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太阳的人

追赶太阳的人

──记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校长赵贤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引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是一个甘愿奉献的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他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追逐光明的事业,他因道渴而死,临终却把自己化作了果实累累的桃林。

赵贤林是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的校长,被人们称作是一个追赶太阳的人。他终因过度劳累而死,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天下最光明的教育事业,化作了那铺满大江南北的桃林。

一 白花摇曳 一尘不染香到骨

十月,白花开了一地

摇曳着,与您作别

哀乐的余音里

花瓣垫高了今年的深秋

那些花,并不张扬

踏着腊梅的韵脚

以胸花的形式

含苞怒放

荡涤敬仰者的心灵

2010年10月23日,一个秋风萧瑟,阴冷沉郁的日子。新疆省奇台县的殡仪馆里,奇台一中校长赵贤林静静地躺在花从之中,从他的身边走过,我看到他是那样地安祥从容,仿佛劳累后的小憩。一阵阵催人泪下的哀乐声中,早已赶到的领导、群众和师生们在殡仪馆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饱含着热泪与这位自己心中最敬仰的人作着最后的告别。

在这支自发组织起来的告别队伍中,有区、州、县各级领导,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师生,有他的亲朋好友,更有与他素不相识的人。人们在心里默念着赵贤林的名字,追忆着他的生平事迹,悲痛欲绝,不少人甚至放声痛哭。

古城奇台,万人空巷。在这个西域驼马古道的军台驿站上,在戈壁荒原的绿洲中,用不着组织,也用不着太多的言语,在长达十余里的长街上,数万群众忍受着心中巨大的悲痛,饱含默契、不约而同地穆立在街道两旁,含泪送别赵贤林,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送行的车队在不断延长,看不见头、望不到尾,一样的白花、一样的泪眼,寄托着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哀思。

赵贤林在奇台一中工作了32年,他把自己的全部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一中的师生们更与他有着不能割舍的情感。一大早,全校5000多名师生就列队排在了学校门前的大街两旁,人们怀抱着赵贤林的遗像,拉起“赵校长一路走好”、“赵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的长幅,静静地等待着送行车队的到来。车队缓缓地停在学校的大门前,为的

是让赵贤林再多看一眼浸透了他毕生心血的这片多情的土地,为的是让师生们再听一听赵校长的铿锵话语、再看一看赵校长的笑貌容颜。草木有情,天地同悲,学校门前数百米长的大街一片哭声„„

山高水长,滦平凋残,风雨永怀,寄托哀思!

这──是奇台县历史上为自己最忠诚的儿子举行的一次最隆重的葬礼,这——更是古城人自发为自己最敬仰的人举行的一次最沉重的送别。

英雄不问出处,成功哪惧本薄。赵贤林生于1959年,在奇台一中工作了32年头,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开始干起,逐渐成长为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学校副校长和校长,一路走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荣誉无数,好评如潮。他先后获得过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园丁”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华中小学百位优秀校长等荣誉,他是自治区的特级教师,是奇台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昌吉州教研改能手和拔尖人才,同时,多次评为昌吉州和奇台县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2010年10月21日凌晨,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2岁。

赵贤林的去世在奇台一中,在古城人们的心中一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 奇台一中党委书记颜成铭和副校长许有赳都是赵贤林的老同学,也是和赵贤林一起工作的老搭档,对赵贤林的处事为人和心思最为了解,赵贤林一直是他们最为敬佩的人。赵贤林在去世当日他们最早赶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两个从不流泪的男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

── 李万程老师患有高血压,赵贤林比他的高血压更严重,但赵校长关心他胜过关心自己,几次把降压药送到他的手上,没有想到

最后送来的还有一瓶药没打开吃,赵贤林便永远地离他而去了。就在赵贤林临去世的前两天,还对李老师关切地说:“高血压是情绪病,要注意啊!”这,居然成了最后的叮咛。赵贤林去世后,李万程和全班同学回忆起他的点滴往事,忍不住失声痛哭;

── 路玉成老师身边没有什么亲人,2001年从外地调来时妻子下了岗,在赵贤林的帮助下很快又有了工作。去年,他11岁的儿子小腿粉碎性骨折,是赵贤林忙前跑后安排孩子到西安治疗,治愈后又亲自派车把他们接回学校。今年的10月12日,赵贤林偶而得知路玉成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对粉尘过敏,当即就给学校的后勤部门打电话,要求专门为他配一块白板进行授课,解除他的后顾之忧。3天后,也就是赵贤林去世前的不到一星期,路玉成拿到了这块白板。如今,每当路玉成老师上课时用到这块白板,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起来。他说:“谁说我没有亲人,赵校长比我的亲人还要亲„„”;

── 赵怀梁是赵贤林的儿子,现任奇台县三个庄子乡党委副书记,父亲的去世让他悲痛万分,他满含着热泪把父亲在去世前半个月给他写的一封长信读了又读。信中,父亲就象一个朋友和他谈理想、谈做人,并对他提出了6条要求,要求他脚踏实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得住利益的诱惑、要能吃苦多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人们敬仰的好干部。赵怀梁说:“父亲一生两袖清风,生活清贫,他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但父亲的教诲却是我和妹妹一生做人用之不尽的财富”;

── 沈光达、段志超和特列克都是一中高三的尖子学生,是赵贤林的重点培养对象,一有时间他就会过问这三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就在上学期期末还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个笔记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高考前的最后冲刺。今年九月份,在外出

差中的赵贤林还在一直挂念着他们,并给他们寄来了明信片。得知赵校长去世的消息,这三个小伙子抱在一起痛哭不止。他们表示:“一定加倍努力,让自己实现理想,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校长的在天之灵”;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赵贤林的一生是永远在付出,却不求回报,他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办法用文字去一一记录,他的音容和教诲仍历历在目,然而如今斯人已去„„

赵贤林去世后一段时间以来,古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受人爱戴的校长:在奇台县的广大城镇乡村,赵贤林的去世成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也最为沉重话题。回忆起赵贤林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人们饱含着深情娓娓道来,却同时会禁不住满眼热泪;在奇台一中,师生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纷纷写下了悼念文章,缅怀赵贤林的不朽功绩;在互联网上,怀念赵贤林的帖子数以万计,点击率和回贴的数量更是在不断攀升,人们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校长、失去这样一位爱学生、爱学校如同自己生命一般的教育工作者而扼腕痛惜;在全国各地,人们纷纷发唁电、或作诗、或撰文高度赞美和评价赵贤林的光辉人生„„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赵贤林走了,然而,在他离开的地方,树立起来的却是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奇台一中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全国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优秀电影课题实验学校、全国普法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中国教育学会英语学科教研基地等,成为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党组织和学校多次评为昌吉州的优秀党组织和先进学校。目前,全校教师有 多人,其中包括自治区级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44人,教师合格率达100%。从2005年至2010年,全校教

师有70余人次在国家、地区级获教育教学论文奖,有4个国家级课题和1个地区级课题结题并推广。近 年来高考上线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本科上线率达 %以上,高考上线率始终排在自治区前列水平。

赵贤林没有走。就在赵贤林去世一个月前,他亲自在学校鹤林园里栽下的两棵山楂树已经开始扎根;就在他去世前一天动工修建投资1200万元的综合教学大楼如今正在加紧施工;他一直努力规划建设的学校塑胶跑道、投资600万元的学生宿舍楼、能容纳27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等,蓝图已经全部绘制完毕,只待来年春暖花开就会一一动工建设;赵贤林校长临去世前亲自为奇台一中制定的“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理念、四个机制、五项工程”办学方针,也正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着手实施„„

赵贤林没有走。一中的师生们说:他还在和我们谈着心、拉着家常,他还在弯腰拾起校园里的纸片垃圾,他还在细心地巡视着校园里的角角落落,他还在向我们发出爽朗豪迈的笑声„„

赵贤林不会走。他的伟岸身躯正化作那果实累累的桃林;他的崇高品德就是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即使他走了,他的精神、他的教诲,也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二 德法立校 奏响教育新乐章

时间追溯到1978年7月,赵贤林从昌吉师范英语专业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州上的一所中学任教,但他却一门心思要回到远离大都市的奇台县,并且是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奇台一中。这是一所1951年成立的老校,自治区首批命名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赵贤林说:“我的根在奇台,一中就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从此,无论再苦再累,无论利益的再大的诱惑,赵贤林始终对奇台这个富有着传奇

历史色彩的偏远边境县的教育不离不弃,像守护自己的儿女一般呵护着古城一中这片热土,被人称之为“一中之奴”。

1993年,赵贤林担任了奇台一中的副校长,1998年又任命为校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然而,他深入教学一线、勤于学习探索的作风并没有改变,在上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还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走进课堂听课,他说:只有这样,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多年来,正是靠了这种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才使赵贤林带领着奇台一中走出了一条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名师名校的发展道路,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疆奇台在中国的地图上,并不起眼,而且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赵贤林担任校长时,全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800多万元,一直到2004年也只有4000多万元,而这一时期却是奇台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边境地区的财政穷县里,教育能不能首先得到发展,能不能办成优质教育,赵贤林带领奇台一中的全体老师用实践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创造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不可想象的传奇。

上任初期,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全校总资产不足700万元的情况下,教师待遇差,人心不稳,人才流失特别严重。在生源上,好学生纷纷外流,大量的学生由于办学规模小而根本上不了高中,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这种的情况,如何走出困境?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赵贤林大胆提出了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思路,这立即引来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要维持现状都很困难,哪还有钱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用教育在进行冒险。而赵贤林却不这么想,他将一时的得失看得很淡,着眼的却是远

方的路。他认为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就必须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走开放式办教育的道路。1998年秋季招生中,奇台一中高中平行班由原来固守的6个班,一下子扩大到了8个班,1999年停办了初中后,更成为一所完全高级中学,到2001年高中平行班已经扩大到了18个。

学校扩大了,生源增加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赵贤林采取的办法是: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向外借一点,项目投一点。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先后建起了综合教学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并且扩大了图书馆、实验室,硬件设施得到了大大加强,对后来整个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的保障作用。

为使全县教育得到同步式的快速发展,2001年,赵贤林首先提出了成立奇台一中教育集团的思想,将奇台一中、二中、四中和老奇台镇中学进行整体运作,整合经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奇台一中还先后办起了幼儿园、天和学校,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优质教育体系,不仅提高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也为奇台教育的整体快速发展赢得了资金支持和人才后盾。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赵贤林善于探索,敢于创新,既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开放式办教育理念,就是赵贤林抓教育的一大特色写照。他说:“奇台是个边境县,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如果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一定会在现代教育发展中落伍和退后。”为此,赵贤林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将大批教师送到外去考察进修,在他当校长期间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出去学习过很多次,有不少教师还去过欧洲、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参观考察,带回更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同时,还经常把区内外一些学者专家请来为老师们讲学、培训。

