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人物"身上做"大文章"

在“小人物”身上做“大文章”

——谈《“小针医生”田迟娃:19年的良心坚守》的采写体会

□张丽 项琼

在新闻报道体裁中,人物通讯以其深度的人物报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写人物通讯时,记者们一般会选取领导、明星、科学家等大人物,而在现实生活中,看似小的人物身上同样也散发着独有的光芒,就像记者采访过的田迟娃。

襄阳的诊所遍布大街小巷,诊所的医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就是这么一位普通的医生,他长期做着一件不普通的事:在吊针利润较高的情况下,他坚持放弃高利润,能用“小针”就不打吊针,能吃药就不打“小针”。

“小人物”身上也有“大文章”,“小人物”也可以感染读者。前不久,《“小针医生”田迟娃:19年的良心坚守》这篇稿子被相继评为湖北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小标一)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让“小人物”进入公众视野

如今,不论大病小病,进了医院就要输液,“屁股针”(即肌注)则难觅。病人看个感冒、发烧之类的病,动辄上百,甚至上千。2013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合理用药的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口服(药)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于是,《襄阳晚报》紧扣这一热点,采访了医生、患者等,在科教文卫版推出了“‘屁股针’为何难觅”系列报道,并留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邀请市民参与讨论。一时间,记者的电话不断,读者们纷纷向记者“控诉”吊针的种种不好或讲述自己对屁股针、吊针的看法,而就在大家以为屁股针几乎消失时,82岁的鲍茂楠老人给记者打来了电话。他说,红光路有个医生人特别好,每次去看病时,吃药能好,他决不让你打针;打小针能好,决不让你打吊针。如果他瞧不了这个病,他会果断让你去医院。他和老伴已在那看病七八年,一般几块钱就能把病看好。

在“屁股针”难觅的今天,还有医生坚持给患者打“屁股针”。本报当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当日,记者就按照鲍茂楠老人的指引,找到了位于红光路的“田迟娃诊所”。鲍茂楠口中所说的医生就是该诊所的医生田迟娃。

针对某个话题,邀请读者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参与讨论,可以了解读者的心声,还可以获得可贵的新闻线索。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传递已经变得十分快捷。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征集新闻线索,已变成十分普遍而又有效的手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栏目因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每天都播出的专题新

闻节目,如果仅靠中央电视台的几十名记者去寻找新闻线索,显然不足以支撑起这些栏目。他们的做法就是设立热线电话,从而寻找到他们需要的新闻素材,使“热线电话”真正起到“顺风耳”“千里眼”的作用。而作者所任职的《襄阳晚报》,除了在版面上开设“新话题”等,留记者电话让读者参与讨论外,热线值班室每天都有专人值班,加强了读者与记者、编辑的互动,也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

(小标二)深入基层扎实采访

让“小人物”在笔下更鲜活

东汉文学家、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表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想采访出高质量的鲜活的报道,也必须深入基层。

为了深入地了解田迟娃,记者在诊所待了4天。第一天,当记者来到田迟娃诊所时,这儿坐满了患者,他正在给患者拿药,还是那种散装药,包好后,他在包装纸外面注明何时吃、每次的药量等。面前的他话语不多,但很慈祥。记者想坐下来采访他,但他诊所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不忍心打断,大多数时候就在一旁默默地观察或与身边的患者聊聊天。

在与患者的聊天中,记者发现了田迟娃身上的不平凡处。有的患者找他看病已经十几年,有的已经搬家了还转几趟车来找他看病,而有的把身边的人都带来找他看病。一个小小的诊所,竟然能吸引这么多回头客,记者充满了好奇,决定深挖他身上的感人事儿。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田迟娃依旧很忙碌。他早晨要晨练,8点诊所开门后,他就忙着为病人看病,而等到中午人少点后,他就抓紧时间吃饭、午休,等休息一个多小时后,病人就又多起来了。记者在4天的蹲点采访中,只能见缝插针地去采访他。不过,通过这四天来与他的“亲密接触”和对他家人、众多患者等的采访,记者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新闻素材。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记者在写稿子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中国新闻奖”得主、原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庹震说:“脚‘深’方能文不‘浅’”;“脚板底下是什么?是泥土。泥土者何?百本秀气之本,百花香气之源。万木禾草,浓绿厚荫,姹紫嫣红,无泥无土,如何来?营养在泥土里 ,记者‘深’不下去,新闻作品也就没有了‘活力’和‘魅力’。记者不深入基层,不知大众所需所求,喜怒哀乐,如何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小标三)从“小人物”写“大文章”

