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

(一)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所谓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都作出不同的回答。凡是以这样或那样方式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把世界本原归于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由精神与物质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的,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

神、意识虽然是非物质的,但它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意识也归于物质。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得到科学的论证。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的。被说成是社会发展支配力量或主宰的神或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被当作社会现象决定原因的社会意识不过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它自身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所以,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意识,尽管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仅靠具体科学的证明是不够的。因为具体科学只能对无限发展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对物质运动某一特定领域的证明,相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只是有部分的、特殊的意义。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思维,把无限和有限、部分与整体、特殊和普遍、暂时和永久辩证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出论证。因此,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还要靠哲学的发展来证明。

(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

哲学全部原理都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研究或解决什么问题,都有个从什么出发、从何处入手的问题。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叫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是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总之,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对待事物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和统一起来。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一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要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

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既然科学史上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

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3、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答案要点: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都是同否定阶段相对立的,因而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与肯定阶段有某些相似之处,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这样,事物的发展又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这样,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事物的发展呈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还由于: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这时旧事物则是比较强大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总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笔直的,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

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我们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

生产相适应,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这已被20多年改革的实践所证实。

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6、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

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价值的实现,唯一的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7、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特点在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②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 ③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④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⑤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在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两种倾向。

8、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要点:

(1)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2)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事业。它的实现需要经过亿万人民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间的自觉努力奋斗。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世界共产主义实践的一个部分。 (3)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当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时,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时代便到来了。

(4)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当通过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

1.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及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地开发新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因此,为了搞活我国国有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要采取大规模技术更新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会直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困境,走上正规。

2、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原

理及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之一,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者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并不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大,也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资本集中把社会资本各个部分组合加以改变,可以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重视运用资本集中的形式优化国有资产,鼓励强强联合,增强我国国有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应鼓励企业兼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组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支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国有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

3、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及其制约因素的原理,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

价值,就必然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通过资本积累,生产销售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等量可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力越高,会导致消费品的价值的降低,资本家就可以将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变为更多的积累基金,这时等量的资本就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加速资本积累;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也制约着资本积累的多少;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增加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制约因素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必然要采取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只有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把获得的利润进一步用于扩大再生产,才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有利于参加市场的竞争。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资金积累的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①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②通过技术进步,促使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稳定甚至降低生产资料和必要劳动品的价格,也利于在更大的规模上实现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③提高厂矿设备等劳动生产资料的效率,以便产生和发挥更多的价值;④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筹集资金投入生产,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积累,并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次,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将长期遇到资金积累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资金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断加快企业发展的进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持续和稳定发展。

4、论述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和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前者是人的因素,后者是物的要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商品的过程,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不同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土地、技术及其它形式的资本,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而参与分配的。但实际上技术、土地、资本本身只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条件,它们本身是通过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将其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分配方式中越来越重要,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只有承认按生产资料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资料所有者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从劳动的价值中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次,我国十五大提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保护通过资本投入、风险投入、技术转让、信息服务等形式获得的收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

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次,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出现投资多样化、经济形式多样化,国内外多种生产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我国的建设,只有面对现实,鼓励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激发国内的投资,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合理结合,大胆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5、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及其制约因素的理论以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分。其中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一般说来,固定资本比重大的,资本总周转较慢。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要影响。资本周转快,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生产的年剩余价值就多,年剩余价值率就高。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的比例;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资本周转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启发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注意在企业的资本运行中争取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金的周转,以节省有限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缩短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缩短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努力改进运输效率,加快产品的销售,缩短原材料的储备时间,而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结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论述固定资本更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这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

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购置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其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促使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然而,这种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发展生产的行为,又为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资本更新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我国经济处于停滞和衰退时期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增加建设投资和集团消费支出,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的规模,来刺激社会需求,带动工资和利润的增加,提高开工率,降低失业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7、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对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来干预调节经济。国有经济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简称,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应用的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及其工业产品,通过开发高技术为促进私人垄断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有经济成分还直接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其发展。资产阶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经济计划、立法等手段,加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根本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鼓励企业平等地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也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加强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作用,进行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

在我国的改革中,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自由竞争,按照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安排生产进行经营,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宏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经营进行间接调控,保证我国经济以合理的速度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再次,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要面临着激烈的世界经济的挑战,因而将计划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企业通过劳动生产,按照国际市场的信息和需求安排生产,进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经济计划、经济杠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的各种手段,制定有利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引导我国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态。

答案要点: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整体格局最重要的变化。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出现了如下的新特点:第一,部门间的国际

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第二,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突出地表现出来;第四,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由过去的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第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迫使资本家开拓国外市场,第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大量过剩资本,必然会向国外投资。

(3) 交通运输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促进条件。

资本国际化有以下几种形态: 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都以独立化的的形式向国际范围扩张。第一,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第二,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第三,生产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9、论述在新旧殖民主义的不同时期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不同特点。