与此同时,建立外地友好学校,进行合理的合作和联谊也是赵贤林开放式办教育的重要做法之一。从 年开始,奇台一中先后与山东、福建、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和区内10多个知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年,奇台一中更是凭着自身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 学校,并在一些友好学校互派教师挂职任教,把部分学生安排到内地一些学校上课学习。通过不间断的交流沟通和学习,使奇台一中不仅吸收到新的先进办学观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并让不少从中总结出来的思路和做法在这个相对偏远的学校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并取得了出色的办学成效:如教育教学评估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建立、高三跟踪评估制度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治和能力培养中的许多优秀做法等。很多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到奇台一中考察时,看到这里的变化,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不是亲眼所见,怎会想到在奇台这样贫困偏远的的地方竟然会有如此先进的学校,会有如此优质的教育,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奇台一中在全国的教育系统创造了一个奇迹。

要为学生一生着想,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做为自治区的德育示范学校,奇台一中有着一套既符合自身实际又不乏开放创新的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起了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提出了关爱贫困生,提升教育基点,倾心中等生,提高教育效益,着力尖子生,提高教育品味,为学生一生着想,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策略和一个目标、三种素养、七种能力的德育发展规划。并在德育教育的许多做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2000年开始,在赵贤林的倡导下,首次推

出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学校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展聘用校长助理工作,在搭建学校与学生沟通平台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达到了学生自治的目的。10年过去了,先后有100多名学生担任过助理校长一职。他们走出校门后,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2001年,在赵贤林的建议和组织下,学校的学生会改名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学校许多事务上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换为管理者的角色,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从2004年开始,奇台一中在师生中每年都要开展自创歌曲大赛,更为称奇的是让老师和学生们同台演唱,多年来在校园中间产生了一大批快炙人口的校园流行歌曲和学校草根歌手,现在每个班都有自己创造的班歌,不仅让师生们劳逸结合,也让大家从学习的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更有部分天赋颇高的学生得到了较高的造诣,走上了音乐深造的道路,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成果。

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在以德立校方面,赵贤林针对新时期学校德育状况,特别重视校史教育和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建立了校史馆。他亲自策划编写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小学生国学读本、《校史教育读本》、奇台一中《德育读本》、《奇台一中德育手册》等。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们自己的广播站、电视台和校报,拥有一支专业的小记者团队。在帮助问题学生方面,赵贤林响亮地提出:“决不放弃一个问题学生,决不把一个问题学生推向社会”。为此,他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长期实行问题学生导师制,让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转变延伸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全面开展教育工作。要求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人必须跟踪帮助一名问题学生,直到问题最后彻底解决为止。在耐心细致的帮助下,问题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作风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转变。多年来,

这个学校没有开除过一名学生,没有一名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不少问题学生端正了人生航向,跨进了各个大学的校门,有的还担任了大学里的学生干部,更多的人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一位已经走出校门的当年的“问题学生”在写给赵贤林的信中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校长您、没有一中老师的及时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奇台一中矫正了我的人生坐标,让我朝着正确的目标启航。”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奇台一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贤林为此倾注了他更多的心血。在鹤林园共种植了117种植物,熏衣草、山楂树、银杏树、樱桃李、红瑞木等都是赵贤林亲自引进的,有不少还是从区外引来的。园里建有十多处景观,园内共汇集的150块奇石,象征着高考每一门功课最高分为150分,很多石头甚至是赵贤林亲自从外地拉回来的。迎客岩、警言石、感恩石、诚信石、三省石、方圆石、和谐石、罡石等不仅寓意深刻,石刻内容更是经过了反复斟酌,无不浸透了赵贤林的心血。另外,校园里还建有胡杨荒漠园、毓秀苑和多处雕塑。学校里的楹联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熠熠生辉,一壁一廊、一石一亭、一草一木都赋含德育理念,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他为学生做牛做马,他看到垃圾就亲自清理,看到心爱的草木缺水就亲自提着桶去浇,看到墙壁脏了亲自去粉刷,看到师生病了亲自去照料,他是清洁工、他是园丁、他是油漆工、他更是医院的护工„„赵贤林从1998年当校长到去世,当了整整12年的校长,这12年他的角色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他走遍了各个岗位,经历许多磨难,他朴素清贫,衣着简陋,见过他的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在古城有着传奇色彩的校长赵贤林。这12年是是奇台一中创

校以来发展最快的鼎盛时期,、固定资产由开始的不足700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亿多元,是过去50年的15倍,这在他来学校之前是谁也不敢想象的一个天闻数字。与此同时,天和学校改为奇台县六中后,净资产达到了4000多万元,这些都为奇台县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民汉全校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从当年的濒临瘫痪到扭转乾坤,谈起这段被大家纷纷称奇的故

事,谈到当时苦不堪言的艰难,赵贤奇却总是一笑了知:“力挽狂澜其实没有什么太高明的技巧,靠的就是我对教育这个行业、这份事业的热爱,和这么多年来做事的坚持精神,把学校的情况理清楚,一件件的去做好。人嘛,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赵贤林担任校长的12年时间里,奇台一中的学校资产、办学规模、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等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质的提高,在区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奇台一中在政府投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穷地方办大教育、办优质教育的自我良性发展的成功之路。有人说:“没有赵贤林,就没有奇台一中的今天”。这是人们的共识。

三 倾注诚挚 铸造教育大辉煌

赵贤林对教育的热爱,对家乡的大爱和对师生的关爱,不是一窝蜂的吹捧,也不是拔高了的形象。他也许有很多的诺言,但是,有一句却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他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句话:要实现规模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是我们奇台一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招贤纳士,把最好老师吸引到奇台这个偏远的边境县城来,赵贤林采取了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到2004年,赵贤林带着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的药、拖着残疾的身体,跑遍了全国各大专院校。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饿了就啃几口馕饼子。有时一天要连续奔波上千公里,甚至连饭都没有

时间吃。超强度的劳累常常让他受不了,高血压和心脏病时有发作,这时就只能依赖药物和顽强的毅力。为了教育的发展,赵贤林求贤若渴,为了招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忙再累也会亲自登门,甚至会“三顾茅庐”,教师生病住院了,或者家里有了变故,他都要去看看。林梅、 等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都是在赵贤林的感召下走进了奇台一中的。张英涛、李万成老师都身患小儿麻痹,但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长,赵贤林打破常规把他们招来,现在都成了高三教学的把关教师。从1998年到现在,奇台一中先后从外地调进了 名中青年教师。也有很多教师都是州或县里的本地人,他们毕业之后奔着陈贤林的声誉回家乡来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对这里很有感情,赵贤林也和其它领导干部一起,想方设法吸引、留住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不仅充实了教师队伍,而且使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得到了十足的优化,为学校的稳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留住老师,在赵贤林的倡导下,学校的荣誉、政策都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老师的子女入学、入托、老师和配偶的调动都是一路绿灯。同时,在全校率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结构工资制,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教师买车、买房、买电脑、子女上大学等,学校全都给予了适当的补助。

对往事追忆的过程,就是向赵贤林校长学习的过程,人生需要不断补钙,骨质才会好。“不造林不行,不能让这山头光着”。这位古城好儿子淡淡的一句话,却足够让我们琢磨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实践一辈子的啊。赵贤林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奇台一中,把所有的情洒向了奇台一中的全体师生。现在,学校共有教职员工 人,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赵校长那一幕幕培养教师、关心教师的感人故事:

林梅是赵贤林担任校长后调进来的第一位老师。她回忆说,当时昌吉市和米泉市有好几所条件相当优越的学校都想调她过去,但受了赵贤林的感染她还是选择了奇台一中。自己的住房、调动手续、孩子入学都是赵贤林亲自去办的,校长为她考虑得太周到了。到了学校后,赵校长常常亲自听她的课,面对面地进行指导,10多年来一直安排她当班主任。现在,林梅是两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同时还担任着学校教务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在赵贤林的培养下,她先后成为全国教改新星、全国百名班主任之星、更是州上和县上的拔尖人才,以及自治区特级教师等,她撰写的《我的育人十三经》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校长的多年栽培和支持鼓励啊。

孙素环是1995年调到奇台一中的化学老师,是赵贤林给她找了住房,并主动把她的爱人也从外地调来。在她生孩子和左腿骨折期间,都是赵贤林安排自己的妻子前去照料和培护。一次,她的孩子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可两口子都因工作太忙顾不上照料,当她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时,只见赵校长给孩子带来了一大堆好吃的东西,正在陪着孩子玩耍。赵贤林责备她,孩子病了为什么不打招呼,并且当场“责令”她立即休假。

邓艳萍可以说是奇台一中教师中最不幸的人,然而,她又是最幸运的人。因为她也是得到赵贤林关心和帮助最多的人之一。2005年,她刚刚从外地调到奇台一中不久,家里便大祸临头,家里的车翻进了河中,车报废不说,丈夫全身6处骨折躺进了医院,危在旦夕,光手术费就要十多万,是赵贤林赶到医院,“堵”在医生的门口,最后与院方协调迅速作了手术,救了她丈夫的命。

今年,詹潇恺老师家先是母亲脑出血住院,偏偏祸不单行,父亲又因腿疼站不起来,住进了乌鲁木齐肿瘤医院。就在他精神受到沉重

打击,精力和身体都难以再支撑下去快要崩溃的时候,赵贤林派人专门来照料老人,亲自多次到医院进行看望,还自掏腰包送去了2000元钱帮助他们。詹老师的父亲去世后,赵贤林在詹家整整忙了5天料理后事,直到把老人送走。

奇台一中教职员工那么多,可平时他们家里的婚丧嫁娶,赵贤林即使工作再忙、路途再远也必定到场,从不缺席,送去自己的温暖和关怀。

2002年的秋天,许丽萍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她想赵校长那么忙,加上路途遥远又不好走,便没有通知他。但赵贤林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硬是在泥泞的庄稼地里走了几个小时赶到了;2005年白寿本老师的母亲去世,赵贤林在大雪中驱车上百公里,期间车轮几次陷在泥里,折腾到很晚才赶到;2007年马秀芝老师的母亲去世,赵贤林带病冒着风雪一步一滑的步行十多公里赶到了„„

赵贤林的一生,操心最多的是老师,付出的爱最多的还是老师,在他的心目中,老师就是学校的最大财富。为了老师,在赵贤林这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老师的住房、工作和思想他要关心;老师到外地探亲往返或是老师的亲属从外地来校他要派专车接送;每年的中秋节、元旦,他总是要和不回家的青年教师们共同度过;教职员工的每个生日都会如期收到校长的贺卡,有的人至今还一直保存;每年春节他都要到教职工最年长的父母家中亲自登门拜年;每年过春节他也要风尘仆仆地赶到乌鲁木齐、昌吉和五家渠等地的退休老师家中去慰问,送去学校的一片关怀;平时在外出差即使再忙,他也会常常抽出时间到退休老教师家中走访,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次过年他要给教职工发一个红包,让他们转交到自己的父母手上,表达对父母

