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等离子体温度对通信卫星表面电位的影响

  摘 要:低轨道是通信卫星运行的主要区域,电离层等离子体是其最主要的空间环境。当卫星在此区域运行时,会因等离子体作用而导致其表面充电,引起故障。文章中,我们运用充电分析软件SPIS建立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等离子体温度对通信卫星表面电位的影响。

  关键词:充电;表面电位;等离子体;低轨道

  1 概述

  据统计,空间环境诱发的卫星故障,30%是等离子体对卫星表面充电导致的[1]。引起卫星表面充电的低能量电子和离子密度很大,表面充电经常发生。近年来,航天仿真技术因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性强等优点迅速发展,本文利用欧空局SPIS软件建立等离子体对卫星充电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其对卫星表面充电电位的影响。文中进行电位比较不考虑正负,只考虑数值大小。

  2 低轨道卫星表面充电电位变化规律

  2.1 低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环境

  低轨道300km~500km高度等离子体密度最高,也是卫星运行的集中区域[2],发生充电的几率最大,我们利用SPIS软件进行充电仿真计算,研究等离子体环境对卫星表面充电电位的影响。图1和图2分别是等离子体电子温度Te和离子温度Ti随高度变化图。

  2.2卫星表面充电电位仿真计算

  表面电位V是表征卫星表面充电特性的最重要参数,假设卫星均匀充电,我们用软件计算卫星充电情况,得出V在Te和Ti变化时随不同时间段变化图3和图4。

  图3中,在等离子体密度N=7×1011m-3,Ti=0.086eV(400km)条件下,V在T=175μs时达到最大值,此后保持不变。曲线①为Te=0.190eV时,卫星表面充电电位V=-0.285V;②为Te=0.207eV时,V=-0.327V;③为Te=0.224eV时,V=-0.371V。

  图4中,在N=7×1011m-3,Te=0.207eV(400km)条件下,V在T=175μs时达到最大值,此后保持不变。①为Ti=0.121eV时,V=-0.293V;②为Ti=0.086eV时,V=-0.321V;③为Ti=0.060eV时,V=-0.327V。

  从图3和图4可知,V在初始阶段变化明显,此后变化趋于平缓,一定时间后达到固定值并保持不变。Te和Ti不同的情况下,V的大小是不同的。在N和Ti一定时,相同时间内,Te越高,V越高。而在N和Te一定时,相同时间内, Ti越高V越低。

  2.3 卫星表面充电电位变化理论分析

  V变化逐渐趋缓并最终保持不变是因为电子流密度在初始阶段大,V迅速增大,其产生的负电场显著增大,造成流向卫星表面的离子密度流逐渐增大,电子流密度逐渐减小,使V变化缓慢,最终电子流密度和离子流密度达到动态平衡,V达到最大值并保持不变。Te越高V越高,Ti越高V越低是因为随着Ti升高,离子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充电过程中,快速移向卫星表面并中和卫星表面的电子,使卫星表面电位降低。

  3 结束语

  通过利用SPIS软件进行仿真计算我们发现,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越高,达到充电平衡时的电位数值越大;而离子温度越高,电位数值越小。与离子温度相比,电子温度的改变引起充电电位的变化更加明显,因此表面充电电位数值随轨道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高度增加,电子温度继续升高,离子温度变化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对高度1000km以上低轨道区域进行计算时,不考虑离子温度的影响,可以使模型简单化,提高计算速度并且对结果影响不大。低轨道通信卫星表面充电是影响其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等离子体温度对充电电位数值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对卫星进行防护提高参考。

  参考文献

  [1]都亨,叶宗海.低地球轨道航天器空间环境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黄本诚,童靖宇.空间环境工程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摘 要:低轨道是通信卫星运行的主要区域,电离层等离子体是其最主要的空间环境。当卫星在此区域运行时,会因等离子体作用而导致其表面充电,引起故障。文章中,我们运用充电分析软件SPIS建立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等离子体温度对通信卫星表面电位的影响。

  关键词:充电;表面电位;等离子体;低轨道

  1 概述

  据统计,空间环境诱发的卫星故障,30%是等离子体对卫星表面充电导致的[1]。引起卫星表面充电的低能量电子和离子密度很大,表面充电经常发生。近年来,航天仿真技术因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性强等优点迅速发展,本文利用欧空局SPIS软件建立等离子体对卫星充电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其对卫星表面充电电位的影响。文中进行电位比较不考虑正负,只考虑数值大小。

  2 低轨道卫星表面充电电位变化规律

  2.1 低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环境

  低轨道300km~500km高度等离子体密度最高,也是卫星运行的集中区域[2],发生充电的几率最大,我们利用SPIS软件进行充电仿真计算,研究等离子体环境对卫星表面充电电位的影响。图1和图2分别是等离子体电子温度Te和离子温度Ti随高度变化图。