自己被感动才能感染读者

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在他的笔下,周保中、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物,他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人物报道在读者的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总所周知,他采写焦裕禄等的事迹时是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在他编著的《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中说,穆青的新闻报道之所以令读者感动生动、真实、感染,并可信、可亲、科学,主要是作者对所采写的人物有真实情感,是有感而发。

蓝鸿文等选编的《中外记者经验谈》中也说:“要使记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感动、不激动,或者感情激动得不深、不真、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

吊针的利润比较大,“小针”几乎从医生的处方笺上消失而田迟娃医生近20年却一直没放弃“小针”。一剂小针,才3元钱。田迟娃说:“打小针能好,非让病人去打吊针,多花了冤枉钱不说,还伤害了身体,我这良心上实在说不过去。”虽然他得支付房租、水电费及二女儿的工资等,但他仍坚持开小处方、给病人打“小针”,他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好事可以做一天,做一年,但能坚持19年,着实让人感动。

在大处方满天飞的当下,田迟娃维护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在写这篇人物通讯时,记者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想到田迟娃,记者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良心”两个字,他是用良心在给病人看病。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读者,“小人物”身上也有“大文章”。《襄阳晚报》这篇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新华社记者给《襄阳晚报》打来电话,希望找到田迟娃进行采访。“湖北电视台阳光行动”“荆楚网襄阳频道”等也转发了本报的相关微博。网友们纷纷留言,盛赞田迟娃是“有良心的好医生”。很多人莫名而来找他看病。

(作者单位:襄阳晚报)

在“小人物”身上做“大文章”

——谈《“小针医生”田迟娃:19年的良心坚守》的采写体会

□张丽 项琼

在新闻报道体裁中,人物通讯以其深度的人物报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写人物通讯时,记者们一般会选取领导、明星、科学家等大人物,而在现实生活中,看似小的人物身上同样也散发着独有的光芒,就像记者采访过的田迟娃。

襄阳的诊所遍布大街小巷,诊所的医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就是这么一位普通的医生,他长期做着一件不普通的事:在吊针利润较高的情况下,他坚持放弃高利润,能用“小针”就不打吊针,能吃药就不打“小针”。

“小人物”身上也有“大文章”,“小人物”也可以感染读者。前不久,《“小针医生”田迟娃:19年的良心坚守》这篇稿子被相继评为湖北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小标一)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让“小人物”进入公众视野

如今,不论大病小病,进了医院就要输液,“屁股针”(即肌注)则难觅。病人看个感冒、发烧之类的病,动辄上百,甚至上千。2013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合理用药的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口服(药)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于是,《襄阳晚报》紧扣这一热点,采访了医生、患者等,在科教文卫版推出了“‘屁股针’为何难觅”系列报道,并留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邀请市民参与讨论。一时间,记者的电话不断,读者们纷纷向记者“控诉”吊针的种种不好或讲述自己对屁股针、吊针的看法,而就在大家以为屁股针几乎消失时,82岁的鲍茂楠老人给记者打来了电话。他说,红光路有个医生人特别好,每次去看病时,吃药能好,他决不让你打针;打小针能好,决不让你打吊针。如果他瞧不了这个病,他会果断让你去医院。他和老伴已在那看病七八年,一般几块钱就能把病看好。

在“屁股针”难觅的今天,还有医生坚持给患者打“屁股针”。本报当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当日,记者就按照鲍茂楠老人的指引,找到了位于红光路的“田迟娃诊所”。鲍茂楠口中所说的医生就是该诊所的医生田迟娃。

针对某个话题,邀请读者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参与讨论,可以了解读者的心声,还可以获得可贵的新闻线索。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传递已经变得十分快捷。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征集新闻线索,已变成十分普遍而又有效的手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栏目因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每天都播出的专题新

闻节目,如果仅靠中央电视台的几十名记者去寻找新闻线索,显然不足以支撑起这些栏目。他们的做法就是设立热线电话,从而寻找到他们需要的新闻素材,使“热线电话”真正起到“顺风耳”“千里眼”的作用。而作者所任职的《襄阳晚报》,除了在版面上开设“新话题”等,留记者电话让读者参与讨论外,热线值班室每天都有专人值班,加强了读者与记者、编辑的互动,也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

(小标二)深入基层扎实采访

让“小人物”在笔下更鲜活

东汉文学家、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表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想采访出高质量的鲜活的报道,也必须深入基层。

为了深入地了解田迟娃,记者在诊所待了4天。第一天,当记者来到田迟娃诊所时,这儿坐满了患者,他正在给患者拿药,还是那种散装药,包好后,他在包装纸外面注明何时吃、每次的药量等。面前的他话语不多,但很慈祥。记者想坐下来采访他,但他诊所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不忍心打断,大多数时候就在一旁默默地观察或与身边的患者聊聊天。