的孝敬之心;教职工或是亲属有病躺在床上他都要前去看望,并且常常会自掏腰包送去几百元以示安慰„„

每当想到这些,教师们的心里总是暖暖的,眼中噙满了泪花。这人人人爱戴的领导无怨无悔的坚持信念,一步步走来,无数的具体小事积累在一起,让大家体会到大爱的真正价值。源于热爱,成于坚持,教育这个行业一度是他一生的坚定热爱和执着追求。赵贤林以他的无私和真诚、以他的火样热情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每一位老师。有许多本来准备离开学校的老师放弃了走的念头,有许多已经走了的老师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岳建红是高三年级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2005年7月她请求调到了青岛一家学校工作,但工作了一个月后,她还是感觉奇台一中好,又想回来。在犹豫之后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试着给赵校长打了个电话,没想到赵贤林一口就答应下来。回来的当天,赵贤林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房门钥匙交到她手上,第二天,又亲自给她的孩子安排了学校,并且还和其它领导和员工一起为她举行了“欢迎宴”,并帮他的丈夫安排了工作。

付静是2003年到奇台一中从教的一名志愿者,由于表现出色,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2004年她回到了深圳,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10个月后,却仍然念念不忘奇台一中。一次,与朋友在网上通信时她偶尔表达了想回来的愿望,没想到,不到一个月赵贤林就把她从深圳调了回来。现在,她已在奇台成了家,扎下了根。

一件件,一桩桩,岁月如金,匆匆而过。多年来,赵贤林视教师的事为自己的事,教师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的妻儿每一个生日和节日他却从来都是缺席的,但家人理解他,支持他,更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前进的动力。

正是有了赵贤林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奇台一中的一大批优秀教师,正是有了这一大批优秀教师,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奇台一中的辉煌。正如许多教师所说:“赵贤林不仅身材魁梧,而且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不安心、不努力的理由。”

四 风骨气节 点数一生永清廉

雨果说:“有些人是铁,有些人则是磁石。”赵校长就是这样一块磁石。赵贤林付出的爱,就是在用一种博大无私去吸引着师生的不断拼搏和学校的持续壮大。他不仅深深地爱着一中的教职工和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们,而且也深深地爱着每一个学生。人们回忆起赵贤林关爱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同样让人感动,催人泪下。

在医院陪妻子住院的一位农民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妻子得了心脏病不得不常年住院,他的任务就是陪妻子住院,家里十分困难。他的儿子考上了奇台一中,每年都要找赵校长减免学费,而每次都会得到赵校长最大的帮助。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可学费仍然没有着落,眼看着儿子就要辍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奈之下他抱着一试一试的态度又一次找到了赵校长。赵贤林了解情况后,马上让学校给了他3000元,临走时又从自己的口袋里给他拿出了1000元,并鼓励他说:“一定要坚持住,一切都会好的,如果有困难还可以来找我”。

奇台县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又是一个农业大县,贫困学生自然不会少,按理说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作为学校完全可以不管,但赵贤林却不这么认为,他提出:“在奇台一中决不允许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为了这一个承诺,赵贤林从刚担任校长的1998年开始,就在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具体做法是学校领导每人每天拿出3角钱、党员和教师每人每天拿出2角钱、教工拿出1角钱,然

后学校再筹集一部分钱,对贫困生进行救助。从1998年起,学校每年都要拿出10余万元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对学校给予的救助,并不是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心安理得地去接受,有的学生感觉有失面子反而不愿接受,怕别的同学知道了笑话,有着很强的自卑感。对此,赵贤林做为校长也能够理解学生的这种正常的心理,于是在学校设立了公益岗。让贫困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内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保洁、摆放自行车、修剪草坪、给校园里的树木浇水等,然后再根据劳动量支付给他们比社会上要高得多的报酬。这样一来,既树立了同学们劳动改变命运的观念,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征,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思想。

赵贤林除了每天给贫困学生捐出的这3角钱外,自己还要拿出更多的钱为贫困学生交伙食费、学费和购买学习用品。在奇台一中,几乎每个教职工都可以讲出许许多多关于赵贤林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感人故事:就在刚建立贫困生救助基金的1998年,赵贤林荣获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上级给他奖励了1800元,他把这些钱全部交给学校当作了救助基金。1999年,赵贤林因右腿残疾作了手术,他在病床上整整躺了近一年时间,当他得知奇台县东湾镇特困户孩子杜爽因交不起生活费即将面临辍学的时候,他再也躺不住了,在人们的搀扶下找到了杜爽,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600元帮他交了生活费。接着就对后勤上的工作人员郑重地说道:“以后,这个孩子的生活费就由我来交吧,这样的农家孩子上学多不容易啊!”之后,他又给老奇台镇贫困户维吾尔族学生阿依努尔和奇台镇困难户学生赵福梅交了生活费。这一年,赵贤林共救助了3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并且一直帮助他们直到高中毕业。为此,赵贤林在这3个孩子身上每年都要拿出2000多元。

赵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让教师人记忆犹新,他说:“作为校长,我要爱学生的时候更多。”他把这份爱融进了自己的事业。2006年至2007年,赵贤林为贫困学生俞洋每月支付200元的生活费;2007年,赵彦刚因家庭不幸没有了生活来源,赵贤林不仅为他免去了学费,而且每个学期都要自己挣钱为赵彦刚支付500至800元的生活费;2009年,张婷因母亲长期有病无法交生活费,赵贤林二话没说亲自把生活费交到了班主任手中;去年古尔邦节时,赵贤林听说维吾尔族学生祖拜旦·牙森家庭困难,亲自带人来到她家慰问,不仅为她免去了学费,还从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元钱交给了祖拜旦·牙森的父亲,并把祖拜旦·牙森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就在去世一个月前,赵贤林还把一个笔记本送到祖拜旦·牙森的手上,鼓励她好好学习„„

奇台一中的贫困救助基金建立12年来,先后帮助了数百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让不少贫困家庭的子女由此而改变了人生命运。在这期间,赵贤林到底从自己口袋里拿出过多少钱、救助过多少贫困学生,找不到任何记录,甚至连他本人也根本无法说清。然而,那一个个感人故事却在奇台古城大地到处流传,它时时温暖和荡漾着人们的心房。今天,所有曾经受到过赵贤林救助的学生们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经跨进了大学校门,有的仍在一中学习。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对曾经得到过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的他们来说,都将是今后一生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如其中一位贫困学生所说:“赵校长虽然走了,但爱将在我们手中继续传递,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他的这份爱心,坚强的走向人生的坦途”。

赵贤林对教职工、对学生很大方,但对他自己、对家人却十分吝啬。与他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当人们走进赵贤林狭小拥挤的家里,甚至找不出一样值钱和像样的东西,家俱基本上都还是几十年前结婚时买的最老式的,早已破旧不已。赵贤林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居然找不到一件象样的衣服。他身上穿的最贵的衬衣只有180元,他在出席最重要的场合穿的西装也只有1000多元。600多元买的一件挂里皮衣穿了10多个冬天,毛早已掉得不成样子了。平时在外出差闲暇时逛高档服装店从来都与他无缘,他跑的都是价格最低廉的批发市场。前年,他到乌鲁木齐一个批发市场,几十元一件的降价衣服一下子就买了6件,平时他最爱穿的40元一件的黄军裤,他买了4条。就在他临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托人买冬天穿的厚一点的黄军裤。

赵贤林对自己要求很严,甚至有些苛刻。每年过年,他都要给老教师和教师家中的老人拜年,但却从来都不允许教职工到他家里去,他说:“就是你们谁来了,我也不会开门”。一次,一位家在阿勒泰的老师带来了当地特产冷水鱼干,这位老师见校长人好,几次往校长家里送,但就是叫不开门,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把鱼干送到了赵校长父亲那里。没有想到几天后,这位老师突然接到赵校长的电话,说是要到他家里来坐一坐。赵贤林来了,还提来了几瓶酒。临走时赵贤林说:“你拿来的鱼干很好吃”。说着,便付了鱼干钱。还有一次,一位外地来的家长,为感谢赵贤林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在奇台一中就读,拿钱给赵贤林表达自己的心意,却受到了赵贤林的批评和拒绝。

他爱子,却吝啬,他孝顺,却清正。学校有车,平时教职工家里有事谁都可以用,可唯独赵贤林家里不能用,这是赵贤林自己定的不成文的规矩。前几年,赵贤林的儿子在外地上学,按理说校长的儿子回家搭个顺风车是可以的,但他的儿子一次也没有用公车接送过。赵贤林的父亲得了癌症于2008年去世,临终前,他常对赵贤林说想出

去转转,但每次都是赵贤林自己花钱租车,即使到外地治疗时,也从来没有用过学校的车。

赵贤林是家里的老大,他有几个弟弟都是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长兄莫如父”,赵贤林对他们有着很深的手足之情。情归情,兄弟归兄弟,但在原则方面,赵贤林对他们却同样是严格要求,从不以权谋私。赵贤林的弟弟赵贤森过去曾是东湾镇一个村级学校的校长,但赵贤林发现他在管理学校上不行,于是给镇学区和县教育局建议撤掉了他的校长职务,后来,学区又给赵贤森安排了会计工作,赵贤林同样建议,说“这个人会计工作也做不好”。结果又撤掉了会计,最后安排干了勤工俭学工作。赵贤林的另一个弟弟赵贤锋从部队复员后回到了奇台,按理说凭着赵贤林的社会地位完全可以为他“跑”一个不错的工作,况且他也给学校教职工的不少亲属都解决了工作问题,可赵贤林就是不肯办,结果赵贤锋无奈之下只能当了个体户。

赵贤林非常爱自己的儿女,这种爱是浸透在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中的“大爱”,同样体现着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真诚和无私。他常常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的价值,甚至在百忙中还常常给他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给他们写长信,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在上学时赵贤林就从不乱给零花钱,兄妹两个要吃冰棍,要去捡100个冰棍棒才能兑换一支冰棍。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赵贤林也不忘时常教育他们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儿子赵怀梁刚工作时按竭买了一辆他最想要的摩托车,赵贤林知道了,说:“这样太铺张了”,结果硬是让儿子把车退掉了,亲自去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赵怀梁在奇台县教育局当团委书记时,组织上要求年轻干部下村挂职,在赵贤林的鼓励下,硬让儿子去了艰苦的农村工作。挂职结束后,儿子回到了县团委任副书记,赵贤林便经常教育儿子要严格要求自

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年,赵怀梁转岗到了奇台县三个庄子乡任党委副书记,赵贤林要求儿子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清白做人。去年,赵怀梁结婚,赵贤林给儿子买的是850元一套的西装,房子是老房子,装修也是最简单的,连喷漆都没有用。甚至到结婚时,赵怀梁的朋友给他找来的6辆奥迪车做为迎亲车,也让赵贤林给退掉了。

五 疾病缠身 “一中之奴”树丰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赵贤林不要名利却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这位校长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赵贤林虽然高高大大,是一个标准的男子汉,但他却有高血压、心脏病、丙肝、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并且患有三级肢体残疾。而这,全都是干工作给干出来的。