答案要点:

二次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二战前以“政治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形式,由“旧殖民主义”形式,即在实行武力征服、殖民占领和政治统治下,实行经济扩张和掠夺的殖民主义,发展为“新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在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的自治与独立,同时又通过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使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上依附于国际垄断资本,以便垄断资本继续实行经济扩张的掠夺。

战后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

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护旧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强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依附关系。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上的依附关系。

10、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二者的共同性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的基本运行机制;(2)

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物,而是通过间接手段,引导、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4)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没有的特征,主要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的政治保证上,由于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支持,有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有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制体运转的更好和更

有效的优越条件。

11、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求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及我 12、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目标。

答案要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P173-174)

答案要点:

(1)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国价格改革的目标。 答案要点:

供求价格机制是指市场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价格的相应变动。价格的变动又引起生产者和需求者行为的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反过来又引起市场供求状况的再度变化。如此无限循环发展,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通过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优胜劣汰,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刺激生产、调节收入。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是价格不合理,政府计划定价处于主导地位。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一个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继续开放某些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政府定价权,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建立起宏观调控体制有着客观必然性。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的分配社会劳动,社会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短期性、滞后性、自发性等,只能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其基本目标包括:第一,保持经济总量及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第二,保持物价稳定,实行充分就业;第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第五,保持国民经济收支平衡。

1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P127-130 参阅教材P127—130

14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社会主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其特征时,是根据当时的西欧、北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以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胜利为前提的。虽然他们在世的时候经历了像巴黎公社那样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没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推测和预测。 (2)(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并不是凝固的、封闭的终极真理。它们需要在实践中补充、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正在经历着实践的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论述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在生产资料与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上等都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所以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当作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脚本,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

(一)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所谓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都作出不同的回答。凡是以这样或那样方式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把世界本原归于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由精神与物质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的,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

神、意识虽然是非物质的,但它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意识也归于物质。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得到科学的论证。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的。被说成是社会发展支配力量或主宰的神或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被当作社会现象决定原因的社会意识不过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它自身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所以,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意识,尽管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仅靠具体科学的证明是不够的。因为具体科学只能对无限发展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对物质运动某一特定领域的证明,相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只是有部分的、特殊的意义。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思维,把无限和有限、部分与整体、特殊和普遍、暂时和永久辩证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出论证。因此,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还要靠哲学的发展来证明。

(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

哲学全部原理都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研究或解决什么问题,都有个从什么出发、从何处入手的问题。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叫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是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总之,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对待事物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和统一起来。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一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要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

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既然科学史上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

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3、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答案要点: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都是同否定阶段相对立的,因而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与肯定阶段有某些相似之处,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这样,事物的发展又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这样,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事物的发展呈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还由于: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这时旧事物则是比较强大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总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笔直的,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

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我们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

生产相适应,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这已被20多年改革的实践所证实。

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6、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

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价值的实现,唯一的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7、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特点在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②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 ③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④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⑤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在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两种倾向。

8、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要点:

(1)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2)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事业。它的实现需要经过亿万人民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间的自觉努力奋斗。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世界共产主义实践的一个部分。 (3)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当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时,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时代便到来了。

(4)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当通过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

1.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及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地开发新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因此,为了搞活我国国有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要采取大规模技术更新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会直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困境,走上正规。

2、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原

理及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之一,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者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并不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大,也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资本集中把社会资本各个部分组合加以改变,可以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重视运用资本集中的形式优化国有资产,鼓励强强联合,增强我国国有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应鼓励企业兼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组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支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国有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

3、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及其制约因素的原理,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

价值,就必然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通过资本积累,生产销售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等量可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力越高,会导致消费品的价值的降低,资本家就可以将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变为更多的积累基金,这时等量的资本就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加速资本积累;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也制约着资本积累的多少;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增加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制约因素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必然要采取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只有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把获得的利润进一步用于扩大再生产,才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有利于参加市场的竞争。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资金积累的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①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②通过技术进步,促使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稳定甚至降低生产资料和必要劳动品的价格,也利于在更大的规模上实现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③提高厂矿设备等劳动生产资料的效率,以便产生和发挥更多的价值;④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筹集资金投入生产,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积累,并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次,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将长期遇到资金积累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资金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断加快企业发展的进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持续和稳定发展。

4、论述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和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前者是人的因素,后者是物的要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商品的过程,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不同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土地、技术及其它形式的资本,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而参与分配的。但实际上技术、土地、资本本身只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条件,它们本身是通过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将其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分配方式中越来越重要,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只有承认按生产资料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资料所有者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从劳动的价值中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次,我国十五大提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保护通过资本投入、风险投入、技术转让、信息服务等形式获得的收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

