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
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
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学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
这一节课。新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的同
时,强化了算理的研究与算法的探索。在新课开始后,让学
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时要求学生思考“这
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发现自己对“小
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
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我
让学生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 6” ,他们就会去思
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接下
来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
算的,针对这一算法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
还有学生把“58.6× 6” 看作“586× 6” ,然后再
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方法大
胆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58.6看作586来乘”、
“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
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
在争辩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
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
了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还有学生想出了课
本上没有给出的方法,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
和6相乘:58×6=348、0.6×6=3.6、3.6+348=351.6。在这
里,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
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
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俗话说两个人每个人一个苹果, 相互交换, 每人还是只有一
个苹果, 如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 相互交换, 那
么每人就有两种方法. 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目
标所在, 只有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 互相交流, 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也就达到了" 一题多解", 经过日积月累也
会有" 多题一解" 的效果.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展示例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 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
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0。72×5 使得同学们自己体会脱离元角分怎么计算理解算理算法。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三,最后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
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
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学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
这一节课。新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的同
时,强化了算理的研究与算法的探索。在新课开始后,让学
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时要求学生思考“这
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发现自己对“小
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
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我
让学生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 6” ,他们就会去思
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接下
来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
算的,针对这一算法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
还有学生把“58.6× 6” 看作“586× 6” ,然后再
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方法大
胆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58.6看作586来乘”、
“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
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
在争辩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
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
了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还有学生想出了课
本上没有给出的方法,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
和6相乘:58×6=348、0.6×6=3.6、3.6+348=351.6。在这
里,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
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
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俗话说两个人每个人一个苹果, 相互交换, 每人还是只有一
个苹果, 如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 相互交换, 那
么每人就有两种方法. 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目
标所在, 只有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 互相交流, 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也就达到了" 一题多解", 经过日积月累也
会有" 多题一解" 的效果.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展示例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 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
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0。72×5 使得同学们自己体会脱离元角分怎么计算理解算理算法。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三,最后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