1978年,赵贤林到奇台一中当了一名老师,他说:“当老师就要当最好的老师”。为了当一个最好的老师,他找来一大堆文学名著、中外教育家的专著和教学方面的书籍,不分白天黑夜苦读钻研,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他还虚心向其他老师们学习,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种营养。他是当时学校里公认的最勤奋的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 几滴汗水,几多收成。当时,奇台一中的英语教学力量在昌吉州处于较弱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贤林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创造了以阅读为主线、重点记诵为突破、语言实践为主体的“贤林教学法”。通过课始激趣、课中荡趣、课后存趣的兴趣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英语学习热潮。使一中在较短的时间里,就甩掉了英语教学的落后帽子,走在全昌吉州的前列,并成为一中学

科教学的一大亮点。没过多久,赵贤林就先后成为奇台县的优秀教师、科技拔尖人才、昌吉州先进工作者和百名教学、教研、教改能手。后来,又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成为自治区的特级教师。

赵贤林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常常感到右腿膝关节隐隐作痛,但他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时间去治疗,他总觉得自己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甚至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病。直到1990年4月的一天,他右腿膝关节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下子倒在教室里再也不能站起来了,这才不得不被人们把他抬进了医院。诊断之后,医生疑惑不解地说:“腿已经都这样了,怎么还能坚持到现在?”医生最后不得不告诉赵贤林,你的这条腿只能终身残疾了,如果再早来半年,肯定是另一种结局。医生给赵贤林诊断为严重的膝关节骨结核,并非常婉惜地给他取掉了右腿膝盖骨,并做了融合手术,从此,赵贤林的右腿就再也不能正常弯曲,也不能用力,留下了终身残疾,成为三级肢体残废,这给他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然而,赵贤林却无怨无悔,回到学校后仍然拼命工作,他的工作量不仅一点没减,而且还担任了考研组长和两个班的班主任,不久后又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也就是从这以后,人们在校园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能看到一个瘸着腿行走十分困难但又坚强的走在去往办公室路上的人,可不认识他的人又怎会想到,这就是当地的传奇人物赵贤林。

1998年,赵贤林担任了奇台一中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对教师充满了感情,一面在全疆各地招聘教师,一面给予学校教师更多的关心。就在这一年,他到新疆师范大学去看望正在进修的教师,车行驶到米泉由于出现险情,一个急刹车造成了赵贤林的右腿大腿两处

骨折,人们第二次把他抬进了医院。为了固定骨头位置,医生给他的腿上打进了一根40公分长的钢针。由于失血太多,不得不给赵贤林输了血,不料在输血过程中又感染了丙肝,更是再次加重了他的痛苦,以致后来费尽周折连续治疗多年后,丙肝才逐步得到基本治愈。

1999年暑假,奇台一中老师带着学生到玛纳斯县摘棉花,没有痊愈的赵贤林放心不下,他不顾学校许多人和妻子的劝阻,柱着双拐、带着腿上的石膏,执意赶到了摘棉花的地方领导工作,坐着摩托车在各个点上来回穿梭,解决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每天在摩托车上都要颠簸几十公里,好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手术后还没有痊愈、仍然带着沉重石膏的赵贤林呢。每天晚上回到住处,赵贤林的伤口都要浸出血来,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彻夜难眠,但他从不叫一声。学校的其他领导和老师们实在看着心疼,都劝他不要再坐摩托车到处跑了,但赵贤林就是不听。直到有一次,赵贤林坐的摩托车在过一条沟时,他的右腿在颠簸中碰到了地上,只听“咔嚓”一声,他还没有完全长好的右腿再次发生了多处骨折,并且这次比上一次甚至更加严重,原来的钢针也完全被弯曲变型,赵贤林疼得几乎昏了过去。人们流着泪第三次把他从工作岗位抬进了医院。在奇台县人民医院,黄豆般的汗珠不时地从赵贤林的脸上滚落下来,他忍着巨大疼痛作了整整大半天的手术。由于原来骨折的地方再次发生了断裂,为使骨头间能尽快结合,医生只好对他进行了截骨处理,并给他更换了钢针,这根长达40公分的钢针直到他去世时仍留在骨头里。由于这次截骨,使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整整3公分,这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在很长一段时间行走都极为不便,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他的每一只右脚鞋跟上多了一个3公分高的鞋掌。

1998年和1999年赵贤林两次在工作中多处骨折,多次被人们抬进医院,因此让他在病床上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这两年也是奇台一中建校近50年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学校发展思路、教育教学管理、教职工分配制度、学校硬件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变化。至今人们都不会忘记将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迹与赵贤林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 高中进行自主办学,在严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高中规模办学。高中平行班由原来的6个,扩大到了18个;

── 高初中彻底分离,1999年停办初中,集中精力办大办强高中,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

── 打破大锅饭,实行结构工资制。对教职工全面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与经济利益挂钩,利益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建立起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内部激励机制;

── 走出去广泛招聘人才。直接到全疆各地和各大专院校招聘教师和优秀毕业生,这两年奇台一中调进教师40多人,为快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他住院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赵贤林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学校当时有不少重要决定都是在病房里做出的。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又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等稍一能够下床走动了,赵贤林就再也躺不住了,坐着轮椅又出现在了校园里,人们不得不抬着他上下楼。冬天路滑,赵贤林在校园里走动十分困难,有时一不注意就会滑倒,半天爬不起来。刚刚作完手术的右腿,每走一步都非常疼痛,有时他只能扶着楼道里的墙壁慢慢挪动身体。有多少次,老师们见到这种情景,一面搀扶着他,一面将脸转过去,尽量不让自己的泪水流出来。他们

知道,劝说自己的校长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学校,而学校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校长。

赵贤林除了右腿残疾之外,还因为长期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和各种压力,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和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在紧张的工作中,他的高血压等疾病经常发作,尤其是心脏病更是成了时刻威胁着他生命的潜在杀手,救心丸成了他随身必备的药物,有时发病时服用救心丸休息一阵后才能继续工作,有时坐在办公椅上再站立起来都非常吃力,病情严重时,他只好躺在沙发上办公或召集会议。

平时,人们和赵贤林在一起,看到他总是充满着朝气,身上总有着一种永远也用不完的力量。他只要在学校,无论白天晚上,还是刮风下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宿舍内和学生食堂中,就会微笑着和师生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甚至还和师生们一起徒步5、6公里到城南的新学校。那高大的身材、浑厚的嗓音、诚恳的话语、爽朗的笑声,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同学们把他当作慈祥的父亲,老师们把他称作亲切的大哥。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赵贤林一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以自己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奇台一中每年都要给教职工作一次全面体检,但赵贤林却从来没体检过,别人催他,他也不去。就在他临去世前的一两天,他的妻子、同事们和县医院的医生还在催他去医院作检查。但每次赵贤林总是说:“等忙过这一段时间再去吧”。可他总是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哪里才会有忙完的时候呢?赵贤林的妻子王晓琴说:“今年以来,他每天回到家总是说累,一躺下就难以再动弹了。以前的时候还能围着学校操场走两圈,最后到他临去世时一圈也走不下来了。”他的同事们说,有时校长血压会

升到230,有时会看见校长服用救心丸,更多的时候会看到校长捂着胸口,说自己胸闷气短。

病痛并没有影响到赵贤林的工作,相反,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更是加快了工作节奏。今年,他在繁忙中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国庆节。9月30日和10月1日,他来到边防部队进行慰问,就在返回的路上,还在对他的同事们说:“今后要把学生们也带到边防部队来,让他们从小接受国防教育,体验艰苦的边防生活。”之后,又一头扎进了学校综合教学大楼的开工筹备和学校大门、学生食堂和塑胶跑道的规划设计工作当中,同时着手起草了《奇台一中工作思路》。10月20日上午,学校综合教学大楼如期开工,下午临下班时,他给办公室安排了三项工作:一是尽快安排他与同学们的对话时间,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求要抓紧校内控烟活动,要求在一些公共场所要有禁烟警示宣传标志;三是通知21日的党政联系会,讨论《奇台一中工作思路》。然而,这一系列工作他都还没来得及做完,便永远地离开了,告别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事业和他深爱着的师生们,他留给世人的是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精神之路。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着的一本工作笔记上,清楚地记载着他正在考虑的一件工作:民族老教师的退休问题。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来到了他的床前,一本名为《学校文化研究》的书掉落在床边的地上,上面有不少地方已被他用笔仔细地圈画过了。赵贤林的妻子王晓琴说,他有晚上看书的习惯,一般都要看到12点以后。21日凌晨看的正是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喊要救心丸,但没等到把救心丸服下去便不行了;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留下最多的是他的书籍,家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他的书,然后就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几十本又大又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几十年来的思想和工作经历。他曾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女们说:“我这一生没有多少积蓄,这些书和笔记就是我留给你们的家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几十年忘情工作,十几年不懈奋斗,沿着教改的道路,赵贤林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教育战线上谱写一曲耕耘者之

歌„„也许,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校长所感悟到的最大的幸福和骄傲。

赵贤林走了,他的整个生命真正可以浓缩为四个字:“一中之奴”。在他工作的32年中,期间有几次调到上海、广州和昌吉的机会,甚至就在前几年乌鲁木齐一家私立学校承诺给予30万年薪聘请他,他全都不为之心动,毅然坚守在这个偏远边境小县城的教育岗位上;

赵贤林走了,他的人生价值更可以浓缩为四个字:“追逐太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追逐太阳的事业,把温暖献给他人,把光明洒向心灵,用自己生命唤醒的人间大爱,化做果实累累的桃林,用生命诠释着教育的全部意义;

赵贤林走了,带着他一身的清贫和一身的病痛,永远地走了。他的清贫与病痛让人收获的却是富有与健康;

赵贤林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眷恋,永远地走了。但留下的却是一座让后人敬仰永远不朽的丰碑。

淡淡的花香

流淌在您的身旁

叙述着您,30多年 工作着的美好时光 点数着您,清廉一生 无愧于风骨的气节 情到深处,人孤独 您留一身正气给后人 情到深处,人无语

您造万亩桃林给子孙„„

追赶太阳的人

──记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校长赵贤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引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是一个甘愿奉献的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他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追逐光明的事业,他因道渴而死,临终却把自己化作了果实累累的桃林。

赵贤林是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的校长,被人们称作是一个追赶太阳的人。他终因过度劳累而死,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天下最光明的教育事业,化作了那铺满大江南北的桃林。

一 白花摇曳 一尘不染香到骨

十月,白花开了一地

摇曳着,与您作别

哀乐的余音里

花瓣垫高了今年的深秋

那些花,并不张扬

踏着腊梅的韵脚

以胸花的形式

含苞怒放

荡涤敬仰者的心灵

2010年10月23日,一个秋风萧瑟,阴冷沉郁的日子。新疆省奇台县的殡仪馆里,奇台一中校长赵贤林静静地躺在花从之中,从他的身边走过,我看到他是那样地安祥从容,仿佛劳累后的小憩。一阵阵催人泪下的哀乐声中,早已赶到的领导、群众和师生们在殡仪馆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饱含着热泪与这位自己心中最敬仰的人作着最后的告别。

在这支自发组织起来的告别队伍中,有区、州、县各级领导,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师生,有他的亲朋好友,更有与他素不相识的人。人们在心里默念着赵贤林的名字,追忆着他的生平事迹,悲痛欲绝,不少人甚至放声痛哭。

古城奇台,万人空巷。在这个西域驼马古道的军台驿站上,在戈壁荒原的绿洲中,用不着组织,也用不着太多的言语,在长达十余里的长街上,数万群众忍受着心中巨大的悲痛,饱含默契、不约而同地穆立在街道两旁,含泪送别赵贤林,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送行的车队在不断延长,看不见头、望不到尾,一样的白花、一样的泪眼,寄托着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哀思。

赵贤林在奇台一中工作了32年,他把自己的全部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一中的师生们更与他有着不能割舍的情感。一大早,全校5000多名师生就列队排在了学校门前的大街两旁,人们怀抱着赵贤林的遗像,拉起“赵校长一路走好”、“赵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的长幅,静静地等待着送行车队的到来。车队缓缓地停在学校的大门前,为的

是让赵贤林再多看一眼浸透了他毕生心血的这片多情的土地,为的是让师生们再听一听赵校长的铿锵话语、再看一看赵校长的笑貌容颜。草木有情,天地同悲,学校门前数百米长的大街一片哭声„„

山高水长,滦平凋残,风雨永怀,寄托哀思!