在与患者的聊天中,记者发现了田迟娃身上的不平凡处。有的患者找他看病已经十几年,有的已经搬家了还转几趟车来找他看病,而有的把身边的人都带来找他看病。一个小小的诊所,竟然能吸引这么多回头客,记者充满了好奇,决定深挖他身上的感人事儿。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田迟娃依旧很忙碌。他早晨要晨练,8点诊所开门后,他就忙着为病人看病,而等到中午人少点后,他就抓紧时间吃饭、午休,等休息一个多小时后,病人就又多起来了。记者在4天的蹲点采访中,只能见缝插针地去采访他。不过,通过这四天来与他的“亲密接触”和对他家人、众多患者等的采访,记者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新闻素材。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记者在写稿子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中国新闻奖”得主、原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庹震说:“脚‘深’方能文不‘浅’”;“脚板底下是什么?是泥土。泥土者何?百本秀气之本,百花香气之源。万木禾草,浓绿厚荫,姹紫嫣红,无泥无土,如何来?营养在泥土里 ,记者‘深’不下去,新闻作品也就没有了‘活力’和‘魅力’。记者不深入基层,不知大众所需所求,喜怒哀乐,如何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小标三)从“小人物”写“大文章”

自己被感动才能感染读者

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在他的笔下,周保中、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物,他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人物报道在读者的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总所周知,他采写焦裕禄等的事迹时是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在他编著的《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中说,穆青的新闻报道之所以令读者感动生动、真实、感染,并可信、可亲、科学,主要是作者对所采写的人物有真实情感,是有感而发。

蓝鸿文等选编的《中外记者经验谈》中也说:“要使记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感动、不激动,或者感情激动得不深、不真、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

吊针的利润比较大,“小针”几乎从医生的处方笺上消失而田迟娃医生近20年却一直没放弃“小针”。一剂小针,才3元钱。田迟娃说:“打小针能好,非让病人去打吊针,多花了冤枉钱不说,还伤害了身体,我这良心上实在说不过去。”虽然他得支付房租、水电费及二女儿的工资等,但他仍坚持开小处方、给病人打“小针”,他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好事可以做一天,做一年,但能坚持19年,着实让人感动。

在大处方满天飞的当下,田迟娃维护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在写这篇人物通讯时,记者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想到田迟娃,记者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良心”两个字,他是用良心在给病人看病。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读者,“小人物”身上也有“大文章”。《襄阳晚报》这篇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新华社记者给《襄阳晚报》打来电话,希望找到田迟娃进行采访。“湖北电视台阳光行动”“荆楚网襄阳频道”等也转发了本报的相关微博。网友们纷纷留言,盛赞田迟娃是“有良心的好医生”。很多人莫名而来找他看病。

(作者单位:襄阳晚报)


相关内容

  • [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 镜子中折射的灵魂 --<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小说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境况.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也不同程度地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陈奂生" ...

  •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人风采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 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 .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 ...

  • 九年级语文教案-项链
  •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 题 <项链> 课 型 主读课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3年9月8日 作者姓名 黄亮 单 位 枣庄六中 一条虚荣的项链 十年岁月的艰辛 <项链>(1课时) 课前预习: 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② 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圈画做好标记. ③ 用简洁 ...

  • (详细讲解)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升初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 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 概括文章 ...

  • 初四语文竞赛试题
  • 初四语文竞赛试题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4题,共25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项羽,面对滔滔激流,破f ǔ( ) 沉舟,勇往直前,百二秦关,终属西楚:司马迁,在屈辱嘲讽下,不言放弃,发愤图强,终著成"史家之绝唱, ".信念如同一把宝剑,能激发人的豪气: ...

  • 三年级上册[名人故事]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对话来 ...

  • 论鲁迅笔下的阿长]
  • 论鲁迅笔下的阿长 学员 罗德才[1**********]6 指导教师 周世伟 内容提要: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有善良的一面,但却掩盖不了愚昧与麻木:在她身上还体现了十足的阿Q精神:她虽然不懂教育的规律,但对孩子倾注了 ...

  • 谈谈人物消息写作
  • ?:蕾畦≤羲戳t强耋警蟪t|jl≯{i l..露麓固繁露圆甏|| _:}:Ij薯 者编辑与其他媒体的沟通交流.二是媒毒作.各家媒体之间点同,报道重点各不相南阳新闻.促进文化一致的.在一些重大文化报道上,或者合者相互提供稿件,或重,这种合作非常愉1三是采写方法的相互报要求记者在采写具闻稿件时,不要就事 ...

  •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上?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 :聚焦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