  2.2卫星表面充电电位仿真计算

  表面电位V是表征卫星表面充电特性的最重要参数,假设卫星均匀充电,我们用软件计算卫星充电情况,得出V在Te和Ti变化时随不同时间段变化图3和图4。

  图3中,在等离子体密度N=7×1011m-3,Ti=0.086eV(400km)条件下,V在T=175μs时达到最大值,此后保持不变。曲线①为Te=0.190eV时,卫星表面充电电位V=-0.285V;②为Te=0.207eV时,V=-0.327V;③为Te=0.224eV时,V=-0.371V。

  图4中,在N=7×1011m-3,Te=0.207eV(400km)条件下,V在T=175μs时达到最大值,此后保持不变。①为Ti=0.121eV时,V=-0.293V;②为Ti=0.086eV时,V=-0.321V;③为Ti=0.060eV时,V=-0.327V。

  从图3和图4可知,V在初始阶段变化明显,此后变化趋于平缓,一定时间后达到固定值并保持不变。Te和Ti不同的情况下,V的大小是不同的。在N和Ti一定时,相同时间内,Te越高,V越高。而在N和Te一定时,相同时间内, Ti越高V越低。

  2.3 卫星表面充电电位变化理论分析

  V变化逐渐趋缓并最终保持不变是因为电子流密度在初始阶段大,V迅速增大,其产生的负电场显著增大,造成流向卫星表面的离子密度流逐渐增大,电子流密度逐渐减小,使V变化缓慢,最终电子流密度和离子流密度达到动态平衡,V达到最大值并保持不变。Te越高V越高,Ti越高V越低是因为随着Ti升高,离子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充电过程中,快速移向卫星表面并中和卫星表面的电子,使卫星表面电位降低。

  3 结束语

  通过利用SPIS软件进行仿真计算我们发现,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越高,达到充电平衡时的电位数值越大;而离子温度越高,电位数值越小。与离子温度相比,电子温度的改变引起充电电位的变化更加明显,因此表面充电电位数值随轨道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高度增加,电子温度继续升高,离子温度变化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对高度1000km以上低轨道区域进行计算时,不考虑离子温度的影响,可以使模型简单化,提高计算速度并且对结果影响不大。低轨道通信卫星表面充电是影响其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等离子体温度对充电电位数值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对卫星进行防护提高参考。

  参考文献

  [1]都亨,叶宗海.低地球轨道航天器空间环境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黄本诚,童靖宇.空间环境工程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相关内容

  • 小型化电子回旋谐振微波离子推进器研究_张红军
  • 第28卷第4期2007年7月 宇 航 学 报 JournalofAstronautics Vol.28No.4 July2007 小型化电子回旋谐振微波离子推进器研究 张红军,王萍萍,邱景辉,顾学迈 31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哈尔滨150001) 1 2 1 3 (11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工程系, ...

  • 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
  • 综述文章(Reviews) 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 徐颖,王世金,朱光武,梁金宝,秦国泰,王月,杨晓超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摘要 空间环境是航天器的运行环境,直接关系到航天员和航天器的安全.监测.研究和预报空间环境,是保障航天员.航天器安全 的一项重要手段 ...

  • 材料合成与制备
  • 第1章 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 胶体:分散相粒径很小的胶体体系,分散相质量忽略不计,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为短程作用力. 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 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 ...

  • 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 减反射原理和减反射技术 3.1 硅材料的光学特性 晶体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决定晶体硅太阳电池极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太阳电池制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3.1.1 光在硅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照射到硅片表面的光遵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如图3.1所示,表面平整的硅片放置在空气中, '表示反射光强度,I 1 ...

  • (实用技术)牺牲阳极在水泥砂浆中的电化学性能试验研究
  • "(实用技术)牺牲阳极在水泥砂浆中的电化学性能试验研究" 的更多相关文章 海水腐蚀与防护holines 缝隙腐蚀:当金属表面存在异物或者结构上存在缝隙的时候,由于缝隙内溶液中有关物质迁移困难所引起的缝隙内金属的腐蚀.钝化的影响因素:①介质的氧化能力②阴极的极化③活性离子④温度:越 ...

  • 合成名词解释
  • 高速压制:基于高速高峰值压力的模压成形技术,可以获得更高的压坯密度.通常在峰值压力后的短暂时间内还伴有多次反复冲击. 温压成型它是在混合物中添加高温新型润滑剂,然后将粉末和模具加热至423K 左右进行刚性模压制,最后采用传统的烧结工艺进行烧结的技术,是普通模压技术的发展与延伸.流动温压成型:流动温压 ...

  • 射频放电等离子体过程
  •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近些年来,等离子体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由射频放电方式产生的低气压.高密度等离子体在新材料的制备及材料表面改性等工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控制离子入射到极板上的行为,通常在极板上施加一射频(RF)偏压,从而在极板附近形成一射频等离子体鞘层.本课题将对离子在射 ...

  • 光谱分析仪器
  • 光谱分析仪器 仪器分析是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分析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利用物质的这些性质获得定性.定量.结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仪器分析一般分为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是基于物质发光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类分析方法.光谱分 ...

  • 现代仪器分析 重点内容
  •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主共振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发射的谱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