这──是奇台县历史上为自己最忠诚的儿子举行的一次最隆重的葬礼,这——更是古城人自发为自己最敬仰的人举行的一次最沉重的送别。

英雄不问出处,成功哪惧本薄。赵贤林生于1959年,在奇台一中工作了32年头,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开始干起,逐渐成长为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学校副校长和校长,一路走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荣誉无数,好评如潮。他先后获得过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园丁”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华中小学百位优秀校长等荣誉,他是自治区的特级教师,是奇台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昌吉州教研改能手和拔尖人才,同时,多次评为昌吉州和奇台县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2010年10月21日凌晨,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2岁。

赵贤林的去世在奇台一中,在古城人们的心中一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 奇台一中党委书记颜成铭和副校长许有赳都是赵贤林的老同学,也是和赵贤林一起工作的老搭档,对赵贤林的处事为人和心思最为了解,赵贤林一直是他们最为敬佩的人。赵贤林在去世当日他们最早赶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两个从不流泪的男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

── 李万程老师患有高血压,赵贤林比他的高血压更严重,但赵校长关心他胜过关心自己,几次把降压药送到他的手上,没有想到

最后送来的还有一瓶药没打开吃,赵贤林便永远地离他而去了。就在赵贤林临去世的前两天,还对李老师关切地说:“高血压是情绪病,要注意啊!”这,居然成了最后的叮咛。赵贤林去世后,李万程和全班同学回忆起他的点滴往事,忍不住失声痛哭;

── 路玉成老师身边没有什么亲人,2001年从外地调来时妻子下了岗,在赵贤林的帮助下很快又有了工作。去年,他11岁的儿子小腿粉碎性骨折,是赵贤林忙前跑后安排孩子到西安治疗,治愈后又亲自派车把他们接回学校。今年的10月12日,赵贤林偶而得知路玉成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对粉尘过敏,当即就给学校的后勤部门打电话,要求专门为他配一块白板进行授课,解除他的后顾之忧。3天后,也就是赵贤林去世前的不到一星期,路玉成拿到了这块白板。如今,每当路玉成老师上课时用到这块白板,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起来。他说:“谁说我没有亲人,赵校长比我的亲人还要亲„„”;

── 赵怀梁是赵贤林的儿子,现任奇台县三个庄子乡党委副书记,父亲的去世让他悲痛万分,他满含着热泪把父亲在去世前半个月给他写的一封长信读了又读。信中,父亲就象一个朋友和他谈理想、谈做人,并对他提出了6条要求,要求他脚踏实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得住利益的诱惑、要能吃苦多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人们敬仰的好干部。赵怀梁说:“父亲一生两袖清风,生活清贫,他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但父亲的教诲却是我和妹妹一生做人用之不尽的财富”;

── 沈光达、段志超和特列克都是一中高三的尖子学生,是赵贤林的重点培养对象,一有时间他就会过问这三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就在上学期期末还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个笔记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高考前的最后冲刺。今年九月份,在外出

差中的赵贤林还在一直挂念着他们,并给他们寄来了明信片。得知赵校长去世的消息,这三个小伙子抱在一起痛哭不止。他们表示:“一定加倍努力,让自己实现理想,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校长的在天之灵”;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赵贤林的一生是永远在付出,却不求回报,他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办法用文字去一一记录,他的音容和教诲仍历历在目,然而如今斯人已去„„

赵贤林去世后一段时间以来,古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受人爱戴的校长:在奇台县的广大城镇乡村,赵贤林的去世成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也最为沉重话题。回忆起赵贤林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人们饱含着深情娓娓道来,却同时会禁不住满眼热泪;在奇台一中,师生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纷纷写下了悼念文章,缅怀赵贤林的不朽功绩;在互联网上,怀念赵贤林的帖子数以万计,点击率和回贴的数量更是在不断攀升,人们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校长、失去这样一位爱学生、爱学校如同自己生命一般的教育工作者而扼腕痛惜;在全国各地,人们纷纷发唁电、或作诗、或撰文高度赞美和评价赵贤林的光辉人生„„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赵贤林走了,然而,在他离开的地方,树立起来的却是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奇台一中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全国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优秀电影课题实验学校、全国普法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中国教育学会英语学科教研基地等,成为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党组织和学校多次评为昌吉州的优秀党组织和先进学校。目前,全校教师有 多人,其中包括自治区级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44人,教师合格率达100%。从2005年至2010年,全校教

师有70余人次在国家、地区级获教育教学论文奖,有4个国家级课题和1个地区级课题结题并推广。近 年来高考上线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本科上线率达 %以上,高考上线率始终排在自治区前列水平。

赵贤林没有走。就在赵贤林去世一个月前,他亲自在学校鹤林园里栽下的两棵山楂树已经开始扎根;就在他去世前一天动工修建投资1200万元的综合教学大楼如今正在加紧施工;他一直努力规划建设的学校塑胶跑道、投资600万元的学生宿舍楼、能容纳27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等,蓝图已经全部绘制完毕,只待来年春暖花开就会一一动工建设;赵贤林校长临去世前亲自为奇台一中制定的“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理念、四个机制、五项工程”办学方针,也正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着手实施„„

赵贤林没有走。一中的师生们说:他还在和我们谈着心、拉着家常,他还在弯腰拾起校园里的纸片垃圾,他还在细心地巡视着校园里的角角落落,他还在向我们发出爽朗豪迈的笑声„„

赵贤林不会走。他的伟岸身躯正化作那果实累累的桃林;他的崇高品德就是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即使他走了,他的精神、他的教诲,也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二 德法立校 奏响教育新乐章

时间追溯到1978年7月,赵贤林从昌吉师范英语专业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州上的一所中学任教,但他却一门心思要回到远离大都市的奇台县,并且是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奇台一中。这是一所1951年成立的老校,自治区首批命名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赵贤林说:“我的根在奇台,一中就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从此,无论再苦再累,无论利益的再大的诱惑,赵贤林始终对奇台这个富有着传奇

历史色彩的偏远边境县的教育不离不弃,像守护自己的儿女一般呵护着古城一中这片热土,被人称之为“一中之奴”。

1993年,赵贤林担任了奇台一中的副校长,1998年又任命为校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然而,他深入教学一线、勤于学习探索的作风并没有改变,在上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还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走进课堂听课,他说:只有这样,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多年来,正是靠了这种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才使赵贤林带领着奇台一中走出了一条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名师名校的发展道路,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疆奇台在中国的地图上,并不起眼,而且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赵贤林担任校长时,全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800多万元,一直到2004年也只有4000多万元,而这一时期却是奇台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边境地区的财政穷县里,教育能不能首先得到发展,能不能办成优质教育,赵贤林带领奇台一中的全体老师用实践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创造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不可想象的传奇。

上任初期,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全校总资产不足700万元的情况下,教师待遇差,人心不稳,人才流失特别严重。在生源上,好学生纷纷外流,大量的学生由于办学规模小而根本上不了高中,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这种的情况,如何走出困境?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赵贤林大胆提出了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思路,这立即引来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要维持现状都很困难,哪还有钱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用教育在进行冒险。而赵贤林却不这么想,他将一时的得失看得很淡,着眼的却是远

方的路。他认为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就必须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走开放式办教育的道路。1998年秋季招生中,奇台一中高中平行班由原来固守的6个班,一下子扩大到了8个班,1999年停办了初中后,更成为一所完全高级中学,到2001年高中平行班已经扩大到了18个。

学校扩大了,生源增加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赵贤林采取的办法是: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向外借一点,项目投一点。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先后建起了综合教学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并且扩大了图书馆、实验室,硬件设施得到了大大加强,对后来整个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的保障作用。

为使全县教育得到同步式的快速发展,2001年,赵贤林首先提出了成立奇台一中教育集团的思想,将奇台一中、二中、四中和老奇台镇中学进行整体运作,整合经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奇台一中还先后办起了幼儿园、天和学校,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优质教育体系,不仅提高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也为奇台教育的整体快速发展赢得了资金支持和人才后盾。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赵贤林善于探索,敢于创新,既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开放式办教育理念,就是赵贤林抓教育的一大特色写照。他说:“奇台是个边境县,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如果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一定会在现代教育发展中落伍和退后。”为此,赵贤林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将大批教师送到外去考察进修,在他当校长期间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出去学习过很多次,有不少教师还去过欧洲、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参观考察,带回更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同时,还经常把区内外一些学者专家请来为老师们讲学、培训。

与此同时,建立外地友好学校,进行合理的合作和联谊也是赵贤林开放式办教育的重要做法之一。从 年开始,奇台一中先后与山东、福建、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和区内10多个知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年,奇台一中更是凭着自身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 学校,并在一些友好学校互派教师挂职任教,把部分学生安排到内地一些学校上课学习。通过不间断的交流沟通和学习,使奇台一中不仅吸收到新的先进办学观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并让不少从中总结出来的思路和做法在这个相对偏远的学校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并取得了出色的办学成效:如教育教学评估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建立、高三跟踪评估制度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治和能力培养中的许多优秀做法等。很多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到奇台一中考察时,看到这里的变化,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不是亲眼所见,怎会想到在奇台这样贫困偏远的的地方竟然会有如此先进的学校,会有如此优质的教育,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奇台一中在全国的教育系统创造了一个奇迹。

要为学生一生着想,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做为自治区的德育示范学校,奇台一中有着一套既符合自身实际又不乏开放创新的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起了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提出了关爱贫困生,提升教育基点,倾心中等生,提高教育效益,着力尖子生,提高教育品味,为学生一生着想,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策略和一个目标、三种素养、七种能力的德育发展规划。并在德育教育的许多做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2000年开始,在赵贤林的倡导下,首次推

