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博弈下的和谐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的精髓,笔者个人理解就是“合作性的博弈”。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各方均有利。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都要博弈,但博弈是合作性的还是非合作性的,效果与结果完全不同。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合作博弈为主导的社会,在这样的合作博弈主导下,社会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简单地讲,合作博弈是1加1大于2,是有合作溢价的,这样的溢价就是和谐的价值。  非合作性博弈不利和谐  正如G. T. Miller Jr. “生态学三定律”所言:“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单纯地只做一件事。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花费公帑的胡乱建设,惹来种种非议,给市容市貌增添了乱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给空气中增加了粉尘危害等。这样的反复拆建过程,显然是一个博弈过程,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是行不通的。相对的,合作的过程应当是统一协调的一次性建设。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人不都是有经济理性(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的吗?怎么会出现这些事呢?答案是,经济人的自利既有促进生产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一面,也有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一面,人既有利他行为也有损他行为,关键在于经济人决策和行时面临的约束条件。所谓经济理性,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还在关注约束条件,计算和评估着约束条件对他的决策和行为后果的影响。  亚当·斯密说,“我们之所以有面包吃,不是因为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因为他想赚钱发财。在他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促进了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来得为。”两百多年过去了,斯密的洞见仍在发挥作用,这说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可以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兼容。  但斯密这里说的还隐含着一个假定前提,就是交易费用为零,而实际上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为利他行为、增加生产和增进社会福利是自利的结果,但损他行为、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也是自利的结果。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功利计算的结果,差异只是来自于约束条件。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所具有的完备性。毫无意义地挖、拆、建就是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损人行为,也是自利的结果。  乱挖、乱拆、乱建这样的博弈,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非合作性博弈是可以在非常理性的条件下达成的,非合作性博弈的规律就是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乱挖、乱拆、乱建这样的“寻租”行为,是博弈中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理性的做法,但也是一个系统内存在大量的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理性做法下囚徒困境的效果是必然产生的。请想一想,这时的经济效率还会高吗?非合作性博弈的减损经常是正反馈放大的,如果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一个非合作性博弈的放大过程,和谐社会被破坏。  对于上述非合作的不和谐问题,如何能在改革制度当中解决,而不是让博弈走向制度制定初衷的反面?制定政策一定要考虑到社会恶意博弈政策的影响,以及非合作性博弈所带来的囚徒困境,不能让一项好的政策经过社会的非合作博弈损害了国家、民族和老百姓的利益。    合作性博弈与中国特色  我们还要注意到合作博弈的存在。比如盖房子需要挖坑,挖出来的土就可以作为修路填平的土方,那么本来修路需要挖土、购买土方的费用都没有了,盖房子挖坑多出来的土方的堆放费用也没有了,因此我们看到合作降低费用。但如此一来,实际上也让统计当中的GDP数额大大降低。  经济学家们说,人类社会的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实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那么,怎样让GDP质量更高,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呢?就是增加社会的合作性博弈,减少社会的非合作性博弈,改变现在社会非合作性博弈不断增加的问题。  我们国家施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就是因为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浪费下的非合作性博弈公有制可以避免。中国取得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在西方的GDP理论之下解释不通,也是因为中国大量的公有制企业看来似乎效率较低,但企业间是合作性博弈,国家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的合作性博弈,使得企业的总效率有了巨大的提高。中国的土地公有制,避免了印度土地私有难以整体规划建设的巨大非合作减损,基础设施可以高效率地建设。

