生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新型农业加工园区。按照城市集群区域布局规划,跨区域联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可靠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4、共同加强河流湖泊治理。三省河湖纵横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利水患并存。从长江中游治水的历史来看,统一调度、联合行动是制胜的重要法宝。三省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重点是加强大江大河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
污染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三省对跨区域的重大水利项目和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共同申报立项,共同组织实施,将大大提高水利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调节淡水资源配置效率。
5、深化环保、商务、旅游和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以水环境保护合作为重点,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按照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三省旅游资源整合;发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市场独特的区位优势,相互开放内贸市场,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培育文化支柱产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协作。■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