出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学校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展聘用校长助理工作,在搭建学校与学生沟通平台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达到了学生自治的目的。10年过去了,先后有100多名学生担任过助理校长一职。他们走出校门后,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2001年,在赵贤林的建议和组织下,学校的学生会改名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学校许多事务上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换为管理者的角色,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从2004年开始,奇台一中在师生中每年都要开展自创歌曲大赛,更为称奇的是让老师和学生们同台演唱,多年来在校园中间产生了一大批快炙人口的校园流行歌曲和学校草根歌手,现在每个班都有自己创造的班歌,不仅让师生们劳逸结合,也让大家从学习的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更有部分天赋颇高的学生得到了较高的造诣,走上了音乐深造的道路,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成果。

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在以德立校方面,赵贤林针对新时期学校德育状况,特别重视校史教育和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建立了校史馆。他亲自策划编写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小学生国学读本、《校史教育读本》、奇台一中《德育读本》、《奇台一中德育手册》等。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们自己的广播站、电视台和校报,拥有一支专业的小记者团队。在帮助问题学生方面,赵贤林响亮地提出:“决不放弃一个问题学生,决不把一个问题学生推向社会”。为此,他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长期实行问题学生导师制,让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转变延伸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全面开展教育工作。要求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人必须跟踪帮助一名问题学生,直到问题最后彻底解决为止。在耐心细致的帮助下,问题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作风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转变。多年来,

这个学校没有开除过一名学生,没有一名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不少问题学生端正了人生航向,跨进了各个大学的校门,有的还担任了大学里的学生干部,更多的人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一位已经走出校门的当年的“问题学生”在写给赵贤林的信中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校长您、没有一中老师的及时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奇台一中矫正了我的人生坐标,让我朝着正确的目标启航。”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奇台一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贤林为此倾注了他更多的心血。在鹤林园共种植了117种植物,熏衣草、山楂树、银杏树、樱桃李、红瑞木等都是赵贤林亲自引进的,有不少还是从区外引来的。园里建有十多处景观,园内共汇集的150块奇石,象征着高考每一门功课最高分为150分,很多石头甚至是赵贤林亲自从外地拉回来的。迎客岩、警言石、感恩石、诚信石、三省石、方圆石、和谐石、罡石等不仅寓意深刻,石刻内容更是经过了反复斟酌,无不浸透了赵贤林的心血。另外,校园里还建有胡杨荒漠园、毓秀苑和多处雕塑。学校里的楹联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熠熠生辉,一壁一廊、一石一亭、一草一木都赋含德育理念,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他为学生做牛做马,他看到垃圾就亲自清理,看到心爱的草木缺水就亲自提着桶去浇,看到墙壁脏了亲自去粉刷,看到师生病了亲自去照料,他是清洁工、他是园丁、他是油漆工、他更是医院的护工„„赵贤林从1998年当校长到去世,当了整整12年的校长,这12年他的角色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他走遍了各个岗位,经历许多磨难,他朴素清贫,衣着简陋,见过他的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在古城有着传奇色彩的校长赵贤林。这12年是是奇台一中创

校以来发展最快的鼎盛时期,、固定资产由开始的不足700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亿多元,是过去50年的15倍,这在他来学校之前是谁也不敢想象的一个天闻数字。与此同时,天和学校改为奇台县六中后,净资产达到了4000多万元,这些都为奇台县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民汉全校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从当年的濒临瘫痪到扭转乾坤,谈起这段被大家纷纷称奇的故

事,谈到当时苦不堪言的艰难,赵贤奇却总是一笑了知:“力挽狂澜其实没有什么太高明的技巧,靠的就是我对教育这个行业、这份事业的热爱,和这么多年来做事的坚持精神,把学校的情况理清楚,一件件的去做好。人嘛,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赵贤林担任校长的12年时间里,奇台一中的学校资产、办学规模、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等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质的提高,在区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奇台一中在政府投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穷地方办大教育、办优质教育的自我良性发展的成功之路。有人说:“没有赵贤林,就没有奇台一中的今天”。这是人们的共识。

三 倾注诚挚 铸造教育大辉煌

赵贤林对教育的热爱,对家乡的大爱和对师生的关爱,不是一窝蜂的吹捧,也不是拔高了的形象。他也许有很多的诺言,但是,有一句却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他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句话:要实现规模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是我们奇台一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招贤纳士,把最好老师吸引到奇台这个偏远的边境县城来,赵贤林采取了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到2004年,赵贤林带着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的药、拖着残疾的身体,跑遍了全国各大专院校。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饿了就啃几口馕饼子。有时一天要连续奔波上千公里,甚至连饭都没有

时间吃。超强度的劳累常常让他受不了,高血压和心脏病时有发作,这时就只能依赖药物和顽强的毅力。为了教育的发展,赵贤林求贤若渴,为了招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忙再累也会亲自登门,甚至会“三顾茅庐”,教师生病住院了,或者家里有了变故,他都要去看看。林梅、 等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都是在赵贤林的感召下走进了奇台一中的。张英涛、李万成老师都身患小儿麻痹,但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长,赵贤林打破常规把他们招来,现在都成了高三教学的把关教师。从1998年到现在,奇台一中先后从外地调进了 名中青年教师。也有很多教师都是州或县里的本地人,他们毕业之后奔着陈贤林的声誉回家乡来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对这里很有感情,赵贤林也和其它领导干部一起,想方设法吸引、留住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不仅充实了教师队伍,而且使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得到了十足的优化,为学校的稳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留住老师,在赵贤林的倡导下,学校的荣誉、政策都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老师的子女入学、入托、老师和配偶的调动都是一路绿灯。同时,在全校率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结构工资制,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教师买车、买房、买电脑、子女上大学等,学校全都给予了适当的补助。

对往事追忆的过程,就是向赵贤林校长学习的过程,人生需要不断补钙,骨质才会好。“不造林不行,不能让这山头光着”。这位古城好儿子淡淡的一句话,却足够让我们琢磨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实践一辈子的啊。赵贤林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奇台一中,把所有的情洒向了奇台一中的全体师生。现在,学校共有教职员工 人,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赵校长那一幕幕培养教师、关心教师的感人故事:

林梅是赵贤林担任校长后调进来的第一位老师。她回忆说,当时昌吉市和米泉市有好几所条件相当优越的学校都想调她过去,但受了赵贤林的感染她还是选择了奇台一中。自己的住房、调动手续、孩子入学都是赵贤林亲自去办的,校长为她考虑得太周到了。到了学校后,赵校长常常亲自听她的课,面对面地进行指导,10多年来一直安排她当班主任。现在,林梅是两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同时还担任着学校教务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在赵贤林的培养下,她先后成为全国教改新星、全国百名班主任之星、更是州上和县上的拔尖人才,以及自治区特级教师等,她撰写的《我的育人十三经》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校长的多年栽培和支持鼓励啊。

孙素环是1995年调到奇台一中的化学老师,是赵贤林给她找了住房,并主动把她的爱人也从外地调来。在她生孩子和左腿骨折期间,都是赵贤林安排自己的妻子前去照料和培护。一次,她的孩子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可两口子都因工作太忙顾不上照料,当她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时,只见赵校长给孩子带来了一大堆好吃的东西,正在陪着孩子玩耍。赵贤林责备她,孩子病了为什么不打招呼,并且当场“责令”她立即休假。

邓艳萍可以说是奇台一中教师中最不幸的人,然而,她又是最幸运的人。因为她也是得到赵贤林关心和帮助最多的人之一。2005年,她刚刚从外地调到奇台一中不久,家里便大祸临头,家里的车翻进了河中,车报废不说,丈夫全身6处骨折躺进了医院,危在旦夕,光手术费就要十多万,是赵贤林赶到医院,“堵”在医生的门口,最后与院方协调迅速作了手术,救了她丈夫的命。

今年,詹潇恺老师家先是母亲脑出血住院,偏偏祸不单行,父亲又因腿疼站不起来,住进了乌鲁木齐肿瘤医院。就在他精神受到沉重

打击,精力和身体都难以再支撑下去快要崩溃的时候,赵贤林派人专门来照料老人,亲自多次到医院进行看望,还自掏腰包送去了2000元钱帮助他们。詹老师的父亲去世后,赵贤林在詹家整整忙了5天料理后事,直到把老人送走。

奇台一中教职员工那么多,可平时他们家里的婚丧嫁娶,赵贤林即使工作再忙、路途再远也必定到场,从不缺席,送去自己的温暖和关怀。

2002年的秋天,许丽萍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她想赵校长那么忙,加上路途遥远又不好走,便没有通知他。但赵贤林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硬是在泥泞的庄稼地里走了几个小时赶到了;2005年白寿本老师的母亲去世,赵贤林在大雪中驱车上百公里,期间车轮几次陷在泥里,折腾到很晚才赶到;2007年马秀芝老师的母亲去世,赵贤林带病冒着风雪一步一滑的步行十多公里赶到了„„

赵贤林的一生,操心最多的是老师,付出的爱最多的还是老师,在他的心目中,老师就是学校的最大财富。为了老师,在赵贤林这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老师的住房、工作和思想他要关心;老师到外地探亲往返或是老师的亲属从外地来校他要派专车接送;每年的中秋节、元旦,他总是要和不回家的青年教师们共同度过;教职员工的每个生日都会如期收到校长的贺卡,有的人至今还一直保存;每年春节他都要到教职工最年长的父母家中亲自登门拜年;每年过春节他也要风尘仆仆地赶到乌鲁木齐、昌吉和五家渠等地的退休老师家中去慰问,送去学校的一片关怀;平时在外出差即使再忙,他也会常常抽出时间到退休老教师家中走访,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次过年他要给教职工发一个红包,让他们转交到自己的父母手上,表达对父母

的孝敬之心;教职工或是亲属有病躺在床上他都要前去看望,并且常常会自掏腰包送去几百元以示安慰„„

每当想到这些,教师们的心里总是暖暖的,眼中噙满了泪花。这人人人爱戴的领导无怨无悔的坚持信念,一步步走来,无数的具体小事积累在一起,让大家体会到大爱的真正价值。源于热爱,成于坚持,教育这个行业一度是他一生的坚定热爱和执着追求。赵贤林以他的无私和真诚、以他的火样热情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每一位老师。有许多本来准备离开学校的老师放弃了走的念头,有许多已经走了的老师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岳建红是高三年级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2005年7月她请求调到了青岛一家学校工作,但工作了一个月后,她还是感觉奇台一中好,又想回来。在犹豫之后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试着给赵校长打了个电话,没想到赵贤林一口就答应下来。回来的当天,赵贤林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房门钥匙交到她手上,第二天,又亲自给她的孩子安排了学校,并且还和其它领导和员工一起为她举行了“欢迎宴”,并帮他的丈夫安排了工作。

付静是2003年到奇台一中从教的一名志愿者,由于表现出色,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2004年她回到了深圳,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10个月后,却仍然念念不忘奇台一中。一次,与朋友在网上通信时她偶尔表达了想回来的愿望,没想到,不到一个月赵贤林就把她从深圳调了回来。现在,她已在奇台成了家,扎下了根。

一件件,一桩桩,岁月如金,匆匆而过。多年来,赵贤林视教师的事为自己的事,教师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的妻儿每一个生日和节日他却从来都是缺席的,但家人理解他,支持他,更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前进的动力。