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次,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出现投资多样化、经济形式多样化,国内外多种生产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我国的建设,只有面对现实,鼓励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激发国内的投资,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合理结合,大胆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5、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及其制约因素的理论以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分。其中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一般说来,固定资本比重大的,资本总周转较慢。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要影响。资本周转快,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生产的年剩余价值就多,年剩余价值率就高。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的比例;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资本周转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启发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注意在企业的资本运行中争取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金的周转,以节省有限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缩短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缩短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努力改进运输效率,加快产品的销售,缩短原材料的储备时间,而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结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论述固定资本更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这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

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购置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其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促使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然而,这种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发展生产的行为,又为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资本更新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我国经济处于停滞和衰退时期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增加建设投资和集团消费支出,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的规模,来刺激社会需求,带动工资和利润的增加,提高开工率,降低失业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7、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对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来干预调节经济。国有经济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简称,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应用的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及其工业产品,通过开发高技术为促进私人垄断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有经济成分还直接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其发展。资产阶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经济计划、立法等手段,加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根本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鼓励企业平等地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也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加强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作用,进行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

在我国的改革中,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自由竞争,按照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安排生产进行经营,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宏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经营进行间接调控,保证我国经济以合理的速度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再次,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要面临着激烈的世界经济的挑战,因而将计划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企业通过劳动生产,按照国际市场的信息和需求安排生产,进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经济计划、经济杠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的各种手段,制定有利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引导我国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态。

答案要点: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整体格局最重要的变化。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出现了如下的新特点:第一,部门间的国际

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第二,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突出地表现出来;第四,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由过去的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第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迫使资本家开拓国外市场,第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大量过剩资本,必然会向国外投资。

(3) 交通运输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促进条件。

资本国际化有以下几种形态: 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都以独立化的的形式向国际范围扩张。第一,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第二,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第三,生产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9、论述在新旧殖民主义的不同时期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不同特点。

答案要点:

二次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二战前以“政治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形式,由“旧殖民主义”形式,即在实行武力征服、殖民占领和政治统治下,实行经济扩张和掠夺的殖民主义,发展为“新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在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的自治与独立,同时又通过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使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上依附于国际垄断资本,以便垄断资本继续实行经济扩张的掠夺。

战后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

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护旧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强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依附关系。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上的依附关系。

10、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二者的共同性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的基本运行机制;(2)

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物,而是通过间接手段,引导、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4)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没有的特征,主要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的政治保证上,由于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支持,有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有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制体运转的更好和更

有效的优越条件。

11、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求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及我 12、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目标。

答案要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P173-174)

答案要点:

(1)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国价格改革的目标。 答案要点:

供求价格机制是指市场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价格的相应变动。价格的变动又引起生产者和需求者行为的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反过来又引起市场供求状况的再度变化。如此无限循环发展,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通过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优胜劣汰,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刺激生产、调节收入。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是价格不合理,政府计划定价处于主导地位。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一个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继续开放某些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政府定价权,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建立起宏观调控体制有着客观必然性。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的分配社会劳动,社会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短期性、滞后性、自发性等,只能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其基本目标包括:第一,保持经济总量及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第二,保持物价稳定,实行充分就业;第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第五,保持国民经济收支平衡。

1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P127-130 参阅教材P127—130

14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社会主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其特征时,是根据当时的西欧、北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以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胜利为前提的。虽然他们在世的时候经历了像巴黎公社那样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没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推测和预测。 (2)(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并不是凝固的、封闭的终极真理。它们需要在实践中补充、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正在经历着实践的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论述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在生产资料与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上等都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所以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当作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脚本,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相关内容

  • [君主论]读后感
  • 君主论读后感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 ...

  • 得之我幸(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读后感)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试析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体现出的命运论 "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要想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的进行工作的人们." -引自<君主论>第二十五章 古今中外,命运 ...

  • 陈越:葛兰西和孤独
  • 葛兰西和孤独 陈 越 为什么我不写"葛兰西的孤独",以效仿阿尔都塞关于马基雅维利的命题呢?(1) 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说出过"历史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2)这样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同意:孤独也没有主体.孤独是历史的"潜流",它"缠 ...

  • [君主论]读书笔记
  • <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是著名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遭受冤狱,被罢官放逐之后,在农庄里一边劳作,一边探索治国之术时所著,这是马基雅维利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其最著名的一部.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是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 ...

  •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
  •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

  • 管理思想史7
  • <管理思想史>课程 重难点分析(1) 五.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答:马基雅弗利被称为"政治学之父".他主张结束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君主国.他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原则:第一,必须依靠群众的同意.马基雅弗利经常重申这样的观 ...

  • 西方厚黑学
  • 作者:汤舒俊郭永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1期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4-0105-07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汉以来,儒家立国,尽管"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规范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伦 ...

  • 大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社会心理科学第27卷总第138-139期2012年第9-10期总第1051页 ·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刘勇,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发展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当前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主要从事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 大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特点及其与 心理理论的关 ...

  • 关于正义的不同认识
  • (<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关于正义的不同认识 欧阳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5-0034-07 "正义"(j ...