  对于和谐社会的精髓,笔者个人理解就是“合作性的博弈”。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各方均有利。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都要博弈,但博弈是合作性的还是非合作性的,效果与结果完全不同。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合作博弈为主导的社会,在这样的合作博弈主导下,社会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简单地讲,合作博弈是1加1大于2,是有合作溢价的,这样的溢价就是和谐的价值。  非合作性博弈不利和谐  正如G. T. Miller Jr. “生态学三定律”所言:“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单纯地只做一件事。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花费公帑的胡乱建设,惹来种种非议,给市容市貌增添了乱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给空气中增加了粉尘危害等。这样的反复拆建过程,显然是一个博弈过程,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是行不通的。相对的,合作的过程应当是统一协调的一次性建设。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人不都是有经济理性(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的吗?怎么会出现这些事呢?答案是,经济人的自利既有促进生产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一面,也有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一面,人既有利他行为也有损他行为,关键在于经济人决策和行时面临的约束条件。所谓经济理性,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还在关注约束条件,计算和评估着约束条件对他的决策和行为后果的影响。  亚当·斯密说,“我们之所以有面包吃,不是因为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因为他想赚钱发财。在他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促进了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来得为。”两百多年过去了,斯密的洞见仍在发挥作用,这说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可以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兼容。  但斯密这里说的还隐含着一个假定前提,就是交易费用为零,而实际上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为利他行为、增加生产和增进社会福利是自利的结果,但损他行为、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也是自利的结果。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功利计算的结果,差异只是来自于约束条件。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所具有的完备性。毫无意义地挖、拆、建就是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损人行为,也是自利的结果。  乱挖、乱拆、乱建这样的博弈,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非合作性博弈是可以在非常理性的条件下达成的,非合作性博弈的规律就是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乱挖、乱拆、乱建这样的“寻租”行为,是博弈中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理性的做法,但也是一个系统内存在大量的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理性做法下囚徒困境的效果是必然产生的。请想一想,这时的经济效率还会高吗?非合作性博弈的减损经常是正反馈放大的,如果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一个非合作性博弈的放大过程,和谐社会被破坏。  对于上述非合作的不和谐问题,如何能在改革制度当中解决,而不是让博弈走向制度制定初衷的反面?制定政策一定要考虑到社会恶意博弈政策的影响,以及非合作性博弈所带来的囚徒困境,不能让一项好的政策经过社会的非合作博弈损害了国家、民族和老百姓的利益。    合作性博弈与中国特色  我们还要注意到合作博弈的存在。比如盖房子需要挖坑,挖出来的土就可以作为修路填平的土方,那么本来修路需要挖土、购买土方的费用都没有了,盖房子挖坑多出来的土方的堆放费用也没有了,因此我们看到合作降低费用。但如此一来,实际上也让统计当中的GDP数额大大降低。  经济学家们说,人类社会的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实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那么,怎样让GDP质量更高,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呢?就是增加社会的合作性博弈,减少社会的非合作性博弈,改变现在社会非合作性博弈不断增加的问题。  我们国家施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就是因为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浪费下的非合作性博弈公有制可以避免。中国取得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在西方的GDP理论之下解释不通,也是因为中国大量的公有制企业看来似乎效率较低,但企业间是合作性博弈,国家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的合作性博弈,使得企业的总效率有了巨大的提高。中国的土地公有制,避免了印度土地私有难以整体规划建设的巨大非合作减损,基础设施可以高效率地建设。


相关内容

  • 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 作者简介:阮宇,女,(1990.8-),汉族,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形式的特征比较,以及在当今社会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中如何运用两种博弈理论来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微观社会关系来深入探讨从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

  •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非合作性博弈困境及其超越_李强
  • 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11年第9期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非合作性博弈困境及其超越 李 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天津300204) * 摘要:以"囚徒困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合作博弈是困扰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的关键障碍,其原因就在于各国(国家集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个体利益诉 ...

  •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 第22卷第4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NATURALSCIENCESJOURNALOFHARBINNORMALUNIVERSITY Vol.22,No.42006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郭 鹏 () [摘要,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 ...

  • 博弈论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关键词:博弈论 社会科学 案例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 抽象思维能力 1960年,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开创性地运用博弈框架分析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问题[1],而后拓展研究纷至沓来,涉及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与外交等多个学科.随着博弈论研究在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成功应用,大学 ...

  • 博弈论案例分析
  •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分析 一.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 ...

  • 浅谈纳什均衡理论摘要
  • 浅谈纳什均衡理论摘要:在本学期的校选修数学欣赏课上看了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使我感触非常深刻,尤其是对其中的主人公--约翰·纳什十分的敬佩和仰慕,由于我的经济学专业对其主要理论思想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因此纳什理论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 ...

  • 作为战略思维方法的博弈论
  • 作为战略思维方法的博弈论 作者:胡卫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140  1 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方法论.既然是互动决策,博弈便不是一个人的决策.每个人的身边都是和他一样的决策者.甲的决策对乙的决策产生影响,同样乙的决策也影响着甲的决策.乙的决策是对甲的决策的回应,同样甲的决策是对乙的决策做出的反 ...

  • 囚徒的困境与出路_一个包含心理过程的博弈模型
  • 5经济师62008年第2期 p新人新作 摘 要: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的经典案例,说明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文章将心理过程应用于博弈分析,得出了不同于传统囚徒困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博弈分析中应考虑心理.文化.制度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于博弈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及实验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 ...

  • 道德与合作的信号博弈模型
  • 摘要:合作可定义为不同的个体协同行动以创造出比单独行动时更高收益的一种行为.合作可以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实现收益的创造,可以保障合作者平均适应度的稳定提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合作行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广泛存在的,然而合作的成因却并无定论.建立在信号博弈理论基础上的经济模型可用于解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