正是有了赵贤林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奇台一中的一大批优秀教师,正是有了这一大批优秀教师,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奇台一中的辉煌。正如许多教师所说:“赵贤林不仅身材魁梧,而且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不安心、不努力的理由。”

四 风骨气节 点数一生永清廉

雨果说:“有些人是铁,有些人则是磁石。”赵校长就是这样一块磁石。赵贤林付出的爱,就是在用一种博大无私去吸引着师生的不断拼搏和学校的持续壮大。他不仅深深地爱着一中的教职工和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们,而且也深深地爱着每一个学生。人们回忆起赵贤林关爱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同样让人感动,催人泪下。

在医院陪妻子住院的一位农民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妻子得了心脏病不得不常年住院,他的任务就是陪妻子住院,家里十分困难。他的儿子考上了奇台一中,每年都要找赵校长减免学费,而每次都会得到赵校长最大的帮助。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可学费仍然没有着落,眼看着儿子就要辍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奈之下他抱着一试一试的态度又一次找到了赵校长。赵贤林了解情况后,马上让学校给了他3000元,临走时又从自己的口袋里给他拿出了1000元,并鼓励他说:“一定要坚持住,一切都会好的,如果有困难还可以来找我”。

奇台县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又是一个农业大县,贫困学生自然不会少,按理说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作为学校完全可以不管,但赵贤林却不这么认为,他提出:“在奇台一中决不允许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为了这一个承诺,赵贤林从刚担任校长的1998年开始,就在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具体做法是学校领导每人每天拿出3角钱、党员和教师每人每天拿出2角钱、教工拿出1角钱,然

后学校再筹集一部分钱,对贫困生进行救助。从1998年起,学校每年都要拿出10余万元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对学校给予的救助,并不是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心安理得地去接受,有的学生感觉有失面子反而不愿接受,怕别的同学知道了笑话,有着很强的自卑感。对此,赵贤林做为校长也能够理解学生的这种正常的心理,于是在学校设立了公益岗。让贫困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内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保洁、摆放自行车、修剪草坪、给校园里的树木浇水等,然后再根据劳动量支付给他们比社会上要高得多的报酬。这样一来,既树立了同学们劳动改变命运的观念,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征,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思想。

赵贤林除了每天给贫困学生捐出的这3角钱外,自己还要拿出更多的钱为贫困学生交伙食费、学费和购买学习用品。在奇台一中,几乎每个教职工都可以讲出许许多多关于赵贤林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感人故事:就在刚建立贫困生救助基金的1998年,赵贤林荣获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上级给他奖励了1800元,他把这些钱全部交给学校当作了救助基金。1999年,赵贤林因右腿残疾作了手术,他在病床上整整躺了近一年时间,当他得知奇台县东湾镇特困户孩子杜爽因交不起生活费即将面临辍学的时候,他再也躺不住了,在人们的搀扶下找到了杜爽,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600元帮他交了生活费。接着就对后勤上的工作人员郑重地说道:“以后,这个孩子的生活费就由我来交吧,这样的农家孩子上学多不容易啊!”之后,他又给老奇台镇贫困户维吾尔族学生阿依努尔和奇台镇困难户学生赵福梅交了生活费。这一年,赵贤林共救助了3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并且一直帮助他们直到高中毕业。为此,赵贤林在这3个孩子身上每年都要拿出2000多元。

赵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让教师人记忆犹新,他说:“作为校长,我要爱学生的时候更多。”他把这份爱融进了自己的事业。2006年至2007年,赵贤林为贫困学生俞洋每月支付200元的生活费;2007年,赵彦刚因家庭不幸没有了生活来源,赵贤林不仅为他免去了学费,而且每个学期都要自己挣钱为赵彦刚支付500至800元的生活费;2009年,张婷因母亲长期有病无法交生活费,赵贤林二话没说亲自把生活费交到了班主任手中;去年古尔邦节时,赵贤林听说维吾尔族学生祖拜旦·牙森家庭困难,亲自带人来到她家慰问,不仅为她免去了学费,还从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元钱交给了祖拜旦·牙森的父亲,并把祖拜旦·牙森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就在去世一个月前,赵贤林还把一个笔记本送到祖拜旦·牙森的手上,鼓励她好好学习„„

奇台一中的贫困救助基金建立12年来,先后帮助了数百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让不少贫困家庭的子女由此而改变了人生命运。在这期间,赵贤林到底从自己口袋里拿出过多少钱、救助过多少贫困学生,找不到任何记录,甚至连他本人也根本无法说清。然而,那一个个感人故事却在奇台古城大地到处流传,它时时温暖和荡漾着人们的心房。今天,所有曾经受到过赵贤林救助的学生们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经跨进了大学校门,有的仍在一中学习。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对曾经得到过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的他们来说,都将是今后一生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如其中一位贫困学生所说:“赵校长虽然走了,但爱将在我们手中继续传递,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他的这份爱心,坚强的走向人生的坦途”。

赵贤林对教职工、对学生很大方,但对他自己、对家人却十分吝啬。与他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当人们走进赵贤林狭小拥挤的家里,甚至找不出一样值钱和像样的东西,家俱基本上都还是几十年前结婚时买的最老式的,早已破旧不已。赵贤林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居然找不到一件象样的衣服。他身上穿的最贵的衬衣只有180元,他在出席最重要的场合穿的西装也只有1000多元。600多元买的一件挂里皮衣穿了10多个冬天,毛早已掉得不成样子了。平时在外出差闲暇时逛高档服装店从来都与他无缘,他跑的都是价格最低廉的批发市场。前年,他到乌鲁木齐一个批发市场,几十元一件的降价衣服一下子就买了6件,平时他最爱穿的40元一件的黄军裤,他买了4条。就在他临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托人买冬天穿的厚一点的黄军裤。

赵贤林对自己要求很严,甚至有些苛刻。每年过年,他都要给老教师和教师家中的老人拜年,但却从来都不允许教职工到他家里去,他说:“就是你们谁来了,我也不会开门”。一次,一位家在阿勒泰的老师带来了当地特产冷水鱼干,这位老师见校长人好,几次往校长家里送,但就是叫不开门,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把鱼干送到了赵校长父亲那里。没有想到几天后,这位老师突然接到赵校长的电话,说是要到他家里来坐一坐。赵贤林来了,还提来了几瓶酒。临走时赵贤林说:“你拿来的鱼干很好吃”。说着,便付了鱼干钱。还有一次,一位外地来的家长,为感谢赵贤林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在奇台一中就读,拿钱给赵贤林表达自己的心意,却受到了赵贤林的批评和拒绝。

他爱子,却吝啬,他孝顺,却清正。学校有车,平时教职工家里有事谁都可以用,可唯独赵贤林家里不能用,这是赵贤林自己定的不成文的规矩。前几年,赵贤林的儿子在外地上学,按理说校长的儿子回家搭个顺风车是可以的,但他的儿子一次也没有用公车接送过。赵贤林的父亲得了癌症于2008年去世,临终前,他常对赵贤林说想出

去转转,但每次都是赵贤林自己花钱租车,即使到外地治疗时,也从来没有用过学校的车。

赵贤林是家里的老大,他有几个弟弟都是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长兄莫如父”,赵贤林对他们有着很深的手足之情。情归情,兄弟归兄弟,但在原则方面,赵贤林对他们却同样是严格要求,从不以权谋私。赵贤林的弟弟赵贤森过去曾是东湾镇一个村级学校的校长,但赵贤林发现他在管理学校上不行,于是给镇学区和县教育局建议撤掉了他的校长职务,后来,学区又给赵贤森安排了会计工作,赵贤林同样建议,说“这个人会计工作也做不好”。结果又撤掉了会计,最后安排干了勤工俭学工作。赵贤林的另一个弟弟赵贤锋从部队复员后回到了奇台,按理说凭着赵贤林的社会地位完全可以为他“跑”一个不错的工作,况且他也给学校教职工的不少亲属都解决了工作问题,可赵贤林就是不肯办,结果赵贤锋无奈之下只能当了个体户。

赵贤林非常爱自己的儿女,这种爱是浸透在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中的“大爱”,同样体现着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真诚和无私。他常常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的价值,甚至在百忙中还常常给他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给他们写长信,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在上学时赵贤林就从不乱给零花钱,兄妹两个要吃冰棍,要去捡100个冰棍棒才能兑换一支冰棍。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赵贤林也不忘时常教育他们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儿子赵怀梁刚工作时按竭买了一辆他最想要的摩托车,赵贤林知道了,说:“这样太铺张了”,结果硬是让儿子把车退掉了,亲自去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赵怀梁在奇台县教育局当团委书记时,组织上要求年轻干部下村挂职,在赵贤林的鼓励下,硬让儿子去了艰苦的农村工作。挂职结束后,儿子回到了县团委任副书记,赵贤林便经常教育儿子要严格要求自

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年,赵怀梁转岗到了奇台县三个庄子乡任党委副书记,赵贤林要求儿子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清白做人。去年,赵怀梁结婚,赵贤林给儿子买的是850元一套的西装,房子是老房子,装修也是最简单的,连喷漆都没有用。甚至到结婚时,赵怀梁的朋友给他找来的6辆奥迪车做为迎亲车,也让赵贤林给退掉了。

五 疾病缠身 “一中之奴”树丰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赵贤林不要名利却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这位校长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赵贤林虽然高高大大,是一个标准的男子汉,但他却有高血压、心脏病、丙肝、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并且患有三级肢体残疾。而这,全都是干工作给干出来的。

1978年,赵贤林到奇台一中当了一名老师,他说:“当老师就要当最好的老师”。为了当一个最好的老师,他找来一大堆文学名著、中外教育家的专著和教学方面的书籍,不分白天黑夜苦读钻研,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他还虚心向其他老师们学习,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种营养。他是当时学校里公认的最勤奋的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 几滴汗水,几多收成。当时,奇台一中的英语教学力量在昌吉州处于较弱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贤林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创造了以阅读为主线、重点记诵为突破、语言实践为主体的“贤林教学法”。通过课始激趣、课中荡趣、课后存趣的兴趣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英语学习热潮。使一中在较短的时间里,就甩掉了英语教学的落后帽子,走在全昌吉州的前列,并成为一中学

科教学的一大亮点。没过多久,赵贤林就先后成为奇台县的优秀教师、科技拔尖人才、昌吉州先进工作者和百名教学、教研、教改能手。后来,又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成为自治区的特级教师。

赵贤林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常常感到右腿膝关节隐隐作痛,但他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时间去治疗,他总觉得自己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甚至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病。直到1990年4月的一天,他右腿膝关节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下子倒在教室里再也不能站起来了,这才不得不被人们把他抬进了医院。诊断之后,医生疑惑不解地说:“腿已经都这样了,怎么还能坚持到现在?”医生最后不得不告诉赵贤林,你的这条腿只能终身残疾了,如果再早来半年,肯定是另一种结局。医生给赵贤林诊断为严重的膝关节骨结核,并非常婉惜地给他取掉了右腿膝盖骨,并做了融合手术,从此,赵贤林的右腿就再也不能正常弯曲,也不能用力,留下了终身残疾,成为三级肢体残废,这给他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然而,赵贤林却无怨无悔,回到学校后仍然拼命工作,他的工作量不仅一点没减,而且还担任了考研组长和两个班的班主任,不久后又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也就是从这以后,人们在校园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能看到一个瘸着腿行走十分困难但又坚强的走在去往办公室路上的人,可不认识他的人又怎会想到,这就是当地的传奇人物赵贤林。

1998年,赵贤林担任了奇台一中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对教师充满了感情,一面在全疆各地招聘教师,一面给予学校教师更多的关心。就在这一年,他到新疆师范大学去看望正在进修的教师,车行驶到米泉由于出现险情,一个急刹车造成了赵贤林的右腿大腿两处

骨折,人们第二次把他抬进了医院。为了固定骨头位置,医生给他的腿上打进了一根40公分长的钢针。由于失血太多,不得不给赵贤林输了血,不料在输血过程中又感染了丙肝,更是再次加重了他的痛苦,以致后来费尽周折连续治疗多年后,丙肝才逐步得到基本治愈。

1999年暑假,奇台一中老师带着学生到玛纳斯县摘棉花,没有痊愈的赵贤林放心不下,他不顾学校许多人和妻子的劝阻,柱着双拐、带着腿上的石膏,执意赶到了摘棉花的地方领导工作,坐着摩托车在各个点上来回穿梭,解决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每天在摩托车上都要颠簸几十公里,好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手术后还没有痊愈、仍然带着沉重石膏的赵贤林呢。每天晚上回到住处,赵贤林的伤口都要浸出血来,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彻夜难眠,但他从不叫一声。学校的其他领导和老师们实在看着心疼,都劝他不要再坐摩托车到处跑了,但赵贤林就是不听。直到有一次,赵贤林坐的摩托车在过一条沟时,他的右腿在颠簸中碰到了地上,只听“咔嚓”一声,他还没有完全长好的右腿再次发生了多处骨折,并且这次比上一次甚至更加严重,原来的钢针也完全被弯曲变型,赵贤林疼得几乎昏了过去。人们流着泪第三次把他从工作岗位抬进了医院。在奇台县人民医院,黄豆般的汗珠不时地从赵贤林的脸上滚落下来,他忍着巨大疼痛作了整整大半天的手术。由于原来骨折的地方再次发生了断裂,为使骨头间能尽快结合,医生只好对他进行了截骨处理,并给他更换了钢针,这根长达40公分的钢针直到他去世时仍留在骨头里。由于这次截骨,使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整整3公分,这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在很长一段时间行走都极为不便,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他的每一只右脚鞋跟上多了一个3公分高的鞋掌。

1998年和1999年赵贤林两次在工作中多处骨折,多次被人们抬进医院,因此让他在病床上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这两年也是奇台一中建校近50年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学校发展思路、教育教学管理、教职工分配制度、学校硬件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变化。至今人们都不会忘记将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迹与赵贤林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 高中进行自主办学,在严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高中规模办学。高中平行班由原来的6个,扩大到了18个;

── 高初中彻底分离,1999年停办初中,集中精力办大办强高中,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

── 打破大锅饭,实行结构工资制。对教职工全面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与经济利益挂钩,利益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建立起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内部激励机制;

── 走出去广泛招聘人才。直接到全疆各地和各大专院校招聘教师和优秀毕业生,这两年奇台一中调进教师40多人,为快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他住院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赵贤林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学校当时有不少重要决定都是在病房里做出的。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又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等稍一能够下床走动了,赵贤林就再也躺不住了,坐着轮椅又出现在了校园里,人们不得不抬着他上下楼。冬天路滑,赵贤林在校园里走动十分困难,有时一不注意就会滑倒,半天爬不起来。刚刚作完手术的右腿,每走一步都非常疼痛,有时他只能扶着楼道里的墙壁慢慢挪动身体。有多少次,老师们见到这种情景,一面搀扶着他,一面将脸转过去,尽量不让自己的泪水流出来。他们

知道,劝说自己的校长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学校,而学校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校长。

赵贤林除了右腿残疾之外,还因为长期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和各种压力,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和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在紧张的工作中,他的高血压等疾病经常发作,尤其是心脏病更是成了时刻威胁着他生命的潜在杀手,救心丸成了他随身必备的药物,有时发病时服用救心丸休息一阵后才能继续工作,有时坐在办公椅上再站立起来都非常吃力,病情严重时,他只好躺在沙发上办公或召集会议。

平时,人们和赵贤林在一起,看到他总是充满着朝气,身上总有着一种永远也用不完的力量。他只要在学校,无论白天晚上,还是刮风下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宿舍内和学生食堂中,就会微笑着和师生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甚至还和师生们一起徒步5、6公里到城南的新学校。那高大的身材、浑厚的嗓音、诚恳的话语、爽朗的笑声,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同学们把他当作慈祥的父亲,老师们把他称作亲切的大哥。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赵贤林一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以自己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奇台一中每年都要给教职工作一次全面体检,但赵贤林却从来没体检过,别人催他,他也不去。就在他临去世前的一两天,他的妻子、同事们和县医院的医生还在催他去医院作检查。但每次赵贤林总是说:“等忙过这一段时间再去吧”。可他总是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哪里才会有忙完的时候呢?赵贤林的妻子王晓琴说:“今年以来,他每天回到家总是说累,一躺下就难以再动弹了。以前的时候还能围着学校操场走两圈,最后到他临去世时一圈也走不下来了。”他的同事们说,有时校长血压会

升到230,有时会看见校长服用救心丸,更多的时候会看到校长捂着胸口,说自己胸闷气短。

病痛并没有影响到赵贤林的工作,相反,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更是加快了工作节奏。今年,他在繁忙中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国庆节。9月30日和10月1日,他来到边防部队进行慰问,就在返回的路上,还在对他的同事们说:“今后要把学生们也带到边防部队来,让他们从小接受国防教育,体验艰苦的边防生活。”之后,又一头扎进了学校综合教学大楼的开工筹备和学校大门、学生食堂和塑胶跑道的规划设计工作当中,同时着手起草了《奇台一中工作思路》。10月20日上午,学校综合教学大楼如期开工,下午临下班时,他给办公室安排了三项工作:一是尽快安排他与同学们的对话时间,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求要抓紧校内控烟活动,要求在一些公共场所要有禁烟警示宣传标志;三是通知21日的党政联系会,讨论《奇台一中工作思路》。然而,这一系列工作他都还没来得及做完,便永远地离开了,告别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事业和他深爱着的师生们,他留给世人的是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精神之路。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着的一本工作笔记上,清楚地记载着他正在考虑的一件工作:民族老教师的退休问题。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来到了他的床前,一本名为《学校文化研究》的书掉落在床边的地上,上面有不少地方已被他用笔仔细地圈画过了。赵贤林的妻子王晓琴说,他有晚上看书的习惯,一般都要看到12点以后。21日凌晨看的正是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喊要救心丸,但没等到把救心丸服下去便不行了;

赵贤林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留下最多的是他的书籍,家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他的书,然后就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几十本又大又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几十年来的思想和工作经历。他曾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女们说:“我这一生没有多少积蓄,这些书和笔记就是我留给你们的家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几十年忘情工作,十几年不懈奋斗,沿着教改的道路,赵贤林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教育战线上谱写一曲耕耘者之

歌„„也许,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校长所感悟到的最大的幸福和骄傲。

赵贤林走了,他的整个生命真正可以浓缩为四个字:“一中之奴”。在他工作的32年中,期间有几次调到上海、广州和昌吉的机会,甚至就在前几年乌鲁木齐一家私立学校承诺给予30万年薪聘请他,他全都不为之心动,毅然坚守在这个偏远边境小县城的教育岗位上;

赵贤林走了,他的人生价值更可以浓缩为四个字:“追逐太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追逐太阳的事业,把温暖献给他人,把光明洒向心灵,用自己生命唤醒的人间大爱,化做果实累累的桃林,用生命诠释着教育的全部意义;

赵贤林走了,带着他一身的清贫和一身的病痛,永远地走了。他的清贫与病痛让人收获的却是富有与健康;

赵贤林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眷恋,永远地走了。但留下的却是一座让后人敬仰永远不朽的丰碑。

淡淡的花香

流淌在您的身旁

叙述着您,30多年 工作着的美好时光 点数着您,清廉一生 无愧于风骨的气节 情到深处,人孤独 您留一身正气给后人 情到深处,人无语

您造万亩桃林给子孙„„


相关内容

  • 心中升起的太阳
  • 我追逐的不是月亮的清辉荡漾,我贪恋的不是星河的碧波泛浪.我的跋涉,为了太阳. 我是夸父,一个追赶太阳的人. 小时候,我就听老人们说过:太阳,是天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神灵,是没有人能追上的.而我,注定是要改写历史的人物,我生来力大无穷,单手拔起一棵树,是我小时候的玩法. 太阳,我心中的对手.我要打破 ...

  • 夸父追日学生假期读书心得
  • 夸父追日学生假期读书心得 夸父的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下面是夸父追日学生假期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夸父追日学生假期读书心得 自从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夸父没必要那刻苦的追赶太阳,因为太阳是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的,啊! 原来夸父不喜欢黑夜,我也觉得他也不喜欢黑夜 ...

  • 追赶太阳的小白鼠
  • 孝感市航天小学六(2)班 王语菡 阳,她缓步爬上了山头--一只小白鼠探了探脑袋,她是多么渴望在太阳下自由生活呀,可是,鼠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就告诉她:"天空是棕色的,天空是由木板钉起来的."其实,天空是蓝色的,上面点缀了朵朵白云.小白鼠是知道这些的,只是鼠妈妈以为她不知道而已. 这天 ...

  • 3[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 3.<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6.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 ...

  • [夸父逐日]阅读答案及翻译
  •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 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 ...

  • 贺龙扔草帽
  • 自从红军开始长征以后,蒋介石就派出大批人马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也得到了蒋介石给予的同等"待遇".蒋介石不仅派军队在后面追赶,而且还派出飞机从空中实施轰炸. 有一天,正是火热的天气.太阳一露头就晒得人如火烤一般.贺龙命令红军战士戴上草帽遮太阳,加速前进. 不一会儿 ...

  •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我今天所上课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课文是根据<山海经·海外北经>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课 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2 教 学 内 容 一.看拼音写词语或给词语注音.(10分) ( ) ( ) 皮袄 天赋 ( ) ( ) 疆场 侮辱 ( ) 祭奠 二.普通话展示台(用"\"划去括号里的错误读音) .(4分) 1.盛夏已过,荷花池中原本争相比美的荷花不见了 ...

  • 夸父逐日教案
  • [设计简述] (1)从内容角度:<夸父逐日>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经典神话故事,不管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从主题上把握都比较易懂.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说:"原始人类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 ...

  • 小学语文课外语段阅读经典题解题指导附答案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 小学语文课外语段阅读经典题解题指导附答案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它们说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